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第2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976.01 KB
- 文档页数:74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5.1 复习笔记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是指人类活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遵循唯物史观来确定划分时代的标准:一个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力量的对比。
a.科技和生产力的水平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
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可以把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
机器时代又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和生产力有了更新的发展。
以原子能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原子时代。
c.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
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不仅能使人免除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
d.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在美国问世。
激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正在由电子时代迈向光子时代。
e.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导体研究获得发展,使金属材料的电阻在特定温度条件下消失,具有超级导电功能。
这种新技术使一些物理学家预言未来将是超导时代。
f.9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获得大发展。
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极小量度,如果金属、陶瓷等各种物质材料都纳米化,那么未来将是纳米时代。
g.化学工业的发展已经使一种薄膜的生产成为可能,可用充气的方法使它膨胀起来充当屋顶,未来的建筑很可能就是这种薄膜建筑。
因此有的化学家预言未来是薄膜时代。
h.天文学家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预言未来是航天时代。
天文学家已经在设计未来太空站和月球的生产生活点,预计把人类送上太空和月球从事生产和生活。
他们还预计未来要使火星地球化。
i.地理学家预言未来是大洋时代。
在大洋时代,人类所需产品的一个重要来源将是大洋。
海洋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多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品。
第一章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答:(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要把资本主义推进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
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在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首先要注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依据.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目标是人的解放.这一进化与发展必须经过工人阶级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无产阶级要推动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和发展,其自身必须要有成熟政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试举例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①“科学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们当作科学来对待。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总是随社会发展和自己认识水平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章节题库绪论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答:(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阐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这个最关键问题的科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
就狭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就广义而言,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科学。
它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社会作为研究客体,当然也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在内。
2.简述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
答:(1)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
其意义在于:①科学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②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2)第二次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其意义在于:①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动现实;②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代;③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种理论形态--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
其意义在于:①纠正了否定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发展中的超阶段性的错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纠正了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的错误理论,提出了要争取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理论;③冲破了单一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建设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④克服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的片面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⑤纠正了以往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归结为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在实践中急于建立或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错误,认识到要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合理配置的所有制结构;⑥纠正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贬抑商品经济的做法,主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笔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笔记:考试时间为7 月份,70 分及格科学社会主义的由来:空想社会主义,来自英国及法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空想社会主义转化成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讲的是资本主义的由来,以及何为资本主义。
人的伤害来源:自然、社会和自己。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人的认知:70%来自于生活实践要弄清社会主义的由来,先弄清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人必须融入社会,才会明白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人在社会当中需要有外化及内部化;外化:必同流内部化:不合污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先知道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而组成的人类共同体。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形象的描述了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
什么是实践?现实世界为客体,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开拓世界对象性、客观性的活动为实践。
实践活动有四个特点:1、客观物质性;2、自觉(主观)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调控性、改造性);3、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
社会是人的社会,要懂社会,必须懂人。
人就是灵与肉的结合体,人是三位一体的产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是受到了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限制。
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的本质?1、生产实践=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帮助区分人与动物。
2、生产劳动给人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
3、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方面:经济、政治、文化。
4、实践是社会生产的动力。
什么是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和反复出现的关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世界上的所有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规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它只能在既定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里制造。
为什么?1、在人开始生活时,遇到的生产力跟生产关系是既定的,无法改变的。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初步探索一、概念题1.实事求是[广东商学院2012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共产主义[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研]答: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克服自身异化,实现由“异化人”向自由人转变,最终达到人的彻底解放。
而实现“异化人”向自由人的转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使人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成为自由人;②克服劳动的异化,把劳动由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变成人类本质的自由活动;③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是说人类整体的解放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解放。
3.《共产党宣言》答: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接受为同盟起草新纲领的委托。
1848年2月,同盟的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正确指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堂笔记第一讲绪论研究对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这个理论的一半规律。
)1、什么是社会主义?——源于古代拉丁文Socialis,就是提倡将社会的整体利益摆在首位,而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
2、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本书中为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可以说是人的解放学。
