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色纺纱生产技术难点与关键器材质量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213.42 KB
- 文档页数:3
生产色纺纱的技术难点和要点本文主要探讨了色纺纱的生产技术难点,以及生产色纺纱的技术要点,包括原棉染色、混棉、纺纱工艺和控制回料使用等。
指出了我国色纱纱生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生产色纺纱的技术难点及技术要点由于色纺纱用不同色泽与不同性能纤维原料互配混和纺纱,如何达到混和均匀、色泽鲜艳、色牢度好,且纱条粗细均匀、毛羽少、疵点少而小的要求,技术上是有难度的。
1 主要技术难点a)色纺纱批量小、品种多、变化大(混比系根据后加工的要求而变化),往往一个车间要同时生产不同混配比的多种色纺纱,翻改频繁,如稍有疏忽,批号混杂,就会产生大面积的疵品,故对车间现场管理,尤其是分批、分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同一批号色纺纱(即同一混配比)在有色原料换批后要保持色泽色光一致,技术难度较大。
2 主要技术要点根据浙江省许多棉纺厂多年生产实践,要保持色纺纱的质量稳定,必须从原料选配开始精心设计,优化工艺、严细管理、道道把关。
2.1 搞好原棉染色根据近几年生产实践,目前纯棉色纺纱的线密度一般在14.6tex(40Ne)以下,多数为16.1tex(30Ne)左右,纺纱线密度适中。
为使染色后的原棉仍保持一定弹性,并使强力损失减小,故选用原棉纤度要适中(5400~5600Nm),成熟度要好(1.6—1.8),含杂率要少。
纤度细的棉花染色后在纺纱加工中易断裂与产生棉结。
同时在染料选配上既要提高染色牢度又要使染色后纤维保持一定的弹性与摩擦系数,故在原棉染色中要加入适量的助剂与油剂。
目前原棉染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末经处理原棉先染色后再混和,另一种是原棉先经清、梳、精梳工艺处理后,采用棉条(网)染色,再在清梳工序中混和。
后者原棉通过二次清梳工序处理易增加短绒,会影响成纱毛羽与棉结增加,故一般用于纯棉色纺纱或半精梳色纺纱。
如作精梳纯棉彩色纱以采用第一种原棉染色方法为好。
2.2 混棉方法要科学色纺纱是用两种以上有色纤维混合纺纱,如何使一根纱线上段与段之间色泽一致,取决于混棉均匀性。
色纺纱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措施谭宝莲;杜卫东;张春燕【摘要】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olored spun yarn, including color mixing and proofing,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and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cess, etc.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 the quality control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colored spun yarn and also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such as "more orders, small batch, diversified varieties, strong pertinence and higher labor-consuming".%文章探讨了色纺纱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混色打样、各工艺主要技术措施及参数等.着重介绍了在生产过程中色纺纱的质量控制措施.总结了色纺纱"订单多、批量小,品种多、翻改频次高、针对性强、用工多"的生产特点.【期刊名称】《纺织导报》【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48,50-52)【关键词】色纺纱;混色;打样;色差;质量控制【作者】谭宝莲;杜卫东;张春燕【作者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新疆银河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14.2色纺纱具有独特的色彩风格及混色效果。
色纺工艺由于采用“先染色、后纺纱”的新工艺,相对于“先纺纱、后染色”的传统工艺,缩短了后道加工企业的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清洁生产等优点。
色纺纱的控制色纺纱又称有色纤维纺纱。
