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与犯罪
- 格式:ppt
- 大小:6.58 MB
- 文档页数:23
智力障碍患者犯罪心得体会当今社会人格障碍者犯罪率的逐年提高,国内外的犯罪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总结。
由于大多数人对人格障碍者犯罪与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区分并不清楚,在其触犯法律后对其的刑事处罚也无法作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那么人格障碍者与精神病患者有什么区别呢?如下:人格障碍者是属于变态心理者,其犯罪的构成原因是:在受到外界刺激下,加上自身可能是由于儿时的不良环境或是遗传的内在因素下,出现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人格障碍者的智能一般都是良好的、思维正常、能料理个人生活、没有完全丧失辨认事务和自控行为的能力,通常能从事一些学习和工作,虽然不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样控制受刺激后的情绪。
但他们犯案多是经过思考,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并能为此而苦恼。
并且从法医学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者的怪异行为并不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反应。
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构成则与其不同,精神病在犯罪时,思想完全不受本人的意思控制,其行为和犯案手法手段是没有逻辑性的,并没有经过事前思考。
从上不难看出,人格障碍者犯罪与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区别。
为了正确理解人格障碍者的犯罪,我做了以下分析:一、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原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影响人格障碍者犯罪主要是起潜在的、物质性的作用。
像染色体异常这种情况,正常人的染色体是46个,其中包括44个常染色体和2个性染色体,即女性XX,男性XY。
染色体异常通常是指性染色体异常,即XYY或XXY(最新科学研究发现还有其他类型的性染色体异常)。
XYY型性染色体者为超雄体,此种人无法适应社会为正常人所提供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他们喜动好斗,皮肤多有结节状态。
英国学者帕特里西娅.雅可布斯(Patricia A.Jacobs)及其同事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所进行的一系列比较研究发现,XYY或XXY的男性,容易出现情绪躁动,理智难以控制、攻击性强等的心理特点,从而容易产生暴力犯罪和性犯罪行为,且初次犯罪的时间早。
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他人权益的漠视、冷酷无情以及违法行为。
这种人格障碍不仅对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了解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出现通常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社会环境因素:不稳定的家庭环境、暴力和犯罪的社区环境、缺乏道德教育和良好榜样等因素,容易使个体受到不良影响,培养出冷漠和违法行为的倾向。
2.遗传基因因素: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从而增加了个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3.个体心理因素:自尊心过低、缺乏同理心、控制冲动能力差等个体心理特点,容易使个体产生对他人权益冷漠的态度,从而促使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处理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方法针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以下方法旨在促进其行为的转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和心理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
2.社会支持: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帮助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改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社会庇护所、开设康复中心等,提供心理、物质和职业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患者逐渐融入社会并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3.法律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和刑事司法体系,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在监狱和社区矫正场所加强心理矫正和教育,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提供改造机会。
4.公众教育:通过开展相关的公众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认知和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树立包容和关爱的社会氛围,为其恢复和融入社会提供更好的环境。
结论:反社会人格障碍违法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环境、遗传基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对他人权利的漠不关心和频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本文将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所表现出的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并分析其可能的成因。
一、漠不关心症状1. 缺乏同理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缺乏同理心,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需求。
他们对他人的困境或挫折常常漠不关心,甚至对其感到愉快。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得他们能够无动于衷地伤害他人,对别人的感受置之不理。
2. 冷漠和冷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冷漠和冷血的态度。
他们对他人的需求或请求不显示出任何的关心或理解。
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对待每个人都一样冷漠,从不表露出温暖的情感。
3. 自私和利己主义漠不关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自私和利己主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权益和福祉。
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至于经常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二、违法犯罪症状1. 冷酷无情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冷漠和冷酷无情常常表现在他们的犯罪行为上。
他们可以毫无怜悯地伤害他人,无论是物质损失还是身体伤害。
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欲望为中心,不管付出何种后果,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 缺乏责任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责任心,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或后悔。
无论是小偷小摸还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他们都不会对自己说出此事感到愧疚,也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他们常常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不顾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法规。
3. 破坏性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违法犯罪行为常常表现为破坏性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故意破坏他人的财物、生活和人际关系,以满足自己的虐待需求。
这种破坏性的行为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受害者和社会带来了持久的痛苦。
三、可能的成因1. 生物因素反社会人格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一个人患此障碍的风险。
此外,神经递质的异常活动也可能与漠不关心和违法犯罪症状有关。
反社会人格真实案例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对社会规范和他人权利的严重漠视,甚至违法犯罪。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反社会人格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问题。
小明,今年28岁,从小就表现出与人格障碍相关的行为特征。
他在学校时常常欺负同学,喜欢捉弄别人,对老师的规定和纪律毫不在意。
在家庭中,他也经常与父母争吵,不愿意遵守家规,经常逃学和外出夜不归宿。
长大后,小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发严重。
在工作中,小明常常与同事发生冲突,不愿意服从领导的管理,经常迟到早退,工作不负责任。
他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经常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他人的权利和需求毫不在意。
在人际交往中,他也表现出极大的自私和利己主义,经常利用他人,对他人的困难和痛苦不闻不问。
在社会生活中,小明的行为更是令人震惊。
他多次因为违法犯罪被警方逮捕,包括盗窃、故意伤害等行为。
他对他人的生命和财产毫不尊重,对法律和社会规范更是置若罔闻。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明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他对改变自己的行为毫无意愿。
这个案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严重性。
患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人往往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和利己主义,对他人的权利和需求毫不在意,甚至会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也给患者本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对于患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人,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求适当的帮助。