3、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9世纪40年代-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第二次,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20世纪初-中期,列宁,斯大林,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家)第三次,通过改革,各国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至今,各国当时在任的主要领袖)4、相关概念:空想社会主义:马恩以前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斯大林在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第二讲空想社会主义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在古代西方:古希腊—黄金时代,原始基督教—千年王国,柏拉图—《理想国》;没有暴力冲突,没有贫富对立,没有剥削压迫,实行财产公有,确立公正原则。
在古代东方:士大夫—“大同”世界,先秦道家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时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始的。
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迅猛的发展起来,到19世纪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在西欧已经基本确立起来。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初步实践1.1 复习笔记一、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1)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①资本主义的产生14—15世纪,西欧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方式已经从简单协作发展到手工工场。
16—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封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更迅猛地发展起来。
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已基本在西欧确立下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空前巨大的成就,是以同样空前巨大的社会代价换来的。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进步,是以对内的残酷剥夺和对外的野蛮掠夺为代价的。
②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大量涌现的社会问题必须由社会自身来解决,而不可能依靠少数人道主义的慈善事业。
于是,作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了,社会主义思潮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病的暴露而出现的。
19世纪中叶之前,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充分的,相应地,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只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即“空想的”社会主义阶段。
③空想社会主义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著《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是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空想社会主义从莫尔开始到19世纪中叶欧文时期达到顶峰,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大致又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家庭手工业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三个时期相对应。
(2)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及其主要特点①背景:16~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手工业者和农民这两大社会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新的阶级即早期的资产者与无产者出现了。
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新生的资产者扮演着恶霸与海盗的角色,巧取豪夺,贪婪成性,其行为遭到新生无产者的反抗。
在资产阶级领导反封建斗争之初,城乡无产者便试图推动这一斗争走向彻底。
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便是与这种斗争相适应而产生的。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二框科学社会主的理与践一、1.1825 年,在美国的印第安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新和公社”的社会。
里有工厂、和学校,每个成都参加,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利。
“新和公社”的出表明()A.本主已阻碍了生力的展B.无开始建立政C.克思主促了国工人运的展D.人本主制度的不和社会制度的新探索【答案】 D【解析】随着工革命的迅速展,本主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法国人圣西、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人抨本主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想。
但些想根本无法,被称空想社会主,D 符合意;材料没有体本主已阻碍生力的展, A 不合意;空想社会主期,无没有登上史舞台,克思主没有生,B、C 两不合意。
答案D。
2.《共党宣言》:“圣西、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的立,以及占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看不到无方面的任何史主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
” 段反映了()A.社会主从理到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本主从展到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从自到自的必然性【答案】 B【解析】圣西、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者揭露了本主制度的罪,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些理想的正确道路。
克思主肯定了斗争在社会中推史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的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的治,建立无政,工人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从空想社会主到科学社会主。
上可知, B 符合意,正确;干信息没有提及“ 践”,排除 A;C 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干信息没有提及“工人运”,排除 D。
答案 B。
3.在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知中,主持人提:“科学社会主生的史前提是什么?”同出下列四个,如果你是手,你()① 无开始形成② 空想社会主理的生和展③ 克思、恩格斯的理研究和践活④ 本主的深入展,工人运的起A.①②【答案】 D【解析】据教材可知,科学社会主生的两个史前提是空想社会主理的生和展,本主的深入展和工人运的起,②④ 两符合意;无和是同生的,① 不合意;③ 是科学社会主生的主因素,不是史前提,不合意。
绪 论0.1 复习笔记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1.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起点、中介和终点这三者是紧密相关、互相联结的。
没有起点和中介,就不可能有终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两大理论前提。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点,那么,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可以另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作为一门学科,可改称社会主义学。
这样有四个好处:第一,与其他学科一致,“学”字放在学科名称之后,更鲜明地表明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第二,社会主义既然是一门科学,并非建立之初就十分完善、完备,它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需要在总结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类名称给人以似乎它一诞生就是完满科学的印象;第三,社会主义学作为一门科学或学科,包容面更宽广,包容量更多样。
除科学社会主义之外,还要研究、吸收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积极成果的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合理主张;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长期以来是归属于法学、政治学学科,改名为社会主义学后,它应是一门与法学、政治学并列的独立学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绪论1.1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1.1.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也可以简化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
1.1.2 社会主义的低潮1.1.3 人类社会仍然朝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方向前进1.货币的统一等使国家趋向消亡2.跨国公司的无国籍化和巨型化使生产资料公有范围进一步扩大1.2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1.2.1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主义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学人类学法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最忌断章取义儿子:潘新科儿媳:池氏女儿:潘良姿1.2.2 马克思主义各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1.2.3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1.3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3.1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研究改变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一般规律。
1.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力为基础,并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
2.什么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特指资本主义垄断占统治地位以后在全世界推行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和行径。
3.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1)定义: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和社会;按劳分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
(4)社会主义阶段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1.3.2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社会主义除了基础学科社会主义学以外还有: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运动史比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史社会主义现状学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未来学社会主义国家1.4 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1.4.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的基本内容: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章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3.1 复习笔记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可贵构想①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党政分开、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构想;②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地方性联合政府建立,中国共产党人已开始摆脱苏联影响,在初步独立探索中国未来通往社会主义之路;③中共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新经验。
