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圈到细胞
- 格式:ppt
- 大小:817.50 KB
- 文档页数:24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①不能说“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②绝大多数的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其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
..。
(例:分子、原子)
..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的组分
.....、相互依赖
2、相关概念:
变形虫细胞柳树根尖细胞龟的心肌细胞
↓↓↓
分生组织心肌组织
↓↓↓
根心脏
↓↓
血液循环系统
↓↓
变形虫柳树龟
↓↓↓↓
若干变形虫若干同种柳树若干同种龟
↓
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种群
↓
+无机环境
↓
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
【注意】
①病毒虽然是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②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属于细胞或个体层次;
③植物不具有“系统”这一层次;
④几个关系:
细胞→个体:体现了高等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发育历程,同时也体现了生命的进化历程,即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
个体→种群→群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⑤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案【5篇】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教案(精选篇1)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难点: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二)、引入新课: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三)、问题讨论: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
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必修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从生物圈到细胞1.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例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例如,人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众多细胞的协同作用;缩手反射的完成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 观察细胞-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 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
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蓝藻等。
例如,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染色体等结构。
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
3. 细胞学说-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点归纳《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点归纳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1、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所有生命活动。
实例: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2、多细胞生物:依赖多种分化的细胞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实例:人的生殖和发育(遗传物质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缩手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涉及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生命活动依然离不开细胞。
实例: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HIV病毒)等病毒都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提供的物质、能量、细胞器等来完成病毒自身的繁殖活动总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高等动物:(由小到大)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个体: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2、高等植物:无“系统”层次。
3、单细胞生物:“细胞”等同于“个体”,无“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4、病毒:不具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1)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上的。
(2)生物体内的细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
而且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比细胞再小的结构层次,如分子,原子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补充知识:高等动物的4大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高等动物的8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有时候还要加上免疫系统)高等植物的4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高等植物的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另外,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生物圈的宏观与细胞的微观为两条主线,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认识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3. 探究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圈与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2. 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3. 细胞的基本结构4. 细胞的功能5. 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物圈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 采用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圈和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阐述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3. 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讲解细胞的功能。
4. 分析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
6.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
7.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生物圈和细胞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学生能准确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理解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2. 能力培养:学生能观察并分析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
3. 思考与探究:学生能探究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小组讨论: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教案标题:《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生物圈和细胞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1.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a.什么是生物圈?b.生物圈的组成成分:生物、非生物2.生物圈的特点和功能a.生态学的基本概念b.生物圈的特点和功能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a.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稳态维持4.生物圈和细胞的相互关系a.生物在生物圈中的相互依存b.细胞是生物圈的基本单位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引入生物圈和细胞的概念,阐述其组成和特点。
2.实验法: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实验示范和探索讨论,加深学生对细胞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圈和细胞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4.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生物圈和细胞的相关图表和实验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2.知识讲解(30分钟)a.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b.探讨生物圈的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重要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c.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解释细胞是生物圈的基本单位。
3.实验探索(40分钟)a.分发显微镜和玻璃切片,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的结构。
b.进行细胞质染色实验,观察细胞的功能,如新陈代谢、自我复制和稳态维持。
c.学生小组分别记录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4.总结归纳(15分钟)a.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b.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学生归纳总结细胞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c.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和细胞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的依存性。
5.课堂练习(15分钟)利用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小结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与评估1.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显微镜、玻璃切片、实验器材和荧光染色剂等。
2.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小组实验记录、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