同时,社会也需要加强对这类人群的关注和监管,避免其对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通过这个真实案例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预防和治疗这一心理问题做出更多的努力,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和症状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特征包括对他人的权益和社会准则缺乏尊重,以及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这种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他人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和症状。
1. 冷漠无情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漠视他人感受的特征,缺乏同理心和关注他人福祉的能力。
他们可能无视他人的痛苦、需求和感受,甚至可能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2. 违法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倾向于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频繁地从事犯罪活动,如盗窃、诈骗、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获取个人利益。
3. 偏斜的行为模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展现出一种偏斜的行为模式,包括懒散和冲动的生活方式,缺乏长期规划和责任感。
他们可能无视约束、规则或社会期望,并常常对权威人物或规则表示抵触。
4. 欺骗和谎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善于欺诈和说谎,以获得个人利益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可能表现出高超的说服力,迷惑他人,并且往往缺乏道德底线,对他们的行为不感到内疚或后悔。
5. 冷酷和残忍这种障碍的患者可能表现出冷酷和残忍的行为,包括对他人的虐待、欺凌、侮辱或施暴。
他们可能没有同情心,并以对他人的伤害为乐。
6. 缺乏稳定的人际关系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无法建立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表现出关系浅薄、疏远和不稳定的特征,很少拥有亲密关系,并且难以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7. 缺乏责任感这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过失或破坏行为不承担责任,往往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8. 表现问题行为的早期迹象在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青少年时期,通常会表现出违法、攻击或欺凌行为等问题行为。
这些早期迹象可能会逐渐加重,并在成年后演变成更加严重和持久的反社会行为。
虽然上述特征和症状可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标志,但确诊反社会人格障碍需要专业心理评估和诊断。
心理障碍与犯罪行为有何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犯罪行为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
而当我们深入探究犯罪的根源时,心理障碍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那么,心理障碍与犯罪行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导致其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偏离了正常范围,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
心理障碍可能会直接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使其无法正确判断现实情况,从而做出一些危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在幻觉的支配下,他们可能会认为有人要伤害自己,进而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而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通常缺乏同情心、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更容易冲动地实施犯罪行为,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毫不顾忌。
心理障碍也可能通过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间接促使犯罪行为的产生。
比如,长期处于严重抑郁症状态的人,可能会感到极度的绝望和无助,这种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他们采取极端行为来寻求解脱。
再比如,患有焦虑症的人可能会因为过度紧张和不安,而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做出不理智的反应,从而触犯法律。
此外,心理障碍患者在面对外界压力和挫折时,往往比心理健康的人更难以应对。
他们可能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更容易通过犯罪行为来逃避或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工作中遭受了挫折和排挤,可能会因为无法正常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而选择盗窃或破坏他人财物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
事实上,大多数犯罪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都可能对一个人的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成长在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区环境中的人,即使没有心理障碍,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患有心理障碍就轻易地将其犯罪行为归咎于疾病。
反社会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问题探析摘要:反社会人格障碍极易引发暴力犯罪,我国没有对人格障碍犯罪的犯罪心理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因此难以从根本上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该种人格障碍预防和矫治的方法:一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引导作用;二是重视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研究。
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犯罪预防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43-02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概述(一)概念的沿革有关反社会人格的研究最初是从1806年法国精神病学家p.pinel 的报告开始的,而在此之前,所有反社会行为的人都被普遍认为是罪犯,而非一种心理学现象。
pinel记录了一名男子“因为一女子的过激言语而倍感愤怒,将该女子扔入井中”的案例。
他把这种行为归入当时的精神病学分类之中,称为“不伴妄想的躁狂症”。
1835年,英国精神病学家prichard将这一行为命名为“悖德狂”(moral insanity),他把这种现象描述为“一种心理错乱的形式,其中智力功能似乎很少或没有形成伤害,而……内心的道德或行为准则很奇怪的变得不正常或堕落了”。
在19世纪晚期,这种人开始被称作为“心理病态者”,而且他们的问题都被假定为是一种遗传性缺陷。
然后随着20世纪社会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强调社会条件的影响。
因此,“心理病态者”又被“社会病态者”所取代,这表示研究者意识到问题不仅仅在于行为人本身,还在于他与社会的关系。
1968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次提出了“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同时抛弃了“社会变态人格”等概念。
在这本手册中,反社会人格被列入了“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中。
虽然目前反社会人格的概念依然存在一些混用的情形,但是在后来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各个版本中“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概念被继续沿用下来。
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人格因素初探摘要:人格作为人最内涵的要素与犯罪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未成年人处于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人格因素分析,一是反社会意识对犯罪的影响;二是人格障碍的影响;三是家庭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等等,强调爱的教育对青少年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因素;犯罪心理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在界定青少年犯罪概念之前,先理解未成年人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界定了未成年人概念,该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而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对于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犯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罪行才负刑事责任。
而我国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其中,己满14岁而不满18岁的人犯罪,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
在许多国家,未成年人犯罪亦称少年犯罪。
所以,青少年犯罪中既包括年轻成年公民(已满18岁未满26岁)的犯罪,也包括少年(已满14岁未满18岁)的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人格因素分析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格因素是犯罪的起因和根源。
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过程,都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和转化的过程。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外部诱因与原有的心理品质和经验中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犯罪心理,其形成过程是这样的:诱因+原有心理品质→犯罪行为→作案成功,达到犯罪目的。
具体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一般遵循以下规律。
1.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因素在犯罪人头脑中的反映,并转化为犯罪人的心理因素。
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后,又必然要在行为上和语言上有所表现并影响周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