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净空限制面的类别及其处理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民用航空法关于净空的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关于净空的条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与保护范围
•民用机场的净空,指的是航空器安全起降所要求的,排除影响飞行安全的障碍物的立体空间。
这个空间内的高层建筑、烟雾、飞鸟等都可能威胁飞行安全。
•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的范围是以机场基准点为圆心、水平半径55公里的空间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需要遵守有关净空保护的规定。
二、禁止的活动
在依法划定的民用机场范围内和按照国家规定划定的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禁止从事以下活动:
1.修建可能在空中排放大量烟雾、粉尘、火焰、废气而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
物或者设施。
2.修建靶场、强烈爆炸物仓库等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3.修建不符合机场净空要求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4.设置影响机场目视助航设施使用的灯光、标志或者物体。
5.种植影响飞行安全或者影响机场助航设施使用的植物。
6.饲养、放飞影响飞行安全的鸟类动物和其他物体。
7.修建影响机场电磁环境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三、其他注意事项
•在民用机场围界外5米范围内,禁止搭建建筑物、种植树木,或者从事挖掘、堆积物体等影响民用机场运营安全的活动。
•禁止在距离航路两侧边界各30公里以内的地带修建对空射击的靶场和其他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设施。
四、法律责任
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从事被禁止的活动,由民用机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将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些条款的制定和实施,旨在确保民用航空器的飞行安全,维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保障民航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阐述机场净空限制面的类别及其处理原则1机场限制面类别1.1附件14面根据《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中有关“障碍物的限制和移除”规定,为保障航空器起降安全和机场安全运行,防止由于机场周围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无法使用,规定了几种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障碍物的高度。
突出障碍物限制面的物体,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对仪表进近程序或有关的目视盘旋程序加大超障高度或超障高,或者对飞行程序造成实际影响。
在机场障碍物限制范围内超过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的现有物体应予以拆除或搬迁,除非属于以下情况例外:——经过研究认为在航行上采取措施,该物体不致危及飞行安全,并经民航行业主管部门批准。
该物体应按规定设置障碍灯和(或)标志;——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
新物体或现有物体进行扩建的高度不应超出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除非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
障碍物限制面即附件14面由八个假想的无障碍限制面组成,分别是:锥形面、内水平面、内进近面、进近面、过渡面、内过渡面、复飞面和起飞爬升面。
上述障碍物限制面相互重叠部分应按较严格的要求进行控制。
规定和公布机场障碍物限制面,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物体的高度,对保证飞机起飞降落的安全,有效利用机场,提高总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飞行程序涉及的几组限制面1.2.1基本ILS面。
ILS面是来源于附件14的精密进近障碍物限制面和复飞面。
基本ILS面相当于附件14为基本代码为3或4的精密进近跑道规定的障碍物限制面的局部,包括进近面、升降带、复飞面、过渡面。
这些斜面的高度是由线性方程式z=Ax+By+C确定。
穿透任何基本ILS面的物体就成为控制障碍物,需要进一步评估。
1.2.2障碍物评价面OAS面。
OAS面是在基本ILS面之上的一组障碍物评价面。
它的大小取决于ILS进近的分类及其几何参数、飞机的大小等因素,比使用基本ILS面评估障碍物要精确得多。
飞机场附近障碍物限制- 正文为了保证飞机的起降安全,对飞机场邻近地区的人工和自然物体的高度必须实行限制,以保证对飞行没有障碍。
限制面的范围也称净空区。
