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声期唱歌教学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女生变声期唱歌技巧女生在变声期唱歌时,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应对声音变化和困难,以保护嗓子并提高演唱质量。
下面是一些关于女生变声期唱歌技巧的建议。
1.做热身和声带保护在演唱前,女生应该做一些热身动作,例如颈部、肩膀和嗓子的伸展。
同时,练习深呼吸来放松身体和准备唱歌。
另外,保护声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避免过度用力唱高音、养成良好的嗓音习惯和休息来达到。
2.找准音域变声期女生的音域通常会发生变化,高音可能较难唱到并不太稳定。
在唱歌时,要找到自己的舒适音域,并避免过度使用高音调。
可以逐渐扩展音域,通过适当的声乐训练来改善技巧。
3.注重发声技巧正确的发声技巧能够有效地保护嗓子并提高演唱质量。
女生需要学会运用呼吸、共鸣和发音来控制声音。
通过掌握不同的发声方式,如胸声和头声的转换,可以让歌声更丰富和富有表现力。
4.强化咬字和发音良好的发音是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生应该特别注意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避免模糊不清、不准确的发音。
可以通过练习咀嚼和舌头运动来增强口腔肌肉,并反复练习准确发音的单词和音节。
5.听音乐和模仿听音乐并模仿演唱者的嗓音和技巧是提高唱歌技巧的有效方法。
女生可以选择与自己相似音色的歌手,尝试模仿他们的唱法和表演风格。
这样有助于理解和学习不同的声音效果,并逐渐发展自己的独特风格。
6.寻求专业指导在变声期,学习唱歌需要专业的指导。
女生可以选择找一个有经验的声乐教师,他们可以提供正确的声乐技巧和训练,帮助女生顺利度过变声期,保护嗓子并提高演唱能力。
7.善于利用麦克风和音效在现场演唱时,女生可以善用麦克风和音效来改善声音效果。
麦克风帮助放大声音,减少用力唱歌的需求,使声音更加清晰且没有太大压力。
合理使用音效和混响等效果可以增强声音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8.培养良好的演唱习惯培养良好的演唱习惯能够长期保护嗓子并提高演唱技巧。
女生应该注意保持直立的体姿、均匀的呼吸、稳定的声音发出和适当的音量控制。
此外,定期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对声音的恢复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变声期课堂教学随着儿童的生理发育成长,喉头和腔体逐渐长大,声带不断发生质的变化,说话声调也发生变化,有时感到嗓音不适或声音嘶哑的现象。
这就进人了变声期。
处在变声期的中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给中学音乐唱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何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进行合理教学安排,使中学生顺利地度过咬呀封期呢?下面就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探索:一、正确对待变声期——让学生明白变声期保护嗓子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声音发展经历三个时期:童声期、变声期、成人期。
变声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后期。
变声初期,嗓音并无太大变化,有时候会感觉嗓子不听使唤,会出怪音;在变声中期,嗓音的变化明显,男生的变化尤为突出,音调变低,且在唱歌的时候不容易控制,高音上不去,有的则表现为发音嘶哑,音色不纯;在变声后期,说话的声音变成了成年人,但唱歌的声音还不太稳定,声音不结实。
变声期出现时期的早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的说,男孩的变声期在13-15岁之间,女孩的变声期在12—14岁之间。
通常男生的变声期的时间较女生长,少则几个月,多则需约近一年,而女生较男生短,大约6—10个月即可完成。
此外女生在时间上比男生大约早半年至一年,并且在变声期的声音变化方面较之男生要轻得多。
让学生了解变声期嗓子的变化,明白变声期的声带常处于充血或生理的炎症状态,声带失去控制能力。
声门发声时不能完全闭锁造成发音不准等,和在此期间保护嗓子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身的变化,并有效规避可能对自己嗓音有害的事情,保护嗓子比如:避免吃过咸过辣过酸的食物,注意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加强营养,多吃蔬菜水果,生活作息规律,坚持锻炼身体,有节制地使用嗓子,避免大喊大叫。
另外,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害羞、怕同学们笑话等等的心理负担,排除学生变声期间的紧张、恐惧、情绪不稳等。
二、变声期教学方法探索1、坚持轻声歌唱,减轻声带负担作为老师应当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酌情使用嗓子,尽量多听少唱,轻声唱或低八度唱等方法,使学生得到适当的休息。
变声期学生的歌唱教学及声带的保护摘要:人的声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声期在人的一生之中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这个时期声带保护得不好,将关系到以后发音的质量。
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从生理,心理上充分认识,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变声期,遵循声音发展变化规律和歌唱教学规律,作好变声期学生的歌唱训练,指导学生科学的饮食,使他们安全、顺利的度过变声期。
关键词: 变声期歌唱教学歌唱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它是感性的,又是抽象的艺术,只能用我们的耳朵聆听,用我们的心去感悟。
它通过控制声带、横隔肌、口咽腔等,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从童年、青少年、成年到老年,各个阶段的声音都有不同的变化特点,而从童年到青少年的声音变化是最大的,即变声期。
