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开学研讨课程表一、引言新学期即将开始,小学教育需要在开学前做好全面而系统的准备工作。
其中,研讨课程表的制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探讨小学开学研讨课程表的设计。
二、教师的角度1. 安排开学研讨在开学前的第一周,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研讨课程表。
这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学习新知识,同时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基础。
2. 确定重点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内容和难点。
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 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研讨课程表,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例如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学生的角度1. 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研讨课程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时间,高效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2. 分配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将各科目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每天选择适量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掌握。
这样可以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3. 加强自主学习学生可以结合研讨课程表,自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1. 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研讨课程表,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可以定期听取学生对研讨课程表的反馈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研讨课程表,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五、课程表的灵活性1. 考虑个体差异在制定研讨课程表时,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安排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和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多元教育形式研讨课程表可以包含多种教育形式,例如教师讲解、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六、开学研讨的作用1.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开学研讨,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常规课程表(义务教育学科设置)一、学科名称及学时分配二、课堂组织及教学方式1. 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小组活动、讨论和个人辅导。
2. 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地考察、实验和小组项目为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美术和音乐课程采用集中教学和自由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发展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4. 体育课程由专业老师指导,包括体育游戏、技能训练和体能锻炼,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心理健康和信息技术课程通过讲座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信息素养。
6. 综合实践课程是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和创新的课程。
三、课程表布局注:课程表仅供参考,具体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打好数学和科学基础。
3. 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4. 增加学生对社会、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发展个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6.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7.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信息素养和自主研究能力。
8.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是小学常规课程表及学科设置的概述,具体详情请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进行制定。
对小学课程表的分析某市一小学一年级(1)班的课程表在当今社会课程体系愈加完善,课程的设计也越来越符合社会,儿童,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
课程实施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课外拓展活动也受到重视,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数学,英语,电脑等学科,强调知识的自身需要和价值,属于知识本位的课程;体育与健康,情感教育,卫生教育等,倾向于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角度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属于儿童本位的课程;品德与生活从儿童生活的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
现代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数学,外语,音乐,美术都属于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说话,游戏,综合探究属于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影响着班级的以至于学校的风气,班会的开展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学校、班级风气。
但课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够真正的实行,课程安排上太过紧凑,一些课程不受重视等等,如何编制一种既能科学执行上级规定的课程计划,又能充分满足学生与教师需求的课程表呢?有几点建议(一)要有明确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当学校在讨论编制课程表时,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课程表的灵魂。
这一问题被弄清楚了,编制课程表就有了方向。
否则,在处理其他复杂的问题或关系时,我们就会受制于具体的细节。
考察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向,我们注意到:课程的机会平等、课程的弹性化、跨学科的综合化、课程的人性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符合课程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学校编制课程表指明了方向。
随着课程论的兴起,课程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现代课程观强调儿童的主体参与性、课程的过程性和体验性等思想已成为多数教育家的共识。
小学学科课程表(义务教育学科设置)
一、课程概述
小学学科课程表是为了适应义务教育学科设置的需要而设计的
日程安排表。
它包含了小学阶段学生需要研究的各个学科的课程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科设置
