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 格式:pdf
- 大小:242.91 KB
- 文档页数: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及对中国的启示从对现代性的批判出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着重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提出倡导稳态经济,主张社区主义或社会共同体政治,注重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等,最后分析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理论借鉴意义,启示我们要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现实路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概述虽然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思想体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大致上分为激进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个向度。
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格里芬、霍伊等,其理论带有较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主义倾向。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对现代性的超越,而它的自信就来源于现代性及其世界观在社会和精神上的毁灭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表现在超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机械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等,也就是要人们摆脱现代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家长式的和还原式的世界。
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强烈反对现代哲学中的二元论和还原论,以及现代世界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另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倡导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创造;更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和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总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从对现代性的超越出发,摆脱了激进性后现代主义的偏激性,面对现实世界和现代社会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以便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辨析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反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力倡导发展稳态经济。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经济是以单纯的、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这样会形成一个片面追求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畸形社会。
所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深刻地批评了现代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人类社会危机,因此,它提出了控制经济增长的生物物理要求和社会伦理要求,同时提出要限制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消耗,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以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批判和深刻反思,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现代的认知的扬弃,是在目睹了西方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诸多灾难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我国当今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标签: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后现代”一词最早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后现代思潮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广泛,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后现代话语开始在全世界流通。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时代化”意义上的一段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现代”的扬弃和批判。
笔者更倾向于“现代与后现代视为一对处于长远结合关系中的两个东西,在这种长远的对立关系中,后现代持续不断地指出现代所具有的限制。
现代与后现代只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视角,而不是前后相继的历史时期”。
“后现代的‘后’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是我们假想的一个时代转折的起点。
”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反应,同样,后现代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旧有的知识体系破碎,过程化和多元化成为两大主要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给人们太多的束缚,在闲暇的时间里,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实际上,也不过是‘假释’出狱过一个星期天而已。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这一切唤醒了人们对理性的失误和对传统信仰的反思。
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破坏,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人文精神的急剧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者清醒地看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这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诞生后便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了世界各方面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背景;特征;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既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将科技作用推向极端。
资产阶级还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从而使国内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
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第三,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
大工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最典型的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解构理性、颠覆传统。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标签:后现代主义;思潮;价值观;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其“解构,,理论在强调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重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思维方式。
但“解构”在后现代思想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那里,表现为一种注重“破旧”解构、疏于“立新”建构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在“解构”及“价值祛魅”思维中,传统的真善美的意义深度、价值的普遍性和相对确定性也被消解了,而在一味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等社会及其价值的“碎片化”过程中,也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
