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17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简爱》每一章节内容概括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简爱》每一章节内容概括第一章: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当她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
简·爱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第二章: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
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第三章: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并决定把她送进达罗沃德孤儿院。
第四章:由于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里德太太加快了送简爱去孤儿院的脚步,为了赶走简爱,她在勃洛克赫斯特先生面前处处中伤简爱,毁坏简爱的名誉。
第五章: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
他用种种办法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孤儿。
简爱吃不饱、穿不暖,继续受尽非人的折磨。
第六章:简·爱与孤儿海伦结成好友,教师潭泊尔小姐也很关心她。
第七章:简爱失手打碎了石板,被惩罚站在凳子上,当众受到羞辱,是海伦的微笑给了简爱力量。
第八章:伤心的简爱到学校下课时才从凳子上下来,悲愤不已,海伦给她端来咖啡喝面包,并不断开导她。
谭波小姐也来看望她,并与海伦谈古论今,使简爱佩服不已。
第九章:在孤儿院里一场传染性的斑疹伤寒,夺走了许多孤儿的生命,海伦就在这场伤寒中死去,这对简·爱打击很大。
第十章:斑疹伤寒使孤儿院有了大规模的改善。
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
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第十一章: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
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先生是她的保护人,她是简爱的学生。
简爱来到了桑费尔德庄园,那里的一切很庄严和气派。
第十二章: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嘶哑2.锦幛(zhàng) 荇(xìng)藻蓬蒿(hāo) 蝼(lïu)蚁3.干瘪(biě) 淤(yū)滩驳(bï)船簇(cù)新胚(pēi)芽纤(qiàn)绳纤(xiān)维第二单元4.虔(qián)信慰藉(jiâ) 狼藉(jí)晨曦瞰(kàn)望5.羼(chàn) 蘸(zhàn) 阔绰(chuî) 颓唐营生格局大抵(dǐ) 绽(zhàn)出6.擀(gǎn) 嘬(zuō) 剜(wān) 檎(qín) 腌(ā)臜(zā) 捯(dáo)气唿(hū)哨隐匿(nì) 荣膺(yīng) 一气呵成妙手回春断壁残垣如坐针毡芒刺在背天伦之乐影影绰绰望眼欲穿名讳(huì) 酉(yǒu) 腻(nì)歪(wāi)7. 逮(dǎi)住无赖(lài) 戳(chuō)穿坯(pī)子乞丐(gài)伶俐(línglì)洋溢(yì)魁梧(kuíwú) 盛(chãng)满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
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
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
断壁残垣:残垣:倒了的短墙。
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
形容残败的景象。
如坐针毡: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
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芒刺在背:芒刺:细刺。
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泛指家庭的乐趣。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
8.窒息巉(chán)岩骸骨吹毛求疵(cī)奄(yǎn)奄一息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只剩下一口气。
第四单元教案13 威尼斯商人(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恻隐、豁免、万恶不赦、遍稽群籍”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
能力目标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
3.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夏洛克吝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二、资料助读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选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剧情。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一)戏剧基础知识: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
“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阅读。
(一)论求知(英培根)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
当处世行事时,知识能增进才干。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过于泛泛,还要靠经验来赋予形式。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乃在书本之外。
这是技巧,不体验就学不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
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
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读通,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
但这只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
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如果一个人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必须敏锐。
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修改润色》,要求学生在掌握修改润色方法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修改润色的原则、方法以及实践操作。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演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修改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修改润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修改润色环节,导致文章质量不高。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润色,提高写作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地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修改润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写作、注重文章质量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
2.如何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运用修改润色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润色的方法。
2.案例分析:分析优秀文章的修改润色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修改润色的效果。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优秀文章和修改前的文章,引发学生对修改润色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解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讲解修改润色的原则和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对给出的文章进行修改润色。
4.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修改润色后的文章,评价优劣,总结经验。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改润色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1.修改润色的原则2.修改润色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修改润色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学生实际操作修改润色文章的能力。
3.学生对修改润色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九. 说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修改润色的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口语交际的场景和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口语交际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效果。
教材中给出了一些案例和练习,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
但是,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影响他们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的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巧,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和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口语交际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交际意识和交际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口语交际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模仿法、实践法等,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口语交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案例、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口语交际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口语交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让学生了解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口语交际技巧来解决问题。
4.模仿实践:让学生模仿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13 短文两篇知识谈读书1.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等。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其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3.知识链接。
培根的《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
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4.主旨归纳。
这篇随笔采用、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
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词选》等。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字词归纳1、会读会写恻隐(cè)豁免(huò)告禀庖代(páo)遍稽(jī)越俎(z ǔ)代庖(páo)癖性(pǐ)簌(sù)诉讼(sòng)契约(qì)袒护(tǎn)刽子手(guì)中流砥柱(dǐ)糍粑(cíbā)阴霾(mái)打鼾(hān)(同音误写:憨、酣)鹭鸶(sī)盘缠睡眼惺忪(xīng sōng)蓦然(mò)囫囵吞枣(húlún)峥嵘(zhēng róng )嬷嬷(mó)涟漪(lián yī)弥撒(mísa)鳞次栉比(zhì)伫立(zhù)山麓(lù)远眺(tiào)2.会译会用第十三课《威尼斯商人》(节选)1.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3.殿下: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4.怨毒:仇恨。
怨:怨恨;毒:痛恨5.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6.残暴:残忍凶恶7.仁慈:仁爱慈善8.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9.出人意料:事情出乎人们的意料之中10.心如铁石:心像铁石一样坚硬。
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定11.万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 12.遍稽群籍: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
第十四课《变脸》1、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浑浊。
2、糍粑:用糯米捣碎后做成的一种食品,黏而软。
3、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4、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5、蹑手蹑脚:形容走起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第十五课《枣儿》1、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2、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兴是指兴致,冲是指提起来了、提高了,冲之所以用了重缀的方式是加重语气,表示非常高兴,非常的有兴致。
3、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基础知识复习卷(四)古诗文默写1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七年级上册(每空1分)1.《观沧海》[东汉]曹操(1)__水何澹澹__,山岛竦峙。
(2)树木丛生,__百草丰茂__。
(3)盛夏时节,看到海岛上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__树木丛生__,__百草丰茂__”这两句诗。
(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并表现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日月之行__,__若出其中__;__星汉灿烂__,__若出其里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树木丛生__,__百草丰茂__。
__秋风萧瑟__,__洪波涌起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1)杨花落尽子规啼,__闻道龙标过五溪__。
(2)__我寄愁心与明月__,随君直到夜郎西。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__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__”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__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__。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1)__海日生残夜__,江春入旧年。
(2)乡书何处达?__归雁洛阳边__。
(3)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两句诗是:__海日生残夜__,__江春入旧年__。
(4)《次北固山下》中,“__潮平两岸阔__,__风正一帆悬__”两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后,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齐平的开阔景象。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1)__枯藤老树昏鸦__,__小桥流水人家__,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抒写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夕阳西下__,__断肠人在天涯__。
(3)运用大量名词,组成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枯藤老树昏鸦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古道西风瘦马__。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责任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城市生活,回到乡村种植枣树的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精神和对家园的眷恋。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家庭和责任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真实感人的故事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价值观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责任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提高对家庭和责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主人公为了照顾父亲而放弃城市生活的决定,感受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
2.原因: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情节时,可能难以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决定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乡村枣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责任意识。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责任的认识,增强情感体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强调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课文主题“亲情与责任”进行,通过关键词和图表等形式,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