小学学科课程表按照义务教育学科设置的要求,涵盖了以下主
要学科:
1. 语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数学: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培养解决问题
的能力。
3. 英语: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科学: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5. 社会:了解社会、国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6. 音乐与美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7. 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三、课程安排
小学学科课程表的具体安排如下:
备注:以上时间安排仅作参考,实际安排可能因学校、地区等原因而有所不同。
四、总结
小学学科课程表为小学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科研究体验,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重点,通过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学科课程表的编制需根据具体学校、地区和教育部门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制定。
作者: 李欣玥[1]
作者机构: [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出版物刊名: 学周刊
页码: 83-8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课程表;小学语文;合理性
摘要:学校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成果。
文章以连云港市某小学三年级某班的课程表为例进行研究与论述。
该课程表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着课程安排过于松散、"讲读"代替"语文"等不合理之处。
建议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大脑活动特点、课程规定等因素合理安排课程及时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共同提升。
关于合理安排小学课程的几点参考意见一、关于语文、数学课时的安排。
一是不要安排“语文活动”、“数学活动”课程,随意增加语文数学教学上课时间。
二是科学安排低中年段数学课时,周一和周五一般要安排数学课程,避免数学课程过于集中或间隔时间过长的现象。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安排。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小学阶段68节,一般三年级及以上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地方与学校课程即是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综合本地人文、自然、师资的优势和传统,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包括国学、环保、国防、安全、海西家园,班队活动、文明礼仪、书法课程、心理健康等。
二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安排。
一、二年级的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安排4课时,三年级及以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每周安排6课时。
有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两周(或多周)安排一节,如班队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安排同一时间段,单周上班队活动,双周上心理健康(具体校本课程的安排可在表格上备注说明);又如环保课程或多周安排一节。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程规范填写。
地方与学校课程可在课表中如下表述:地/海西;地/班队;校/国学;校/书法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可在课表中如下表述:综/信;综/劳;综/研;综/社。
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应有实施方案、课程计划、年度教学进度、教案及相关过程性材料。
三、关于教师的任课安排。
一是尽量安排语文、数学老师担任两个班级同科目课程,以腾出更多的专任老师担任体、音、美、科学、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二上尽量采取专职专任地任课方式,避免一师兼多科现象。
三是尽量不让语文、数学老师兼任本班、本年段非语数课程,克服占课挪课作为。
四是体育课尽量安排在周一、周三和周五,科学安排体育课程。
四、关于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
小学生课程表一、简介本课程表为小学生设计的研究安排,旨在帮助孩子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培养良好的研究惯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安排1. 语文- 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00-9:40- 内容:包括识字、阅读理解、作文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2. 数学- 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50-10:30-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加减乘除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3. 英语- 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10:40-11:20- 内容:包括单词、语法、听力等,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4. 自然科学- 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下午2:00-3:00- 内容:包括自然界的观察、实验探究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5. 社会科学- 时间:周二、周四,下午2:00-3:00- 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综合素养。
6. 美术与手工- 时间:周三、周五,下午3:10-4:00- 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7. 音乐与体育- 时间:周一、周四,下午3:10-4:00- 内容:包括音乐欣赏、音乐表演、体育锻炼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体育锻炼惯。
三、其他注意事项1. 每天上课前请提前准备好书包、作业册和研究用具。
2. 每门课程都需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
3. 周末可以适当安排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
4. 学期结束时会进行考试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以上为小学生课程表的内容及安排,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全面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
关于小学课程表安排的建议一、总体要求:学校课程表要以班级为单位设计编排上报学区,平行班比较多的最好一个年级的课程表在同一张纸上,这样做有利于审核。
例:学校三年级一班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1语文数学语文数学语文2**********3**********4**********5**********6**********78二、各年级开设学科及课时具体要求:年级总课时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地方与学校课程学年总课时一年级268422352910课表中名称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校本周课时8422352要求:1、周课时数不能超过26课时,也不能少;2、按照要求安排各学科课时;3、地方与学校课程的2课时,可以是学校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在课表中如何填写呢?假如是《书法》或《生活万花筒》,就可以写为:校/书;校/生,具体教学内容学校自己决定。
