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 格式:docx
- 大小:35.82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思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思辨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哲学传统之一,其思想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家。
这一思想史的发展表明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思辨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其中,儒家思想注重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伦理关系,推崇“仁爱”和“礼仪”。
道家思想则着重强调自然和宇宙的道,倡导“无为而治”。
而墨家思想则关注明德和兼爱。
随着时间推移,战国时期儒家与道家之间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儒家学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德行和伦理,将其视为社会稳定的基石;而道家学派则更加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和心智境界。
这两种学派的争论,使得古代哲学思想在学派之间产生了高度的辨证性。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主流。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了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责任。
他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儒家思想风靡一时,但后来在唐朝被佛教影响所取代。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合了佛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哲学。
佛教的禅宗思想也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第二部分:古代哲学思想的思辨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思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辨使得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更加深入,也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繁荣。
在先秦时期,各个学派之间的争论鼓励了思辨的发展。
这些学派通过辩论和对话来探讨人生、道德和政治等问题。
思辨活动也帮助哲学家们深化他们的思想,并形成了不同学派的理论体系。
此外,思辨在学者之间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每一位学者都通过批判性思考和对已有理论的重新解读来推动思想的进步。
这种逐代传承的方式使得古代哲学思想得以发展并延续至今。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是一本关于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等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经典。
自古以来,易经一直被视为中国智慧的代表,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易经的历史、文化价值、阐释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易经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易经是一个由六十四个卦象组成的体系,包括了一系列阴阳变化的图形和文本,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认为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遗产。
易经的文本和卦象有太极、八卦、64卦等形式,它们描述了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变化。
易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朝晚期,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之间。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而易经的出现就是源于那个时代。
乱世中,人们需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于是易经便应运而生。
易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易经中所包含的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等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终演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从这方面来说,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易经与中华文化之间的交融易经和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不仅仅是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化经典。
它所包含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象,是一种有着独特意义和较高形式的文化组合。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六十四卦象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和思想根源,更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性质。
这些卦象通过描绘“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的和谐”等本质与特质,深度解释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特质。
此外,易经中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也深度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招隐士》中就有“味儒家之道,见易经之义”的诗句,并将易经与文化相结合,发掘出许多文学之美。
而宋代哲学家朱熹则在解读《周易》时,慷慨陈词,提倡“格物致知”,强调实学与经学的结合,在思想和学术方面都对中国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以下是英汉对比的中国哲学简史:先秦时期英文名称:Pre-Qin Philosophy中文名称:先秦哲学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期,涌现了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他们对人生、道德、政治、宇宙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英文名称:Confucianism中文名称:儒家简介: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道家英文名称:Taoism中文名称:道家简介: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提倡“道”的观念,强调随性而生、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等思想。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英文名称:Mohism中文名称:墨家简介: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贪欲、奢侈,主张爱人如己、国家公益、天下为公。
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有一定影响,但后来逐渐式微。
法家英文名称:Legalism中文名称:法家简介: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重视法律制度、推行奖罚分明。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名家英文名称:School of Names中文名称:名家简介:名家思想主要关注语言和辩论,提出了诸多关于名实、名辞、词语意义等问题的理论。
名家学说在先秦时期较为活跃,但后来逐渐式微。
秦汉时期英文名称:Qin and Han Philosophy中文名称:秦汉哲学简介:秦汉时期,儒家成为了社会统治的主流思想,而其他学派逐渐衰落。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唐宋明清时期英文名称:Tang, Song, Ming, and Qing Philosophy中文名称:唐宋明清哲学简介:唐、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诸多其他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清代的孔孟学派、道教思想等。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探寻中华思想的源远流长一、远古时期的哲学萌芽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便开始对自然现象、人生百态进行思考,哲学的种子悄然萌芽。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和原始宗教中。
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宇宙起源、人类命运的初步探索。
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 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的五常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孟子、荀子等后继者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 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奠定了道家哲学的基础,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
3. 墨家:墨子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倡导节俭、反对战争,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