关于这种限制,各国都有大同小异的规定,但都承认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公约附件十四的标准。
确定的依据主要是飞行区等级指标和跑道运行的类型。
飞行区等级指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中国民用航空局按使用的最大飞机所需要的基准飞行场地长度及飞机翼展、主起落架外轮间距的不同,分为Ⅰ及Ⅱ类飞行区等级指标(见飞机场飞行区);飞机场附近障碍物限制,主要根据飞行区等级指标Ⅰ确定。
不同的等级指标,要求不同的净空区。
供大型飞机起降的飞行区,净空限制范围及要求严于供小型飞机起降的飞行区。
跑道的运行类型按供飞机运行的类型,跑道分为非仪表跑道和仪表跑道。
仪表跑道又分为非精密仪表跑道和精密仪表跑道。
供飞机驾驶员在能见度良好的条件下目视操纵飞机着陆的跑道称非仪表跑道或目视跑道。
具有部分无线电导航设备和灯光助航设备,在能见度较差的条件下,引导飞机至飞机场上空域,然后目视着陆的跑道称非精密仪表跑道。
具有完备的无线电仪表着陆系统和灯光助航设备,使飞机在能见度差甚至为零米的条件下,部分甚至全部依靠仪表引导着陆的跑道称精密仪表跑道。
精密仪表跑道又分Ⅰ、Ⅱ、Ⅲ类。
Ⅲ类完善及精密程度最高(见飞机场通讯导航设施)。
精密仪表跑道要求的净空限制范围及限制要求严于非精密仪表跑道。
净空区组成飞机场净空区由端净空和侧净空组成。
端净空是一组从跑道两端以远一定距离起,根据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起始宽度和向两侧扩展的斜率及不同的障碍物限制坡度所组成的梯形或舌形的净空限制面,包括起飞爬升面、进近面、内进近面、复飞面等。
侧净空从飞行区两侧开始向外扩展的一组障碍物限制面,包括过渡面、内水平面、锥形面等,如图所示。
飞机场附近障碍物限制净空区要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净空区的要求如下:端净空①起飞爬升面。
专供只具备起飞条件的跑道一端(跑道一般均应具备可以用于起飞及降落的功能,只有当端净空不具备供降落条件使用时,才只供起飞用),为飞机起飞提供一个安全的通道。
民用机场净空限制面高度的确定民用机场净空限制面高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为预防飞行器与建筑物或其他障碍物相撞,设置的一条等高线。
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需要遵循净空限制面高度的要求,以保障航空器的飞行安全。
一、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航空业的迅猛发展,民用机场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在城市周边,由于地形和建筑物的限制,一些机场无法在完全开放的空域内操作。
而在未能覆盖净空限制面范围内的地区,需要制定适当的净空限制面高度。
净空限制面高度的确定,是保障航空器飞行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于避免飞行异常和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净空限制面高度的制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飞行器的尺寸、飞行高度、外部环境等,以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大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净空限制面高度的确定方法1、计算法:通过对机场周边地形、建筑物及其他遮挡物的调查和测量,确定机场周边空域的高差和坐标,计算而得。
2、经验法:以同类型机场的净空限制面高度为依据,结合机场所处地理位置、飞行器运行情况及空域管理要求等,进行推算。
3、试验法:通过飞行器的实际试飞和数据收集,确定净空限制面高度,可用于较为特殊的机场。
三、净空限制面高度的确定依据1、最低净空高度:民用机场净空限制面高度通常以最低净空高度为依据,即净空面上方空间中,不允许出现高度低于所要求的最低净空高度的任何物体,以保证飞行器飞行空间的安全。
2、航空器类型:不同类型的航空器,其需要的净空高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民用机的净空限制面高度,应该大于起降机型的尺寸要求和飞行高度的要求。
3、机场运行情况:机场的运行情况也对净空限制面高度的要求有一定影响。
例如,如果机场周边存在高楼大厦,则需要对净空面高度进行调整。
四、净空限制面高度的应用1、制定规划:净空限制面高度是民用机场用地开发中重要的依据之一。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出售或租用、城市规划等方面,都需要以净空限制面高度为准,确保公共安全和正常运行。
2、安全管理:净空限制面高度是保障民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附件十四净空障碍物限制面根据国际民航组织附件十四“机场”中有关规定,为了飞机的安全起降和机场的正常使用,根据机场使用的飞机特性和助航设备的性能,对机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规定了几种称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的平面、斜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及其附近的建构筑物,对超过障碍物限制面的物体应进行处理,有些机场由于客观条件不易改变,某些物体如大山等突破了净空障碍物限制面控制要求,规划应如实反映出突破的情况,以使在飞行程序编制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飞行安全。
