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7.64 KB
- 文档页数:1
第17卷第1期2010年3月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ActaParasit01.Med.Entom01.SinV01.17,No.1Mar.,2010doi:10.3969/j.issn.1005-0507.2010.01.009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转运系统研究进展周洪昌1王恒2’(1.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浙江湖州313000;2.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摘要恶性疟原虫在终末分化的红细胞中发育生长,虽然可以有效的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但同时也面临没有现成的转运系统可供利用等方面的挑战。
事实上,红内期疟原虫发展了一套新的转运系统用于其自身蛋白在宿主红细胞中的转运。
本文将综述最近几年来红内期恶性疟原虫有关转运信号、蛋白分选和转运等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蛋白转运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有关蛋白质分泌和内吞等机制已经有详尽的研究。
但是对于红内期恶性疟原虫来说,从模式生物研究而来的规律未能完全解释其特有的现象。
由于其寄生在终末分化的红细胞内,故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器,没有可以直接利用的转运系统;其次,为了生存和繁殖,它需要营养物质的补充和渗透压的平衡。
因此,恶性疟原虫不仅需要将蛋白质输送到普通的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还需要将蛋白输送到宿主细胞的胞浆及红细胞膜,以形成新的转运系统。
同时,还需要将蛋白输送到如质体、微粒体、棒状体等器官。
另外,其营养物质的获取和渗透压的平衡,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摄取周围环境和宿主红细胞中的营养物质(Kirk,2001)。
这些转运的有效和正确运作,对于恶性疟原虫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最近十多年来恶性疟原虫的分泌和内吞途径两方面的研究进展。
1真核细胞3种经典囊泡转运过程为更好地了解疟原虫寄生红细胞内的物质转运过程,首先介绍一下真核细胞中经典的转运过程。
真核细胞的经典囊泡转运过程的研究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
疟疾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疟疾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其中大多数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印度等亚洲国家。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疟疾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一、发病机制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感染者首先出现寒战、高热和寒热交替等症状。
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注射阶段:蚊子咬人时,疟原虫的唾液一起进入人体内。
唾液中含有一种酶,可以帮助疟原虫穿过人体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中。
2、肝脏寄生阶段: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先到达肝脏。
在肝脏细胞内,它们不断繁殖,最终破坏肝脏细胞并进入血液循环。
3、红细胞寄生阶段:疟原虫在人体内最终寄生在红细胞上,利用红细胞进行繁殖。
疟原虫繁殖后会使红细胞破裂,导致贫血。
4、再感染阶段:某些类型的疟原虫可以在主人体内再次产生感染。
这些疟原虫在主人体内建立一种长期存在和潜伏状态,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和复制能力。
二、治疗研究进展由于疟疾病原体的复杂性和繁殖速度,目前尚未开发出能够预防和治疗所有类型疟疾的疫苗。
但是,疟疾的治疗研究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1、抗疟药物的使用抗疟药物是目前治疗疟疾的主要手段。
最常用的药物是氯喹和磷酸氯喹,但是由于疟原虫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新的抗疟药物。
替加环素、乙醇酰硫基异硫氰酸酯(ASW-2)、双亚硝基氨基苯并呋喃、迪芬溴铵和蒙特卡玛汀等药物已被开发出来,它们具有更强的杀菌能力和更广泛的抗药性。
2、基因编辑技术在疟疾治疗中的应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编辑疟原虫的基因将有望阻断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繁殖,从而有效治疗疟疾。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变人类的基因特征,以提高其对疟疾的抵御能力。
3、进展中的疫苗研制目前已经有一些疫苗被研制出来,其中最成功的是疟疾疫苗RTS,S/AS01E,它可以预防侵袭性疟原虫疟疾的发生。
疟疾防治的新进展与挑战近年来,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例如蚊帐、防蚊液等物品的使用,以及靶向寻找和研发有效药物和疫苗。
但是,与之相应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
本文将探讨疟疾防治领域的新进展与挑战。
一、新的防疫技术由于疟疾传播主要是由蚊子媒介,因此预防疟疾的关键是控制蚊子种群。
在这方面,一些新的技术显然可以起到作用。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针对蚊子的DNA,使其不会传播疟疾。
2018年,英国科学家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创造出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疟疾的基因驱动程序 (GDF),它可以使雄蚊子会把“不育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蚊子。