4. 法家: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权谋、术数,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支持。
5. 名家:惠施、公孙龙等名家学者,专注于逻辑推理和名实之辨,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两汉时期的哲学发展1. 董仲舒:融合儒、道、法三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为汉朝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
2. 扬雄: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著有《太玄经》等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王充:批判神学迷信,倡导实事求是,著有《论衡》一书,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史第一册》:探寻中华思想的源远流长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变革1. 玄学兴起: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哲学主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他们倡导“贵无尚虚”,强调宇宙的本体是“无”,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佛教哲学的传入与融合: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
鸠摩罗什、慧远等高僧大德,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张表看完中国古代哲学史先秦哲学人物思想孔子正名:仁德为本,修己利人,齐家治国。
仁学:克己复礼;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为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认识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孟子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须反求诸己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荀子性恶论:人性本恶,善良都是人为养成的。
礼乐文化,是将人性的恶转变成善的关键。
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积极改变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老子道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万物;道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无为和玄德:道无为而无不为,道顺应万物本性,生育万物却不主宰其命运。
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承;祸福相倚;曲则全,枉则直。
为人处世:守柔贵雌;不敢为天下先;以德报怨。
政治理论:小国寡民;为腹不为目;绝圣弃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逍遥:逍遥是绝对的自由;达到逍遥的途径是,坐忘、心斋。
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道为一。
相对主义:万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道德角度看,万物都是一。
万物的高低贵贱长短,都没有可观的标准,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
自本自根的道论: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来就独立自存,产生天地,赋予鬼神以神通;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杨朱其人:早期的隐士。
时代在墨子、孟子之间。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墨子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伪哀;提倡礼乐,怠慢生产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部分高低,彼此相爱;强调无差别、无差等的爱三表:衡量一种言论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逻辑学:最早提出类(类名,类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强调推论)等概念;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让人兼爱,奖赏实行兼爱的人,惩罚交相别的人。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而这正需要礼。
通过礼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
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
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相反相成、循环往复就意味着“道”的运动。
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
“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
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
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思孟“五行”;“五行”思想是先秦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思想之一。
我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绝对有用)(心血之做)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我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绝对有用)(心血之做)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1.按西汉学者刘的说法气象恢宏的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有阴阳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2.儒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孔丘)所创立的学派。
“儒”本来是指替贵族阶层相礼的知识分子。
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并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人。
3.中国哲学以哲学为主,兼摄哲学与儒家、道家、本土佛学。
4.先秦哲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分而合的转变历程,其关键即在于战国时期齐国的设立,从而促成了学术的交流与思想的融合。
以“道”为本而兼融各家学说所成的稷下学宫、黄老道家之学,就是此一文化背景下的成果。
5.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原创期,其代表人物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学、孟子的中心思想是心性之学与荀子的中心思想是礼仪之学;其特点在以仁为主,强调性与礼的探究;其表现为人文化的儒学。
6.“人性本善”和“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的理论由孟子提出。
7.董仲舒开创了儒家的今文经学;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道、阴阳、墨、法、名等诸家思想;其表现为宗教化的新儒学。
8.“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9.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10.“陆王”心学指的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11.北宋大儒张载明确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
12.中国古代所谓的“三不朽”首先指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信。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
14.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其代表作是《道德经》。
15.道家诸子中,较著名的有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主张“虚已游世”的庄子、与主张“为我贵己”的杨朱等人,其中尤以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大。
16.先秦时期的原始道家,与原始儒家对峙而立。
两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已呈儒道融合之势。
魏晋玄学上本黄老之学,结合儒家仁义纲常之教,使中华文化由儒学独尊而拓展为儒道互补。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是人类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典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家,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先后兴起。其中,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等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独具一格的哲学思想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社会的优越性和人类之间的道德关系。孔子认为,作为人类应该遵守道德标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达到和谐、正义、真理的境界。孔子提出的“五常”、“仁政”等思想让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墨家思想。墨子强调以爱和博爱为核心,主张不应谋利于人而是应从形成一种无私的博爱之仁。墨子创立了“兼爱”思想,呼吁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从而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生相克、变幻无常的,故主张追随“道”而不强求。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珍品。庄子则主张追求心灵的自在自在,通过“虚无”来达到某种境界。