4、体育课要求是每周5课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足,开不足的要有原因,有说服力。
年级总课时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地方与学校课程学年总课时二年级268422352910课表中名称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心理校本周课时84223511要求:1、周课时数不能超过26课时,也不能少;2、按照要求安排各学科课时;3、地方与学校课程的2课时,一课时为:“心理”是地方课程;另一课时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在课表中如何填写呢?假如是《书法》或《生活万花筒》,就可以写为:校/书;校/生,具体教学内容学校自己决定。
4、体育课要求是每周5课时,学校可以开足,开不足的原因要客观,有说服力。
年级总课时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三年级307422222333四年级307422222333课表中名称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科学品德与生活体育信息技术劳技其它心理校本校本周课时74222223111111要求:1、周课时数不能超过30课时,也不能少;2、按照要求安排各学科课时:3、综合实践3课时分配原则:一课时为“信息技术”;一课时为“劳动技术”(可以简称劳技);一课时为“其它”,其它是指“研究性学习”或“社区实践和社区服务”,这课时一定要在课表中体现,是什么内容就写什么,不要在课表中写“其它”两字,要有教师有教学材料,保证正常教学。
中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课程表小学班主任培训课程第一类课程:专题报告序号课程名称主讲人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高洪二《中小学班主任规定》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王定华三聆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上海教科院研究员吴增强四走在行知路上江苏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五做一个播种幸福的班主任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班主任万平第二类课程:辅导讲座序号课程名称主讲人一案例式课程的特点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周卫二远程网络学习的特点及应对中国教师研修网运营总监陈敬宏三阳光心态每一天《班主任》杂志社社长王宝祥四如何撰写教育案例?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陈爱苾五如何开创性地做好指导教师工作?湖北省阳新县实验小学成纯海六三人行,与时代同行北京市紫绶园小学班主任彭淑云第三类课程:案例式培训模块主持专题教育主题名称案例名称班主任的每一天王宝祥1 互打招呼“打招呼”与尊师爱生老师不理我2 一日计划忙要忙到点子上忙乱的一天3 迟到处理保护学生和遵守规则冲突时替学生“撒谎”4 课堂管理班主任只是协调者从“管不住”到“管住”自己5 课间十分钟不容忽视的课间十分钟我没有发现问题呀6 广播操沟是手段,通是目的有容乃大7 午餐午休如何利用好教育契机挑食的孩子8 逃学/旷课把旷课学生吸引到学校里来兴趣留住了他逃课的脚步班主任的每一年陈爱苾9 学年开始自我教育从自定目标开始48份目标的故事10 编排座位排座位有学问自由找座位11 布置教室布置教室也要立足教育一波三折小柜面12 选班委会增强班干部的服务意识和为班干部减“副”吧责任感13 制定班规使班规建设成为学生自管自育过程李老师和班规的故事14 家校联系促家长成为教育的助力用书信和家长会搭连心桥15 评价评奖评优中的价值引导自主评选之后……16 学年结束信任源于实事求是学年结束时的一幕班主任与每次活动熊华生17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能不走过场吗?抗震奇迹: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18成长主题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直面危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19参加艺术节与运动会如何看待成败?比赛失败之后20沟通与交往主题活动沟通与交往的学问我们也“实话实说”21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一定出于自愿吗?走近老人,爱心涌动22班级管理主题活动化解男女生矛盾的艺术传女不传男23节日纪念日活动只有亲身体验才刻骨铭心一天的体验,一生的收获24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心理学是教人自我欺骗吗?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班主任与每个班齐学红25班主任与差乱班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把钥匙让我们有尊严地活着26班主任与优秀班优秀不仅仅是成绩让优秀成为一种过程27班主任与新接班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为安全课间必须“陪”着吗?28班主任与寄宿班如何引导寄宿生的交往写在墙上的博客29 班主任与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你是我们班上的一面镜子纳班30 班主任与外来务工子女班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关爱爱心也“伤心”31班主任与小班他最终为什么会离开学校?教育不能承受之重32 学生与科任教师冲突尊重是沟通的前提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班主任与每个学生吴增强33 优秀生辅导优秀生也需要心理辅导想转学的优秀生34留守儿童辅导留守儿童,一群需要关爱的孩子真实地去爱留守学生35 厌学生辅导如何对待学生厌学谁扰乱了他平静的生活36入学适应不良生辅导如何帮助入学不适应的孩子躲在衣柜里的女孩37网络成瘾生辅导学生网络成瘾怎么办?如何让小浩彻底告别网瘾38情绪失调生辅导只要解决问题,怎么做都行吗?投石问路39行为问题学生辅导读懂行为问题儿童“上了发条”的吉米40 灾后生辅导班主任如何做心理援助“过去,我们不再提”做专业的班主任张万祥41 沟通能力先改变学生,还是先改变自己?黛玉进了花果山42 读书习惯如何才能真正优秀?“购物发票”变身为“购书发票”43 写作能力如何对待专业写作?想说爱你不容易44 总结反思如何把先进的东西内化?为什么我总走回头路45 职业道德如何坚持公平公正?撕心裂肺的伤痛46 实践智慧如何面对传统榜样与现代偶像的冲突学生走进崇拜误区了吗?47 应对挑战面对嫉妒与挫折在打击降临时48 网络技能怎样在学习中自我调控?网上学习怎会这样难?班主任基本技能李兰巧49 观察了解发掘学生的个性宝藏魏书生50 引导自主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王晓春51 奖励惩罚奖励和惩罚的理念和技巧张红52 沟通协调沟通从“心”开始王宝祥53 建设集体现代班集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李镇西54 日常管理班主任的若干“第一次”骆寒青55 禁毒教育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如何开展学校毒品预防教育迟希新56 组织活动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学班主任培训课程第一类课程:专题报告序号专题名称课程名称主讲人一落实规划纲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司长高洪二团队建设初中少先队员思想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帧教授送给优秀党员的特殊校服江苏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华耀国三关于惩戒教育惩戒的合法性及度的把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教授四青春期教育青少年性别人格的构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玫玫教授青春期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北京大学徐震雷副教授五安全教育学校安全预防与问题处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管理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方新第二类课程:辅导讲座序号课程名称主讲人一案例式远程培训内容、特点及方案解读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周卫二聆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上海教科院研究员吴增强三当好班主任的指导者山东寿光世纪学校班主任郑立平四班主任的问题意识与解决策略北京市第八中学班主任石伏平五学员如何撰写优秀作业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陈爱苾六如何当好指导教师四川宣汉教师进修学校蒋继七“三人行”网络班级应用山东烟台祥和中学路新青第三类课程:案例式培训模块模块内容主讲人班主任的每一天1.包含“广播操”、“卫生值日”“逃学/旷课”等八个专题;2.主题涉及的内容体现了初中班主任教学的特点,包括了“比赛的输赢”、“尝试行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把旷课学生吸引到学校里来”等八个主题;3.根据主题涉及的内容,设计了案例教学,有“预定倒数第一”、“黑板由谁来擦”、“他又旷课了”等八个案例。