这意味着,雄蚊子的名义后代将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少蚊子的数目,从而减少了传播疟疾的机会。
然而,这样的技术的应用和监管也面临相应的挑战和争议。
因此,它的具体运用将受到监管机构的严密审查。
二、不断变异的病原体和耐药性的威胁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它们不断变异,这让研制出适用于所有疟疾种类的药物和疫苗非常困难。
此外,疟疾耐药性也是日益严重的问题。
科学家发现,在某些疟疾流行地区,一些菌株已经对药物产生了抵抗力,因此必须开发新的药物来对抗它们。
同时,疟疾疫苗的研发也面临着各种困难,例如找到一个只需要一针就能提供长期保护的疟疾疫苗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背景因素和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加剧,疟疾的传播模式和规律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地区扩大了种蚊的栖息地,导致更多的人处于危险之中。
同时,人们对绿化改造工程、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扩张可能进一步扩大蚊子的活动范围和传染范围,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之,疟疾防治面临新的进展和挑战。
科学家应该集中精力于开发更加高效的药物和疫苗,同时也要鼓励开展更多的研究以实现科学精度更高的控制手段。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在更广泛的社会上开展更多的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只有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早日消灭疟疾的目标。
疟疾预防的现状及进展杨永焱;王秋生【摘要】疟疾是一种以按蚊为传播媒介的虫媒传染病,是最重要的媒介传播疾病,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2010年,全世界因疟疾致死人数达120万以上.理论上,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疟疾流行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都能阻断疟疾的传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完全阻断其传播,因此,目前仍提倡综合性预防措施.各部门之间与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对于以环境为基础的疟疾控制干预至关重要.【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4(025)004【总页数】3页(P547-549)【关键词】疟疾;预防;按蚊【作者】杨永焱;王秋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创伤二科,河北保定071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2医院创伤二科,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1.3疟疾是一种以按蚊为传播媒介的虫媒传染病,是最重要的媒介传播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
疟疾分布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国家或地区。
超过全世界40%的人口(至少24亿)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疟疾的风险。
2010年,全世界因疟疾致死人数达120万以上[1]。
在我国,疟疾的每年发病率由于得力的防控工作,已从20世纪中期的126.41/10万降至本世纪初的1.94/10万[2];全国各地区除海南省和云南省之外已基本消除恶性疟[3]。
进入21世纪,我国疟疾疫情又显现抬头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疟疾传播快、易反复,其流行因素复杂,同时也受周边国家疫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的原因。
我国2006年报告疟疾病例64 178例[4],2007年为50 148例,2008年为26 873例,发病率为2.1/10万,疟疾发病率虽持续下降[5-6],但防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理论上,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疟疾流行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都能阻断疟疾的传播。
疟疾研究的进展与治疗方法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2.16亿人感染疟疾,其中约有48.7万人死亡,绝大部分是儿童。
因此,疟疾研究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疟疾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成果和治疗方法。
疟疾研究的进展首先,众所周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疟药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滥用药物、耐药基因的蔓延以及其他因素,疟疾耐药性越来越普遍。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并致力于了解疟原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近年来,疟疾研究在基因和免疫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基因方面,人们已经了解了疟原虫基因组中的大多数基因,包括一些影响虫体的生存能力、治疗和转移能力的关键基因。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开发新药、疫苗和其他治疗手段提供了基础。
同时,在免疫学方面,随着人们对疫苗的理解深入,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预防疟疾的疫苗,但人们对疫苗的保护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一些工作表明,除了疫苗或药物,将免疫细胞植入体内以对抗寄生虫也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方式。