由于纺纱前所用的纤维原料均通过染色或原液着色,故纺成纱后在后续加工中一般不需再经染色加工,既缩短了加工工序,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故用色纺纱制成的纺织品在国外已十分流行,国内的消费群体也正在不断扩大,因此针织行业对色纺纱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
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约有400多万锭生产各类色纺纱,并有50%以上出口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色纺纱已成为棉纺业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与实现经济增长的亮点。
(1)色纺纱的大类品种目前生产的品种已形成纯棉精梳彩色纱(混色纤维在3种以上)、纯棉精梳麻灰纱(两种色泽纤维混合)、涤/棉(CVC)色纺纱、化纤色纺纱与多组分化纤色纺纱等五大类系列产品。
纯棉精梳彩色纱是色纺纱中的精品,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品牌针织内外衣,技术要求较高,产品附加值也高,目前只有少数企业能生产这类纱线。
(2)色纺纱的生产特点品种多、批量小、变化大(混比系根据后加工的要求而变化),往往一个车间要同时生产不同混比的多种色纺纱,故对车间现场管理,尤其是分批、分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3)色纺纱技术的要点要保持色纺纱的质量稳定必须抓好以下4个环节。
一是搞好原棉染色与选好棉花。
目前色纺纱主要是作针织用纱,线密度在14.6tex(Ne40)以下,多数为19.1tex(Ne30)左右,纺纱线密度适当。
为使染色后棉纤维仍保持较好弹性,并使强力损失减少,故选择原棉纤度要适中(Nm5400~5600),成熟度要好(1.6~1.8),含杂率要小。
同时在染料选配上既要提高染色牢度(4级不沾色纤维素的生理功能)又要使染色后保持一定的弹性与摩擦系数,故在原棉染色中要加入适量的助剂与油剂。
目前染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未经处理原棉先染色后混合,另一种是原棉先经清、梳、精工艺处理后用棉条(网)染色,应根据产品不同要求来选择染色方法。
二是混棉方法要科学。
色纺纱是两种以上有色纤维混合的纺纱,如何使一根纱线上段与段之间色泽、色光一致取决于混棉均匀性。
技术色纺纱的优势、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色纺产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色纺企业在大环境并非有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利润,那么色纺纱的优势到底在哪?色纺纱的生产技术与普通本色纺纱有多大区别呢?色纺的优势1、色彩独特色纺成纱的颜色是纤维混色风格,不同于本色纱或本色布的纯染色。
色纺纱原料中至少含一种有色纤维,由不同颜色的纤维,在纺纱过充分混和形成的。
所以,色纺纱构成的织物能呈现出“空间混合”的效果,并且有层次的变化。
2、低碳环保色纺颠倒了传统的先纺后染工艺流程,它是先纤维染色,再混和纺纱。
但是大部分色纺产品是不全用染色纤维的,色纺纱40%-50%的原料是本色纤维,只有部分染色。
所以相对更节能、环保。
本色纤维作为色纺原料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一种颜色(白色);二是用于所有的色纺纱产品的深浅调节。
比如常见的浅色棉麻灰纱,一般染色棉仅占10%左右,也就是约90%的棉纤维是不染色的、是纯天然的。
特别说明一点,如果色纺产品中的有色纤维是化学纤维,那它的生产过程可以是完全没有污染排放的。
如一些彩色化纤,采用“原液着色”技术,在纺丝过程中添加色母粒,生产过程是无污染、零排放的。
3、染色优势传统的“先纺后染”工艺,因为化学特性的不同使纤维染色性能也不同,这给混纺之后的纱、面料的染色带来了麻烦。
色纺采用“先染色、后纺纱”的工艺,恰好化解了异性纤维混纺的套色难题。
因为染色环节提到纺纱之前,无论何种材质纤维:天然的、再生的、合成的;无论需要何种染色工艺:高温高压染色,或常温常压染色;无论何种染料:活性的、分散的、直接的、还原的……都可各个击破,分别染色后再进行完美结合。
因此,多原料混纺产品的染色不再困难。
4、产品开发优势本色纱线的产品开发主要是基于纤维材料和纺纱技术的变化,比如:新型功能性纤维原料:这类概念性新纤维有:竹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甲壳纤维;功能性有抗紫外线、抗菌防臭、吸湿排汗、防火阻然、防水、防油、易去污、远红外、抗静电、防电磁辐射,等等。
提高色纺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色纺纱是现代纺织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品,色纺纱质量对现
代纺织工业很关键。
为了提高色纺纱质量,应该采取哪些技术措施呢?
