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导师介绍——麻淑云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M艺术学苑OVIELITERATURE电影文学2011年第21期由《花样年华》谈旗袍■袁大鹏王丽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2)[摘要]《花样年华》采用20世纪60年代的旗袍作为电影道具,最具东方神韵的旗袍再次被推到时装前沿。
旗袍的独特裁剪方式、精美面料设计和深厚文化底蕴,注定它的魅力无穷。
旗袍的本质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文化的表达是由设计来实现的,可以说设计是旗袍发展的本质。
[关键词]历史进程;旗袍;发展出路电影《花样年华》展现的不仅是电影的艺术,也体现出了古典韵致、旗袍的艺术。
无论是龙的故乡,还是时尚炫目的时装前沿,旗袍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谱写出一曲独特而又神秘的乐章。
旗袍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感觉里,是最能体现中国女子美感的,这时的旗袍应该说是一种文化的服装包装了。
因此,要探明一种服装的发展出路,首先要先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由电影历史探寻旗袍的历史进程从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开始,中国电影的制作技术逐渐获得发展。
2000年上映的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无处不充斥着无法抗拒而又绚丽无比的东方神韵,旗袍无疑是一个亮点。
旗袍这种服饰带有的独特神韵,在电影的烘托下,让女人更富有魅力。
旗袍是指旗人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宽腰,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叉,此时女性身体曲线不外露。
中国与电影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放映开始的。
在清光绪年间,卢米尔兄弟开始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中国也开始了电影的放映,西方国家的影片几乎垄断中国市场,早期电影与戏曲艺术相结合,艰难地发展。
但此时旗袍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风格出现奢华的滚边和装饰。
在清朝的后期,满洲女子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和线条平直硬朗,衣长直至脚踝。
袍身上多绣以各种类型的花纹。
到咸丰和同治年间,镶边和滚边工艺已经达到高峰。
此时,满洲女子的服装饰风格极尽繁琐和奢华。
陈智林:文 / 郑 雪二度梅花奖,一生川剧情〔摘 要〕作为一名演员,陈智林在《巴山秀才》《易胆大》《尘埃落定》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孟登科、易胆大、麦其土司等深入人心的舞台艺术形象;作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为振兴川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而不懈努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不遗余力地为改善四川艺术家的生活条件、保护川剧的知识产权建言献策。
其实在他心中自己的职务只有一个:“我就是一个为传统文化做点事情的人。
”〔关键词〕陈智林;川剧;梅花奖|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走进陈智林位于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的办公室时,简约的办公室与演员们舞台上鲜亮的色彩形成了鲜明对比。
环视陈智林办公室,书柜林立,但里面没有任何展示他成就的物品,办公室的外面是一间简单宽敞的接待室,从陈智林一进办公室,接待室里的人就没有间断过,挤满了整个房间,在聊天之中得知,大家正在谈的是新的剧目《草鞋县令》。
《草鞋县令》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
2022年,《草鞋县令》还将参加第十七届文华奖的角逐。
《草鞋县令》以清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的故事作为素材创作,陈智林在其中饰演主人公纪大奎。
纪大奎在什邡任职十年,一心爱民,重视文教,苦心著作,因其常穿一双草鞋访贫问苦,被什邡百姓称为“草鞋县令”。
“金嗓子锄头脚”的从艺路如今身兼数职、集众多头衔与荣耀于一身的陈智林,当年也是因为一个偶然与川剧结缘。
15岁的陈智林和同学一起,在成都老文化宫旁边的解放军影剧院第一次听到了川剧,那是一出名为《卧虎令》的戏,狡黠机智的戏词、飘逸旷达的动人唱腔瞬间击中了少年的心,“我出来可是兴奋得很,睡都睡不着,觉得川剧太有魅力了。
”几天之后,四川省川剧学校在成都招生,一位同学让陈智林陪他去考试,可是招生的老师却对陪考的陈智林更感兴趣,觉得陈智林的形象比较好,就让他来试试。
中戏考研书单
中戏考研书单因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业务一)的参考书包括《艺术学基础》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戏剧艺术》吴光耀,中国戏剧出版社,《影视表演艺术》梁伯龙,文化艺术出版社,《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麻淑云,文化艺术出版社,《表演艺术教程》林洪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
请注意,以上列举的书籍并不完整,且可能存在版本差异。
如果需要更详细或最新的信息,建议直接联系相关学院或查看学校官网。
142CHINA-ASEAN EXPOSTITION传统道德阴影,似乎天生一副与男性平等的独立人格,在心理上完全没有对男权的依赖和敬畏。
“丁玲的可贵,在于她女性意识的‘无意识’,她并没有刻意接受并创造女权主义思想或理论,她也没有以女权主义者自居。
因为心灵的自由,她才最敏感两性间的不平等;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男性权力的批判,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
”丁玲女性形象的三次“出走”,正是丁玲从解放人性的角度对女性命运和出路所做的思考和探寻,体现了现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历程。
