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奖励细则
- 格式:pdf
- 大小:98.99 KB
- 文档页数:3
科技成果奖励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科技成果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度,为了激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创新研究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科技成果奖励是对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给予的一种荣誉和奖励。
第三条科技成果奖励的目的是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条科技成果奖励分为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和企事业单位奖励三个层次。
第五条科技成果奖励的评选参考下列准则:(一)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二)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科技成果的学术影响和推广应用情况。
第二章国家级奖励第六条国家级奖励是对在科技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的最高荣誉和奖励。
第七条国家级奖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等级。
第八条国家级奖励的评选依据以下准则:(一)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和水平;(二)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科技成果的学术影响和推广应用情况。
第九条国家级奖励的评选程序:(一)申报:科技工作者或科技团队以自主申报的方式参与评选,填写相关申报表格,提交申报材料。
(二)初评:由专家评审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初步候选名单。
(三)复评:对初步候选名单进行复审,由专家评审组综合评分确定获奖名单。
(四)公示:对获奖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五)颁奖:根据获奖名单进行颁奖仪式。
第三章省部级奖励第十条省部级奖励是对在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的重要荣誉和奖励。
第十一条省部级奖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等级。
第十二条省部级奖励的评选依据以下准则:(一)科技成果的创新水平;(二)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科技成果的学术影响和推广应用情况。
第十三条省部级奖励的评选程序:(一)申报:科技工作者或科技团队以自主申报的方式参与评选,填写相关申报表格,提交申报材料。
(二)初评:由专家评审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初步候选名单。
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评选与奖励办法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评选与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学校教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特设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对科研论文、著作、获奖、成果转化等表现出色的教研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的评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 10 名,核定的指标为上两个自然年度完成的科研成果。
两年内获奖人员不得重复。
第四条学校对获得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励的教研人员进行宣传、表彰,并给予 1万元奖金。
第二章基本条件及评选程序第五条我校在职在岗教研人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发展观,遵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积极参与并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一定贡献,并在评选期间内以本校名义、第一完成人达到如下条件之一者方具有参评资格:(一)在权威期刊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
(二)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第六条评选程序(一)依据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对具备参评资格者的科研成果进行计分,将候选人名单报校长办公会。
(二)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对候选人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 7 天。
(三)在公示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科研处反映。
异议属实者撤销其入选资格。
(四)学校向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三章计分办法第七条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计分办法:(一)教研人员出版和发表的学术专著、教材、论文等成果,按以下计分办法核定:成果形式分值独立完成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国际 A 论文240 144 96 120 72 48 国际B 论文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160 96 64 80 48 32 国际 C 论文 120 72 48 60 36 24 权威 A 类期刊论文被中央领导批示或国家领导机构采纳的研究咨询报告60 36 24 30 18 12 权威 B 类期刊论文学术专著被省部级领导批示或省部级领导机构采纳的研究咨询报告 30 18 12 15 9 6 核心 A 类期刊论文 15 9 6 7.5 4.5 3 注:独立完成的按上述标准给予计分。
附件3: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办法校党研发【2013】20号总则第一条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是彰显北京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是继承和发扬学校优秀学术传统、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激励广大研究生专心学术研究的重要举措。
本活动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为手段,以“学风严谨,崇尚实践”为理念,旨在深入推进学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学风建设。
第二条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由研究生工作部和研究生院共同指导,由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组织实施。
评选活动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
第三条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以“公开、公正、规范、独立”为基本原则,杜绝任何组织或个人影响、干涉评选过程及结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的各项活动,评选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