首先,在搭设机器时应使用优质的金属零部件,这样可以使机器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确保机器运行稳定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其次,应该使用最新的纱线和染料技术,确保产品颜色一致,光
泽度高。
再者,应采取必要的品质控制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生产工艺过程,确保色纺纱能有效避免脱落现象、折痕现象及质量等差异。
最后,应选择优质的原料,避免使用低劣的原料,以保证最终产
品符合要求。
通过以上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色纺纱的质量,为现代纺
织工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
色纺纱生产优势和质量控制要点作者:张啟来来源:《中国纤检》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色纺纱的发展现状及产品优势,探讨了色纺纱生产过程中原料选配、配色对色、混合方式、工艺参数及生产管理等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色纺纱;生产现状;优势;染色棉;质量控制1 引言色纺纱又称有色纤维纺纱,是先将纤维染色,然后将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色泽或不同性能的纤维混合纺制成纱。
色纺纱以其“先染色,后纺纱”的独特生产工艺,既缩短了后道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同时由于各种纤维上色性或收缩性的差异,使其加工成的面料具有立体色彩、手感柔软、弹性好、色泽清淡柔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针织产品,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
2 色纺纱的生产现状及优势2.1 色纺纱历史变迁及现状色纺纱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日本,后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1],到9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大陆并进入快速发展期。
截至目前,国内色纺纱的纱锭已超过1000万锭[2],江浙沿海地区是色纺纱产能主要分布地,尤其是浙江省拥有百隆东方与华孚色纺两个色纺纱行业的双寡头,二者合计占国内色纺行业约60%的份额,占据国内中高端色纺纱市场约75%的份额。
伴随着新型纺纱技术进步及生产经验的逐步积累,国内色纺纱的品质档次与技术含量也在逐步提高。
回顾30年来色纺纱生产经历了从纯棉麻灰纱到多彩色纱,再到多组分原料混纺色纺纱和多种纺纱工艺生产色纺纱等几个发展阶段,色纺纱从纤维的色彩和原料变化向纱线的结构变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色纺纱的生产不仅在产能上居世界首位,而且在质量档次上也已赶超日本、韩国等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2 色纺纱的优势(1)色纺纱清洁生产,环保性强。
在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工艺流程中,一般都是先纺纱、后染色,或是将本色纱线织成布料后再进行染色,产品中的纤维需全部进行染色。
其染色过程不仅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色纺纱技术则颠倒了传统纺纱工艺流程,先对部分纤维进行染色,而后再与原纤维进行混合纺纱。
【纺织技术】浅谈色纺纱的生产开发文/张梅英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有色化纤的大量使用,色纺纱因织物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彩、朦胧感与立体感共存而形成了与坯纱染色截然不同的布面风格而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色纺纱由于批量小、品种多、要求快、精、准的生产模式,因而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01 原料的选配色纺纱的配棉,对原棉或染色棉的品质要求比本白纱要高。
原棉经染色处理会对纤维造成一定的损伤,有关资料试验表明,纤维单强下降10~20%,短绒增加5~10%,棉结增加10%左右。
为此,我公司开发JC/T 65/35 40S 11号灰时选择了色泽等级好、含杂少的新疆229原棉,主要物理指标:主体长度29.5mm,品质长度32.8mm,匀度1222,短绒率9.5%,断裂比强度20.1cN/tex,马克隆值4.7,成熟系数1.69,含杂率1.0%。
02 棉花染色棉花过精梳后染精梳棉网,重点控制染色棉的色牢度和回潮率,色牢度要达到四级,色牢度不好,会造成后处理时脱色,颜色不正;回潮率控制在6-9%,回潮率太大不利于开松,纤维易打扭形成棉结,而且会缠绕罗拉,纺纱困难;若回潮率太小,飞花增多,影响布面质量。
03打样对色要求打样对色指与客户来样对色,包括布面、纱线和色纸,根据客户来样初选色棉组合,确定色棉组成及色比,样布寄给客户确认,并留底布样为生产标样。