王岭乡小学课程开设及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报告从2003年秋天开始,我乡小学起始年级开始进入新课程改革。
今年秋天,我乡小学六年级也进入新课改。
为了解我乡各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特别是课程开设及教材使用情况,认真总结、推广有益的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全乡小学课程改革健康、持续、深入地开展。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们组成调研组,分期分批共用3天的时间,对全乡小学课程开设及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内容、方式和方法这次调研的学校为全乡10所学校。
调研的内容有:课程开设情况,教材使用,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习情况等。
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调查问卷、听课、查看相关资料等方式方法。
在3天的时间里,调研组成员共听课12节(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召开教师座谈会5场次,参加座谈会教师30多人。
有25名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教师参加了调查问卷。
每到一处学校都要查阅相关的书面材料,并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二、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1、成绩有三分之二的学校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将三级课程都排进了课程表,并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保证课程方案基本落实。
为了保证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正常开设,有不少的学校创新工作思路,合理调配教师,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不少学校为了保证地方课程正常开设,采用相关学科教师兼职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还有一些学校能结合本校传统和所在地域特点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开展一些有一定特色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使用情况良好,所有学校都使用县统一选用的品种及版本,印刷质量良好;教辅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品种,坚持学生自愿原则。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多数学校重视国家课程的开设,忽视地方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几乎所有的初小都重视语文、数学课程的开设,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开设;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这几个学科,限于师资、硬件原因,开设的质量很低。
小学课程表研究(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圆圆 20111202217)[摘要]:在当今社会课程体系愈加完善,课程的设计也越来越符合社会,儿童,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
课程实施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课外拓展活动也受到重视,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
本文从课程的概念、课程实施、课程形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小学课程表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并由一些问题来提出一些建议,来使课程安排更加合理。
[关键词]:课程;概念;课程形态;课表分析1.中外课程的内涵1.1中国课程的内涵“课程”[5]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11]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1.2国外课程的内涵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6](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7]、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的理解。
“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课程形态2.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3]2.1.1 知识本位,注意各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
知识本位是一种知识选择的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
主要观点:课程的学术化、课程的专门化和课程的结构化。
2.1.2 儿童本位课程理论在认识论上坚守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在价值论上追求的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在方法论上坚持科学—实证。
儿童本位课程流派是课程理论流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对课程理论的整体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观点包括:(1)、学习者是课程的中心。
(2)、学生是完整的人,具体存在的个体。
(3)、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多。
2.1.3 社会本位课程流派在认识论上是以社会批判理论与新教育社会学。
在价值论上是以社会事实为基础,从儿童个体价值走向社会价值,将个体价值统合与社会群体价值之中,来展开课程的设计与问题的讨论。
在方法论上,主要持守的是解释——批判的路径。
主要观点:(1)、学校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
(2)、课程的目标是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2.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也称文化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10](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等。
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实际末20实际处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其发展历史较分科课程要迟上千年。
