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常用试剂提纯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00.54 KB
- 文档页数:2
硫酸铜提纯实验报告一、引言硫酸铜是一种常用的试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中。
然而,由于常常受到环境的污染,所购买的硫酸铜往往含有杂质。
为了获得纯净的硫酸铜试剂,我们进行了硫酸铜的提纯实验。
二、实验原理我们采用晶体生长法进行硫酸铜的提纯。
该方法通过溶液中晶体的生长和析出,可以去除溶液中的杂质,获得相对纯净的产物。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和试剂:硫酸铜溶液、蒸馏水、千分秤、玻璃容器等。
2. 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取出,并放入玻璃容器中。
3.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溶液充分稀释。
4. 将玻璃容器置于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利用溶液中晶体生长和析出的原理,等待晶体形成。
5. 当晶体生长到一定大小时,使用滤纸或其他过滤装置将溶液与晶体分离。
6. 用蒸馏水清洗晶体,去除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杂质。
7. 将纯净的硫酸铜晶体晾干,得到最终产物。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获得了纯净的硫酸铜晶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晶体的形态和颜色与溶液中原有的杂质有关。
纯净的硫酸铜晶体呈现出鲜艳的蓝色,晶体形状规整,晶面光滑。
我们还进一步对提纯后的硫酸铜晶体进行了质量分析。
通过称量晶体的质量,计算出提纯后的硫酸铜纯度。
实验数据显示,纯净硫酸铜晶体的纯度超过了99%。
结果表明,晶体生长法是一种有效的硫酸铜提纯方法。
五、实验总结硫酸铜提纯实验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本次实验通过晶体生长法成功提纯了硫酸铜溶液。
实验结果表明,晶体生长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硫酸铜提纯方法。
该实验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魅力和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纯净试剂重要性的认识。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更多的化学实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为科学研究和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用试剂配制方法试剂是科学实验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常用的试剂包括溶液、稀释液、缓冲液、媒体液等。
在实验室中,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来配制各种试剂,合理的试剂配制方法能够确保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接下来将介绍一些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1. 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试剂之一,常见的溶液包括盐酸溶液、硫酸溶液、碳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溶液的配制主要是根据溶质的重量或体积浓度和所需的溶液体积来计算所需的溶质量或体积,并将溶质溶解在适量的水中。
以盐酸为例,盐酸的浓度通常以摩尔浓度(M)或质量浓度(%)来表示,假设需要制备500ml 1M的盐酸溶液,则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根据盐酸的摩尔质量和摩尔浓度计算出所需的盐酸质量。
- 取适量的去离子水,加入容器中。
- 缓慢地加入计算好的盐酸质量,并充分溶解。
-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至最终体积为500ml。
2. 稀释液的配制方法稀释液通常用于稀释浓度较高的溶液,以得到所需的浓度。
稀释液的浓度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使用C1V1=C2V2的公式即可,其中C1为原液的浓度,V1为原液的体积,C2为稀释液的浓度,V2为稀释液的体积。
以盐酸溶液为例,如果需要从浓度为6M的盐酸溶液稀释出100ml 1M的盐酸溶液,则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根据C1V1=C2V2的公式,计算出需要的盐酸的体积。
- 取适量的去离子水,加入容器中。
- 缓慢地加入计算好的盐酸体积,并充分溶解。
-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至最终体积为100ml。
3. 缓冲液的配制方法缓冲液是用来维持溶液的pH稳定性的溶液,常用的缓冲液包括Tris缓冲液、磷酸缓冲液、乙酸缓冲液等。
缓冲液的配制需要根据所需的pH值来选择相应的缓冲剂和其酸性或碱性分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
