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四章
- 格式:pdf
- 大小:366.33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4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总学时数:48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2. 教学目标及意义:这是一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课程。
中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实际,揭示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吸取深邃的思想智慧,以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古代文学理论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研究能力。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儒道两家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导作用;掌握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文学批评理论,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唐代诗歌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理论。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家文论和道家文论,汉代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魏晋玄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唐宋诗歌理论和散文理论的发展状况,明代文艺复古思潮,王国维境界学说及文学代变观。
教学难点:道家的文学观,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刘勰的《文心雕龙》,晚唐的文学理论,宋明理学、心学与文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研讨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3.蒋济永:《过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4.社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至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9.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12.梁道礼:《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14.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5.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6.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绪论一、教学要求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30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学时:54学分: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古代文学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集知识性、理论性于一体,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对文学进行理论认识时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概念,了解古代文学理论家的主要观点以及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面貌。
[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二、中国古代重要文学理论家的主要观点;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及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特征[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变化的概况,掌握其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一、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端发展变化、基本概念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特征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环境和原因及其早期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儒家和道家文学观念的特点。
[教学内容]一、春秋前的审美意识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文学观念三、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文学观念四、战国末期审美意识的嬗变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文学观念走出伦理道德约束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东汉中后期文学观念的变化。
[教学内容]一、两汉经学家的文学观念二、东汉文学观念的变化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正式形成期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理论家的主要文学观点及理论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刘勰《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钟嵘《诗品》诗歌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学批评史复习资料资料⽂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观⽌》B.受儒释道⽂化的影响(⽂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式与批评⽅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学关联b.范畴批评⽓c.主观性强先秦⽂学批评1⽂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体3.⽚断⽂,⽂学,泛指学术、⽂化。
①⾃然之⽂,纹理→⼈⽂→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于乐之外,歌词本⾝具有独⽴的作⽤,⽽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志—是⽐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尚书-尧典》“诗⾔志,歌⽤⾔,声依永,律和声……”P11⼀、关于志的内涵—1前⼈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体,泛指⼈的情感。
(郭绍虞)2.⽂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化发展⽽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后,“志”与政教、⼈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之穷通出处”⼆诗⾔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
硕⼈清⼈黄鸟2赋诗⾔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邪。
发乎情⽌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段,《诗⼤序》-赋⽐兴④从读者⾓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之“志”,孟⼦的知⼈论世。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及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及参考书目2008年11月04日 09:45 中文考研网受委托来列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参考书目,诚惶诚恐。
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名家名作如此之多,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列得太多又不切实际,不是所有人都想在这个专业驻足久立,急急切切的,大多不过只是路过。
所以就想把这书目开成学习这些课程的“最低限度书目”,然而囿于所见,取舍恐有偏颇。
说是“最低限度”,并不是说所有书都要细细读过,许多仅供翻看,实在没兴趣,也不必勉强。
许多书列入,可能只是出于我的偏见,若有必要,我会稍加解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大出版社。
可以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我只想列几个选本,也因此会遗漏许多东西。
对某本书、某个作家有兴趣的同学,可依据高教版文学史后附录的书目选择。
用的比较多的,应该还是中华书局的诸子集成、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典文学丛书。
书店里一堆一堆的。
《古文观止》没事背几篇吧,《天下才子必读书》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反正我就是看的它。
何况沈德潜也不是庸手。
《唐诗别裁集》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四章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1、清代前期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
2、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
其中宋濂被朱元璋推为“开国文臣之首”,高启被毛泽东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3、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余绪,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对明代文坛影响很大。
4、李东阳的《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对明初“台阁体”诗歌形成了冲击,并启发了后来的前后七子。
5、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
6、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7、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文学流派是唐宋派,她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8、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