因此,对后现代理论范式及价值思潮的辩证把握和反思,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及文化价值导向,对坚守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文化生态和共同价值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精神培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它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价值观秩序和话语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和文化世界。
作为一种理论和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仅显现于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还影响了哲学观念、思维语境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
后现代主义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后,也成为中国学术和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话题。
后现代主义渗透在各学科领域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必然和明显的。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整个后现代思潮的核心,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理论大众化中需要研究和把握的问题。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范式及特征后现代主义由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复杂纷繁的争论,很难简而概之,以至有学者说,我们无法说明“后现代”是什么。
海德格尔因此说,“后现代”不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纲领,但我们可以从其多样、混杂的思想观点中,理出相对共有的理论特征。
1.“解构”:否定传统“普遍基础”的思维观念。
后现代主义与现实社会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特点是强调超越抽象理念、主张多元文化、否定规范化、拒斥固定价值观、强调后工业、后技术、语境化、互文性、游牧性等。
后现代主义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后现代主义重视文化多元性后现代主义对于文化多元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主张将不同的文化视为平等的、合法的,并拒绝一铺式的文化输出和接受。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现实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为世界文明的交汇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后现代主义否定规范化后现代主义对于规范化的强烈反对表现在不同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不赞同单一模式的规范化,强调差异和个性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否定了单一的真理和唯一的解释,主张对于事物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成因复杂的、互相依存的,这种多元的理解确保了不同经验、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
再次,后现代主义也反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主张把人类的复杂性、多样性、矛盾性充分尊重。
后现代主义强调游牧性后现代主义并不认为人类文化需要稳定、统一、确定的结构,强调人类文化应该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和漂移性。
这种“游牧性”的理念是由人们在移动、交通、交流、迫使或游历中形成的文化的一种能力和特质。
游牧性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是人们选择更加灵活的工作形式、更加多样的工作地点、更加自由的人际关系、更加多变的文化习惯等等。
这种活力和多元性无疑可以为现实社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于文学和艺术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文学艺术领域中,后现代主义试图打破以前的创作框架,强调铜臭味、自由幻想、多元思考、魔幻色彩、讽刺意识、艺术性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文艺创作方式和传播模式,对于文艺创作和表达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为当代的文化认知、观念形态、生产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带来了相当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期出现和发展的一种思想理论,主要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批判和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反叛精神,试图摆脱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寻求一种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关于真理、价值和存在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空间。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认为,任何社会和文化形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包袱,有自己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因此拒绝以任何形式的绝对化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2.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中主要推崇以“混合”和“融合”为主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打破文化的原有藩篱,将不同文化融合、交汇、共生,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形式。
3.知识普及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推动了知识普及的进程。
后现代主义关注人性,提出“民主万岁”,鼓励人们去自由地表达和思考,这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普及和民主化的倾向。
4.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思潮强调视觉文化,追求感性和激情化的表达,独具视觉冲击力,这使得无论是广告界还是影视界,都带来了视觉文化的革命。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创作视觉媒介方面推崇多元化和自由化,呈现出更为独立和多样的视觉文化体系。
5.深刻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推广,对社会和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既是对“伟大叙事”的反叛,也是对现代主义对于规则、秩序的建立的反省,以及对人性、文化、历史本身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反思和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在这样的意义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社会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反复探讨的心理和生命的价值感受。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1.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推崇文化多元化的观点,视文化多元化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从而使社会开始接受不同文化的思维和理念。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反映和延续。
在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与“80后”思潮和“乌托邦”思潮展开了相互影响、冲突与共存。
在中国文化领域,“后现代”思潮的推广和影响逐渐显现,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思潮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社会文化、80后思潮、乌托邦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推广、影响、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革而开始崭露头角的。