以Tris缓冲液为例,Tris缓冲液的pH值通常在7-9之间,如果需要制备1L pH 7.4的Tris缓冲液,则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根据Tris缓冲液的pKa值和所需的pH值计算出所需要的Tris和酸性成分的摩尔比。
化学试剂的纯化基础知识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无机制备、有机合成以及其他的科学实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所用的化学试剂纯度不够,或买不到所需纯度的化学试剂,这就需要在实验室自己对现有的化学试剂进行纯化,以便得到所需纯度的化学试剂。
实验室中常用的纯化化学试剂的方法有:蒸馏和精馏、重结晶、萃取、区域熔融和色谱分离等等,下面将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第一节蒸馏和精馏蒸馏和精馏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纯化方法,根据液体混合物中液体和蒸气之间混合组分的分配差别进行纯化,是纯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化学试剂的第一选择。
一、蒸馏原理蒸馏的主要目的是从含有杂质的化学试剂中分离出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杂质或将易挥发和半挥发的主体蒸发出来,将不挥发和难挥发的杂质留下。
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变化是蒸馏分离的基础。
大体说来,如果液体混合物中两种组分的蒸气压具有较大差别,就可以富集蒸气相中更多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组分。
两相-液相和蒸气相-可以分别地被回收,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组分富集在气相中而不挥发性组分被富集在液相中。
除了烃类混合物和少数其它例子之外,Raoult定律和Dalton定律可用于理想混合物体系,混合物溶液常常不遵循理想的蒸气相-液相行为。
应用这两个定律可以得到一个二元体系的两种组分的比挥发性(aAB):a AB = (YA/YB)/ (XA/XB) = P0A/ P0B其中,YA 和YB分别是平衡时气相中组分A和B的摩尔分数,XA和XB分别是平衡时液相中组分A和B的摩尔分数,P0A 和 P0B分别是平衡时组分A和B的蒸气压,均服从Raouilt定律。
随着aAB增加,富集程度也增加。
二、简单蒸馏最简单的蒸馏装置,如图-1所示。
当一个液体样品被加热并转变成蒸气时,其中有一部分被冷凝而回到原来的蒸馏瓶中,而其余的被冷凝并转入收集容器中,前者叫回流液,后者叫流出液。
由于蒸馏是连续进行,逸出的和保存在液体中的组成在慢慢地改变。
作为一种纯化化学试剂的方法,简单蒸馏只能分离具有较大的沸点差别的杂质,诸如沸点与主体差别大于50℃的杂质。
高中化学实验室试剂收集方法
高中化学实验室试剂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活性碳吸附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机废液的回收。
在长吸附柱底部装入一层脱脂棉,起到过滤作用,防止活性碳粉末随废液流入回收瓶中,同时进一步除去废液中剩余的水分。
在吸附柱中部装入颗粒状活性碳,利用活性碳的强吸附能力除去废液中的杂质。
在吸附柱顶部装入一层脱脂棉,除去废液中的水分和颗粒物,起到初步净化作用。
回收有机废液时,将有机废液通过上部漏斗加入吸附柱中,利用活性碳的强吸附能力进行吸附,以除去废液中能被活性碳吸附的杂质,吸附后的有机试剂流入回收瓶中。
2. 恒温水浴蒸馏法:将恒温水浴锅中的水调至所需的温度,废液倒入蒸馏瓶中恒温加热。
有机废液受热后蒸发形成蒸气,通过冷凝管冷凝成液体,流入回收瓶中。
3. 取用规则:对于固体试剂,一般用药匙取用。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对于液体试剂,取用很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时可用直接倾注法。
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使用时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和试剂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0几种常用试剂配置方法一、常用试剂配置方法的介绍试剂配置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一项工作,准确的试剂配置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介绍20几种常用的试剂配置方法,帮助实验人员更好地进行实验。
二、体积分配法体积分配法是常见的试剂配置方法之一,通常使用量较小、浓度较高的试剂进行配置。
该方法可通过使用体积移液器、移液枪等实验设备,根据需要配置所需体积的试剂溶液。
三、质量分配法质量分配法适用于需要配置具有特定质量浓度的试剂溶液。
该方法通过称量固体试剂,并按照比例配制溶液浓度。
四、摩尔浓度计算法摩尔浓度计算法是根据化学反应的摩尔比例来计算试剂的浓度。
通过计算反应物的摩尔量和体积,然后以摩尔量除以体积得到摩尔浓度。
五、比例混合法比例混合法适用于需要按照特定比例混合两种试剂的情况。
通常将两种试剂按照比例称量,然后进行混合。
六、稀释法稀释法是指将浓度较高的试剂与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来降低试剂的浓度。
通过稀释法可以得到不同浓度的试剂溶液。
七、溶液配制法溶液配制法是根据溶液的浓度公式,按照一定的配比计算所需试剂的质量、体积等,并通过称量和混合来配制出所需的试剂溶液。