04生产工艺流程JC/T 65/35 40S 11号灰生产工艺流程:原棉:A002D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6B型开棉机→A092A型给棉机→A076C型成卷机→A186C型梳棉机→FA306型预并条机→FA356型条并卷机→F1268型精梳机→精梳网染色按色号比例称好黑色棉和精梳棉网:A002D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6B型开棉机→A092型给棉机→A076C型成卷机→打包机成包→A002D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6B型开棉机→A092型给棉机→A076C型成卷机→A186C型梳棉机涤纶:A002D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6B型开棉机→A092型给棉机→A076C型成卷机→A186C型梳棉机棉彩条预并+涤条预并→FA302型并条机(三道)→A456D型粗纱机→FA502型细纱机→1332MD络筒机(加上蜡装置)05 先锋样、大货样5.1 先锋样按标样的色比分别秤取黑棉、精梳网、涤纶。
纺织行业中的质量控制挑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质量控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纺织行业中存在的质量控制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纺织行业的质量控制挑战1.1 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纺织品的质量受原材料的影响较大,包括纱线、面料等。
然而,由于原材料供应链的不稳定性,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成品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1.2 工艺环节的不完善纺织品的制作涉及多个工艺环节,包括纺纱、染整、印花等。
这些环节中存在的不完善或不规范操作,容易导致质量问题的产生,如颜色脱落、尺寸不匹配等。
1.3 标准缺乏统一不同的纺织品标准存在差异,难以统一,给质量控制带来困难。
各国和地区制定的标准差异较大,对质量控制的协调和合规性造成了挑战。
二、纺织行业质量控制的解决方案2.1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为了解决原材料质量不稳定的问题,纺织企业应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评估和审核供应商的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控。
2.2 推行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纺织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并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以避免工艺环节导致的质量问题。
2.3 加强标准的制定和统一纺织行业各国和地区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各方制定行业标准的统一,以减少标准差异带来的质量控制难题,并促进贸易畅通。
2.4 引入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纺织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如红外光谱分析、图像识别等,提高产品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人为判断的主观性,从而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2.5 强化内部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纺织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持续改进,通过流程优化、数据分析等手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三、结语纺织行业的质量控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推行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标准的制定和统一、引入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强化内部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等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质量控制技术纯棉色纺纱质量的控制措施王红原 郑 莹 赵巧妮 袁 莉(陕西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38)摘要: 探讨纯棉色纺纱的质量控制要点㊂介绍了色纺纱的生产要点,并针对各工序质量控制难点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分析了温湿度㊁纺专器材㊁工艺配置㊁设备㊁操作管理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㊂认为:色纺纱的生产不仅要求配置合理的工艺参数,具备良好的设备基础,还要求企业具有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及较高的基础管理水平㊂关键词: 