如何帮助变声期的学生安全、顺利地渡过变声期,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师应充分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及科学的歌唱方法,遵循声音发展变化规律和歌唱教学规律,搞好变声期学生的歌唱教学。
一、准确判断变声期准确判断变声期是进行科学训练的前提,变声期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这一时期,一般是11~15岁。
变声期学生的生理变化十分明显,女孩体态丰满,体形高矮胖瘦在变化;男生喉头突出,身体长高变壮,从心理表现看,学生变得胆小、害羞,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尊重,但又比较幼稚,处于身心发展的矛盾阶段。
大多数变声期的学生不愿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等。
2、声音上的变化。
变声期学生声音沙哑, ,声音变粗、低沉发闷,自己控制不了声音,高音唱不上去,声带易疲劳跑调、出破音、不稳定等。
男孩的变化较为明显, 变声期过渡时间长,大约一年或两年甚至更长。
女孩是暂时的沙哑,音不稳定,过渡时间短,大约半年,有的甚至没有感觉。
变声后,男孩音高大约下降3—5度,女孩大约会下降2—3度。
二、健康度过变声期1、健康地度过变声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变声期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阶段。
歌唱教学论文:浅谈少年儿童变声期的歌唱教学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一副天生嘹亮、清脆、优美动听的嗓子。
但是他们在变声期没有好好的保护和正确的演唱,以致许多少年儿童都失掉了原有的优美嗓音。
女生11-13岁,男生12-14岁,这段时期,少年儿童的身体正在迅速发育成长,声带也在发生变化。
女生的假声鲜明起来,男生的喉结逐渐突出,声带增长、增厚,声音变得低沉,浑浊,甚至嘶哑。
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严格遵守变声期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态度,谨慎而有节制地做好声乐的基础训练,以锻炼音乐中枢的神经调节能力,自如地运用呼吸、发声、咬字、共鸣等歌唱器官的肌体,促进喉头发育,加快变声期嗓音协调的进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严格控制嗓音训练时间变声期由于声带组织脆弱,同时血液较多地聚溢于喉,极易造成嗓音的劳损。
所以,在进行声乐的训练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每次使用嗓音的时间。
每堂音乐课,学生实际演唱时间不宜超过二十分钟。
排练声乐节目也一样,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量不宜过多。
二、以轻柔为主不可滥唱高音、强音和压唱低音。
少年儿童天生活泼好动,喜爱大声喊叫和歌唱,而且他们对流行歌曲非常感兴趣,爱模仿歌星浑厚低沉或摇滚式的嗓音,这样对他们娇嫩的嗓子是十分有害的。
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改变“喊叫式”的歌唱方式,努力使声音轻下来,用轻声学唱。
轻声唱的训练包括指导学生用假声和“头声”的发音方法演唱,象吹嘴唇唱“嘟—”和模仿汽笛的声音练习假声。
发声练习开始可以多练习撮口母音“u、ü”,再练习“o、i”母音,最后再带“u、ü ”的感觉来练习开口母音“a、e”,这样,就避免了张口的大声喊叫。
三、定调适中,有意识控制音高在课堂上给学生的练习曲和歌曲,要选难度小,音域窄的作品(歌曲的音域不要超过十度,以八度歌曲为好)。
当歌曲调太高或太低时,可采取移调等方法,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做好变声期的嗓音协调训练。
变声期发声训练初探摘要:变声期是青少年发育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通过对变声期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日常教学提出几个变声期嗓音保健及发声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变声期;嗓音保健;发声训练演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
演唱就必须有声音,而发声训练就是获得美妙动听声音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内容之一。
为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发声训练,要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形式,使学生逐步确立起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所教授的学生是初中生,在这个时期,学生刚好处于一个生理上的特殊时期——变声期,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变声期的特征、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掌握科学地发声方法,顺利地渡过变声期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变声期的特征1.变声期变声期是指人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后,因喉头、声带等发声器官迅速生长发育与变化而引起的声音明显发生变化的过程。
人的声音主要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而声带的振动与喉头的发育有关。
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子由于雄性激素的作用,喉头迅速发育成长,同时位于喉头里的声带也增长、增宽、增厚,发出的声音就会逐渐降低,男孩子细而高的童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粗而低沉的声音。
就像笔者跟学生讲的,在小学三四年级的之前,把一群男孩女孩放在一起,你隔墙听声音,很难辨别出哪个声音是男孩发出的、哪个是女孩发出的;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男孩子的声音就慢慢地发生变化了,与女孩子的声音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女孩子的变化相对来说不是太明显,但仍然有变化。