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看,毛泽东思想当时主要是明确认识了以下四个问题:a.纠正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b.确立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c.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则;d.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特点的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政体;以国营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这构成了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基本蓝图。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国通往社会主义的初步构想。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借鉴与创新以及随后出现的差错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体制并不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借鉴中又有创新。
同苏联模式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a.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b.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c.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
②出现的差错:a.1949年党在执政后节节胜利,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估计过于乐观,加上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受苏联模式影响,无法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b.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急于及早过渡到社会主义;c.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预计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的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起点、中介和终点这三者是紧密相关、互相联结的。
没有起点和中介,就不可能有终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两大理论前提。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点,那么,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可以另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作为一门学科,可改称社会主义学。
这样有四个好处:
第一,与其他学科一致,“学”字放在学科名称之后,更鲜明地表明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
第二,社会主义既然是一门科学,并非建立之初就十分完善、完备,它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需要在总结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类名称给人以似乎它一诞生就是完满科学的印象;
第三,社会主义学作为一门科学或学科,包容面更宽广,包容量更多样。
除科学社会主义之外,还要研究、吸收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积极成果的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合理主张;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长期以来是归属于法学、政治学学科,改名为社会主义学后,它应是一门与法学、政治学并列的独立学科。
社会主义学是从宏观、总体上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来说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
既研究社会主义,也研究资本主义,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社会形态作为研究的客体,也包括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国性过渡时期和世界性过渡时期。
总的来说,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旧世界如何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
(3)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以政治为先导,着重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以,按其性质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而不是单一的政治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科学是一个大门类的综合性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学是社会主义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科学还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制度史、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比较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状学、社会主义改革学、社会主义未来学等等。
3.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①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②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③第三次历史性的飞跃,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
①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
②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具体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实际,其理论中的科学因素也越来越多;
③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工人劳动者当家作主取代资产者统治,消灭剥削制度与剥削阶级,实行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建立人民政权,通过一个过渡时期达到国家消亡,使物质生产和人的觉悟高度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这些基本观点空想社会主义者先后在不同程度上都提出了,尽管表述不太准确、不很全面。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这些愈益增多的科学因素就成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尤其是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理论,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3)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于l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他们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
(4)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基于西欧比较发达国家的实际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横跨欧亚的较为落后的俄国首先付诸实现之后,必然发生很大的落差和反差。
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像俄国这样较为落后的国家,难以短时间内在单独一国建成典型的社会主义,最终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但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摸索的重大突破。
(5)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方面都有严重弊病,必须进行重大改革。
这种改革实际上是第二次革命,是
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它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渐进性改革。
它既要肯定苏联模式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成果,同时又要纠正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背离性歪曲,而且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各国国情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才能够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二、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4)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
(5)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2.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用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
但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不
可能自发地转化、上升为理论,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主观实践活动,取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再通过抽象思维、理性思考把它系统化、条理化,才能形成科学理论。
(2)世界联系中国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20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世界社会主义,也就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不受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要了解中国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要立足中国,了解外国,借鉴世界;还要争取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在多方面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成就联系挫折
从世界到中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地迂回前进的。
总的看来,成就是越来越大,挫折是暂时的、局部的。
“吃一堑,长一智”,只要我们善于从挫折中认真总结并真正吸取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又会重新取得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成就。
正是在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屡遭失败之时,科学社会主义拔地而起,横空出世。
(4)现实联系历史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到当今这个态势,是社会主义历史长期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
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现实,就必须认真联系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系统的考察。
西欧历史上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另外一些国家类似的条件下又可能部分地再现。
所以不发达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某些空想因素的再现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未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是有历史根源的。
(5)现在联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