法家思想主张“法术为体、厚生为用”,强调法律、权力和利益,主张刑罚和利益的强制力,贯穿于政治学、法律学、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一部分。这些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发展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更新和发展哲学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道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孔子的“仁” 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墨子的兼爱 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强调人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映了古代的平等观念,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 孟子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非命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天爵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他在《孟子 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读罢不觉感慨万千。孟老夫子果然高见,数千年来,重“人爵”而不重“天爵”,得“人爵”而失“天爵”的确实屡见不鲜。无怪乎孟子与孔子一道,被尊为圣人。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和培养出来的,具有内在性和不可剥夺性。“人爵”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统治者或他人授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可剥夺性。自古以来,选人用人都强调“选贤任能”。 孟子“四端”学说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逍遥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如果借助了一定的条件,则会“为物所役”、“所累”,从而不自由。 “虚一而静” 是荀子的认识论思想,不是虚无和绝对的静。虚,“不以所己臧害所将受”,即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之一,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但是不能让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静,“不以梦剧乱知”,即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荀子“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语出《易传 系辞上》。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慧能“本性是佛”说 (慧能的“心性论”思想),慧能对佛的认识在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基础上,创建了“心性论”并以此出发说明修佛即是要修心,佛学即是心学。指明修“心”,才是成佛的关键。为了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心性”。——“本性是佛”。意即人的本性能够包含一切事物和现象,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心量博大无比,心的功能在于能够清楚地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运用本心来观察,便能了知一切,世界就那么简单。在这里,慧能把本性看作是包含一切的东西,事物现象只是本性的一种外部反映。如此从本性去认识事物,就能明白佛法缘于“心性”的道理。慧能以“心性”为基点,把佛系之于心,让世人明晓佛之超脱乃在于心之超脱,修佛在于让心体清净。慧能的这一观点,确立了人对人的自我崇拜,找到了人从人的内部寻找解脱的途径,为人们脱离苦海指明了方向。 谈谈韩愈的“道统”论 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法统)。道统说的提出是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朱熹以 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陆九渊则不承认程朱的正统地位,自命为道统传人。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理论。 朱熹的“格物致知”说 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法统)。道统说的提出是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朱熹以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陆九渊则不承认程朱的正统地位,自命为道统传人。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理论。 王夫之能所关系 王夫之(亦称王船山)。王船山论析了己与物、能与所、心与感官的关系问题,从不同方面批驳了唯心论观点。己与物虽然是有区别的,然己亦有物,物亦有己,主体亦不可能离开客体而存在的。船山认为,不但自然现象可谓为物,人类生活中的精神现象也可谓为物,一切皆物。即是说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船山进而论能所关系这对于所谓能所的意义加以分析,从而批判了佛家惟心惟识之说。中国传统哲学讲的“能”是指主观能动的思维因素,“所”则是思维的对象,并且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联系的。这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思想,以明清之际的王夫子表述得最为明确和深刻。王夫之的这段话有以下三层意思:(1)应从主体和客体的相联系中去考察能所关系;(2)能和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真实的存在;(3)所是能的依据和基础即客观决定主观。王夫之针对陆王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感觉论,指出客观对象并不是依赖于主体的感觉而存在的。 天人之辩 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王霸之辩 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这里孔子从其弟子颜回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中,抽象出了一种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底下,尽管物质生活简单,但精神生活中仍有一种愉悦的享受,这种人生的境界就是"孔颜乐处"。 墨子的“兼爱”说有何特点 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 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有何不同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天”作为哲学范畴的历史演变 先秦名实之辨 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 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后墨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名实观 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根本观点。 面对春秋时名实相悖的现实: 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 墨子主张“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 老子提出名的相对性问题,指出“道常无名”。 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 名家从合同异与离坚白两个方面论证概念同具体事物的关系,分析了事物及其概念的异同关系。 后期墨家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反映的实有不同范围。 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将名区分为大共名、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名教与自然 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以德配天: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
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
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指过程和规律。
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
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
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雍也》5、忠恕: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孔子明确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
忠恕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为仁之方”。
6、心斋:即心灵之斋戒。
心斋则不听不思,达到精神的虚静。
要求人们精神统一, 关闭耳目感官通道,停止一切思虑活动,达到心灵的虚静。
心斋的关键在于“虚”,虚而又虚,以至于忘却自身的存在。
唯有精神虚静可以得道,唯有得道才能真正达到虚静。
《庄子·人间世》7、虚壹而静:荀子提出的学习知识及修养己身的方法。