疟疾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抗疟药物以外,还有其他方法治疗疟疾。
首先,人们可以在防治疟疾的同时,对症治疗病情。
例如,如果病人出现贫血症状,则可以给他输一些血红蛋白。
或者,如果病人体温太高,可能需要药物来降温。
其次,在疟疾预防方面,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有效的疫苗,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疫苗,并在多个疫苗试验中获得了成功。
最后,由于抗疟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人们正在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物,名为“蒿甲醚-联芳菲”,这种药物可以有效杀死四种主要的疟原虫株。
总之,虽然疫苗和药物无法完全解决疟疾问题,但随着疟疾研究的深入,我们将继续发现新的有效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疟疾。
医学生疟原虫基因转染的研究进展 文字表述: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基因转染;病原生物 随着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2号[1]、9号[2]和3号[3]染色体序列的相继明了,关于P.f基因组的研究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未来的2~3年内,将有可能对其全部基因组序列分析完毕。
毫无疑问,疟原虫研究即将或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4]。
对疟原虫各种基因及其基因产物的功能研究是发现有效疫苗和抗疟药物作用靶位的必要前提,但许多基因的功能,尤其是与疟原虫致病力有关的重要基因的功能尚未得以阐明,因而影响了疟疾的防治工作。
以往的基因功能研究局限于与已知功能基因的比较和间接地推测,近年来发展的疟原虫基因转染技术[5]可通过改变基因后观察表型变化在活体研究基因的功能,使疟原虫基因的研究现状大为改观。
不仅如此,该技术也使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药物抗性研究、细胞生物学以及疫苗的研究均出现了崭新的技术性变化。
在四种感染人的疟原虫中,P.f的致病性最为严重,其研究历来倍受重视,本文就疟原虫(主要是P.f)基因转染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 疟原虫基因转染的种类 1.1短暂转染 自70年代末Hinnen等[6]建立酵母转染技术以来,真核细胞的转基因技术在基因调控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3年Goonewardence等[7]首先进行了疟原虫基因转染开创性的工作,为疟原虫基因转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将虫荧光素酶(fireflyluciferase)基因插入鸡疟原虫(Plasmodium gallinaceum,P.g)有性期基因pgs28的编码区,构成嵌合基因后克隆入质粒载体pUC13,以电穿孔法导入P.g的雌配子和受精的合子,24小时后检测到虫荧光素酶的短暂表达。
两年后,Wu等[8]报导了P.f环状体的短暂转染。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一)关键词:疟原虫属;抗疟药;抗药性;基因摘要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
抗叶酸类抗疟药的抗药性机制已基本搞清,与其作用靶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或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点突变相关。
喹啉类药物抗性影响因子尚不完全清楚。
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耐药基因1及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可能是抗性相关基因,但二者都不能完全解释抗性,尚待深入研究。
疟疾的流行至今仍然十分广泛,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危险。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3亿~5亿疟疾病例,导致150万~270万人死亡,其中100万是居住在非洲的5岁以下儿童〔1〕。
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筛选了大量防治疟疾的药物,但是,自从50年代末在东南亚和南美洲分别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以后,抗氯喹恶性疟迅速扩散蔓延,抗药性程度不断增加,并且从单药抗药性向多药抗药性发展。
我国的海南、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也有抗药性疟疾的流行。
目前,疟原虫对几乎每一种抗疟药都产生了抗性,疟疾防治形势非常严峻,迫切要求我们尽快搞清抗药性产生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或逆转抗药性的发生并指导新药研究。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渗透大大推动了疟原虫抗药性机制的遗传学研究,本文就抗叶酸制剂及喹啉类药物抗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1抗叶酸制剂抗性的分子机制1.1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乙胺嘧啶和环氯胍都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对两药产生抗药性都与DHFR基因点突变相关,但二者存在差异〔2,3〕。
迄今为止,共报道了6个DHFR基因编码区变异:108位Ser→Asn或Thr,51位Asn→Ile,59位Cys→Arg,16位Ala→Val,164位Ile→Leu。
单一点突变所致DHFR108位Ser变异成Asn即可产生乙胺嘧啶抗性,但对环氯胍的反应性仅稍有降低。
对乙胺嘧啶产生高度抗性则需其他位点突变共存,包括51位Asn→Ile和(或)59位Cys→Arg。
疟疾自然疫苗研究进展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全球有数十亿人口患病,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死亡。