八、体积比配制法体积比配制法是指按照特定的体积比例计算所需的试剂体积,并进行混合配制。
该方法常用于需要配制特定体积比例的溶液。
九、对数浓度计算法对数浓度计算法是一种根据试剂的对数浓度来计算所需试剂量的方法。
通过计算对数浓度和体积,然后反推得到所需试剂量。
十、酸碱溶液的配制方法酸碱溶液的配制方法通常是指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所需溶液的质量、体积,并进行配制。
十一、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标准溶液配制方法是指通过称量准确的标准溶液,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出所需的标准溶液。
十二、离子稀释法离子稀释法是通过稀释一定体积的离子试剂溶液来得到特定浓度的离子溶液。
十三、等效物浓度计算法等效物浓度计算法是根据试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和摩尔比例,计算所需试剂的质量或体积,并进行配制。
九水硝酸铝提纯方法
九水硝酸铝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其提纯方法对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以下是九水硝酸铝常用的提纯方法:
1. 溶剂结晶法:将九水硝酸铝溶解于适量的水溶液中,加热至溶解,去除杂质后,缓慢冷却结晶。
通过结晶过程,纯净的九水硝酸铝晶体可以分离出来。
2. 结晶分离法:将九水硝酸铝溶液进行蒸发,待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停止加热,等待溶液自然冷却结晶。
通过该方法,可以从溶液中获得纯净的九水硝酸铝晶体。
3. 活性炭吸附法:将九水硝酸铝溶液通过活性炭床进行过滤,活性炭可以吸附杂质离子,使溶液中的杂质得到去除,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九水硝酸铝溶液。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九水硝酸铝的提纯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实验操作,避免接触到皮肤和眼睛,并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以上是关于九水硝酸铝提纯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TAKARA实验室常规试剂配制方法TAKARA实验室是一家提供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解决方案的公司。
其产品线包括分子生物学试剂、细胞培养耗材、蛋白质研究试剂和临床诊断试剂等。
在TAKARA实验室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常规试剂的配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TAKARA实验室常规试剂的配制方法。
1. Tris缓冲液的配制方法Tris缓冲液可用于蛋白质电泳,DNA和RNA电泳等实验中。
配制方法如下:1)将Tris酸粉末称取至容器中。
2)加入蒸馏水溶解,并调节pH至所需值(一般为8.0)。
3)使用0.22μm的滤器进行过滤。
2.PBS缓冲液的配制方法PBS缓冲液是一种常用的生理盐水缓冲液,在细胞培养和免疫染色实验中经常使用。
配制方法如下:1)将NaCl、KCl、Na2HPO4和KH2PO4按指定比例称取至容器中。
2)加入蒸馏水溶解,并调节pH至所需值(一般为7.4)。
3)使用0.22μm的滤器进行过滤。
3.LB培养基的配制方法LB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经常使用。
配制方法如下:1)将Tryptone、Yeast Extract和NaCl按指定比例称取至容器中。
2)加入蒸馏水溶解,并使用自动调pH仪调节pH至所需值(一般为7.0)。
3)将容器密封,并在121℃高压灭菌器中高压灭菌15-20分钟。
4. RNase-Free水的制备方法RNase-Free水在RNA实验中非常重要,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制备方法如下:1)将蒸馏水倒入洁净的玻璃烧杯中。
2)放入微波炉中加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搅拌一次,直至水沸腾。
3)冷却后,使用0.22μm的滤器进行过滤。
4)将过滤后的水贮存在RNase-Free的容器中。
5.甲醛溶液的配制方法甲醛溶液可用于细胞固定和染色实验。
配制方法如下:1)将甲醛溶液称取至容器中。
2)加入蒸馏水溶解,使浓度达到所需值(一般为4%)。
3)使用0.22μm的滤器进行过滤。
实验室中常⽤的有机溶剂的纯化⽅法1.⼄酸⼄酯市售的⼄酸⼄酯常含有微量⽔、⼄醇和⼄酸。
可先⽤等体积的5%碳酸钠溶液洗涤,再⽤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酯层倒⼊⼲燥的锥形瓶中,加⼊适量⽆⽔碳酸钾⼲燥1h后,蒸馏,收集77.0。
77.5℃馏分。
2.⽯油醚⽯油醚是低级烷烃的混合物。
根据沸程范围不同可分为30~60℃、60~90℃和90~120℃等不同规格。
⽯油醚中常含有少量沸点与烷烃相近的不饱和烃,难以⽤蒸馏法进⾏分离,此时可⽤浓硫酸和⾼锰酸钾将其除去。
⽅法如下。
在150mL分液漏⽃中,加⼊100mL⽯油醚,⽤10mL浓硫酸分两次洗涤,再⽤10%硫酸与⾼锰酸钾配制的饱和溶液洗涤,直⾄⽔层中紫⾊不再消失为⽌。
⽤蒸馏⽔洗涤两次后,将⽯油醚倒⼊⼲燥的锥形瓶中,加⼊⽆⽔氯化钙⼲燥lh。
蒸馏,收集需要规格的馏分。
3.氯仿普通氯仿中含有1%⼄醇(这是为防⽌氯仿分解为有毒的光⽓,作为稳定剂加进去的)。
除去⼄醇的⽅法是⽤⽔洗涤氯仿5~6次后,将分出的氯仿⽤⽆⽔氯化钙⼲燥24h,再进⾏蒸馏,收集60.5~61.5℃馏分。