9、竟陵派以锺惺和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合作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0、晚明的艾南英重弹唐宋派的旧调,而陈子龙则发挥了后七子的理论。
11、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王士祯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
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
13、清初对我国诗学贡献最大的是叶燮的《原诗》,《原诗》用理、事、情来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用才、胆、识、力来说明诗人从事创作的主观条件。
14、清代乾隆年间主盟诗坛的是沈德潜,他以格调说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严羽,发端于李东阳,大倡于前后七子。
15、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他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16、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跨考专业课-北京⼤学古代⽂论复习纲要-5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助你备考2011古代⽂论复习纲要第五、宋⾦元时期:(⼀)欧阳修诗⽂“欧阳修诗⽂论”是要求掌握的内容。
主要要掌握:1、他的⽂道关系论;在⽂道关系上,欧阳修承嗣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不难⽽⾃⾄”(《答吴充秀才书》),反对⽚⾯追求⽂辞。
他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
但他不重道轻⽂,他对吴充⽂章评论说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
欧阳修更注重道的实践性。
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是⼈“弃百事不关于⼼”,不能在实践中“充道(使本⾝道得以充实)”。
他从⽣活实践⽅⾯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后代的古⽂理论。
总之,对⽂道关系的解释,欧阳修形成了⾃⼰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的古⽂理论。
2、“诗穷⽽后⼯”说;“诗穷⽽后⼯”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少达⽽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之辞也”,“愈穷则愈⼯”。
“诗穷⽽后⼯”,是说诗⼈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时,⽅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的诗⽂论中也有类似观点,⼤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步将作家的⽣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特点联系起来:⼀是诗⼈因穷⽽“⾃放”,能与外界建⽴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然界和社会⽣活中的“奇怪”;⼆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微⽽⼜带有普遍性的⼈情。
这是对前⼈思想的深⼊发展。
3、欧阳修对诗歌的意境的见解;欧阳修在《六⼀诗话》中引梅圣俞(梅尧⾂,字圣俞)的话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前,含不尽之意见于⾔外,然后为⾄矣。
”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的看法,这是上继唐⼈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分析了意境的两⼤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措写的境象⼀定要真切⽣动,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远。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3.南北朝时,玄学与佛学合流。
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
7.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司马迁。
8.汉代文学理论的作家论主要体现在对屈原的品评上。
9.《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的两种文学鉴赏方法是:味诗法和意象法。
13.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当时文学创作中的拟古风气密切相关。
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5.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17.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年轻时在洛阳得到文坛领袖张华的赏识。
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
18.陆机《文赋》大约作于他40岁左右。
这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
2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2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编号:02100165 学时:34 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核心的必修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核心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大体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容,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批评家和文学观点有比较深入的体会。
同时让同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色和价值,加深对祖国文学遗产的认识,提高文学理论水平,文学鉴赏和批评的专业能力,古为今用,返本开新。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前继课程是: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和美学;同步的或后续的课程是: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论史、西方当代美学专题和文学批评专题。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区分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精华和糟粕。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区分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精华和糟粕。
2、把批评史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古代文论和古代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互相印证,加深理解。
深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记诵,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便展示更多的材料。
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学生记诵,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便展示更多的材料。
重点:篇目、范畴和基本命题的讲疏与文学批评的整体历史发展的疏通重点:篇目、范畴和基本命题的讲疏与文学批评的整体历史发展的疏通难点:适当与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相比较,尽量与现代文学实践相阐发,做到古今中外贯通。
五、建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讲课学时讲课学时 实验序号实验序号 实验或上机学时实验或上机学时备注备注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 5 第二章:两汉的文学批评第二章:两汉的文学批评 5第三章:六朝的文学批评第三章:六朝的文学批评 10 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 4 第五章:宋辽金元的文学批评第五章:宋辽金元的文学批评 2 第六章:明代的文学批评第六章:明代的文学批评 4 第七章:清代的文学批评第七章:清代的文学批评 4 合 计34六、课程考核第五学期闭卷考试,成绩比例:卷面80%80%,平时,平时20%20%。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基本知识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2、正式作为理论概念的“小说”要到汉代才出现,桓谭的《新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对小说的文体特征作了一定的论述。
3、作为文学范畴的“小说”的一些基本理论是在明代开始形成的。
4、划分小说与史传之间的界限,可视为对小说基本特征的认识与把握的标志。
5、小说语言可分为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
叙事语言具有准确性、简洁性和细腻性的特点,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口语化的特点。
6、情节叙述的技巧论是明清小说情节论的最主要内容。
7、小说的功能主要有史鉴功能和审美功能两个方面。
8、李贽号卓吾,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曾评点《西厢记》和《水浒传》等戏曲小说多部。
9.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是“童心说”。
10.李贽的小说理论主要集中在评论《水浒传》上,《忠义水浒传序》为现存最早的《水浒传》序文之一。
11.金圣叹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12.把小说评点推向高潮,并使之体系化的批评家是金圣叹。
他作有三篇《水浒传》的序言和一篇重要的《读第五才子书法》。
13.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
14.“《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这段话出自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15.金圣叹从创作思维方面提出了“动心”的观点。
16.金圣叹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提出“格物——因缘生法”这一艺术思维理论,“忠恕”是连接“格物”与“因缘生法”的中间环节。