2.特征幼儿时的声带只有8-9毫米长,而到了青春期后,咽喉的甲状软骨急剧增大,声带也跟随其长到17毫米。
期间,变声期发生的年龄、时间长短及明显程度也不相同。
按早期的研究表明女孩发育略早,且不明显,一般在13—15岁;男孩绝大部分较明显,一般出现在14—16岁。
浅析职业高中声乐教学中变声期问题及对策在职业高中声乐教学中,变声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声乐发展和表演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变声期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提高他们的声乐水平。
一、变声期问题的原因分析1. 生理发育造成的声音变化变声期是男生和女生在青春期时由于生理发育而出现的声音变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男生的嗓音变低,女生的音色发生变化,这对于声乐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2. 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变化学生在职业高中接受专业声乐教学时,面临着学业压力和比较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利于他们声乐技能的提高和发展。
3. 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声音受损一些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可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过度用力唱歌,或者长时间不正确使用声带,导致声音受损,加剧变声期问题。
二、对策建议1. 积极应对生理发育变化对于变声期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性别的生理发育变化,合理引导他们调整呼吸和发声的技巧,使声音更加稳定和清晰。
鼓励学生利用变声期的特点,探索和拓展自己的声音表现方式,发挥声音特点。
2.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在学生出现心理变化时,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和支持,让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更加享受学习和表演的乐趣。
3. 完善声乐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呼吸和发声技巧,避免过度用力唱歌,保护声带,减轻变声期对声音的不良影响。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加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在变声期更好地掌握声乐技能。
4. 增加声乐表演机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变声期进行声乐训练,学校可以增加声乐表演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声乐教师和音乐人来进行指导和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音乐创作的灵感。
克服初中生变声期困难,改善音乐教学效果摘要:变声期的嗓音保护对于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正确用嗓,嗓音的变化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给学生带来长期不利的影响。
探讨中学生变声期如何正确用嗓的问题,并提出训练的相关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变声期;音乐教育;嗓音随着儿童的生理发育成长,喉头和腔体逐渐长大,声带不断发生质的变化,说话声调也发生变化,有时感到嗓音不适或声音嘶哑的现象。
这就进入了变声期。
处在变声期的中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给中学音乐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何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进行合理教学安排,使中学生顺利地度过变声期呢?下面就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探索:一、正确对待变声期,让学生明白变声期保护嗓子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声音发展经历三个时期:童声期、变声期、成人期。
变声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后期。
在变声初期,嗓音并无太大变化,有时候会感觉嗓子不听使唤,会出怪音;在变声中期,嗓音的变化明显,男生的变化尤为突出,音调变低,且在唱歌的时候不容易控制,高音上不去,有的则表现为发音嘶哑,音色不纯;在变声后期,说话的声音变成了成年人,但唱歌的声音还不太稳定,声音不结实。
变声期出现时期的早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的说,男孩的变声期在13~15岁之间,女孩的变声期在12~14岁之间。
通常男生的变声期的时间较女生长,少则几个月,多则需近一年,而女生较男生短,大约6~10个月即可完成。
此外,女生在时间上比男生大约早半年至一年,并且在变声期的声音变化方面较之男生要轻得多。
让学生了解变声期嗓子的变化,明白变声期的声带常处于充血或生理的炎症状态,声带失去控制能力。
声门发声时不能完全闭锁造成发音不准等,在此期间保护嗓子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身的变化,并有效规避可能对自己嗓音有害的事情,保护嗓子。
比如,避免吃过咸、过辣、过酸的食物,注意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加强营养,多吃蔬菜水果,生活作息规律,坚持锻炼身体,有节制地使用嗓子,避免大喊大叫。