障碍物限制面即附件十四面由八个假想的无障碍限制面组成,分别是:锥形面、内水平面、内进近面、进近面、过渡面、内过渡面、复飞面和起飞爬升面。
规定和公布机场障碍物限制面,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物体的高度,对保证飞机起飞降落的安全,有效利用机场,提高总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飞行程序分析提供三种计算方法,依次逐渐增加对障碍物处理的精密程序。
1、基本ILS面这种方法使用的一组面是来源于附件14的精密进近障碍物限制面和复飞面。
穿透任何基本ILS面的物体就成为控制障碍物,需要进一步评估。
2、障碍物评价面OAS面这种方法使用基本ILS面之上一组障碍物评价面。
OAS面是以精密航段的航迹为对称轴的6个斜面(用字母W、X、Y和Z表示)和包含入口的水平面组成(如下图)。
这些斜面的几何图形是由四个简单的线性议程式z=Ax+By+C精度确定。
3、障碍物鉴别面OIS障碍物鉴别面是有关离场程序的一组斜面。
对直线离场,OIS面的起点为DER之上16ft,梯度为2.5%;对全向离场,考虑有几个OIS面。
如果没有障碍物穿透OIS面,则假定程序的设计梯度为 3.3%(2.5%+0.8%);如果有障碍物穿透OIS面,则在设计程序中必须予以考虑,或规定一航迹横向避开这个障碍物,或在障碍物之上提供最小超障余度而使用大于3.3%的程序设计梯度。
如下图所示:三、飞机性能分析对于飞机性能而言,有些设计部门在考虑障碍物时,认为凡是超过飞机性能梯度1.6%的障碍物,或超过机场障碍物A型图1.2%梯度的障碍物都需进行处理。
机场净空遮蔽原则应用指南1 目的本指南为机场净空遮蔽原则的使用者提供指导和判定方法。
2 适用范围本指南仅适用于华东地区各运输机场。
3 总体要求拟建物体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方可允许超高建设:(1)按照本指南要求判定其符合遮蔽原则;(2)经评估满足机场飞行程序和起飞航径区的超障需求;(3)经评估符合机场通信导航雷达台站的场地和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4 遮蔽物的定义遮蔽物是指穿透障碍物限制面的、已经存在的具有连续性和永久性的物体,包括建筑群和自然山体。
各建筑物高度大致相同,且间距不超过45米的建筑群可作为一个大的遮蔽物来考虑。
孤立的建筑物、铁塔、烟囱等不作为遮蔽物,除非满足本指南要求判定其符合遮蔽原则。
5 允许使用遮蔽原则的障碍物限制面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内允许使用遮蔽原则的区域范围为三部分(见图1):(1)进近面/起飞爬升面从其内边起至3000米以外的区域;(2)内水平面,仅允许遮蔽物与跑道相反方向可以使用遮蔽原则(不包括遮蔽物两侧);(3)锥形面,仅允许遮蔽物与跑道相反方向可以使用遮蔽原则(不包括遮蔽物两侧);(4)端净空内水平面/锥形面与进近面/起飞爬升面重叠的区域,应按照进近面/起飞爬升面要求使用遮蔽原则,即从内边起至3000米以外的内水平面、锥形面可以使用遮蔽原则。
图1 允许使用遮蔽原则的区域范围(绿色区域)6 不同限制面内遮蔽物的可遮蔽范围6.1 进近面/起飞爬升面以遮蔽物宽度的两个端点,按进近面/起飞爬升面的散开率向内画平行线(进近面/起飞爬升面重叠时采用进近面的散开率),直至平行线相交或者平行线与进近面/起飞爬升面相交,自遮蔽物顶点向跑道方向为向下1:10的平面,向跑道相反方向为一水平面,由这几个面相交所围成的区域为可遮蔽范围(见图2)。
在进近面/起飞爬升面中使用遮蔽原则时,拟建物体必须位于进近面/起飞爬升面从其内边起至3000米以外的区域,而遮蔽物可以位于进近面/起飞爬升面的任何区域,即遮蔽物可以位于进近面/起飞爬升面内边起至3000米以内。
第三章机场净空标准与净空管理第一节障碍物限制面的规定机场净空是指机场现有的和规划的每条跑道的两端和两侧供飞机起飞、爬升、下滑、着陆、目视所需的规定空间,用于保障飞机安全运行,防止机场周围及其相邻地面上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变得无法使用。
机场净空条件的破坏通常是由于超高障碍物造成的(当然,漂浮物或烟雾、粉尘也会破坏净空条件)。
为此必须规定一些假想的平面或斜面作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天然地形(山、高地等)及人工构筑物的高度。
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又称为净空面。
一、内水平面内水平面为高出机场标高45m的一个水平面。
内水平面范围是以跑道两端入口中点(基准点)为圆心,以表6-1规定的半径画出的圆弧,然后以公切线(与跑道中线平行)连接两圆弧,得到一个近似椭圆形。
设置内水平面的目的在于保护着陆前目视盘旋所需的空域。
表6-1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和坡度(进近跑道)(m)注:①除另有注明者外,所有尺寸均为水平度量。
②此数据可变,因为端净空面的水平段是1/40坡度面和下述两平面中较高的一个相交处开始:A.高于跑道入口标高150m的水平面,或B.通过任何控制障碍物净空界限的物体顶端的水平面。
③或至跑道端的距离,两者取小者。
④至升降带端的距离。
二、锥形面锥形面是从内水平面的周边起以1/20的坡度向上向外倾斜得到的。
其外缘(顶边)标高由内水平面起算所增加高度见表6-1。
锥形面的坡度必须在与内水平面周边成直角的垂直平面中度量。
锥形面的界限由下列各边组成:(1)一条与内水平面周边重合的底边;(2)一条位于高出内水平面规定的高度的顶边。
锥形面是内水平面与外水平面之间的一种形状似锥形的过渡面,也可供飞机作目视盘旋用。
三、进近面进近面是在跑道入口前的一个倾斜平面或几个斜面和平面的组合面。
进近面的起端由升降带末端开始。
斜面向上向外倾斜,其坡度见表6-1。