参考文献:[1] 丁玲.丁玲文集:第五卷[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 丁玲.丁玲选集:第二卷[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4] 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 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6] 杨联芬.20世纪中国女权叙事一瞥[M]//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20世纪中国文学论.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7] 张永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 周良沛.丁玲传[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9] 杨桂欣.丁玲创作纵横谈[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0]许华斌.丁玲小说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11]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12]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13]刘继林.论丁玲对现代女性解放的探寻与反思[J]. 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14]李春梅.从反叛到回归——论丁玲女性人物形象嬗变的文化内涵[J]. 贵州社会科学,2004(2)[15]刘飞娥.丁玲现代创作中女性意识与孤独意识的嬗变[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29(1)[16]樊会芹.女性心路的执著言说——论丁玲的创作[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7]丁亚轩.“进城”的阿毛——丁玲早期作品中女性的欲望觉醒和出路困惑[J]. 安徽文学,2008(2)[18]刘勤.圆满的“自我”——论丁玲小说中女性人生道路的选择及其意义[J]. 名作欣赏,2007(22)[19]乐晓莉.出走、隐遁、新生——丁玲女性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20] 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87 .[21] 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292-294.[22] 刘继林.论丁玲对现代女性解放的探寻与反思[J]. 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93.[23]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168-169.[24] 杨联芬.20世纪中国女权叙事一瞥[M]//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20世纪中国文学论.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70.戏剧是以演员舞台表演为中心环节的艺术,它是借助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经过表演这个环节,以此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情感思想的艺术。
87版《红楼梦》演员现状,竟然和剧中人物惊人相似枉凝眉红楼梦 - 永远的红楼梦87版的《红楼梦》可以算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剧已经重播了千万次,被称为“不可逾越的经典”和“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
尽管当时资金有限,条件简陋,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这剧中的人物形象最大程度上贴合了原著。
至今,剧中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还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1983年剧组成立,那时候剧组只有3个人,为了塑造剧中的人物,剧组历时1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演员,导演王扶林主张不用大牌,不请明星,全剧151个角色,153名演员,全都是草根出身。
明园举办了2期的“红楼梦剧组演员学习班”,主要学习内容为分析角色,研究原著,还学习琴棋书画,增强艺术修养。
为了拍好这部剧,央视还专门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进行了探讨,本剧的前29集基本上是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却不是用高鹗的续作,而是根据前80回的伏笔,结合了多年的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造了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剧组主创人员合照▲主创人员访问香港该剧一播出就引起了全国轰动,剧中的演员形象更是成为经典,甚至配角也是性格鲜明,难以超越。
后来虽然有不少名导翻拍《红楼梦》,但是87版的这部经典之作,是无人能超越的。
最为神奇的是,不知是入戏太深,还是机缘巧合,现实中红楼梦的演员现状,居然和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如出一辙,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啊。
当年粉面生,如今鬓双白在选角色的时候,难度最大的当属贾宝玉这个角色。
所有演员中,欧阳奋强是最晚进组的一个,压力也是最大,为了让他能够更好的和剧组打成一片,导演特许欧阳奋强可以和剧组的任何人搞恶作剧,活跃剧组的氛围。
剧作家吴祖光曾经说过;“想拍好红楼梦很难,因为贾宝玉还没有生出来。
”不过欧阳奋强却是个例外。
他除了恰到好处的外貌之外,还有那无法伪装的眼神。
但是除了红楼梦这部剧之外,他就再也没有拍过其他有影响力的片子了,人们对他的记忆已经定格为宝玉了。
后来成为导演的他,虽不能说是落寞,但与当时大红大紫的他相比,落差还是有的,这与贾宝玉的命运的前后差异很是神似。
中央戏剧学院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学术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试科目①、②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考试科目③④及复试内容见下表。
艺术硕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试科目①、②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202俄、203日选一;考试科目③④及复试内容见下表。
▲:“歌剧表演理论与实践”复试演唱曲目要求:西洋歌剧表演方向,演唱六首声乐作品(两首中国作品,四首外国作品,其中包含一首古典主义时期及以前的外国作品,一首浪漫主义时期的外国艺术歌曲,两首外国歌剧咏叹调,不少于三个外语语种);民族歌剧表演方向,演唱六首曲目(一首外国作品,五首中国作品。
其中包含一首古诗词歌曲或古曲作品,两首中国歌剧作品,两首民歌或创作歌曲)。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导师介绍:马述智马述智,戏剧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戏剧管理系主任兼教学实习演出中心主任。