第一章参评对象及条件第五条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的参评者,必须是北京科技大学注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且在《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要求的学习年限内。
所有成果均须是在读期间于截止日期前获得,且所属单位必须为北京科技大学。
参评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科学精神,学风正派。
已获得过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荣誉的同学不得再次参评。
第六条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的参评者必须严格遵守本办法的各项规定,服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组织委员会的安排,如实提供各种材料。
如有造假行为,一经查证,取消参评资格;已经获得奖励的,撤销荣誉,收回奖金。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七条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设组织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四个机构。
第八条组织委员会是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的组织、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策划、筹备、组织十佳学术之星评选的各项活动。
组织委员会由研究生工作部组建,并受监督委员会监督。
校发〔2019〕17号关于印发《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单位: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文件精神,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着重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特制定《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试行)》,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3月27日— 1 —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教研厅〔2019〕1号)文件精神,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着重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选工作遵循“以学位论文整体质量为核心,突出导师和培养单位的育人荐才作用,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第三条评选工作与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工作同步进行(一年评选两次)。
原则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篇数分别不超过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所在学期申请博士、硕士学位人数的5%和2%(按比例不足一篇的可推荐一篇)。
第二章评选基本标准第四条博士学位论文须参加校级匿名评审且初审同行评阅专家评审结果均为“A”。
第五条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应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学科、行业内认可的高水平期刊论文,或已取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成果。
各学位评定分委会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相应评选标准。
第六条参加评选的论文应为评选工作所在学期申请学位— 2 —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涉及“秘密”级别(含)以上的学位论文如需参评,由校涉密项目管理部门协助聘请涉密专家单独组织评选。
第三章评选程序及奖励办法第七条评选工作由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组织。
具体流程如下:1.个人申请符合申报条件的学位论文作者,填写《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学位论文审批表》,并将有关材料提交至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学位评定分委会初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议并依据推优比例投票表决,将表决通过的名单及审批表报送研究生院学位办。
校发[2014]4号-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时间:2014-04-29 15:20:41 | 浏览次数:19142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在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情况下,为更好地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其勤奋学习、努力钻研、积极进取,适应国家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形势,完善我校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奖助学金由基本助学金、岗位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三部分构成,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学校自筹、社会捐助等渠道。
第三条本办法仅适用于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我校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
第二章设立原则第四条坚持“普惠与奖优并重”原则。
发挥学校各项奖助学金的调节作用,既提高研究生整体待遇,又达到奖励优秀、激励进取的目的。
第五条坚持“促强与扶优兼顾”原则。
加大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投入,在促进工科等传统优势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帮扶理科、管理和文史类等学科,形成各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
第六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责任意识,推进以科研为载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国家投入为主、学校配套为辅、导师适当资助、其他相关方面合理分担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
第三章基本助学金标准第七条基本助学金即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由国家出资,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
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万元, 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0.6万元。
在研究生学制年限内,由财务部门按月发放。
第四章岗位奖学金构成及标准第八条岗位奖学金由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研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助教奖学金和研究生“三助”津贴四部分构成。