现有疟疾疫苗对一种疟原虫有效,而且效果也不是很显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疟疾自然疫苗,目前已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
自然疫苗的原理是,通过严格控制病原体,使病人或动物产生免疫力,从而在未来的感染中产生保护作用。
相比之下,传统疫苗是通过显微注射接种实验室制造的病原体来达到免疫效果。
自然疫苗研究的一大难点是,疟原虫比较复杂,存在四种基本类型,即诺氏疟原虫、短延期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然而,在疟疾自然感染的过程中,人体只会暴露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这就使得研究人员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他们只研究一种疟原虫,那么他们的成果是否适用于整个受感染的人群?目前为止,疟疾自然疫苗研究取得的最显著的进展是以Plasmodium falciparum为基础的疫苗,被称为CSP。
该疫苗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经过人体测试后也显示出相当的保护力。
另一种自然疫苗是VA,疫苗基于抗体对疟疾寄生虫幼虫的直接压制作用。
初步研究显示,这种疫苗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特别是通过输血传播疟疾的人。
最近,还有一项新的尝试是寻找疟原虫中的共通点,并利用合成的蛋白来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利用具有相同碱基序列的P. falciparum和Plasmodium berghei低复杂度疟原虫蛋白进行实验室研究,并仔细研究了它们对人体免疫的影响。
初步结果表明,该疫苗可以产生高水平的抗体,特别是那些可以对疟原虫进行广谱覆盖的抗体。
当然,这些疫苗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人体测试才能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治疗中。
但是,这些创新研究和最新技术为疟疾自然疫苗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让人们开展有意义的工作。
因此,不仅仅是前进的步伐在加快,也是对世界上那数十亿感染疟疾的人们一个至关重要的慰藉。
疟原虫疾病流行趋势和防治措施研究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约2.19亿人感染疟疾,其中有40多万人死亡。
虽然疟疾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控制和消除成果,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疟疾的相关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疟原虫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措施研究已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热点话题。
一、疟疾的流行趋势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
目前全球80%的疟疾患者分布在非洲,其次是东南亚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各国政府和相关医疗机构的联合努力和国际协作,全球疟疾患者数量已呈下降趋势。
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疟疾的流行趋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些国家和地区中,由于蚊子数量的增加,疟疾的患病率有所上升。
另外,在一些疟疾患病率很高的非洲国家中,由于疫苗并未广泛普及,疟疾患者数量在近几年有所增加。
二、防治疟疾的措施防治疟疾的措施主要包括病害控制和病人治疗两个方面。
在病害控制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控制蚊子数量。
由于媒介昆虫是传播疟疾的主要途径,所以防治疟疾的关键措施在于控制蚊子数量。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环境清洁、草地修剪、填埋垃圾、用药剂喷洒、使用灭蚊器等。
2、用药剂防治。
用药剂喷洒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防治蚊媒疟疾的方法之一,一些农药也被用于防治室内蚊虫。
经常进行采血后的传染病医务人员更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感染。
在病人治疗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抗疟药物治疗。
抗疟药物是疟疾治疗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疟疾病原体的病人的病死率,提高疗效。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的抗疟药物包括氯喹、羟氯喹、氯霉素、莪术素等。
2、预防和治疗并存病。
由于疟疾常与其他传染病(如丙肝、HIV感染等)同时存在,因此预防和治疗并存病也成为了疟疾防治的重点。
三、疟疾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旅行前往疟疾高发区的人士可以注射疟疾预防针,减少感染几率。
疟疾疫苗研发的挑战和机遇疟疾,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患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虽然世界各地都在进行疫苗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研制出一种有效的疟疾疫苗。
疟疾疫苗的研发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机遇。
疟疾疫苗的研发挑战:1. 疾病的复杂性疟疾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它所寄生的疾病媒介——蚊子数量众多,不易控制。
同时,随着不同地区出现的病原体种类及其差异,疟疾也有着不同病原体的类型,这给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疫苗保护时间短疟疾疫苗研发过程中,面临着疫苗保护时间短的问题。
此外,由于疟疾病毒与宿主相似,更加难以找到有效疫苗的突破口。