纯品应装在棕⾊瓶内,置于暗处避光保存。
4.苯普通苯中可能含有少量噻吩,除去的⽅法是⽤少量(约为苯体积的15%)浓硫酸洗涤数次,再分别⽤⽔、10%碳酸钠溶液和⽔洗涤。
分离出苯,置于锥形瓶中,⽤⽆⽔氯化钙⼲燥24h后,⽔浴加热蒸馏,收集79.5~80.5℃馏分。
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使⽤各类溶剂作为反应介质或⽤来分离提纯粗产物。
由于反应的特点和物质的性质不同,对溶剂规格的要求也不相同。
有些反应(如格⽒试剂的制备反应)对溶剂的要求较⾼,即使微量杂质或⽔分的存在,也会影响实验的正常进⾏。
这种情况下,就需对溶剂进⾏纯化处理,以满⾜实验的正常要求。
这⾥介绍⼏种实验室中常⽤的有机溶剂的纯化⽅法。
5.⽆⽔⼄醚市售⼄醚中常含有微量⽔、⼄醇和其他杂质,不能满⾜⽆⽔实验的要求。
可⽤下述⽅法进⾏处理,制得⽆⽔⼄醚。
在250mL⼲燥的圆底烧瓶中,加⼊100mL⼄醚和⼏粒沸⽯,装上回流冷凝管。
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方法实验室中,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非常重要,准确的配制方法可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以下是几种常用实验室试剂的配制方法:1.缓冲溶液的配制:缓冲溶液常用于调节实验的酸碱度,常见的缓冲溶液有Tris缓冲液、PBS缓冲液等。
以Tris缓冲液为例,其配制方法如下:1) 称取所需量的Tris氯化物(Tris-HCl)。
2) 将Tris氯化物溶解于去离子水中,搅拌使其彻底溶解。
可以加热水浴促进其溶解。
3)调整溶液的pH值至所需的酸碱度。
可以使用酸(如盐酸)或碱(如氢氧化钠)来调节pH值,同时使用pH计监测溶液的pH值。
4)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最终体积。
2.浓度溶液的配制:浓度溶液的配制需要准确计算溶质的质量以及溶液的体积。
以下以NaCl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例:1) 根据所需的NaCl浓度和溶液体积,计算所需的NaCl质量。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质量(g)=浓度(mol/L)×体积(L)×摩尔质量(g/mol)。
2)称取所需质量的NaCl。
3)加入去离子水溶解NaCl,搅拌使其溶解。
4)如果需要,通过使用pH计校正溶液的pH值。
3.酶溶液的配制:酶溶液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中。
以下以酶的配制为例:1)根据酶的活力或浓度,计算所需酶的质量或体积。
2)称取所需量的酶,可以在低温环境中操作以保持酶的活性。
3)加入合适的缓冲液溶解酶,并按需添加其他辅助试剂,如辅酶等。
4)将溶液通过滤器过滤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杂质。
5)根据需要,将溶液分装至小容器中,如冰盒中保存。
4.染色剂的配制:染色剂常用于细胞培养、组织切片,或者蛋白质凝胶电泳等实验中。
以下以伯克氏液的配制为例:1) 称取所需质量的碱性苏丹黑(Fast Green FCF)和亚甲蓝(Methylene Blue)。
2)加入足够的去离子水,用搅拌棒搅拌使其均匀溶解。
3)使用滤纸或滤器将溶液过滤以去除杂质。
4)将溶液分装至小容器中,并用铝箔纸覆盖以避免溶液暴露于光线中。
一.常用贮液与溶液1mol/L亚精胺(Spermidine): 溶解2.55g亚精胺于足量的水中,使终体积为10ml。
分装成小份贮存于-20℃。
1mol/L精胺(Spermine):溶解3.48g精胺于足量的水中,使终体积为10ml。
分装成小份贮存于-20℃。
10mol/L乙酸胺(ammonium acetate):将77.1g乙酸胺溶解于水中,加水定容至1L后,用0.22um孔径的滤膜过滤除菌。
10mg/ml牛血清蛋白(BSA):加100mg的牛血清蛋白(组分V或分子生物学试剂级,无DNA酶)于9.5ml水中(为减少变性,须将蛋白加入水中,而不是将水加入蛋白),盖好盖后,轻轻摇动,直至牛血清蛋白完全溶解为止。
不要涡旋混合。
加水定容到10ml,然后分装成小份贮存于-20℃。
1mol/L二硫苏糖醇(DTT):在二硫苏糖醇5g的原装瓶中加32.4ml水,分成小份贮存于-20℃。
或转移100mg的二硫苏糖醇至微量离心管,加0.65ml的水配制成1mol/L二硫苏糖醇溶液。
8mol/L乙酸钾(potassium acetate):溶解78.5g乙酸钾于足量的水中,加水定容到100ml。
1mol/L氯化钾(KCl):溶解7.46g氯化钾于足量的水中,加水定容到100ml。
3mol/L乙酸钠(sodium acetate):溶解40.8g的三水乙酸钠于约90ml水中,用冰乙酸调溶液的pH至5.2,再加水定容到100ml。
0.5mol/L EDTA:配制等摩尔的Na2EDTA和NaOH溶液(0.5mol/L),混合后形成EDTA 的三钠盐。
或称取186.1g的Na2EDTA·2H2O和20g的NaOH,并溶于水中,定容至1L。
1mol/L HEPES:将23.8gHEPES溶于约90ml的水中,用NaOH调pH(6.8-8.2),然后用水定容至100ml。
1mol/L HCl:加8.6ml的浓盐酸至91.4ml的水中。
化学基础实验分离提纯的常用物理方法及装置1.物质分离、提纯的区别
(1)物质的分离
将混合物的各组分分离开来,获得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又叫物质的净化或除杂。
2.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1)“四原则”: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容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转化后要易复原)。