色纺纱;配色;对色;短绒;色结;重量不匀率;温湿度中图分类号:T S10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7415(2019)03-0027-03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o fP u r eC o t t o nC o l o r S p u nY a r nW A N G H o n g y u a n Z H E N GY i n g Z H A O Q i a o n i Y U A NL i(S h a a n x i F i v eR i n g sG r o u p C o.,L t d.,S h a a n x iX i'a n,710038)A b s t r a c t T h e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k e yp o i n t s o f p u r e c o t t o n c o l o r s p u n y a r nw e r ed i s c u s s e d.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k e y p o i n t s o f c o l o r s p u n y a r n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M o r e o v e r,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s o l u t i o n sw e r e p u t f o r w a r da g a i n s t t h ed i f f i-c u l t i e s f o r t h e q u a l i t y c o n t r o l i ne a c h p r o c e s s.M e a n w h i l e,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h u m i d i t y,s p e c i a l s p i n-n i n g e q u i p m e n t,p r o c e s s i n g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e q u i p m e n t,o p e r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 o n q u a l i t y w e r e a n a l y z e d.I t i s c o n s i d-e r e d t h a t n o t o n l y t h e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o f r e a s o n a b l e p r o c e s s i n g p a r a m e t e r s i s n e e d e d f o r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c o l o r s p u n y a r n,b e t t e r e q u i p m e n t f o u n d a t i o n s h o u l db eh a v e n,b u t a l s o t h o r o u g h p r o d u c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a n dh i g h e r l e v e l o f f o u n d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 a r e r e q u i r e d f o r e n t e r p r i s e s.K e y W o r d s C o l o r S p u nY a r n,C o l o rM a t c h i n g,C o l o r C h e c k i n g,S h o r t F i b e r,C o l o rN e p,W e i g h t I r r e g u l a r i t y, T e m p e r a t u r e&H u m i d i t y色纺纱线色彩丰富,其织物色泽饱满柔和,具有传统白坯布染色所不能达到的立体效果和质感,满足了流行服装追求个性与时尚的多元化要求㊂目前我国色纺纱线的生产量不足,但市场需求量大,因其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符合低能耗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成为纺织行业经济增长的特色产品[1],是各类中高档针织机织服装面料的首选用纱,是纱线市场的紧俏产品㊂下面就纯棉色纺纱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加以探讨㊂1 配色与混色配色和混色是色纺纱生产的核心技术㊂色纺作者简介:王红原(1967 ),男,高级工程师,w a n g.h o n g y u a n@ q q.c o