在活动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杜威[4]常被认为是代表人物之一。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8]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我们可以把两者看作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分科课程讲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分科课程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以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但是,它由于分科过细,只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活动课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这一缺失,但同时,由于活动课程自身往往依学生兴趣、需要而定,缺乏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一正一反,利弊兼具,任何一种在张扬其特长的同时,也就将其弊端暴露无遗。
所以,这两类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2.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9]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教育者直接地表现出来的,如课程表中的学科。
隐形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1](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2]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3.课程表分析与建议3.1课程表分析上述课程表中,数学、英语、电脑等学科,强调知识的自身需要和价值,属于知识本位的课程;体育与健康、情感教育、卫生教育等,倾向于从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角度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属于儿童本位的课程;品德与生活从儿童生活的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
现代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数学,外语,音乐,美术都属于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阅读,劳技,综合探究属于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影响着班级的以至于学校的风气,班会的开展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学校、班级风气。
3.2问题与建议课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够真正的实行,课程安排上太过紧凑,一些课程不受重视等等,如何编制一种既能科学执行上级规定的课程计划,又能充分满足学生与教师需求的课程表呢?3.2.1要有明确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当学校在讨论编制课程表时,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课程理念或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课程表的灵魂。
这一问题被弄清楚了,编制课程表就有了方向。
否则,在处理其他复杂的问题或关系时,我们就会受制于具体的细节。
考察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向,我们注意到:课程的机会平等、课程的弹性化、跨学科的综合化、课程的人性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符合课程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学校编制课程表指明了方向。
随着课程论的兴起,课程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现代课程观强调儿童的主体参与性、课程的过程性和体验性等思想已成为多数教育家的共识。
课程观的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我们在课程表的编排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
3.2.2明确课程表决策者及相应职责为了能显示课程表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学校应成立一个类似于“课程表编制委员会”的常设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应包括校长、教务行政人员、课程学者、教师学生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和谐对话,对课程表编制形成决策。
校长是课程表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表编制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协调各种关系。
教务行政人员是课程表编制的具体操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制订计划,分析各种因素,了解各方人士的意见建议,完成课程表的编制以及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指导、解释、协调等工作。
课程学者相当于国外的课程顾问,是一位在课程理论和技能方面颇有影响,或者说是一位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人,他主要对课程表编制提供建议和帮助。
教师和学生代表是课程表的执行者和受惠者,其主要任务是对课程表进行评价,以及提供课程表执行的反馈意见。
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对学校课程表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编制课程表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3.2.3充分考虑课时安排弹性因素在我国的中小学里,几乎都是统一的时刻表、划一的课时长度,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下面的这些情况:美术课上,学生刚调完色彩,下课铃声就响了,教师只能结束上课,学生也只能匆匆放下画笔;语文课上,教师与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课文以等待下课铃声,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目前我们的课程表在课时安排上还缺乏足够的弹性。
尤其当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引入学校后,每次学习活动的方式、时间都会依据任务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提高课时弹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如何才能体现课时安排的弹性呢?最为常见的模式就是将“课段”这一概念引入课程表中。
即课程表打破原先一律以课时为单位的结构,加入一些以“课段”为单位的课。
可以依据具体各门课的特点与需求来适当调整课段的时间。
虽然每次上课的时间增长了,但每周上课的次数会相应减少以保证总课时量的平衡。
[参考文献]:[1] 杰克逊: 《班级生活》, 1968年版。
[2]《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卷第302 页。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4]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7-121[5]陈侠:《课程研究引论》,瞿葆奎:《课程与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5[6]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61年出版[7]《牛津词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8]王策三:《教学论稿》(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7-180[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2-273[10] 布鲁纳:《教育过程》,1959年出版[11]周谷平,徐立清;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