►人物简介马述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演出中心主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技术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1989年至1998年担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1998至2005年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处副处长,2005年至2010年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演出中心副主任,2010年至2013年担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演出中心主任。
1989年至2001年担任舞台美术系教师和教学实习处副处长期间,为舞台美术系本科生讲授“舞台技术”和“舞台管理”课程。
2002年至2016年为戏剧管理系本科生讲授“戏剧演出管理”课程。
2010年起为舞台美术系本科生讲授“舞台管理”课程。
2004年至今,指导戏剧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戏剧管理”。
自参加工作以来,共发表过《戏剧艺术与商业演出》《舞台演出的产业链》《策划商业性戏剧演出的基本思路》《对扩大戏剧演出受众群的思考》等13篇学术论文,出版过《舞台技术基础》和《舞台管理》(与李茜合著)2部教材,承担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来华演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话剧《三毛钱歌剧》、音乐剧《名扬四海》《为你疯狂》等226台演出的舞台技术和制作管理工作。
►工作履历曾参加过《费加罗的婚礼》、《楼梯的故事》、《名扬四海》、《为你疯狂》等近300台演出的舞台技术和制作管理工作。
出版过《舞台技术管理》和《舞台管理》2部教材,发表过《舞台演出的产业链》、《谈演出制作人》《对扩大戏剧演出受众群的思考》等17篇学术论文。
目前专注于戏剧演出管理的研究。
获奖情况获得过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话剧“金狮奖”等奖项。
张奇虹揭秘《白毛女传奇》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第08期自从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诞生之后,《北风吹》就吹遍了大江南北、神州大地。
2015年,歌剧《白毛女》又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而新版歌剧《白毛女》的导演,正是从第一代的《白毛女》就参与演出的张奇虹。
日前,张奇虹导演带着她的新书《永远的白毛女》做客BTV青年频道《书香北京》,和该书另两位作者张阳阳、陈芳一起,打开尘封往事,叙述红色经典的非凡传奇。
16岁参演第一代《白毛女》,诠释60岁老太太张奇虹1945年随“华北联大”文工团参加《白毛女》演出工作,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莫斯科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导演系,曾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20年,后在国家话剧院任导演。
当年16岁的张奇虹就参加了第一代《白毛女》的演出,饰演的却是一位60岁的老太太。
回忆起那时的情形,张奇虹说:“我1945年参加革命,第一次参加这个团体,很紧张,很害怕,所以就藏到了群众的最后。
因为我想就跑龙套,喊一下口号、唱一句合唱就完成任务了。
可是舒强(歌剧《白毛女》导演)老师说出来出来,把我拎到最前面,问我多大了,我说16岁,他说你现在演60岁的诉苦的老大娘,当时把我给(弄)蒙了。
我说我16岁,怎么演,我也没有见过。
他说你向生活学习,因为我们当时就住在农村,他说你找一个老大娘,跟她交朋友,体验她怎么劳动,她的家史有什么苦,你要采访她,跟她同吃同住同劳动。
我就找了一个老大娘,搬到她家去住。
在农村的四年当中,我一直跟着她生活、体验、观察她诉苦,她怎么样守寡,儿子死了,老伴也去世了,她的苦都跟我说,一边说一边哭,我跟她一块哭。
后来进城的时候,我这个老大娘的角色演得就很不错了,受到舒强导演的表扬和全剧院的表扬,从这之后舒强老师就很关注我。
后来1952年的时候,他把我叫上来,说现在给你一个任务,院里的领导和我们都经过慎重的考虑,现在推荐你到苏联去学习。
我当时就愣了,我说派谁?他说就是你。
大型东北风情歌舞《黑土情》演出剧照
作者:暂无
来源:《剧作家》 2014年第4期
封面人物:谭霈生,195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班,1962年毕业
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戏剧理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被评为国
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等。
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剧本创作论、戏剧概论、戏剧美学等。
1980年以后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论戏剧性》《世界名剧欣赏》《电影美学基础》《戏剧
艺术的特性》《论影视艺术》《戏剧本体论纲》,另有戏剧批评论文百余篇,约百万字。
其中,《论戏剧性》曾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谭霈生文集》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989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为“理论研
究教材建设”。
敬告著作权人:稿件凡经本刊使用,如无电子版、有声版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作作者同
意授权本刊及本刊网络合作媒体进行电子版信息网络传播;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
用方式的稿费。
著名表演艺术家曲云的养生之道作者:沈黎明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01期2021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到来前夕.为了纪念71年前中朝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的这场正义之战.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了多部描写抗关援朝经典战役、战斗的故事片,电影《奇袭》就是其中一部。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又看到了饰演朝鲜阿玛妮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曲云的精彩表演。
曲云1928年出生,2020年去世,享年92岁。
她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胶东文协文工团话剧演员。
1956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参加了150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以塑造母亲形象闻名全国,在《苦菜花》《布谷催春》《奇袭》等影片中都有上乘表演,有“中国银幕第一老大娘”的美誉,其中在影片《奇袭》中扮演的朝鲜族阿玛妮形象尤为深入人心。
1992年,在影坛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曲云离休了。
虽说离休了,但找她拍片的剧组依然不少。