内边(起端边)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其标高等于跑道入口中点的标高,两侧边由内边两端向外散开。
第三章机场净空标准与净空管理第一节障碍物限制面的规定机场净空是指机场现有的和规划的每条跑道的两端和两侧供飞机起飞、爬升、下滑、着陆、目视所需的规定空间,用于保障飞机安全运行,防止机场周围及其相邻地面上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变得无法使用。
机场净空条件的破坏通常是由于超高障碍物造成的(当然,漂浮物或烟雾、粉尘也会破坏净空条件)。
为此必须规定一些假想的平面或斜面作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天然地形(山、高地等)及人工构筑物的高度。
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又称为净空面。
一、内水平面内水平面为高出机场标高45m的一个水平面。
内水平面范围是以跑道两端入口中点(基准点)为圆心,以表6-1规定的半径画出的圆弧,然后以公切线(与跑道中线平行)连接两圆弧,得到一个近似椭圆形。
设置内水平面的目的在于保护着陆前目视盘旋所需的空域。
表6-1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和坡度(进近跑道)(m)注:①除另有注明者外,所有尺寸均为水平度量。
②此数据可变,因为端净空面的水平段是1/40坡度面和下述两平面中较高的一个相交处开始:A.高于跑道入口标高150m的水平面,或B.通过任何控制障碍物净空界限的物体顶端的水平面。
③或至跑道端的距离,两者取小者。
④至升降带端的距离。
二、锥形面锥形面是从内水平面的周边起以1/20的坡度向上向外倾斜得到的。
其外缘(顶边)标高由内水平面起算所增加高度见表6-1。
锥形面的坡度必须在与内水平面周边成直角的垂直平面中度量。
锥形面的界限由下列各边组成:(1)一条与内水平面周边重合的底边;(2)一条位于高出内水平面规定的高度的顶边。
锥形面是内水平面与外水平面之间的一种形状似锥形的过渡面,也可供飞机作目视盘旋用。
三、进近面进近面是在跑道入口前的一个倾斜平面或几个斜面和平面的组合面。
进近面的起端由升降带末端开始。
斜面向上向外倾斜,其坡度见表6-1。
内边(起端边)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其标高等于跑道入口中点的标高,两侧边由内边两端向外散开。
基础篇机场净空标准与净空管理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三章机场净空标准与净空管理第一节障碍物限制面的规定机场净空是指机场现有的和规划的每条跑道的两端和两侧供飞机起飞、爬升、下滑、着陆、目视所需的规定空间,用于保障飞机安全运行,防止机场周围及其相邻地面上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变得无法使用。
机场净空条件的破坏通常是由于超高障碍物造成的(当然,漂浮物或烟雾、粉尘也会破坏净空条件)。
为此必须规定一些假想的平面或斜面作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天然地形(山、高地等)及人工构筑物的高度。
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又称为净空面。
一、内水平面内水平面为高出机场标高45m的一个水平面。
内水平面范围是以跑道两端入口中点(基准点)为圆心,以表6-1规定的半径画出的圆弧,然后以公切线(与跑道中线平行)连接两圆弧,得到一个近似椭圆形。
设置内水平面的目的在于保护着陆前目视盘旋所需的空域。
②此数据可变,因为端净空面的水平段是1/40坡度面和下述两平面中较高的一个相交处开始:A.高于跑道入口标高150m的水平面,或B.通过任何控制障碍物净空界限的物体顶端的水平面。
③或至跑道端的距离,两者取小者。
④至升降带端的距离。
二、锥形面锥形面是从内水平面的周边起以1/20的坡度向上向外倾斜得到的。
其外缘(顶边)标高由内水平面起算所增加高度见表6-1。
锥形面的坡度必须在与内水平面周边成直角的垂直平面中度量。
锥形面的界限由下列各边组成:(1)一条与内水平面周边重合的底边;(2)一条位于高出内水平面规定的高度的顶边。
锥形面是内水平面与外水平面之间的一种形状似锥形的过渡面,也可供飞机作目视盘旋用。
三、进近面进近面是在跑道入口前的一个倾斜平面或几个斜面和平面的组合面。
进近面的起端由升降带末端开始。
斜面向上向外倾斜,其坡度见表6-1。
内边(起端边)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其标高等于跑道入口中点的标高,两侧边由内边两端向外散开。
机场净空保护工作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机场净空保护工作,确保民用航空器的运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净空保护定义及范围1. 净空保护是指为保障航空器安全起飞和降落,按照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要求划定的空间范围。
2. 机场净空保护区范围包括以机场基准点为圆心,水平半径55公里的空间区域。
其中,核心区域为以跑道中心线为基线,两侧各10公里、两端各20公里的空间区域。
三、净空保护管理部门及职责1. 市人民政府负责机场净空保护区管理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建立净空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协调净空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 塔城机场具体负责机场净空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