这一思潮的出现,是对传统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思想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尝试。
“后现代”思潮的诞生背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涌现的局面。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知识分子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接纳和回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交融和碰撞。
这一思潮的涌现,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范式,更为中国未来的文化领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1.2 解读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交织交错,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图景。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正日益成为文化与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论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范式,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评估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充满了反传统、反规范、反权威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性知识体系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在当代中国,这种精神焕发出独特的影响力。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了传统的观念框架,打破了对知识的单一权威性,提供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文化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引领了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权威性话语的反思与重新审视。
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和文学风格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为显著。
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对中国当代小说和诗歌的叙事形式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家们开始注重叙事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以及对语言的反思和实验。
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也深刻地激发了中国作家们对文学价值和文学批评的重新思考,推动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多样化和文学价值的多元化。
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影响除了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对中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相对主义和反规范性思维,为中国哲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激发了中国哲学家对知识体系和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
在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解构与多元文化观念,也促使中国社会科学家们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多元解释和多元认知。
总结与回顾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文化框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多元化。
第13卷第5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3No5 2007年10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Oct 2007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陈卓(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8)摘要: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
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基本状态。
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异质的平等观;“后现代思想批判”;“后现代生活”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7)05−0578−05作为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的高潮已经渐渐远去;但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却悄无声息的在今天中国大众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今天的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后现代现象,有些领域甚至已经是典型的后现代了——关于这点,从新闻的娱乐化上就可见一斑:在内容上,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是新闻的重点;在表现形式上,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1]。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有必要对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理论特点和它在中国社会的新发展进行重新审视。
一、“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其核心思想似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
”[2]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价值,平等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以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也十分强调平等的作用。
但两者的出发点和重心却是不同的,这种区别集中表现为后现代主义的“异质的平等”对现代主义的“同质的平等”的批判。
这里的“质”就是指“本质”,现代主义认为,存在着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内在属性,现象是这种属性偶然的、不重要的外在表现,把握了本质才算了解了事物本身,人的认识就要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化多为一。
与之针锋相对,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本质和现象的二元对立,反对规律、原则、范式这类概念,不论在认识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人的行为,还是在阅读、理解、解释文本时,他们都反对这种深度模式。
鉴于此,他们在去中心、反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异质的平等说。
因为只有同质的事物之间才有可比性,异质则导致了可比性的丧失,在他们看来,丧失了可比性的平等,才是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上下的平等,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在现代主义同质的平等观的作用下,好坏优劣是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可以在人格上给予你平等的地位,但从本质上说,我和你还不是同一类人。
我与你的平等是建立在我们本质上的不同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有人说的,“文人在诗化乡村,商人在觊觎乡村,官人在议论乡村,只是没有人生活在乡村”[3]。
诗化乡村是一种艺术化,体现出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乡村生活的向往;觊觎乡村的,是把乡村看作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这里,一切东西都平等地呈现与金钱面前;议论乡村的官人们未尝不是真心实意地为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操心。