(2)“四必须”: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必须选最佳除杂途径;除去多种杂质时必须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
试剂纯化手册一、简介试剂纯化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操作,旨在提高试剂的纯度和质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手册为您提供一些常用的试剂纯化方法和步骤,供参考和使用。
二、常用试剂纯化方法1. 晶体净化1.1 采用溶剂重结晶法,选择适当的溶剂,在合适的温度下溶解试剂,然后缓慢冷却至结晶,最后过滤收集晶体。
1.2 采用再结晶法,通过迅速加热和冷却的方法,使试剂迅速结晶,然后过滤收集晶体。
2. 溶液净化2.1 采用溶液过滤法,使用尼龙或玻璃纤维滤纸过滤溶液,去除杂质和固体颗粒。
2.2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将试剂溶液与活性炭混合搅拌一段时间,然后使用滤纸或滤膜过滤,去除杂质和有机物。
2.3 采用离心沉淀法,将试剂溶液在离心机中转速设为合适的数值,离心一段时间后,将上清液取出,去除杂质和不溶性物质。
3. 蒸馏纯化3.1 采用常压蒸馏法,将试剂溶液倒入蒸馏瓶中,加热至沸腾,然后收集蒸馏液。
3.2 采用真空蒸馏法,将试剂溶液倒入蒸馏瓶中,连接真空泵,加热至沸腾,然后收集蒸馏液。
此方法适用于易挥发性的试剂。
4. 色谱纯化4.1 采用气相色谱法,将试剂溶液注入气相色谱仪中,通过分离柱将目标物与杂质分离。
4.2 采用液相色谱法,将试剂溶液通过液相色谱仪柱,利用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中的分离性质,将目标物与杂质分离。
三、操作步骤1. 根据试剂的物理性质和纯化方法的选择,合理安排设备和试剂准备工作。
2. 严格按照纯化方法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和卫生。
3. 在操作过程中,遵循实验室规程,注意防护措施。
4. 纯化完成后,及时记录纯化方法和步骤,以备将来参考和追溯。
四、注意事项1. 在进行试剂纯化前,应详细了解试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合的纯化方法。
2.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危险操作。
3.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做好实验室清洁和废弃物处置工作。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试剂纯化方法和操作步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2讲物质的分离、提纯课程标准知识建构1.掌握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
2.掌握过滤、分液、蒸馏等操作的步骤及要求。
一、分离提纯的物理方法1.分离、提纯的含义(1)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的各组分分离开来,获得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又叫物质的净化或除杂。
2.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常见实验装置(1)过滤适用范围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上缘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上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蒸发适用范围分离易溶性固体的溶质和溶剂注意事项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液体局部过热而飞溅停止加热的标准: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3)萃取和分液适用范围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分液: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易分层的液体注意事项①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②萃取剂与原溶剂不反应、不相溶;③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④常用的萃取剂是苯或CCl4,不用酒精作萃取剂⑤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4)蒸馏适用范围分离沸点相差较大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注意事项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蒸馏烧瓶中要加沸石或碎瓷片,目的是防止暴沸冷凝管水流方向为下口进,上口出(5)升华适用范围分离某种组分易升华的固体混合物注意事项如NaCl固体中的I2可用该方法分离,但NH4Cl 