3. 塔城机场净空保护区范围所涉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机场净空保护的相关工作。
四、净空保护区管理措施1. 将机场净空保护区范围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保净空保护区的空间范围不受侵占。
2. 国土自然空间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机场净空保护区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邀请机场管理机构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并将净空保护限高要求纳入规划。
3. 禁止在机场净空保护区内进行以下活动:(1)放飞影响航空器安全的低慢小升空物,如风筝、无人机、气球等;(2)擅自搭建建筑物或者设置其他障碍物;(3)进行爆破、射击等可能影响航空器安全的活动;(4)其他可能影响机场净空安全的活动。
4. 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净空保护区的巡查监控,对违反净空保护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和处理。
五、净空保护宣传与教育1. 机场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净空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净空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2. 教育部门应当将净空保护知识纳入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群体的净空保护意识。
3. 媒体单位应当配合政府及机场管理机构,开展净空保护的公益宣传活动。
六、法律责任1. 违反本制度规定,在机场净空保护区内进行禁止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机场障碍物限制为了保证飞机的起降安全,对飞机场邻近地区的人工和自然物体的高度必须实行限制,以保证对飞行没有障碍。
限制面的范围也称净空区。
关于这种限制,各国都有大同小异的规定,但都承认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公约附件十四的标准。
确定的依据主要是飞行区等级指标和跑道运行的类型。
飞行区等级指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中国民用航空局按使用的最大飞机所需要的基准飞行场地长度及飞机翼展、主起落架外轮间距的不同,分为Ⅰ及Ⅱ类飞行区等级指标(见飞机场飞行区);飞机场附近障碍物限制,主要根据飞行区等级指标Ⅰ确定。
不同的等级指标,要求不同的净空区。
供大型飞机起降的飞行区,净空限制范围及要求严于供小型飞机起降的飞行区。
跑道的运行类型按供飞机运行的类型,跑道分为非仪表跑道和仪表跑道。
仪表跑道又分为非精密仪表跑道和精密仪表跑道。
供飞机驾驶员在能见度良好的条件下目视操纵飞机着陆的跑道称非仪表跑道或目视跑道。
具有部分无线电导航设备和灯光助航设备,在能见度较差的条件下,引导飞机至飞机场上空域,然后目视着陆的跑道称非精密仪表跑道。
具有完备的无线电仪表着陆系统和灯光助航设备,使飞机在能见度差甚至为零米的条件下,部分甚至全部依靠仪表引导着陆的跑道称精密仪表跑道。
精密仪表跑道又分Ⅰ、Ⅱ、Ⅲ类。
Ⅲ类完善及精密程度最高(见飞机场通讯导航设施)。
精密仪表跑道要求的净空限制范围及限制要求严于非精密仪表跑道。
净空区组成飞机场净空区由端净空和侧净空组成。
端净空是一组从跑道两端以远一定距离起,根据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起始宽度和向两侧扩展的斜率及不同的障碍物限制坡度所组成的梯形或舌形的净空限制面,包括起飞爬升面、进近面、内进近面、复飞面等。
侧净空从飞行区两侧开始向外扩展的一组障碍物限制面,包括过渡面、内水平面、锥形面等,如图所示。
飞机场附近障碍物限制净空区要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净空区的要求如下:端净空①起飞爬升面。
专供只具备起飞条件的跑道一端(跑道一般均应具备可以用于起飞及降落的功能,只有当端净空不具备供降落条件使用时,才只供起飞用),为飞机起飞提供一个安全的通道。
第三章机场净空标准与净空管理第一节障碍物限制面的规定机场净空是指机场现有的和规划的每条跑道的两端和两侧供飞机起飞、爬升、下滑、着陆、目视所需的规定空间,用于保障飞机安全运行,防止机场周围及其相邻地面上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变得无法使用。
机场净空条件的破坏通常是由于超高障碍物造成的(当然,漂浮物或烟雾、粉尘也会破坏净空条件)。
为此必须规定一些假想的平面或斜面作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天然地形(山、高地等)及人工构筑物的高度。
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又称为净空面。
一、内水平面内水平面为高出机场标高45m的一个水平面。
内水平面范围是以跑道两端入口中点(基准点)为圆心,以表6-1规定的半径画出的圆弧,然后以公切线(与跑道中线平行)连接两圆弧,得到一个近似椭圆形。
设置内水平面的目的在于保护着陆前目视盘旋所需的空域。
表6-1 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和坡度(进近跑道)(m)注:①除另有注明者外,所有尺寸均为水平度量。
②此数据可变,因为端净空面的水平段是1/40坡度面和下述两平面中较高的一个相交处开始:A.高于跑道入口标高150m的水平面,或B.通过任何控制障碍物净空界限的物体顶端的水平面。