1.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由国家和学校共同出资,用于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支持其顺利完成学业(标准见表1),由财务部门每年分两次发放。
学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一、总则1. 为了鼓励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制定本办法。
2.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在编教师和科研人员。
3. 学校科研成果奖励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
二、奖励范围和条件1. 奖励范围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项目、科研奖项、专利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等。
2. 成果要求:(1)学术论文:要求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2)学术著作:要求正式出版,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3)科研项目:要求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科研项目资助。
(4)科研奖项:要求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科研奖项。
(5)专利成果:要求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6)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奖励标准和方式1. 学术论文奖励:(1)国际顶级期刊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
(2)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每篇奖励5万元。
(3)国内顶级期刊论文:每篇奖励3万元。
(4)国内权威期刊论文:每篇奖励1万元。
2. 学术著作奖励:(1)专著:每部奖励5万元。
(2)编著:每部奖励3万元。
3. 科研项目奖励:(1)国家级科研项目:每个项目奖励10万元。
(2)省部级科研项目:每个项目奖励5万元。
(3)市级科研项目:每个项目奖励3万元。
4. 科研奖项奖励:(1)国家级科研奖项:每个奖项奖励10万元。
(2)省部级科研奖项:每个奖项奖励5万元。
(3)市级科研奖项:每个奖项奖励3万元。
5. 专利成果奖励:(1)发明专利:每项奖励5万元。
(2)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2万元。
(3)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奖励1万元。
6. 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根据实际贡献,给予成果转化团队或个人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四、奖励申报和评审1. 奖励申报:符合条件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可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申报材料。
学院科研成果奖评审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我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多出高质量、高水平且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成果,推动我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我校决定设立校级科研成果奖,以表彰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原则
优秀科研成果奖原则上每三年进行一次。
申报优秀科研成果,每人限报一项。
评奖活动由奖励评审组评审,科研处负责具体工作。
评奖活动要贯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真正达到检阅成果、表彰先进、提高科研水平、调动科研积极性的目的,促进全校科研工作的繁荣与发展。
二、评选条件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大的社会影响,理论上有所创新, 有独到见解,能提出新思想、新观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分析实际问题准确、深刻,有说服力、能提出对实际工作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或在指导实际工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译著、译文要符合原著、原文的原意,对理论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奖励等级和数额
优秀科研成果奖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证书和奖金。
各级奖励名额由奖励评审组根据申报情况在
评选时确定。
其奖金按等级分别为3000元、2000元、1000 I Ttj O
四、评选程序
1、科研处在每次评奖前提出具体要求,以文件和校园网两种形式发布。
为确保工作准时高效,申报人员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申报工作。
2、科研处审阅参评成果的资格和条件,然后报奖励评审组评审,并依据评选条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优秀科研成果。
3、将评选结果报校长办公会审定,公布评选结果,予以表彰和奖励。
本办法自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解释权属科研处。
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动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家和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院所有职工参与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的成果奖励及分配。
第三条学院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采取证书、奖金和荣誉称号的方式对取得重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的教职工进行奖励,旨在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院整体科研与技术开发水平。
第二章奖励范围与条件第四条学院对以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予以奖励:1.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科研项目的实施与结题情况、重要成果的论文发表等;2.重要技术开发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专利获批、软著获得等;3.取得国家级、省级及以上各类科研与技术开发奖项的成果。
第五条被奖励的科学研究成果或技术开发成果应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知识产权;2.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对学院或社会具有显著贡献;3.经过评审组织的评审并得到认可。
第三章奖励方式与内容第六条获奖者将颁发相应的证书,并根据科研成果的重要程度和贡献给予奖金和荣誉称号的奖励。
第七条奖金将根据科研成果的特点和贡献度进行分配,涵盖以下方面:1.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质性;2.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和转化应用能力;4.科研成果的持续发展和市场影响力。