3. 缺少资金和资源疟疾疫苗的研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尤其是要进行临床测试等环节。
然而,许多患有疟疾的国家缺少疫苗研制所需的资金和资源,这给疫苗的研制过程带来了限制。
疟疾疫苗研发的机遇:1. 新科技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计算机模拟、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辅助制药、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基因组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
这将极大地推动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加快研发过程。
2. 合作共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疫苗研究机构和大学私营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共享研发和信息,这有可能加快疫苗的研发过程,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疟疾的控制和防治。
3.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过去几年间,许多新的生物工程材料和技术应用于疫苗研发,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为研发出更加有效的疫苗提供了可能。
总的来说,疟疾疫苗研发的挑战和机遇都存在着,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人类道德责任层面,都需要不松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追求。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前进,新科技的应用和更多的合作交流,必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机遇,有望促进疟疾疫苗的研发和改进,帮助遏制疟疾的流行,保护人类的健康。
人体寄生虫病疫苗的研制概况摘要本文介绍疟疾、利什曼病和血吸虫病的疫苗的研制概况。
疟疾和利什曼病疫苗的研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血吸虫病疫苗正准备进行1期试验——对其在志愿者中的安全性及免疫反应性进行评价。
本文概述有关人体寄生虫病疫苗的当前状况,重点介绍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那些最具潜力的抗原成份,也对一些新的疫苗开发策略包括核酸疫苗和以细胞因子作佐剂等进行了探讨。
寄生虫病疫苗如下类别:低毒野生型活疫苗、减毒疫苗、灭活疫苗或死疫苗、组份疫苗(包括提取物及代谢产物)、合成及重组抗原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和裸DNA疫苗。
目前尚无被普遍采用的寄生虫病疫苗,Ada(1993)总结其原因如下:1)无足够虫源,2)寄生虫病病程多变,一种疫苗可能需要针对不止一个疾病阶段产生保护力,3)寄生虫具有多种免疫逃避手段,4)所涉及的抗原复杂,对其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也不清楚。
1 疟疾疫苗对疟疾疫苗的开发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针对子孢子或肝内期疟原虫,针对血中无性生殖阶段的疟原虫,针对配子体、配子或蚊体内后期的疟原虫。
一些红细胞前期疟原虫的疫苗已在人体进行小规模试验。
开发这些疫苗的根据是用照射减毒的子孢子免疫小鼠导致对子孢子攻击感染的完全抗性。
所用免疫方法是让大量受照射的感染疟原虫的蚊反复叮咬试验动物。
用这种方法大规模免疫是不可能的,必须开发组份疫苗。
多数研究集中在重组或合成环子孢子蛋白的表达部分。
Nussenzweig及其同事用一些重组的恶性疟原虫蛋白和一些合成的与环子孢子蛋白的B细胞表位相对应的多肽,以破伤风类毒素为载体,在人体进行小范围试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Stoute等最近报道了一种效果大为改进的组份疫苗。
该疫苗是将以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为基础的抗原性物质与佐剂结合,其中之一包括油水乳剂中环子了解子蛋白和乙肝表面抗原的嵌合体及免疫刺激剂单磷酰脂肪A和QS21。
这种疫苗在大多数受试者中产生了抗疟原虫感染的完全抗性和高水平的抗体。
疟原虫病原学研究进展及防治策略疟原虫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在蚊子身上,并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这种病对人体的影响非常严重,除了高热外,病人还会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疟原虫病原学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揭示了疟原虫的寄生生活史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疟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疟原虫病原学基础疟原虫属于根足虫纲、透明植物动物细胞张力依赖性增长型原生动物,是人类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三大瘟疫之一。
从疟原虫的形态及生活史来看,其疟原虫本身存在两种形态:无性形态和有性形态。
无性形态为孢子形态,从感染人类蚊子的体内获得近1400万个疟原虫孢子。
有性形态为配子形态,发生于宿主蚊子的体内。
疟原虫的寄生生活史有三种类型: A型、B型和C型疟原虫。
不同类型的疟原虫在细胞寄生时具有不同的特征。
例如,Plasmodium falciparum寄生在红细胞内,而P. vivax和P. ovale不仅寄生在红细胞内,还可以在肝脏内寻找并寄生。
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人体并注入唾液,从而感染人体最主要的是P. falciparum,其次是P. vivax、P. ovale和P. malariae。
疟原虫的宿主疟原虫的宿主为蚊子和人类。
蚊子叮咬感染疟疾的人类,疟原虫就会进入蚊子的体内,同时在蚊子的唾液中滋生。
当蚊子再次叮咬人类时,这些疫情将再次传播给人类。
疟原虫在宿主体内的寄生生活史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但由于不同类型的疟原虫寄生生活史有所不同,在研究时需要根据具体疟原虫型号来进行研究。