③或至跑道端的距离,两者取小者。
④至升降带端的距离。
二、锥形面锥形面是从内水平面的周边起以1/20的坡度向上向外倾斜得到的。
其外缘(顶边)标高由内水平面起算所增加高度见表6-1。
锥形面的坡度必须在与内水平面周边成直角的垂直平面中度量。
锥形面的界限由下列各边组成:(1)一条与内水平面周边重合的底边;(2)一条位于高出内水平面规定的高度的顶边。
锥形面是内水平面与外水平面之间的一种形状似锥形的过渡面,也可供飞机作目视盘旋用。
三、进近面进近面是在跑道入口前的一个倾斜平面或几个斜面和平面的组合面。
进近面的起端由升降带末端开始。
斜面向上向外倾斜,其坡度见表6-1。
内边(起端边)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其标高等于跑道入口中点的标高,两侧边由内边两端向外散开。
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机场总是个特别热闹的地方。
想想看,人们来来往往,行李堆成山,时不时还有小孩在那儿哭闹,简直就是一幅生活的缩影。
可你有没有想过,机场的安全不仅仅是靠那些穿着制服的安保人员,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东西——净空障碍物限制面。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但这个限制面就像是机场的保护神,确保飞行的安全,绝对不容小觑。
先说说什么是净空障碍物限制面。
这东西其实就是个虚拟的框框,划定了机场周围的空中“安全区”。
在这个区域内,任何高大、庞大的障碍物都要“乖乖”低头,不能妨碍飞机的起降。
你想想,如果机场附近有栋高楼大厦,飞机飞得好好的,突然冒出来个高楼,那可就麻烦了。
飞行员可能就得绕道而飞,搞不好就得临时“改个航”,多费事呀。
所以说,这个限制面就像是个无形的警告牌,提醒大家“这里不许玩高”。
说到这里,不少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搞这么麻烦的限制呢?你看看,机场可是个忙碌的地方,飞机像小鸟一样来来去去,稍微不留神,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特别需要安全的空间。
如果前方有障碍物,那飞行员可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眼睛都得放亮。
谁都不想在关键时刻,听到“喀嚓”一声,那可比做噩梦还要可怕。
不仅是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需要这个限制,飞行途中也是一样。
想象一下,飞机在高空飞行,周围全是蓝天和白云,这时候如果有个突兀的障碍物冒出来,可能连飞行员都来不及反应。
净空限制就像是一层安全网,让大家在空中飞得更安心。
要保证这个净空限制面有效,那就得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机场附近的开发建设,得提前报备,规划好,才能确保不会影响飞行安全。
很多地方都制定了相关规定,严禁在这个区域内建高楼大厦,或者种高大的树木。
就好比在学校里,老师说“上课不能讲话”,大家都得遵守。
机场的规定也是一样,必须得服从,不然可真要“吃亏”。
净空限制面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看看,很多人在规划房子的时候,都会考虑到离机场的远近。
因为谁也不想住在一个飞机随时飞过头顶的地方。
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运输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日期】2022.08.31•【文号】民航规〔2022〕35号•【施行日期】2022.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航正文运输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民航规〔2022〕35号第一章基本要求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运输机场净空保护工作,确保飞行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运输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参考国际民航组织《机场使用许可证颁发手册》以及《机场勤务手册》的有关条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运输机场(含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以下简称机场)净空保护工作(净空保护区域内建设项目净空审核管理内容,另行规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运输机场净空保护区域是指以机场基准点为圆心、水平半径55公里的空间区域,分为净空巡视检查区域和净空关注区域。
净空巡视检查区域为机场障碍物限制面区域加上适当的面外区域,一般为机场跑道中心线两侧各10公里、跑道端外20公里以内的区域。
净空关注区域为净空巡视检查区域之外的机场净空保护区域。
净空关注区域一般无需开展巡视检查,但机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并结合运行实际,定期收集该区域内高大建(构)筑物的信息,并复核其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第四条机场管理机构负责机场净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影响飞行安全的障碍物、升空物体及其他活动或者行为时应当及时处置。