第八条荣誉称号将根据科研成果的重要程度和贡献度授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称号:1.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突出贡献奖;2.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优秀奖;3.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进步奖。
第四章申报与评审第九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的申报由教职工个人或团队向学院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成果材料和证明文件。
第十条学院将根据申报材料的内容和质量,成立科研成果评审组进行评审,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评审意见。
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和奖励办法(试行)校发【2000】68号为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学校决定设立“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逢奇数年评选),奖励在本科教学和管理中,踏实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
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选条件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接受任务,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未发生过教学过失、事故,年度考核优良,对工作认真负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并在下列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均可申报教学优秀奖。
1. 长期担任理论课或实验课教学,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效果突出,获得学生、同行的好评;2. 长期担任实习、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精心安排、精心指导,教学效果突出, 获得学生、同行的好评;3. 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突出成绩的指导教师;4. 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并认真付诸实践,严格管理,努力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业绩突出,受到师生的好评;5. 连续四年任职,认真履行职责,工作深入,使整个班集体保持或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或有很大提高的导师。
二、评选办法1. 申报教学优秀奖,须填写“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申报表”,所在系、院应认真审核有关材料,并组织评议。
审核、评议通过的,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
2. 全校每次评选标兵奖2至3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约20名。
成绩特别突出,在全校有特大影响,受到广大师生好评的评为标兵奖。
评选本着严格认真,宁缺勿滥的原则。
3. 各学院(部)的申报名额为本学院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5%,其中标兵和一等奖不超过2%,不足1人的按1人报。
4.由校教学优秀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评选细则另订。
科研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一、背景科研科技成果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本单位制定了以下的科研科技成果奖励办法。
二、奖励对象本奖励办法适用于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和团队。
三、奖励内容根据科技成果的重要性和贡献,本奖励办法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奖励:1. 一等奖: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卓越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荣誉称号。
2. 二等奖: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荣誉称号。
3. 三等奖: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荣誉称号。
四、评选标准科技成果的评选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创新性:科技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性,能够对当前领域或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 贡献度:科技成果的贡献度将考虑其对学术界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情况。
3. 成果水平:科技成果的水平将根据其在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行评估。
五、申报和评选流程1. 科研人员或团队可以通过填写申报表格来申报科技成果。
2. 提交的申报材料将由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审,评选出符合评选标准的优秀科技成果。
3. 获奖的科技成果将由相关部门进行公示,并颁发相应的奖金和荣誉称号。
六、奖励实施1. 奖金的发放将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2. 荣誉称号将在相关场合进行公示和颁发。
七、奖励结果的使用获奖的科技成果将被广泛宣传和推广,以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八、其他事项对于不符合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申报资格或追回已颁发的奖励。
以上为本单位的科研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希望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日期:年月日。
北京科技大学校发【2010】33号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调动我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科技创新,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的奖励范围包括科技创新成果奖、科技成果配套奖、科技项目奖三类。
第二章科技创新成果奖第三条科技创新成果奖用于奖励我校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所取得的突出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成果奖分为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奖、专著奖和专利奖。
第四条优秀科研成果奖的奖励范围包括:(一)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学术上处于国内先进以上水平,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丰富或拓展了学科理论,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二)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类。