固体中的I2不能用升华的方法分离(6)洗气适用范围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注意事项长管进气,短管出气(1)“固+固”混合物(2)“固+液”混合物(3)“液+液”混合物【诊断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漏斗中液体()(2)从溶液中获取NaCl晶体,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其操作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3)根据食用油和汽油的密度不同,可选用分液的方法分离()(4)用乙醇萃取出溴水中的溴,再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溴与乙醇()(5)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液体中()(6)在蒸馏过程中,若发现忘加沸石,应停止加热立即补加()(7)利用加热的方法分离NH4Cl和I2的固体混合物()(8)蒸馏中,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答案(1)×(2)×(3)×(4)×(5)×(6)×(7)×(8)√二、分离提纯的化学方法1.分离、提纯物质遵循的“四原则”“三必须”2.分离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方法原理举例说明电解法利用电解原理分离和提电解精炼铜,将含杂质的粗铜作阳极,精铜除去下列常见物质中的杂质,完成表格:MgCl2溶液FeCl3MgO 过滤乙酸乙酯乙酸饱和Na2CO3溶液分液【诊断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实验常用试剂、缓冲液的配制方法1、1M Tris-HCl□组份浓度1 M Tris-HCl(pH7.4,7.6,8.0)□配制量1L□配置方法1. 称量121.1gTris置于1L烧杯中。
2. 加入约800mL的去离子水,充分搅拌溶解。
3. 按下表量加入浓盐酸调节所需要的pH值。
pH值浓HCl7.4 约70mL7.6 约60mL8.0 约42mL4. 将溶解定容至1L。
5. 高温高压灭菌后,室温保存。
注意:应使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调定pH值,因为Tris溶液的pH 值随温度的变化差很大,温度每升高1℃,溶液的pH值大约降低0.03个单位。
2、1.5 M Tris-HCl□组份浓度1.5 M Tris-HCl(pH8.8)□配制量1L□配置方法1.称取181.7gTris置于1L烧杯中。
2. 加入约800mL的去离子水,充分搅拌溶解。
3. 用浓盐酸调pH值至8.8。
4. 将溶液定容至1L。
5. 高温高压灭菌后,室温保存。
注意:应使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调定pH值,因为Tris溶液的pH值随温度的变化差异很大,温度每升高1℃,溶液的pH值大约降低0.03个单位。
3、10×TE Buffer□组份浓度100 mM Tris-HCl,10 mM EDTA (pH 7.4,7.6,8.0)□配制量1L□配置方法1. 量取下列溶液,置于1L烧杯中。
1 M Tris-HCl Buffer(pH7.4,7.6,8.0)100mL500 mM EDTA(pH8.0)20mL2. 向烧杯中加入约800mL的去离子水,均匀混合。
3. 将溶液定至1L后,高温高压灭菌。
4. 室温保存。
4、3 M 醋酸钠□组份浓度3 M 醋酸钠(pH5.2)□配制量100mL□配置方法1. 称取40.8gNaOAc•3H2O置于100~200mL烧杯中,加入约40mL的去离子水搅拌溶解。
2. 加入冰乙酸调节pH值至5.2。
3. 加入去离子水将溶液定容至100mL。
提纯氢氧化钠结晶的方法
氢氧化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它有很多种制备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提纯氢氧化钠结晶。
首先,需要准备氢氧化钠的原料,通常采用氢氧化钠固体或浓度为50%至6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其次,将氢氧化钠水溶液放置在蒸发皿中,通过加热使其蒸发,直到剩下的溶液中只剩下白色的固体。
然后,将这些固体物质放置在过滤纸上,使用过滤器过滤掉残留的水分和杂质。
最后,将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再次置于蒸发皿中,以去除任何残留的水分和杂质。
通过反复蒸发和过滤,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氢氧化钠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高纯度氢氧化钠的实验室或工业应用。
- 1 -。
Preface to the Sixth EditionTHERE IS a continuing demand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Laboratory Chemicals book,to the extent that the 5th edition which was published in early 2003 was careful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SBN 978-7-5025-94367) by Ying-Jie Lin, Wei Liu, Hui-Ping Wang, Xiao-Bo Sun, Qing-Shan Li and Jun-Gang Cao from Jilin Universit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07.