防治策略疟原虫是一种尖端寄生生物,单细胞的运动能力很强,这也意味着疟疾的防治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幸运的是,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防治疟疾的新策略不断涌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防治疟疾的方法。
1. 疫苗在疟原虫的学术圈中,疫苗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疫苗注射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疟疾的发病率。
第1篇一、前言疟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疟原虫作为疟疾的病原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抗疟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效果。
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在疟原虫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年度质量总结如下。
二、疟原虫质量现状1. 疟原虫质量标准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根据国际相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疟原虫质量标准》。
该标准对疟原虫的形态、生长特性、遗传稳定性、抗药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疟原虫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2. 疟原虫生长环境为保证疟原虫质量,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优化了疟原虫的生长环境。
通过改进培养条件、优化培养基配方,提高了疟原虫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
3. 疟原虫抗药性监测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对疟原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全面监测。
通过建立抗药性检测方法,对疟原虫进行耐药性评估,为抗疟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疟原虫质量管理1. 研究团队建设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为疟原虫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2. 质量管理体系为加强疟原虫质量管理,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该体系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方面,确保了疟原虫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3. 质量培训与考核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开展了质量培训与考核工作。
通过培训,提高了团队成员的质量意识,确保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考核,选拔出优秀人才,为疟原虫质量管理提供了人才支持。
四、疟原虫研究成果1. 疟原虫基因编辑技术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在疟原虫基因编辑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编辑了疟原虫基因,为研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和抗药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手段。
2. 抗疟药物研发本年度,我国疟原虫研究团队在抗疟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9-01T10:04:35.823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孙红霞亓筱筱冯艺兰(通讯作者)[导读] 成都中医药大学疟疾(Malaria)是全球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居住在疟疾流行区。
孙红霞亓筱筱冯艺兰(通讯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
【中图分类号】R5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627-02【摘要】恶性疟原虫是死亡率很高的全球性寄生虫病。
由于长期抗疟药的使用,目前恶性疟原虫对主要抗疟药物普遍产生抗药性。
(现不少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也逐步下降,提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及衍生物的抗药性正在形成。
)疫苗的开发及使用成为重要的预防策略,恶性疟原虫疫苗主要有。
本文将对恶性疟原虫病原学、流行病学、所致疾病、疫苗研发进展及疫苗使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疟疾;多期联合疫苗;佐剂
疟疾(Malaria)是全球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居住在疟疾流行区。
虽然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疟疾发病案例由2005年2.44亿人次降到2009年2.25亿人次;死亡人数由2000年98.5万例降到2009年的78.1万例,其中非洲地区死亡人数虽然大幅下降,但是目前疟疾仍然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给疫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社会的发展。
目前,随着恶性疟原虫抗药株的不断出现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疟疾防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研制有效疫苗已成为预防疟原虫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1.病原学及所致疾病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和胞膜,环状体以后各期尚有消化分解血红蛋白后的最终产物—疟色素。