这些对乡村的态度,都体现出了平等的姿态,有的甚至还拔高了乡村(如诗人),但诚如最后一句所讲的,“只是没有人生活在乡村”。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这些人并不曾在乡村生活过,所以不了解真正的乡村生活;其二,即使给一个机会收稿日期:2007−09−04作者简介:陈卓(1981−), 男,湖南怀化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06级秋季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德育原理, 高等教育学.第5期陈卓: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579让他们去乡村生活(非短期的“体验生活”),恐怕他们也不怎么乐意。
今天社会大舞台出现的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已不消再谈,仅仅就昔日“纯洁”的学校来看,“同质的平等”观的广泛蔓延和消极作用也已经十分明显了。
作为“净土”的学校早已不再干净,这些年陆续出现的学校根据学生贫富状况分班级、分寝室、对号入座的事例就是明证。
对此,有的人辩解说,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改革,给富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理所当然。
英国学者巴什勒提出“本体论上的平等”(onto logical parity),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不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
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更具有实在性。
这种看法与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是相通的,“本体论上的平等”与“异质的平等”在核心理念上是一致的,只是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罢了,它们均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
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利奥塔也提出“谬误推理”的概念,认为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
这种观点从认识论角度对“异质的平等”观进行了诠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用差异哲学取代求真求同哲学的特点。
建立在“异质的平等”观的基础上,福柯明确指出,不应该提“同性恋”这样的称呼,因为这样的称呼总是让人想到同性恋这类人群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因而总是被看作另类:“我认为‘同性恋者’这个词已经作废了,因为我们关于性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我们看到我们对快感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被一套强加给我们的词汇限制住了。
人既不是这种人也不是那种人,既不是同性恋者也不是异性恋者。
我们称之为性行为的东西有一个无限广阔的范围。
”[4]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同性恋与异性恋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在古希腊时期,是十分明显的。
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把男子间的性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本无“同性恋”之说。
中国古代对同性恋也是较为宽容的,但时至今日,异性恋与同性恋之间的不平等反而越来越大。
联系到国内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因为提交同性婚姻提案招来一片哗笑、攻讦与谩骂,著名演员孙海英公开称同性恋是犯罪的惊人之举,可见现代主义的“同质的平等”观是何等强大,“异质的平等”观的确立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经历多长时间的努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二、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关注的重点应是在把握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用后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实际问题。
问题在于,“当下中国这个现代社会是一个有着难以置信的荒谬组合的社会,它有着从近乎远古社会、传统社会到发达的现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和生产方式,有着从前现代、现代到极端后现代的精神和观念。
”[5](255)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种种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相异、相左以至相对的理解、阐释和争论,就都不足为奇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像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那样,瓦解一切、打碎一切、抹平一切,让这个世界变得颠倒、破碎、混沌而不可理喻,从而在“怎样都可以”(费耶阿本德语)的舞台上为所欲为、纵情狂欢。
我们必须有所依附、有所执着,必须有所期待、有所超越。
大致的出发点可能在于探讨缤纷芜杂的背后的共同的东西,——也许这不是“本质”,也不是“必然”,但它却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生活形式”基础上“家族类似”(维特根斯坦语),有了这种“生活形式”和“家族类似”,任何讨论才有可能。
诚如福柯所说:“借用康德的说法,我想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更多地当作某种态度,而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
所谓态度,我想说的是对于现实的某种关系的模式。
这种对于现实的关系模式,是由某些人自愿作出的选择。
同时,所谓‘现代性’也可以当作是思考和感觉的一种方式,当作是行动和举止的一种方式,它同时表示某种从属关系,并作为一种任务表现出来。
所以,也很像希腊人所说的那种‘情感’‘德性’。
因此,与其想把‘现代时期’同‘前现代’或‘后现代’时期区分开来,不如更好地探索现代性的态度,探索现代性自形成以后,以及自从它同‘反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争执以后的那种特殊态度。
”[6]福柯的意思是,态度上的差别比时间上的先后要重要得多,应当避开时间上的线性分类,以态度为标准,对“现代”与“后现代”进行划分。
沿着福柯的意思进一步说,根据态度的不同,可以区分出两种类型的后现代主义,即:“后现代生活”与“后现代思想批判”,用赵汀阳的话说,就是“后现代态度”和“批判的态度”。
实际上用“后现代生活”与“后现代思想批判”更能清晰地阐明两者的关系。
具体说来,前者是一种生存状态,后者则是一种批判的反思状态。
——前面所介绍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都是“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580现代思想批判”的产物。
“后现代生活”是现代性的过度发展,它继承了现代性的主要特点,并把它们发挥到极致。
这样,终于造成了现代性的悖论,即“对于现代事物x,你总能够按照x自己的逻辑,把x最终变成一种连x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或者使x变成一个悖论” [5](133)。
对于这样一种最终的非x的东西或者悖论,“后现代生活”并没有清楚的认识,而是沉醉其中,继续他们的狂欢游戏。
前面所说的当今中国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就是“后现代生活”的表现之一;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则是对包括新闻娱乐化在内的“后现代生活”中诸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两者的差别可以简单表述为:前者是置身世界游戏世界,后者是跳出世界反观世界。
套用赵汀阳的话说,“后现代生活”与“后现代思想批判”两者的精神气质和目的是非常不同的。
那些“后现代思想批判”都是属于现代人文精神内部矛盾的结果,而不像“后现代生活”是现代精神的一个变态或悖论表现。
尽管“后现代生活”是不清不楚的,但与批判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有一个迹象是这样的:“后现代生活”不会真的去批判右派或左派,而是笑话它们,如果人们要求给出理由,那么它就笑话自己。
对于现代社会中具有“后现代生活”意味的种种现象,进行“后现代思想批判”的人会认真地进行反思和批判,——尽管这种认真有时是采取的“传统的”“学究式的”“正襟危坐的”方式进行的,有时是采取“新奇的”“调皮的”“戏谑的”的方式进行的;而处于“后现代生活”的人,则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
对于现实,他们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他们不一定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其实他们对此毫不在乎,但却同意这句话的内容。
对“后现代思想批判”者则表现出异常的冷漠:要么对此置之不理、不屑一顾,要么干脆给以无情的冷嘲的讥讽,取笑他们的不合时宜和不识时务。
后现代生活“并没有超越现代,而是现代对自身的悖论状态的自我表述” [5](130)。
这与利奥塔所说的“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是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