具有显著学术水平或社会效益,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或管理决策科学化、现代化,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研究成果。
第五条优秀科研成果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奖励的项目不超过5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及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类分别不超过2~3项。
第六条以北京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我校在职科研人员作为第一完成人、且符合申报要求的科研成果,可以申报优秀科研成果奖。
申报优秀科研成果奖的项目,应根据当年的申报通知要求,填写统一格式的申报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证明材料。
第七条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审、授予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评审结果经科研部审定后予以公示,公示期满后报学校批准。
最终批准获奖的优秀科研成果,由学校颁发证书和奖金,每项奖金1万元。
第八条对剽窃、侵害他人成果骗取奖励的,经科研部调查核实,并报学校批准,撤消其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给予全校通报批评。
第九条参与科技成果奖评审活动有关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或以任何方式泄露、窃取技术秘密、剽窃科研成果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第十条对论文、专著和专利等成果按照自然年度内的实际发生数给予相关奖励。
第十一条论文奖按下列类别和标准给予奖励。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第一条总则为激励全院员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推动全院科研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及社会影响力,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成果奖励范围1、本办法的科研成果奖励是指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外的科研成果,职责范围内不作为奖励范畴。
2、奖励范围:(1)各类科研项目;(2)专利、发明;(3)对外转让、推广科技成果取得明显经济效益;(4)学术论文;(5)其它。
第三条科研成果奖励原则1、知识产权归本院所有的科研成果,即本院正式在编或聘用职工(以下简称我院职工)为成果第一完成人,本院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
2、给本院带来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进步成果,包括现有资源开发利用,检测设备研制,科研成果转化,能促进本院技术进步、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办法等。
3、经本院学术委员会评选、能充分体现本院科研能力、具有影响力的论文、著作。
4、科研成果获得外部奖励的,经分管院长审核,院长同意,报XXX室备案后,所获奖金归课题组全体人员所有,课题负责人具有支配权。
5、所有科研成果,如有弄虚作假,或有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一经查实,即撤销或追回全部奖励,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
第四条科研成果奖励具体办法1、实施完成的项目本院学术委员会每年对实施完成的项目进行评选并给予奖励。
奖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奖励: 3000元、2000元、1000元。
2、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1)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所列专业杂志上发表论著论文(版面A4纸一面以上,有中英文摘要),且不属于在研科技项目的,若版面费小于2000元,院财务予以全额报销;版面费超出2000元,由院学术委员会审议后决定实际报销比例。
(2)凡在SCI、EI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实施分区奖励,具体为:I区奖励8000元/篇,II区奖励4000元/篇,III区奖励3000元/篇,Ⅳ区奖励2000元/篇;对列入国家核心期刊目录的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著论文(版面A4纸一面以上,有中英文摘要)每篇分别奖励800元;同时具有CN、ISSN刊号的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著论文(版面A4纸一面以上,有中英文摘要)每篇分别奖300元。
北京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会校教研发【2008】17号关于培育教学成果的建议各相关教学单位:为加强我校教学成果的培育工作,促进高水平成果的形成,同时为今年将进行的四年一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推荐工作做准备,现将成果奖培育的引导意见简述如下:1、按北京市成果奖推荐的通行标准,获得推荐资格的成果应是近四年内获校级教学类(见附件)一等奖以上的成果(简称“资格成果”)。
为增强“资格成果”的竞争力,建议教务处、研究生院和管庄校区组织学院做好拟推荐成果的再挖掘、再提升和相近成果的合并联合工作。
2、为对资格成果在成果真假、作用、发展、创新性、示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凸现成果的特点和在校外评审中的竞争力,校教学研究会将联合全国高教研究中心在7月初对“资格成果”组织鉴定。
请教务处、研究生院和管庄校区将拟鉴定项目名称于6月13日前汇总校教学研究会办公室(办公楼110,电话:62334895),以便据此安排分组和聘请专家事宜。
校教学研究办公室校办代章2008年6月6日第22届“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第23届“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特等奖:1项渗透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研究应用科学学院吴平赵雪丹黄筱玲邱宏丁红胜一等奖:5项1、多功能试验机卡具装卸车应用科学学院马文江刘云许凤光陈章华董涌尚新春王建强2、准动态裂纹区力学性能试验台》的研制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志崔新发白振亚王垚郝国建王海清3、多功能测试技术实验装置机械工程学院闫晓强孙志辉程伟王再英范小芳4、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信息工程学院刘贺平鲁亿方张朝晖杨守功舒雄鹰李希胜5、日本理学D/MAX-RB