m收稿日期:2018-11-20纱混色理论来源于色彩混合理论中的中性混合,它是一种色彩空间视觉混合理论㊂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颜色的刺激会同时作用于视网膜上临近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㊂配色一般由专门的部门负责,我公司主要根据用户提供的色样配色,通过色样分析初步预测所需各种色纤维及其所占比例,将各组分色纤维先按不同比例混和小样试纺,纱样出来后与用户提供的标准样纱进行颜色比对,颜色有差异时再对各组分色纤维的比例进行微调㊂配色一般很难一次成功,需要多次反复试验才能达到与用户提供的标准色样颜色一致㊂配色完成后对色打样,待用户确认后投产㊂批量上机后第一时间应再次取样对色,以防止批量与小样颜色差异,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㊂对色需要在合适的光源下进行,一般】72【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 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采用自然北光或标准灯箱内的D65光源㊂由于光线对颜色的影响较大,应提前与用户约定统一光源,便于准确对色㊂由于色纺纱的混和是一种空间视觉混合,因此要求各组分色纤维必须做到精细均匀混和,只有各组分色纤维均匀分布,最终形成的纱布表面不同颜色构成才能产生色彩空间视觉混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色彩㊂混和一般由专用的混棉设备完成,我们对不同比例色纤维采用不同的排包方式和混和流程,对小比例混纺的色纤维采用较复杂的混和流程,以达到充分均匀混和的目的[2]㊂以6#灰为例,其混和流程:首先按每盘花的投入量及黑白花的比例计算出两种花所需的重量,准确称重;然后以黑色棉花为基准,黑白棉花以1∶3的比例在清棉预混设备混和后打包;预混包经清梳生产成生条,再将条子撕短后打包;最后将条子包与剩余白棉棉包在圆盘间隔排列后二次成卷㊂2 各工序主要控制要点2.1 清棉工序色纺纤维染色过程中经受酸㊁碱㊁高温㊁机械作用后受到一定损伤,短绒多㊁强力低㊂因此,清棉工序在保证混和均匀的同时应尽量减少纤维损伤,保持纤维强力㊂混和方式和流程主要根据色纤维的比例和原料的物理性能确定,采用 多松少打,柔和开松”的工艺原则㊂为了提高开松度,适当放慢各单机棉箱给棉速度,做到薄喂㊁勤喂,提高各单机运转率,合理设置各部打手速度,以实现勤抓,少抓,减少打击,达到充分柔和开松的目的㊂由于色纺对混和均匀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圆盘的排包方式不同于白纱,对不同比例色纤维采用不同的排包方式和混和流程㊂棉包排列方式由对角交错摆放改为绕圈平行摆放,比例相差不大的品种,小比例棉包排里圈,大比例棉包排外圈,特小比例夹缝㊂对小比例品种,采用较复杂的流程,排放方式同上,使圆盘抓棉机每次抓取的原料中各成分并存[3],达到均匀混和的目的㊂加大紧压罗拉间的压力,防止棉卷黏连㊂棉卷定量偏轻掌握控制在380g/m,棉卷罗拉速度为11.56r/m i n,成卷部分采用自调匀整装置,确保棉卷的纵向不匀率控制在1.05%以内㊂2.2 梳棉工序由于色纺原料强力较低,以柔性梳理为主,尽量减少强力损失㊂采用 轻定量,低速度,较小梳理隔距”的工艺原则,尽量排除短绒和棉结㊂经过对比试验,当锡林针布选用A C2030×01550,道夫针布选用A D4030×01880时有利于排除短绒及色点色结,梳理效果良好㊂同时需确保吸风管畅通便于排除短绒及杂质㊂由于色点色结对布面质量影响较大,因此要求车间严格监控棉网质量,对于不合格机台立即整改㊂试验室每天测试生条棉结杂质及色点色结,明显色结超过3粒/g时须及时反馈车间整改,确保色纺纱色结在可控范围内㊂为降低重量不匀率以减少色差,要求梳棉编桶号,并条固定桶号生产供应㊂梳棉工序主要工艺参数:生条定量20.66g/5m,道夫速度15r/m i n,锡林速度330r/m i n,刺辊速度780r/m i n,锡林与盖板隔距0.15mm㊁0.13mm㊁0.13mm㊁0.13mm㊁0.15mm,盖板线速度213mm/m i n㊂2.3 精梳工序由于色纤强力较低,预并及条并卷工序应多并和小牵伸㊂精梳工序安排机台时深色系小批量尽量安排在A201型机台生产,浅色系大批量安排在J S F A288型机台生产,以使生产顺利㊂由于色纺纱的配棉有部分生条及精梳条,精梳工艺设置应综合考虑落率与质量,尽量减少纤维损伤㊂精梳采用较大梳理隔距与较小落率,顶梳锡林采用较小齿密以达到柔和梳理的目的㊂要求设备上加强棉网质量监控,定期清理棉条通道及精梳风道尘笼以保证梳理质量㊂试验室每天测试精梳条棉结杂质及色点色结,发现异常及时反馈车间整改,确保色纺纱色结在可控范围内㊂2.4 并条工序色纺并条除了传统的混和功能之外,还要承担调色㊁补色的功能,末并熟条重量不匀率的控制对减少色差㊁色结至关重要㊂因此应加强对末并重量不匀率的控制,设备上将反光式断头自停装置改为对射式,并增设对射式自停把关道数;操作上要求并条头道生条桶号不能重复,二道㊁末道并条严格执行配桶制度;同时加强温湿度监控,稳定生产,减少胶辊吸花及黏缠,以降低并条重量不匀率减少色偏与色差㊂要求各级检查人员要检查并条风箱花,发现风箱花异常要及时反馈,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免产生色差㊂通过试验调节吸风量,避免吸风量过大或过小造成色差与色结㊂工艺牵伸以 头大末小”为原则,即头道后区牵伸】82【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倍数大,末道后区牵伸倍数小㊂2.5 