青春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而变声期更是青春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声音会发生重大变化,由高音逐渐转变为低音。
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唱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然而在变声期,唱歌也变得困难起来。
因此,充分了解变声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掌握变声期青少年嗓音变化的规律及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于音乐教学十分重要。
此外,让青少年在变声期学会正确的歌唱方法,还能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嗓音,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唱歌的能力[1]。
一、声音变化和变声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男孩的声音是高音,这是因为他们的声带和喉部都比较小。
但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的声带和喉部会发生生理变化,男生的喉部和声带会变得更大,从而导致声音变得更加深沉,而女孩的声带会变窄,从而使得声音变得高而尖细。
这个过程被称为变声期,一般在12-15岁之间。
在变声期,青少年的声带和喉部发生了很多变化,使得唱歌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声带的长度和张力的变化,音高会发生不稳定的变化,音色也变得不稳定。
此外,在变声期,喉部的肌肉也需要重新锻炼,使得唱歌的技巧需要重新学习。
二、正确唱歌技巧的研究在青少年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变声期期间嗓音的训练和保护,一直是声乐教学里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2]。
正确的唱歌技巧对处于变声期的青少年的声音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正确唱歌技巧的研1.咽喉的使用:唱歌时,正确使用咽喉可以使得音色更加稳定。
但是,使用咽喉的过度压力会损害声带,因此在训练中需要掌握好使用咽喉的度量。
2.呼吸:正确的呼吸技巧对唱歌的声音发展至关重要。
正确的呼吸技巧可以使得声音更加持久和稳定,同时也可以预防声带受损。
唱歌姿势:正确的唱歌姿势可以帮助声音更好地传达,同时也可以使得唱歌更加轻松自如。
需要注意的是,不良的唱歌姿势会加重喉部的压力,使得声带容易受损。
3.唱歌练习:正确的唱歌练习是除了呼吸和发声技巧的训练,正确的唱腔和歌曲演绎也是变声期期青少年唱歌技巧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浅议初中生变声期歌唱兴趣的培养□龙飞雨摘要:初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生变化的时期,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面对变声期的学生,有效提高歌唱兴趣需要采用多样化且符合变声期特点的教学方法。
因此,本文从把握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在学生变声初期采用哼唱法、模唱法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教学方法;歌唱兴趣一、初中生的变声期(一)初中生的生理特点青少年的变声期较为常见发声在十三四岁。
因这时期声带增长变化伴随着嗓音沙哑、发声音域较窄从而导致青春期嗓音与幼时有所不同。
变声期大概可以分为:①变声期初期,女生会发现长时间用嗓声带会不舒服,男生会发现声音比较沙哑个粗厚。
在这段时间学生很难持续发声,声音缺乏稳定性,因此在变声期初期不宜长时间地使用嗓子歌唱,一般情况下三个月之后声音的音色会有稍许的改变。
②变声期中期,女生变化较小,声带越变越狭小,声音音色也逐渐稳定。
而男生嗓音的变化更加明显。
在这一阶段,男生喉头可谓明显增大,声带越来越粗厚,嗓子充血水肿的情况明显,导致男生声音低沉粗厚,常出现声音嘶哑或唱高音时容易破音。
③变声期后期,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会出现充血肿大的现象,但是男生女生之间声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差别,表现为一个八度的差距。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普遍年龄在13-16岁之间,正是青春期懵懂的时期,是青少年的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个年龄段许多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①抗拒心理: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完善,记忆、想象力等能力得到迅速的成长,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心智年龄的不成熟,导致分析问题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抗拒、逆反心理。
②自卑心理:在初中阶段,学生都渴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但又不善于表达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会产生自卑和孤僻的心理。
二、哼唱法激发初中生歌唱兴趣哼唱法顾名思义就是小声哼着唱,也叫哼鸣,是声音的气流经过鼻腔再通过头腔共鸣打开,在演唱时眉心的地方会感到一阵“麻”,不需要变化口型的一种唱法。
《变声期的歌唱教学》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唱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然而,初中生进入变声期,歌唱教学也越来越难以开展他们不讲用嗓卫生。
对当今的流行音乐盲目的追求,常以模仿和喊唱的方法进行学唱,殊不知对嗓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引导。
一.正确引导,平稳过度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进入了变声期,我认为:要科学地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的发声器得到有利的生长和发育,使中学生们平稳渡过变声期。