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it was timely to update the 5th edition to include the more recently developed purification procedures, as well as add to the list of compounds for purification. The latter comprise som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ompounds that have gained usefulness and popularity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first two chapters have been updated, sections of current interest have been expanded and new sections added. Chapter 3 has been rewritten so that areas of work that have lost popularity have been reduced in size or deleted and sections on recent, and now commonly adopted, technologies have been inserted. Chapters 4, 5 and 6 are now completely reorganized, and each is sub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ions which will make it easier for the reader to locate compounds of similar classification. Chapter 4 is subdivided into aliphatic, alicyclic, aromatic and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pter 5 has been subdivided into inorganic and metal-organic compounds, and Chapter 6 has been subdivided into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proteins, enzymes, DNA and RNA, carotenoids, carbohydrates, steroids and a miscellaneous section which includes small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such as antibiotics, coenzymes, co-factors, lipids, phospholipids, polynucleotides and vitamins. Some useful compounds that have been added recently to commercial catalogu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se three chapters. A large number of derivatives of previous entries with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urifications have been inserted together with extensive referencing to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including Beilstein references. Thi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size of the 5th edition, in text and number of compounds, by over 20%. The purifications of some 7400 substances are described. As in the 5th edition, substance entries are in alphabetical order within subsections and each substance is defined by its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 Registry Number. An index of these numbers with their respective page numbers at the end of the book 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locate the purification of a desired substance readily and to check if the substance is contained in the book. For this purpose we thank Rodney Armarego for setting up a Macro on the MacBook Pro computer used for collating the CAS Registry Numbers for the index. There is also a General Index of Contents.Website references of distributors of substances and/or of equipment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text. However, since these may change in the future, users should check for current websites