粗纱工序粗纱工序设计了两种定量以适应后工序不同纱号对牵伸的要求,根据原料性能及时调整粗纱捻系数,以保证粗纱㊁细纱工序生产正常㊂粗纱工序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合理配置张力,减少粗纱意外伸长,控制前后排及锭间张力差异,降低粗纱重量不匀率,减少胶辊返花及黏缠;操作管理上加强巡回,减少毛破条;设备管理上确保清洁装置作用正常,以减少纱疵㊁色结㊂2.6 细纱工序细纱工序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毛羽㊁飞花㊁重量偏差㊁捻度偏差及捻度不匀率㊂由于色纺纱多用于针织,针织对纱线毛羽要求较高,特别是中粗号纱毛羽问题尤为突出㊂设备上要加强对气圈形态的检查,发现气圈碰纱管或隔纱板要及时校正锭子和导纱钩位置,确保锭子三同心,避免因歪锭子和导纱钩松动造成毛羽增大㊂钢丝圈严格执行4天的更换周期,防止因钢丝圈磨损造成毛羽增大和挂花[4];操作上加强对吸棉眼和牵伸区的检查,防止因吸棉眼堵塞和罗拉下部积花造成飞花类疵点㊂针对重量偏差和捻度问题,车间每天安排专人检查锭速,设备上加强对锭子的日常保养与维护,加强对锭带间张力差异的控制㊂2.7 络筒工序络筒工序重点是减少纱疵㊁毛羽增量及强力损失,并保证良好的筒子成形,减少乱纱及多股纱㊂良好的成形需要有合适的张力,张力过小,筒子松软㊁易变形㊁出现菊花芯等,在后工序退绕中容易脱圈㊁断头;张力过大筒子太硬,易滑边㊁重叠㊁变形出蛛网纱,纱线易受损伤使强力降低,造成后工序退绕时断头增加㊂因此应根据品种设置合理的电子清纱器参数及张力㊂为了减少纱线的毛羽及筒子磨损,要保证纱线通道光洁无毛刺㊂要求保全逐锭调节解捻管的位置,定期清洁解捻管,防止解捻管堵塞,以获得最佳的解捻加捻效果,要求捻结强力达到原纱强力85%以上㊂乱纱及多股纱产生的原因较多,多股纱主要是锭针处合页托板动作不正常导致管纱掉地㊁吸纱嘴堵塞㊁张力剪刀失灵等因素造成,乱纱主要是断纱后槽筒不停㊁反复找头打结㊁大吸嘴碰筒纱㊁重叠㊁纱层松脱等因素造成㊂2.8 并捻工序并线工序控制的重点是减少飞花及张力不匀㊂为减少飞花,对吹吸风装置进行改造㊂张力不匀主要是张力片及导纱轮不转或转动不良㊁筒管夹头转动不良等造成,要求值车工勤巡回,发现问题及时联系保全解决㊂倍捻工序控制的重点是减少弱捻及捻度不匀率,影响的主要原因有筒管夹头转动不良㊁辅助轮转动不良或不转㊁龙带转动不良㊁锭盘及筒管缠回丝㊁锭罐纱线包围角不一致㊁张力器内子弹头装反㊁落针位置不一致等,因此需要操作㊁设备㊁质量各条线齐抓共管㊂2.9 其他质量控制要点基础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是隔离防污染,各工序均应采取严密的隔离防护措施,配备色纺专用的纺纱器材;使用配套的专用运输车辆㊁专用容器和清洁工具;建立色纺回花及下脚管理使用制度;同时改造吸风风道及空调风道,形成独立的吹吸风系统㊂生产时应考虑气流方向,根据颜色差异合理安排机台,避免气流紊乱交叉污染;操作上对值车工及翻改品种清洁的要求较高,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清洁不净造成污染;同时色纺纱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各工序应加强温湿度控制,确保生活正常,相对湿度偏大掌握,以减少色差及色结㊂3 结束语综上所述,色纺纱的生产不同于本色纺纱,首先配色和混色是色纺纱生产的核心技术;而在各工序的生产要点中重点突出混和均匀度㊁色差色结㊁毛羽以及捻度不匀率等指标的质量控制;同时对于隔离防污染㊁操作管理㊁温湿度管理等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㊂因此,色纱生产不仅要有合理的工艺配置,良好的设备基础,还要求企业有较高的基础管理水平,只有各部门协调一致,密切合作才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色纺纱产品㊂参考文献:[1] 钱爱芬.色纺纱产品特点及调色原理[J].棉纺织技术,2010,38(11):66-68.[2] 黄玉强,于文菡,潘璟,等.新型色纺混色工艺流程的研究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4,42(3):46-49.[3] 葛晓红,杜春慧.小比例色纺纱质量控制体会[J].棉纺织技术,2004,32(8):33-35.[4] 屠珍雪.钢领钢丝圈配套使用减少毛羽的实践[J].纺织器材,2002,29(1):36-38.】92【第47卷 第3期2019年3月 C o t t o n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色织面料在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摘要:阐述了色织面料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重点和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订单预审、纱线质量、工艺设计、漂染质量、浆纱织造质量、整理质量、内在质量检测、验装质量、客户质量反馈等各道工序质量要求与控制质量技巧。
整个过程贯穿了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层层把关、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
关键词:色织面料、质量控制、质量预控、质量管理。