血片经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核呈紫红色,胞质为天蓝至深蓝色,疟色素呈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
四种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发育各期的形态又各有不同,在滋养体期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Maurer’sdots)。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parox ysm)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
疟疾数次发作后,易导致贫血和脾肿大,尤以恶性疟为甚。
恶性疟原虫可发展为凶险型疟疾,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的有脑型和超高热型,多表现为持续高烧、全身衰竭、意识障碍、呼吸窘迫、多发性惊厥、昏迷、肺水肿、异常出血、黄疸、肾功能衰竭、血红蛋白尿和恶性贫血等。
凶险型疟疾来势凶猛,若不能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在不同疟疾流行区,凶险型疟疾的高发人群和临床表现都很不同。
在中度疟疾流行区,脑型疟疾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儿童常见的凶险型疟疾。
在低度疟疾流行区,急性肾衰竭、黄疸和肺水肿是成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贫血、低血糖症和惊厥在儿童中比较多见,而脑型疟疾和代谢性酸中毒在所有的年龄组都可有[1]。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目前实验室检测疟原虫的方法主要有血涂片染色镜检法,血清学方法,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P)电泳法,分子生物学方法.PCR和胶体金免疫层法(GICA)[2]等。
现有的诊断方式很难将恶性疟原虫检测出,但是恶性疟起病急,凶险,病情进展快,很容易发展为凶险型疟疾。
并且由于耐药性的出现,临床治疗面临困局,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2.流行病学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有报道,疟疾在全球致死性寄生虫病中位居第一位[3]。
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为主。
影响其流行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雨量、地性以及经济水平等。
近年来,面对疟原虫抗药性的不断出现,抗疟药物研究物大的进展,亦无新结构抗疟药问世。
因此,疟疾疫苗的研究迫在眉睫。
3.疟原虫的免疫应答人体在感染疟疾后诱导产生有效的免疫。
此种免疫为种特异性,对异种疟原虫的攻击基本上无保护作用,此外,还有株和期的特异性,人体对疟原虫某一发育期产生的抗性对其他发育期不一定具有抵抗力。
有临床资料显示.IL.27在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双向调节作用。
与健康婴幼儿血浆相比.非重症疟疾婴幼儿血浆的IL.27的水平较低.重症疟疾婴幼儿血浆IL.27水平在三者中最低。
由于疟疾感染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互调节、相互平衡,多种因素对免疫过程均能产生影响,因此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恶性疟原虫免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4.恶性疟原虫疫苗的研制进展由于疟原虫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而物种进化过程中原虫具备了完善的逃逸免疫清除的机制,加之疟原虫抗原具有种、株、期特异性而使抗原分子呈多态。
研制由疟原虫多个时期抗原组成的多期联合疫苗是当今疟疾疫苗的发展趋势。
疫苗一直以来是控制传染病的利器,研发特异性高、保护性强的疟疾疫苗已成为有效治理疟疾的权宜之计,而其中的技术关键是能够寻找到免疫原性、反应原性都强且易于高通量表达的疟原虫蛋白。
最近研究表明,PfEMPl是体液免疫的关键靶点,但由于编码PfEMPl的var基因家族相互排斥性表达机制存在,因此只有通过常年反复被恶性疟原虫感染,人体的免疫系统才能够识别足够多的PfEMPl,从而缓慢地获得针对恶性疟原虫的免疫保护。
研究证实,佐剂除可增强一些多肽疫苗以及亚单位疫苗的弱免疫原性,不同类型的佐剂还影响抗体亚型、抗体特异性及免疫保护性,不同佐剂所诱导的免疫应答类型也不一致,而特定的免疫应答类型对于某些疾病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通过人工多表位串联构建的重组M.RCAg.1蛋白质疫苗,需要在机体内有效呈递所有的表位肽,呈递给B细胞的同时又有效地呈递给T细胞,从而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和Th细胞反应。
因此,运用于恶性疟原虫疫苗的佐剂还在研究中,需进一步改善。
5.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疟原虫的生活史极为复杂,其先后在人和按蚊两个宿主的5个组织内发生10次形态改变,而每个形态都会有其特异性抗原表达[加之疟原虫抗原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完善的免疫逃逸系统,以及缺乏高效的佐剂、合适的疫苗递送系统和检测疫苗效力的动物模型,令疟疾疫苗的研制困难重重,以致目前全球尚无被批准使用的疟疾疫苗。
但随着免疫学、佐剂以及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恶性疟原虫疫苗的开发和研制定会很快应用到临床,有效的遏制疟原虫的传播。
参考文献[1]李雍龙.人体寄生虫.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5.62.[2]徐正才,陈芳建,祝进,陈水芳.快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恶性疟原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预防学杂志.2013,14(3):233.234.[3]窦晓光,杨绍基,任红.麻疹[M]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