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教研《文化生活》教材分析资料: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
- 格式:pptx
- 大小:9.76 MB
- 文档页数:61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主讲人: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生活》教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主持人:何志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何】感谢朱明光老师来给我们进行《文化生活》的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的开设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
我们一线教师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教材整体理念的把握上都还有不少疑问。
希望得到朱老师的解答。
首先,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关于“文化”问题的专门教材。
新增《文化生活》模块,是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意义?【朱】: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需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
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其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通过《文化生活》的课程设置,比较集中地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内在要求。
第三,是解决学生文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表现在文化层面,这些都需要有人对相关问题解疑释惑。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何】:这门课程被称为《文化生活》,但是很多人都觉得文化这一概念很难把握。
那么本课程所讲的文化其含义是什么呢?【朱】:这的确是本课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不像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确实是个很复杂、很难界定的概念。
就当下比较通行的有关文化的概念而言,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高三政治教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9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注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文化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rray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1、社会实践要求进行文化创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创新的原因:1、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重要性(作用/意义):(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三、文化创新的措施: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求: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②向人民群众学习,走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关注、理解、学习)。
精品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重难点知识总结(最新教材版)《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
(2)文化是什么。
①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B人的文化素养都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反对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感受文化影响(1)文化影响面面观。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分析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于2005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已投入使用。
该教材的结构安排比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时代感强,呈现方式多样化,但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章节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引用的部分材料不恰当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进行思考。
标签:《文化生活》;教材分析;框架结构;特点;存在的问题1 《文化生活》教材的框架结构《文化生活》教材一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后面还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内容,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时应该注意在思想层面上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文化生活》教材的四个单元的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排列的,并且每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
朱明光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这本书里说到。
《文化生活》课程的四个主题,大体遵循“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内在联系,按照这一逻辑顺序编写教材。
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文化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以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文化的发展展开的,详细介绍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
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知道了文化是什么以后,接下来要进一步阐述文化为什么会发展,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在这一单元,学生将了解到文化是通过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文化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怎么看待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问题展开的,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就是在知道了文化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学生将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则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思想较前两个单元有了一个提升的过程。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中政治《文化与生活》知识点第五课文化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巨大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模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019-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知识点归纳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传统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
(中国4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黄龙、九寨沟、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中国4处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嵋山-乐山大佛、武夷山)2、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各种文化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2)文化多样性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3)民族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4)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