首先,我们要把握好歌唱的时间。
我们可以发现: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声带充血,发声比较费力且容易导致发声器疲劳,不适宜长时间唱歌。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发声练习和唱歌的时间。
一般不宜超过15分钟。
不能连续长时间地唱歌,在唱歌中要有间隙,如:在唱歌教学环节中穿插歌曲欣赏,乐理知识介绍,音乐常识简介等环节,让嗓子得到适当的休息。
一鼓作气把整首歌曲学会并不断强化练习的方式不能在变声期使用。
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练习,良好的气息支持是科学发声的有力支撑。
为了防止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们唱歌时喊叫、挤压喉头,在发声练习前做一些诸如: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等方式的气息练习。
使学生们养成用气息的支持来唱歌的好习惯。
在科学使用气息的基础上再做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的旋律不宜复杂,音域不宜过宽,以简单的,流畅的旋律为主。
发声练习先从容易的自然音区练起,练习以哼鸣为主。
做发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轻声唱,盲目追求音高和音量会损伤学生的发声器,导致变声期结束后声音嘶哑,患咽喉疾病的可能性增大的后果。
在气息练习完后可让学生做做开口练习使舌头放松,软腭提起,便于气息通道的形成和声音共鸣的产生。
二.合理处理,唱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唱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变声期间,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处理唱歌教学,为中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有了科学发声练习的有力支持,我们还应在歌曲的演唱上下功夫。
首先,在演唱歌曲前要求学生用轻声来唱。
浅谈声乐教学中变声期嗓音训练与保护变声期是指青春期男性或部分女性由儿童声变为成人声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时期,嗓音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音域扩大、音色改变、音量增加等。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变声期的学生,需要进行特殊的嗓音训练和保护。
在变声期的嗓音训练中,需要注重音域的扩大。
由于声带在这个时期会逐渐变粗,嗓音的音域会逐渐变宽。
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按照自身嗓音的特点进行训练,一方面注重发展低音区和高音区的能力,另一方面保持中音区的平稳过渡。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高音区的声音,以免对声带造成伤害。
在变声期的嗓音训练中,需要注意音色的改变。
由于声带的生理结构发生变化,嗓音的音色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发声器官,调整咬合方式和舌位等,以获得更加稳定和自然的音色。
对于那些声音较为尖锐或者嘶哑的学生,要加强对呼吸和发声技巧的训练,帮助他们调整声音的共鸣点,达到更好的音色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还需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
由于声带在这个时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教师应教导学生正确地呼吸、发声和演唱技巧,避免过度地用力唱歌,尤其是高音区。
为了保护声带免受干燥和刺激,学生应注意饮食和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如多喝水、避免吃辛辣食物和吸烟等。
在声乐教学中,变声期嗓音的训练与保护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培养出健康有力的嗓音。
学生本身也需要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和生活习惯,以保护自己的声带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使变声期成为一个嗓音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未来的声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变声期唱歌教学的探索
【摘要】中学生进入变声期后,唱歌教学陷入尴尬境地。
如何运用正确有效方法进行唱歌教学是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认真思考
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变声期唱歌教学中学生
唱歌教学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并且活动易于开展,唱歌教学是中学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变声期通常是指由童声向成年人声音转变的过程。
一般在11、12岁至14、15岁之间,男生较女生明显,时间也略长。
从生理学角度上讲,声带处于充血状态,导致声音沙哑,俗称公鸭嗓,发声吃力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
这个时期学生正进入青春期,生理上一系列变化直接导致学生心理上变化:害羞,不再积极举手表现,不愿开口歌唱,特别是当着许多人更是不轻开尊口。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就会脱离音乐课堂,走入误区,音乐课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空谈。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思考探索,现谈谈个人的一些尝试,与广大同仁交流共进!