X射线衍射仪数据处理系统的升级改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熊小涛李红二等奖:8项1、高温多轴非比例循环加载实验技术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建国王红缨王连庆2、多级围压下岩石三轴试验方法研究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张磊王宝学杨同3、数学实验多媒体教学平台应用科学学院艾冬梅李艳晴张志刚范玉妹4、X射线衍射结构精细修正技术及其应用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刘桂荣邢献然林勤于然波5、NG-3型电子束蒸发源电源的改进应用科学学院陈森吴平6、精密阻抗测量实验软件的开发应用科学学院侯志坚李杰董军军秦良强潘礼庆7、无机化学实验考试改革应用科学学院李文军杜凌董彬周花蕾刘世香8、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程信息工程学院韩守梅刘蕴络姜燕钢校实验技术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负责人签字:2006年6月20日一等奖:6项1、冶金过程水模型及数值模拟系统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韩丽辉宋波冯根生包燕平王万军宋忠平2、自动化专业实验平台建设信息工程学院刘贺平徐银梅王尚君鲁亿方刘冀伟孙昌国3、薄膜材料磁电阻效应测试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立锦于广华范铁军刘亚东4、高温磁场真空退火炉的研制应用科学学院侯志坚潘礼庆钱大益董军军吴平邱宏丁红胜秦良强王俭王青松5、综合性和设计性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机械工程学院童莉葛王立高婷郭美荣侴爱辉6、工业设计专业数字化产品设计及创新能力培养实验体系机械工程学院崔兴山陈键史铁军吕震光二等奖:12项1、机械制造柔性工艺实验教学系统机械工程学院刘北英刘江狄春良黄明吉2、基于虚拟仪器的非、准稳态导热系数综合实验台改造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申焱华俞洁刘伟黄夏旭罗海亮3、经管学院实验教学用模拟证券交易所的建设经济管理学院王立民杨健闫惠李建芳4、实验轧钢机功能的开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德民孙建林刘希和5、三元系液—液相图实验的革新应用科学学院顾聪钱维兰袁文霞6、新型纳米超顺磁材料VSM9600测试技术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乔祎张茂才张勇周寿增7、AF无线听音智能播控系统外国语学院赵永利张秋曼陈光蒲殷九胜8、工程流体力学网络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机械工程学院刘向军郭美荣侴爱辉高婷夏德宏9、金相显微镜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韩凌黄鹏马惠玲张丽娟刘文静邵东朗10、CPITI—V型煤粉物理性能综合测试仪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冯根生宋忠平杜春荣韩丽辉11、二维岩体位移模拟试验台的研制与应用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孙金海金爱兵张延凯王洛峰于正兴12、板状试样疲劳试验夹具设计及应用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建国王红缨王连庆校实验技术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负责人签字:2008年5月29日。
科研成果管理与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院科研成果的管理,规范科研项目申报、成果的鉴定、登记、奖励等活动,调动教职工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学院教育科研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参照学院关于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有关规定,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采用经费由课题(项目)负责人管理方式,谁主持、谁负责,学院科研、纪检和财务审查、审计、监督,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资助与鼓励并重的原则,形成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研成果是指学院教职员工(含聘任制)以学校名义(第一单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承担的上级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咨询报告,以及有关教学科研的其它成果。
此外,参与国家级项目,及在读研究生(硕士、博士)期间以学院名义和就读单位联合发表的论文同时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学院科研中心负责全院教科研成果的管理,包括:(一)项目的申请报批、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教科研成果的登记,上报申请评奖材料。
(三)教科研成果的鉴定。
(四)教科研成果的归档、评审、奖励。
(五)提供晋职晋级的教科研成果考核材料。
第四条教科研成果内容(一)学术论文在国内外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境外学术机构认证、公开发行的有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与报纸上发表的学术性论文、调研报告等。
(二)著作国内外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成果,包括:1.专著:就某方面加以研究论述并公开出版的专门著作。
2.编著:就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编写而成的公开出版成果。
3.译著:通过翻译后公开出版的专业著作。
4.校注:对原出版物进行校订并注释的公开出版成果。
5.工具书:专门为读者查考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和各种事实而编撰的公开出版物。
6.音像作品:公开出版的录音、录像作品。
7.公开出版物:包括通俗读物、教学用书等。
北京科技大学学科、科技竞赛奖学金实施办法校发〔2018〕76号第一章总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搭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激发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学科竞赛奖一、竞赛组织学科竞赛是指围绕某一学科或在某一专业范围内开展的、以拓展大学生专业知识为目的的竞赛。
为了更好的统一规划全校的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学科竞赛,经学校批准,由教务处、团委共同组织参加或举办各类国家级、省市级和相关的校级学科竞赛,目前我校参加和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名录见附表1。
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和国际性的学科竞赛须经学校教务处批准。
二、奖励办法学校对获奖学生分为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分别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并给予相应创新学分;对校级竞赛评选学院组织奖,分别颁发奖状,奖金或奖品。
单项学科竞赛奖项设置及奖金注:国际性比赛奖励标准按国家级竞赛奖励标准执行。
第三章科技竞赛奖一、竞赛组织科技竞赛是指竞赛内容涵盖或涉及多个学科的、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竞赛性质的科技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经学校批准,由教务处、团委联合学校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参加或举办各类国家级、省市级和相关的校级科技竞赛,目前我校参加和举办的各类科技竞赛名录见附表2。
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和国际性科技竞赛须经学校教务处批准。
二、奖励办法学校对获奖学生分为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分别授予荣誉证书,颁发奖金并给予相应创新学分;对校级竞赛评选学院组织奖,分别颁发奖状,奖金或奖品。
科技竞赛奖项设置及奖金注:国际性比赛奖励标准按国家级竞赛奖励标准执行。