17.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共同完成了《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
并著有《读三国志法》。
18.毛纶、毛宗岗父子第一次在小说理论史上使用了“结构”这一概念。
19.张竹坡是第一个对《金瓶梅》作全面分析并自成体系的批评家。
他竭力为《金瓶梅》清洗其“淫书”的恶名,认为《金瓶梅》也是“泄愤”之书。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1292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英文名称:Select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ie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32学分: 2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核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我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以及近代的发展史,其中重点选讲各阶段中的名家、名著、名篇,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古代文论,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理论遗产,借鉴、吸收古代文论的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学理论修养。
Selection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ies is an limited elective subject for the undergraduates whose profession is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In this course, we will teach our students to lear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ies in the previous dynasties, and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Chinese the literature theories inheritance systematically.In addition, we will choose the great works and papers to explain in detail, and evaluate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ies in new angles of view, by this we will make our students absorb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in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ies, and increase their accomplishment.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我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宗旨在于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理论遗产,以便借鉴、吸收古代文论的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学理论修养。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基本知识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认为,我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北朝北齐时的歌舞戏的出现。
2、元末明初的高明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有助风化,要能动人、乐人。
3、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初仅见的一本戏曲理论著作,主张以戏曲“饰太平”。
4、明确提出戏曲应当反映社会人生这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是卓人月。
5、明清戏曲理论关于创作方法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形象思维、典型化和虚实关系三个问题。
6、明清曲论家中最重视戏曲结构的是李渔,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首章即提出:结构第一。
7、关于戏曲结构,王骥德提出“大间架”、“大主脑”;李渔提出“立主脑”、“密针线”;金圣叹提出“狮子滚球法”。
8、明清剧作的曲词,大要分为本色与文采两大类型。
9、明清时期特别强调戏曲音律的是吴江派代表作家沈璟,最有系统、影响很大的曲论专著是王骥德的《曲律》。
10、沈璟增订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被吴江派奉为作剧指南。
11、明代潘之恒认为演员要从才、慧、致三个方面加强修养。
12、明清曲论家研究唱法的著作,首推魏良辅的《曲律》。
他以“海盐腔”为基础,参考北曲唱法,把昆山地方调改进为昆曲声腔。
13、《梨园原》是明清时期仅见的一部重点论述表演技巧的专著。
14、吕天成的《曲品》引用孙月峰的意见,在戏曲批评鉴赏方面提出了“十要”的标准。
15、王骥德在戏曲批评鉴赏的方法上提出“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的著名观点。
16、徐渭专论南戏的著作名《南词叙录》,这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
17、专论地方戏的著作有焦循的《花部农谭》和李调元的《剧话》。
18、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传略和剧作品评集是吕天成的《曲品》。
19、收集品评传奇名目最多的是《远山堂曲品》。
20、现存唯一的著录和品评明人杂剧的专书是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
21、李渔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曾定居南京,建芥子园书铺。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第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题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答: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
庄子认为言不尽意。
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
言的目的在于得到意,但语言本身并非是“意”,只是帮助我们得到“意”,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言”本身,那就得不到真正的“意”,所以必须“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如《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2、发愤著书说答: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性灵说答: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旨”。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特点: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4、兴观群怨答:“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1、清代前期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
2、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
其中宋濂被朱元璋推为“开国文臣之首”,高启被毛泽东誉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3、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承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余绪,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对明代文坛影响很大。
4、李东阳的《麓堂诗话》集中体现了他的论诗主张,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对明初“台阁体”诗歌形成了冲击,并启发了后来的前后七子。
5、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
6、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7、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文学流派是唐宋派,她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家文钞》,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8、明代万历时期文学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派。
李贽提倡“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是明代最进步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
9、竟陵派以锺惺和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合作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0、晚明的艾南英重弹唐宋派的旧调,而陈子龙则发挥了后七子的理论。
11、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王士祯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
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
13、清初对我国诗学贡献最大的是叶燮的《原诗》,《原诗》用理、事、情来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用才、胆、识、力来说明诗人从事创作的主观条件。
14、清代乾隆年间主盟诗坛的是沈德潜,他以格调说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严羽,发端于李东阳,大倡于前后七子。
15、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他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16、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
性灵就是真情实感、真性情。
17、赵翼与郑燮论诗与袁枚相近,都崇尚性灵。
18、赵翼《论诗绝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特别强调创新。
19、清初散文,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大家齐名,他们论文皆宗唐宋八大家。