曲云深知拍戏的辛苦,因此认为:“在八一厂工作时,拍片是组织安排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努力完成。
如今离休了,这是国家给老年人的待遇和关怀,因此主要任务是要把身体修养好。
如果再拍片,就应该由主业变为副业,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一种身体锻炼,说白了就是不能为了挣钱玩老命。
如果把身体弄垮了,挣再多的钱也白搭!”曲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曲云离休后,经常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安排接戲频率,最多时一年她曾推掉6部电影、电视,从不使自己过于劳累。
正是这样的有张有弛,曲云的身体一直保养得不错,2005年她接受电影《霍元甲》剧组的邀请,在剧中饰演孙婆婆。
在浙江仙居拍摄时正直春夏之交,剧组怕赶上雨季,几乎是连轴转着抢拍,曲云的戏整整拍了半个月,一天没休息,结果她既没累倒,也没得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这对于当时已经77岁的曲云来说实属不易,李连杰、孙丽等剧组的人都赞扬她身体好。
除了把拍戏当成乐趣、身体锻炼外,在诸多养生手段中曲云最注重精神养护。
“只有精神愉悦,日子才能过的有滋味!”离休后,曲云参加了老年大学,专心致意的学画画。
中央戏剧学院组团赴台湾参加“2004两岸戏剧教育教学研讨会” 2004年11月21日—27日,由导演系教授廖向红、戏文系教授黄维若、舞美系教授刘杏林、表演系教授麻淑云组成的中央戏剧学院代表团,在廖向红副院长的带领下赴台湾参加“2004两岸戏剧教育教学研讨会”。
“2004两岸戏剧教育教学研讨会”由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管理委员会主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主办。
参会者有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南师范学院等多所两岸艺术学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
在研讨会上,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的院校(系)负责人做了介绍各校教育教学情况的专题报告;并有15篇研究戏剧教育教学的学术论文在大会上做了宣读、回应和研讨。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教授做了题为《争创一流、追求卓越———迈入新世纪的中央戏剧学院》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中央戏剧学院面临新世纪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学院新一届领导围绕“把中央戏剧学院建成有鲜明特色和国际一流的戏剧学院”的世纪目标,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思路和举措。
黄维若、刘杏林、麻淑云三位教授分别发表、宣读了题为《戏剧文学系本科戏剧创作课的实施与相关问题》、《戏剧主题与视觉阐释》、《文学作品“改编”是表演教学的重要教学阶段》的教学研究论文,就他们近年来在戏剧文学、舞台美术设计和表演教学实践中拓展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归纳,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
他们的论文使两岸兄弟院校对中央戏剧学院在戏剧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中央戏剧学院代表团还先后访问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的戏剧学系,并就戏剧教育教学的课程与以上院校的戏剧学系进行了座谈。
通过研讨、参观与座谈,代表们与台湾戏剧教育界的同行相互交流了办学、教学的经验,也了解了内地与台湾主要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麻淑云。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艺术硕士学位。
现任表演系表演教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
中央戏剧学院学术评审专家。
专著:《戏苑掇卉》。
论文:《小剧场表演艺术论》,此论文在南京小剧场论文集中发表。
《“文学作品改编”是表演教学的重要阶段》,此论文在台湾表演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
《戏剧片段表演教学课题研究》,此论文在2005年国际表演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
翻译作品:《文那呀,从树上下来吧!》(话剧)97表演本科班毕业演出剧目
《饼干人》(话剧)2000中国儿艺表演本科班毕业演出剧目
《山打根八番妓馆》(话剧)
《绝命崖》(话剧)
《疯人院》(话剧)
《永远的予至子》(日本电影)
《婆媳大战》(日本电视连续剧)
导演创作:
《文那呀,从树上下来吧!》
《雷雨》
《皆大欢喜》
《车库》
1991––1992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资格,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研究日本戏剧。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
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
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
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们没有开课经验。
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
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
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
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
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
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
(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拟考试
考研辅导班有用吗?
首先有用是肯定有用的,考研辅导班内部资料以及考研的程序,步骤,专家指导,押题,针对性教学还是比较不错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奥运会高水平运动员都有高水平的教练,而不是自己在家里训练,这是社会化分工,高水平的教练员能够让运动员快速提升成绩,少走弯路,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再加上运动员的刻苦训练
当然你报班需要找个比较靠谱的辅导班,这是很关键的,建议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他们的咨询老师聊一下. 据我所知,凯程考研有自己的集训营,老师很认真很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