第四章附则竞赛名录调整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上级单位和学校组织竞赛的变化进行认定和变更,奖励金额及其他重大事项变更由学校学生评比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并报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以上奖学金,从校奖学金中列支。
本办法由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团委、创新创业中心、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
科研成果的评比奖励制度为提高我校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贯彻落实我校的办学方针,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科研型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经研究,特制定以下奖励方案:一、每学年举行一次科研工作表彰大会,对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职工实施表彰奖励。
二、学校成立评委小组,负责对教职工的科研成绩进行等次评定。
评委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科研室、和各学科组长组成。
四、奖励对象及范围本制度适合我校在岗的各学科教师。
申请此项奖励的成果必须是以教育科研理论为依据,以中小学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中小学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各项教育科研成果。
五、申请教育科研成果奖包括:1、课题立项奖。
各部门或个人在市级以上单独立项的课题或子课题,立项申请批准后,按市、省、国家不同级别分别奖励立项费(奖励金额依市、省、国家不同级别标准)。
2、课题实验成果奖。
各部门或个人在市级以上独立主持的课题或子课题实验结束,经专家鉴定验收合格者,按市、省、国家等不同级别分别奖励结题费(奖励金额依市、省、国家不同级别标准)。
3、论文发表奖。
对于与教科研有关的教学论文、经验、精品教案、优秀试题在市、省或全国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学校将予以奖励。
4、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奖。
教育科研成果显著,受表彰或被评为先进个人,按市、省、国家不同级别,分别奖励。
5、教科研先进____奖。
科研成果的评比奖励制度(2)是鼓励科研人员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激励措施。
这种制度旨在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科学创新。
评比奖励制度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学术评审:对科研成果进行学术评审,主要通过同行专家的评议和评审来确定成果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评审结果可以用于评比奖项的发放。
2. 科研经费奖励:对于科研成果优秀的项目,可以给予额外的科研经费支持,以鼓励科研人员继续深入研究。
3. 科研成果奖励:对于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个人或团队,可以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包括奖金、证书、荣誉称号等。
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奖励细则
第一条 为落实《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做好学校
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申报评审过程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公正公平原则、简便
高效原则。
第三条 科技处负责奖励细则的修改和解释以及评奖的组织和管
理工作。
第四条 优秀科研成果奖每年评奖一次,每次不超过5项。
第五条 优秀科研成果奖分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以下简称自
然科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类(以下简称人文管理类)。
第六条 参评成果及成果完成人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评成果必须是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秀成果,符合学
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形式包括:专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等。
已经获得其它奖励的成果不在参评之列;
(2)参评成果为论文、专著的,必须已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校人员为该成果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参评成果为研究咨询
报告的,必须已由相关部门采用,并且我校人员为该报告的第一完成
人;
(3)参评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必须为已在校工作5年以上的在职
人员;其它完成人均为我校人员。
(4)申报成果必须是已确定要申报其它社会奖励的科研成果。
第七条 申报须提交以下材料:
(1)按照成果类别填写的申报书;
(2)附件材料:参评成果须同时提交附件材料。
参评成果只体现为论文形式的,必须提交5至10篇支持该成果的核心论文。
参评成果为研究咨询报告的,必须提供省级单位或者相关行业协会出具的采用证明。
自然科学类成果还必须同时提供论文或者专著的他引检索报告。
以非中文撰写的须提交原作品并附中译文,篇幅较大的可附2000字左右中文内容提要。
研究成果的社会效果和学术价值的评价,要出具证明材料。
上述申报书和附件材料装订成册,一式三份,其中有一份须为原件。
参加评奖的成果原件及有关材料,一般由科技处存档,不退还本人。
第八条 评审程序如下:
(1)初审:科技处负责对申报材料的初步审查,凡形式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参加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审。
(2)专家组:科技处建立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审专家库,每年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类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若干专家组成评审组对申报奖项进行评审。
评审专家组分为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管理类两个评审组,评审组内就每个申报项目设1至2名主申专家,评审组的专家人数为奇数。
(3)评审形式:评审组可以采取通讯评审和会议答辩评审的形式进行评审。
在评选过程中,以成果质量为依据,坚持少数服从多数
的原则和回避制度,通过民主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获奖成果。
经过专家投票,得票超过半数,且自然科学类票数前三名和人文管理类票数前两名的成果为当年获奖成果,票数相同的由专家组通过第二轮补充投票来决定。
获奖成果经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后公布,由学校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九条 优秀科研成果奖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定于每年的11月份进行,具体日期参见当年的申报通知。
附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申报书》、《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类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