20、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其得名是由于它的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21、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22、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综合探讨史学与文学,提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
23、陈维崧编有《四六金针》,李兆洛编有《骈体文钞》,对于推广骈文起了重要作用。
而提倡骈文最力的是阮元,他是清代骈文派,一名仪征派或文选派的代表人物。
24、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恽敬和张惠言。
25、清代词学: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词风;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之说。
26、“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提出的重要观点。
27、李梦阳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中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28、在后七子中首先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而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王世贞。
29、谢榛著有《诗家直说》(一名《四溟诗话》)。
30、王世贞著有《艺苑卮言》,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认为宋诗格调不及唐诗。
3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
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习称公安三袁。
他们对明代文坛的拟古现象作了批判。
32、公安派以袁宏道为首,他字中郎,曾问学李贽。
33、袁宗道推崇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轼,名其斋白苏斋。
著有《文论》上下篇,重点阐明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
力破贵古贱今的观念。
袁宏道则在此基础上肯定闾巷民歌的不朽价值。
34、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作《叙小修诗》,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
35、性灵说的三个特点是:露,俗,趣。
36、公安派的理论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的,但其实际创作成就却主要体现在小品文方面。
37、袁中道在前后七子与前期公安派之间,大致采取一种折衷调和的态度;提倡师法唐人,而不拘一格;直抒胸臆,而不入于俚俗。
38、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文学批评著作主要有《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这三种著作后合编为《姜斋诗话》三卷。
另有《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39、王夫之提出“诗以道情”的观点,但他主张将“性”与“情”融为一体,提出“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的新思想。
40、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由情中景,景中情。
”认为诗歌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41、“现量”本是佛家因明术语,王夫之借用作对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生成进行概括。
42、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同源于情,故称“四情”。
43、叶燮字星期,号己畦,人称横山先生,江苏吴江人,著有自成理论体系的诗话专著《原诗》。
44、叶燮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章。
45、叶燮把理、事、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
46、叶燮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而以“识”为最先,最为重要。
47、叶燮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
48、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诗论著作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古夫于亭杂录》、《渔洋诗话》等,后人合辑为《带经堂诗话》。
49、王渔洋在司空图“韵味说”、严羽“兴趣说”等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韵说”为核心的诗歌理论。
50、王渔洋认为创作有“神韵”的诗歌的途径是:伫兴而就,笔墨精练,不著议论,象外有象。
51、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
52、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
“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
“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
53、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派“三祖”。
54、姚鼐编选有《古文辞类纂》,流传广泛。
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之说。
此说源于方苞的“义法说”。
55、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文章构成八要素,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四要素一脉相承。
其中“神、理、气、味”指艺术构思、艺术精神,“格、律、声、色”指艺术传达、艺术形式。
56、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理论。
他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57、浙西派直接得名龚翔麟选刻的《浙西六家词》。
理论渊源远绍宋代张炎《词源》,近则朱彝尊的老师曹溶。
58、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是朱彝尊,他与汪森合作编选《词综》,汪森的《词综序》是先期浙派的纲领性论文。
此派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而影响不绝。
59、浙西词派标举姜夔、张炎的词风。
60、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大畅在道光时期。
61、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宗师,他与弟弟张琦编选《词选》,是常州派的重要范本。
62、周济晚年编选有《宋四家词选》,指明学词途径是:“问途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
”63、明清诗论家对于灵感,谢榛称为“天机”,王夫之称为“神理”,王士祯称为“兴会”。
64、姚鼐依据《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念,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刚柔以立本”的论述,参照严羽《沧浪诗话》中“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区分,提出所谓阳刚阴柔之说。
65、“雅洁”是姚鼐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
思考题1、明初诗文理论的基本内容。
(1)明初诗文理论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他们同时也是诗文创作的代表。
(2)宋濂的诗文理论其实就是明初官方的理论,他建立了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注重实际,讲究事功。
(3)刘基认为文学是情志的反映,而情志又受时代的制约;他重视古代的圣世雄伟之文,肯定怨刺之诗;在诗歌内容上,他主张反映时事,反映下层百姓的心声;在诗歌的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反对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以诗讽诫。
(4)高启在文学思想上重视诗歌的内容和体制、风格的多样化。
2、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
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
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3、简述“竟陵派”的主要理论。
(1)竟陵派的文学理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明代文学理论向清代文学理论过渡的痕迹。
(2)该派的代表人物是锺惺和谭元春,他们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竟陵派。
他们合作评点和编辑了《古唐诗归》,在创作上喜欢用怪字,押险韵,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表现孤僻淡漠的情怀,是晚明消极心态的反映。
4、清初诗文理论的特点(1)清初诗文与诗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家。
(2)他们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解。
(3)他们对明代以来文学领域标榜门户的陋习和摹拟剽窃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针砭。
有的对诗歌意境理论等艺术问题也作了深入的分析。
(4)清初另有一些文学家也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钱谦益等对拟古文学的批判,以及宗唐风气和强调比兴手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色,文风也变得活泼自由起来。
5、翁方纲“肌理说”的主要内容(1)翁方纲是从继承并修正王士祯的“神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的角度提出“肌理说”的。
(2)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
尽管他对诗法的论述有不少合理因素,但其所谓“学”实际上就是“经术”,这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
(3)肌理说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因而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6、简述清初的散文理论(1)清初散文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三大家,其散文理论在明清之际起着重要的承传作用。
(2)他们论文都宗唐宋八大家,侯方域即为这一风气的先驱。
(3)魏禧重视文章的内容充实与独创性,反对形式摹拟,主张积理与练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