一、转变认识,激发好奇心
万事开头难,上好第一节音乐课能够为整个中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初一学生正值变声期,我抓住这个时期学生对自己的声音特别关注敏感的特点,在第一节课就绘声绘色的边示
范边讲解,讲了变声期的时间,变声期声音的变化,为什么会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原来清脆的童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嘶哑的费劲的声音,还讲了变声期嗓音的保护,很显然学生被吸引住了,一个个瞪大眼睛,神情专注,按耐不住好奇心,纷纷问长问短,教学气氛轻松热烈。
紧接着,我马上引入了歌唱的正确方法,包括正确发声、呼吸、姿势。
整节课学生都很专注,音乐教学在活泼融洽的气氛中度过,并且认真地体会、练习。
后来学生纷纷写下了对音乐课的感受,有学生在感受中这样写道:没想到音乐课是这样的,真有意思。
还有的说:从今天开始,我要认认真真上好每节音乐课,哈哈,好开心!
二、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1、学会轻唱
变声期由于声带非常敏感,如果大喊大叫或高声歌唱,就会导致声带负担过重,产生病变。
因此,首先告诉学生这些知识,让他们有个明确认识,能够主动的学习轻声歌唱的方法,例如:在《大海啊,故乡》一课中,首先让学生用哼鸣练习。
把口腔像睡眠一样闭合好,再使口腔内呈欲打哈欠状态,在自然声区找到一个最易哼响的音,之后闭口轻发m音,找到身体内外通透,嗡嗡作响,面部眉心发麻的感觉,然后从c1---a1每个音都要找到这样的感觉,即最佳共鸣状态,然后进行上下行的练习,保证声音始终在最佳共鸣状态上行时不要顶、挤,配合气息的运用,发出流畅圆润的声音,下行时注意保持声音没有掉在嘴里要挂在眉心处,整个练习通畅集
中。
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效的让声带热身,做好唱歌前得准备。
学唱歌曲时,让学生轻声跟琴用u音模唱旋律,启发学生在哼鸣基础上,发出u音,嘴唇稍稍用力撅起,如吹口哨一样,均匀发出柔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
教师用录音机录下声音让学生比较,告诉学生这样的声音音量虽然看似不够响,但是录下来听声音并不小,并且很柔和、干净,穿透力很强,并且不费力。
轻声模唱旋律,不仅能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同时还锻炼了音准和辨别能力。
2、控制歌唱的时间
学生正值儿童向青春期过渡时期,还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盲目追星,赶流行,不管合不合适,只要是流行歌曲,都是最好的,没有想过适不适合自己,从中受到哪些启迪,是营养素还是垃圾,一一照单全收。
当他们陶醉在声嘶力竭的摇滚,时尚音乐声中时,时间不知不觉流逝,娇嫩的声带不堪重负,加重充血,久而久之,变声期过后也不能回复,严重者失去歌唱能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还要把握好歌唱的时间,不要连续歌唱过长。
可以采用边唱边思考,听唱结合的方法进行歌曲教学。
比如在《大海啊,故乡》中,第一遍让学生欣赏教师范唱,然后学唱,每次学唱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唱准每个音,唱出大海的起伏感,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旋律采用3/4拍的作用?然后再唱体会,这样既让学生的练唱更有效果,同时避免了单一的一唱到底的老一套唱歌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声音得到很好的保护。
3、用心歌唱
唱会一首歌曲不难,但是唱好一首歌曲就不容易了。
在教唱《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时我注意到,这首歌曲短小、通俗,很多学生也会唱。
在教学中我就侧重如何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唱出感情,并且以情促声,以情感人。
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范唱此曲,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唱完后,还情不自禁报以热烈的掌声。
所以说,只有富有情感的歌唱才最能打动人。
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我就从歌曲创作的背景入手,围绕歌曲表现作用,从音乐要素为切入点,画出旋律线,以身体律动体会节奏和节拍,师生讨论分析在歌曲中表现了大海起伏的形象。
三、唱歌教学结合其他内容,激发创造力
唱歌教学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唱歌教学常常和识谱,乐理教学一起,并且还可以和欣赏教学相互渗透,还可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
比如在《大海啊,故乡》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或音源来模拟各种大海的音响,如:汽笛声、海鸥叫声、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等,创设情境,然后再以歌声进入。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尝试各种方法表现,有个男孩子还用口哨吹奏出动听的旋律,学生们在一片其乐融融中锻炼了自己的歌曲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创造潜能。
四、改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补充营养,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音乐课唱歌及其他各个模块的教学
效果。
并且要和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发挥音乐课的功能,采用有效方法不仅帮助他们顺利的渡过变声期,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一个个困惑。
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友好的关系走近每个学生,做一个让学生信任的教师,使孩子们自信乐观面对今后的生活,让歌声永远伴随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