色织行业是棉纺织行业中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主要涉及纺纱、织布、漂染、整理四个专业,是多道工序利用多种设备的深加工行业,也是集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的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品种繁多功能齐全的色织面料是衬衣、外衣及下游产业的主要原料。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的分工、转移和成本上升,色织行业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
但色织面料的质量竞争是永远不变的主体,也是企业的生命支柱,利润之源,商战利器。
针对色织面料的生产流程长、专业多、设备多、人员多、品种多、要求高的特点,如何控制色织面料的质量,是各企业长期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课题。
色织面料的质量控制如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可控的。
产品质量的控制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总体控制思路是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层层把关、持续改进。
1、订单预审控制色织面料生产分接单生产和自主下单生产。
对订单的质量标准是否明确?对纱线有何质量要求?漂染应注意的问题?如何浆纱织造?采取何种整理流程和工艺?都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订单预审。
通过预审,将各工序应注意的问题提前通知相关部门人员,采取措施,加强控制。
预防成本是最经济的质量控制成本,产生了质量问题再去控制补救,不但影响交期,质量控制成本也会加倍提高。
2、纱线质量控制2.1根据不同要求指定原纱纱线是生产高档色织面料的基础。
色织面料的花色丰富,整理方式多样,因此对原纱的要求也不同。
有的是米通布、一色布,对棉结、纱疵要求严格;有的是纯白布、浅色布,对异色异性纤维要求严格;有的是免烫整理,对纱的强力要求严格;有的条格布,显毛羽,对深色条格采用紧密纺纱、股线甚至烧毛纱线;有的客户专门指定用新疆棉或美国SUPIMA棉。
色纺纱的成纱质量控制作者:黄克华来源:《纺织导报》2013年第08期摘要:文章探讨了色纺纱生产环节质量控制点及工艺技术措施,通过从染色原料的选用、棉花染色、混合、混色方式、配色过程、色纺配棉、各工序工艺及设备的调整和车间生产现场的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了色纺纱颜色准确、色比均匀,减少色点、横档的产生,可纺性得到提高。
关键词:色纺;染色;混合;配色;色差;色点;横档中图分类号:TS 104.2 文献标志码:B色纺纱是采用“先染色、后纺纱”的加工模式,原料染色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纤维混合加工纺制而成的纱线,其织成的织物无需再进行染整加工。
具有外观色彩亮丽、风格独特、相对环保、高附加值等优势,在当前纺织行业形势持续低迷和恶化的状况下,色纺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色纺纱的生产规模及产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对色纺纱性能及成纱质量、工艺技术要点进行探讨分析。
1.染色原棉选用染色原棉最好选用纤维细度偏粗、成熟度好、含杂少的锯齿棉。
纤维过细染色过程中易结块,在开清棉工序难以开松,产生大量的棉结、色点,影响纱线外观质量。
成熟度好,纤维结晶度高,着色性强,染色均匀性好。
原棉中杂质要少,叶屑等杂质会使颜色上染到棉纤维上,造成色斑及染色不匀,影响染色效果。
染色棉回潮率大小要适中,过高的回潮率会增加清梳工序的开松、除杂的难度,还会对色棉色相造成影响。
染色原棉物理指标要求:回潮率8%~11%,马克隆值4.3~5.2,棉结≤180粒/g,细度160~180mtex,成熟度0.88~0.96,未成熟纤维含量2.棉花染色原棉染色的工艺流程:棉卷→进缸→清洗→染色→皂洗→上油→出缸→脱水→开松→烘干→成包。
棉纤维表面含有蜡质、糖分及其它杂质,对染料在纤维上的吸附、扩散、固着有着较强的阻碍作用,会影响染色深度,而采用煮练去除蜡质又影响可纺性,因此在染色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棉上的蜡质。
染深色又无需漂白时,用热水对原棉洗涤处理,洗去纤维表面的可溶性杂质,疏松分子结构,利于染料扩散;染色泽鲜亮的彩色时,需要先用碱煮练纤维进行漂白。
色纺梳理难点与质量控制
桂亚夫;王利清
【期刊名称】《棉纺织技术》
【年(卷),期】2022(50)11
【摘要】分析色纺梳理过程中的难点及质量控制要点。
针对色纺纱生产过程中因染色棉、棉网原料和染色化纤等原料特性造成的梳理难点,以及色纺纤维通过混色实现色彩空间视觉混和的难度,解析了用于色纺梳理质量控制的特殊工艺方法,即梳棉混梳和纺前预梳,对于这两种特殊工艺方法容易造成的工艺配置矛盾和纤维过度损伤等问题,提出了积极采取“部分预梳,合理预梳,色纤精选”的方法,并遵循“混色不大落”的工艺原则。
认为:混色均匀和解决色结问题是色纺梳理的难点,用好梳棉混梳和纺前预梳工艺,有利于提高色纺梳理质量。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桂亚夫;王利清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4.2
【相关文献】
1.浅谈柔性梳理在色纺工艺中的应用
2.色彩理论与色纺梳理
3.色纺梳理工艺难点优化和探讨
4.多组分纤维色纺梳理针布选型探讨
5.色纺梳理问题分析及其工艺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