第五条机场管理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部门负责净空管理工作,并根据净空管理工作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净空管理及巡视检查人员和必要的设备。
净空巡视检查人员数量应当根据巡视检查工作量、巡视检查方式和机场周边净空环境等因素评估确定(一般不少于2人)。
第六条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净空管理和巡视检查人员业务培训制度,并严格落实。
业务培训包括初始培训和年度复训。
净空管理和巡视检查人员初始培训应当不少于24学时,年度复训应当不少于8学时。
民用机场净空限制面高度的确定民用机场净空限制面高度的确定1 引言飞机在机场起飞降落必须按规定的起落航线飞行。
机场能否安全有效地运行,与场址内外的地形和人工构筑物密切相关。
它们可能使可用的起飞或着陆距离缩短,并使可以进行起降的气象条件的范围受到限制。
因此,必须对机场附近沿起降航线一定范围内的空域(即在跑道两端和两侧上空为飞机起飞爬升、降落下滑和目视盘旋需要所规定的空域)提出要求,也就是净空要求,保证在飞机的起飞和降落的低高度飞行时不能有地面的障碍物来妨碍导航和飞行。
这个区域称为机场净空区或进近区。
新建机场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将对机场周围已存的天然障碍物和人工建筑物进行严格的净空评价,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机场标高和各跑道入口标高。
机场设计完成后,再根据机场的几何参数、导航设施以及障碍物分布等情况进行飞行程序设计,并经审定后发布,供飞行中使用。
而在实际选址过程中,通过全场范围的各种测量仪器对一定范围内各障碍物和地形高度评测后往往需要同时测量物体与跑道基准的水平距离和物体高度,并且由于测量误差容易造成高度超限,在实际运营中这是经常发生的。
本文考虑到基于现在地理测绘技术的发展,获取相对一个基准点的距离坐标更加容易,另一方面数学算法对二维向三维转换的完善,试图建立一个采用相对机场主跑道中心点的距离对机场附近区域高度的转换方法,这样在得知当地地理坐标的情况下便可以获得当地高度限度,更加方便快捷的对净空区域进行评价。
2 I类精密进近限制面要求根据ICAO附件14第4章障碍物限制及移除,不同类别的机场及进近跑道对障碍物限制面的要求不同,精密进近跑道的障碍物限制面主要包括过渡面、内水平面、锥形面、进近面,以及起飞爬升面。
我国大多数的民用机场为Ⅰ类精密进近跑道,可提供决断高(DH)不低于60m,跑道视程(RVR )不低于550m的仪表进近。
跑道指标Ⅰ为3、4的Ⅰ类精密进近跑道,其障碍物限制面和起飞爬升面的几何参数列于表1。
机场净空限制面的类别及其处理原则
作者:伍祥荣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第16期
摘要:在民用机场建设中,特别是山区机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通常都会涉及机场净空处理,不同的净空处理要求,直接影响整个机场的投资,如机场净空处理土方纳入机场平整区平衡,还将影响到机场的标高。
文章通过对机场净空限制面的类别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净空处理实践,总结出了机场净空处理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机场净空处理;限制面;飞行程序;飞机性能;导航台站
中图分类号:V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4-0085-02
1机场限制面类别
1.1附件14面
根据《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中有关“障碍物的限制和移除”规定,为保障航空器起降安全和机场安全运行,防止由于机场周围障碍物增多而使机场无法使用,规定了几种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障碍物的高度。
突出障碍物限制面的物体,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对仪表进近程序或有关的目视盘旋程序加大超障高度或超障高,或者对飞行程序造成实际
影响。
在机场障碍物限制范围内超过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的现有物体应予以拆除或搬迁,除非属于以下情况例外:
——经过研究认为在航行上采取措施,该物体不致危及飞行安全,并经民航行业主管部门批准。
该物体应按规定设置障碍灯和(或)标志;
——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
新物体或现有物体进行扩建的高度不应超出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除非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
障碍物限制面即附件14面由八个假想的无障碍限制面组成,分别是:锥形面、内水平面、内进近面、进近面、过渡面、内过渡面、复飞面和起飞爬升面。
上述障碍物限制面相互重叠部分应按较严格的要求进行
控制。
规定和公布机场障碍物限制面,限制机场及其周围地区物体的高度,对保证飞机起飞降落的安全,有效利用机场,提高总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飞行程序涉及的几组限制面
1.2.1基本ILS面。
ILS面是来源于附件14的精密进近障碍物限制面和复飞面。
基本ILS 面相当于附件14为基本代码为3或4的精密进近跑道规定的障碍物限制面的局部,包括进近面、升降带、复飞面、过渡面。
这些斜面的高度是由线性方程式z=Ax+By+C确定。
穿透任何基本ILS面的物体就成为控制障碍物,需要进一步评估。