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荀子·解蔽》8、浩然正气:这种气是指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主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而生”不待外永,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孟子·公孙丑上》PPT9、良知良能:良知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对善的直觉,良能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能。
有的人对问题没有思考过,可是他能感觉到是好还是不好, 说明他的天性好;有的人并没有学过, 可是他能做, 说明他的天性好。
《孟子·尽心上》10.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相爱与交相利紧密联系一起,交相利成为兼相爱的目的与内容,把兼相爱与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功利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重视功利的特点。
,主张不分亲疏尊卑贵贱,人人彼此相爱。
《墨子·兼爱上》11、小国寡民:老子认为,知识使人多欲,多欲则不知足,而不知足则是祸乱之源。
因此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纯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社会,国土面积很小,人口很少,人民死守着家园过着仅可温饱的简朴生活。
《老子·八十章》12、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末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提出的学说,反映了邹衍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所谓“五德”, 即五行的属性。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认为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变化。
天子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才显示祥符,表明已坐稳了皇位。
后一德胜过前一德时,王朝就发生更迭了。
13、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白”是指事物的颜色,“马”是指一物的形体,描述颜色的概念与描述形体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又说,如果有人要马,那么黄马、黑马都符合要求,若把白马与马看成一回事,那就等于说黄马、黑马都是白马了。
因此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说只限于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不否认属种间的包含关系,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发展了中国古代逻辑的概念论。
但是,此命题在强调个别与一般的差异时没看到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是片面的。
14、天人相分: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看法,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规律与特点。
荀子认为天人各有职责,人类社会有自己的特点,人生祸福吉凶是人所决定的,而与所谓天没有关系。
《荀子·天论》15、观物取象:《周易·系辞》中对易象产生源由的解释。
认为卦象是象征宇宙间的天地万物的,易象的产生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6、顿悟成佛:禅宗用语。
意为人们无须经历长期修习,只要刹那间领悟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
成佛只是指一念之间对“即心是佛”原理的直觉和体悟,无阶级次第可分。
二、继续编1、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1)辩证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以阴阳为基本范畴。
具体体现为:一与二;和合与中庸思想;变化发展。
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
其次,变是非常和常的统一。
再次,“变”是矛盾的化解。
(2)浓郁的社会情结。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
(3)天人合一思想。
天范畴的含义:一是自然之天。
二是主宰之天。
三是本体之天。
四是至善境界。
;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天人合一、天人相分2、孔子“仁”的思想(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的最终目标。
(2)孝、悌。
仁的根本。
(3)忠、恕,为仁之方。
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
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4)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
在孔子看来,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可作为能使“天下为仁”的五种美德。
3、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
等级严密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等。
(2)以礼为标准。
(3)强调道德教化(4)亲亲与贤贤(5)以仁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4、老子的辩证法思想(1)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2)发展变化的思想: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3)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就必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5、老子关于“道”的阐述(1)道是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2)道是抽象的本体(3)道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万事万物的本体(4)道是支配万物运行、生化的根本规律6、孟子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1)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2)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他认为,人所表现的不善行为甚至恶欲,并非天生的质性有所不善,而是“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即是由外界因素影响所致,所以主张教育要扩充先天所赋予的善性,帮助其将丧失的本性寻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
”7、墨子兼爱、非攻思想(1)兼相爱,交相利。
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这就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2)提倡“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8、墨子尚同、尚贤思想(1)尚贤。
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把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不注重其出生。
(2)尚同。
“上同而不下比”。
最高统治者由贤者担任,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标准,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9、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何谓三表?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
(2)“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
(3)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从社会政治效果来检验知识真假和言论好坏。
10、庄子逍遥游的思想逍遥:庄子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他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从而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认为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才是脱离了条件约束的绝对自由境界。
所以说,至人、神人、圣人没有偏执的己见,扬弃功名的束缚,而达到精神与天地自由往来的理想境界庄子提出“有待”和“无待”相对立的概念,“待”意指需要的条件,如列子御风而行,其逍遥有待于风,则为所待的风限制而不能绝对地自由。
只有“无待”,摆脱条件的限制,其逍遥才是绝对自由的。
庄子所追求的“无待”境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绝对的精神世界。
11、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1)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2)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感觉和理性)和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
(3)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上,陷入了不可知论。
(4)最后,庄子完全否定认识的可能和必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12、《管子》的阴阳五行说《管子》将阴阳和五行、五方、四时相配,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
《管子》称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又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
将阴阳和“五行”、“五方”、“四时”相配合,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为初始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