of suppliers. The bibliographies have been updated, and websites of a few publishers and book suppliers have been included. Several texts with publication dates older than fifteen years have been deleted except for a few very useful textbooks which are out of print and where recent editions have not been produced. In these cases it is usually possible to obtain used copies from good suppliers of old books, for which there are several websites, e.g. visit Google under “old books suppliers”; also visit websites such as <http//>, <http///usedbooks>, <http//.au/index>, <http//.au/>. Further information for almost every entry in Chapters 4, 5 and 6 of the 6th edi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references to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which are cited under each entry together with their respective Beilstein reference(s).We thank readers who have provided advic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and new information. We are grateful for any further comments, suggestions, amendments and criticisms which could, perhaps, be inserted in a second printing of this edition. We thank Joe Papa BS MS (EXAXOL inClearwater, Florida, USA) in particular for sharing his experiences on the purification of several inorganic substances in this and previous editions, and also for allowing us to use his analytical results on the amounts of metal impurities at various stages of purification of several salts.We thank Dr Pauline M. Armarego for assistance in the painstaking task of entering data into respective files, for many hours of proofreading, correcting typographical errors and checking CAS Registry Numbers against their respective entries.One of us (W.L.F.A) owes a debt of gratitude to Dr Desmond (Des) J. Brown of the Research School of Chemistry, ANU, for unfailing support and advice over several decades and for providing data that was difficult to acquire not only for this edition but also for the previous five editions of this book.One of us (C.L.L.C)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support and friendship of her many research staff and students (past and present at ANU and A*STAR). She especially thanks Drs Paul Huleatt, Paul Bernardo, Felicity Moore and Brendan Burkett for their unfailing faith in her, through chemical and personal journeys both in Singapore and Australia. The legacy of this book is for Kimberley and Victoria Tse because it is cool to be a scientist!We thank Mrs Joan Smith, librarian of the Research School of Chemistry, ANU, for her generous help in many library matters which made the tedious task of checking references more enduring.W.L.F. Armarego & C.L.L. ChaiNovem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