1.2.2障碍物评价面OAS面。
OAS面是在基本ILS面之上的一组障碍物评价面。
它的大小取决于ILS进近的分类及其几何参数、飞机的大小等因素,比使用基本ILS面评估障碍物要精确得多。
对于穿透基本ILS面的障碍物,还必须使用OAS面做进一步评价。
但是,基本ILS 面是作为限制障碍物增长、确保机场净空的规划面,在跑道附近的一定区域,它要比OAS面更靠近跑道,因而OAS面并不能代替基本ILS面或附件14面。
OAS面由对称于精密航段航迹的6个斜面(用字母W、X、Y和Z表示)和包含入口的水平面组成。
这些斜面的高度是由四个线性方程式z=Ax+By+C精确确定。
1.2.3障碍物鉴别面OIS。
OIS面是离场保护区内用于鉴别障碍物的一个斜面。
对直线离场,OIS面的起点为DER之上5m(16ft);对全向离场,应考虑几个OIS面。
OIS面的梯度为2.5%,H类为4.2%。
如果没有障碍物穿透OIS面,则假定程序的设计梯度为3.3%(2.5%+0.8%);当有障碍物穿透OIS面时,必须考虑在离场程序中规定一条飞行航迹,或规定一个最小净上升梯度,以便飞越这些障碍物时有一个适当的余度。
(即规定一航迹横向避开这个障碍物,或在障碍物之上提供最小超障余度而使用大于3.3%的程序设计梯度)。
1.2.4障碍物鉴别面VSS。
VSS面是为了保证航空器在最后进近阶段目视飞行过程中,垂直方向上能够以安全的余度飞越航径下方障碍物。
VSS面的坡度等于最后进近下降角度减去1.12°,当最后进近采用最佳的3°下降角度或5.2%的下降梯度时,VSS面的坡度为1.88°(3.3%)。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要求,如果VSS被穿透,必须进行航行研究,并可采用提高最后进近下降梯度/角度,及跑道入口内移等弥补措施进行补救,否则进近程序不得公布。
1.3飞机性能涉及的几组限制面
对于飞机性能而言,不是超过飞机性能1.6%梯度的障碍物,或超过机场障碍物A型图1.2%梯度的障碍物都需进行处理。
原则上,尽量不对障碍物进行处理,能通过设计起飞一发失
效应急程序避开障碍物的,最好不进行处理,确实不能避开的,要通过仔细的性能分析后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其处理梯度。
1.4进近灯光系统限制要求
根据《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中有关“进近灯光系统”规定:
——简易进近灯光系统的灯具的光中心应尽量与跑道入口灯的光中心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但在距入口150m范围内,灯具应安装得尽可能接近地面。
由于地形变化可在距入口
150m以外有一段不大于1∶66的升坡或不大于1∶40的降坡,但光中心的变坡不应多于一个。
——I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灯具的光中心应尽量与跑道入口灯的光中心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距入口150m范围内,灯具应安装得尽可能接近地面。
由于地形变化,在距入口
300m以内,光中心可以有一段不大于1∶66的升坡或降坡;在距入口300m以外,光中心可以有一段不大于1∶66的升坡或不大于1∶40的降坡。
——II/III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全部灯具的光中心应尽量与跑道入口灯的光中心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距入口150m范围内的灯具应在当地情况许可条件下尽量安装得接近地面,不应有降坡;由于地形变化,在距入口450m以内可以有一段不大于1∶66的升坡,但不应有降坡;在距入口450m以外可以有不大于1∶66的升坡或不大于1∶40的降坡。
由于对灯具的光中心坡度的限制,必然对灯光系统范围内的场地提出了限制要求。
通常会结合灯光系统要求和地形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然后进行相应的净空
处理。
1.5导航台站要求
机场的导航台站一般包括下滑台、航向台和全向信标台,对净空处理有影响的多为航向台(特别是处于挖方区的航向台)和全向信标台,需要根据其本身的场地保护要求和台站本身的高度限制(不超净空限制面)进行净空处理。
1.6塔台通视整个跑道的要求
根据《民用机场总体规划规范》(MH5002-1999)中有关“机场航管设施”规定:管制塔台应规划在机场总平面的适当位置,它的视线范围要求能直接目视所有跑道、平行滑行道的道面以及跑道两端的净空。
如位于塔台同侧的障碍物较高,通常需要按通视要求进行
处理。
2净空处理原则
一般来说,当某一障碍物处于几类多个限制面共同控制时,则按“最严格面的要求进行处理”。
附件14面内的障碍物通常需要处理进近面和过渡面内地障碍物,但进近面从跑道两端分别向外延伸15km,如障碍物离跑道入口较远,往往会通过飞行程序设计对障碍物进行避让,其障碍物的处理往往根据飞行程序提出的要求进行。
3净空处理方法和步骤
当某一障碍物需要进行净空处理时,通常应理清楚该障碍物受哪些类型限制面的控制,然后分别求出各限制面之间的“交线”,保留限制最严格的一组面,最后以保留下来的最严格的那组面建立地势面进行净空土方计算,统计计算出来的土方量即为该障碍物的净空处
理量。
4结语
通过对各类净空限制面的分析,理清了机场净空障碍物处理需要考虑的各种限制条件,提供了处理的方法和思路,有效的防止了净空处理不到位或盲目进行净空处理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2013)[S].
[2] 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规范(MH/T4023-2007)[S].
[3] 朱代武,何光勤.目视和仪表飞行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