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缝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指南最新
1. 引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裂缝,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裂缝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防水性和耐久性。
本指南旨在为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提供最新的裂缝控制方法和技术,以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2. 裂缝产生的原因
- 塑性收缩
- 温度变化
- 荷载作用
- 施工质量问题
- 设计缺陷
3. 裂缝控制措施
3.1 设计阶段
- 合理布置钢筋
- 预留伸缩缝
- 选用适当的混凝土配合比
- 考虑温度应力
3.2 施工阶段
- 严格执行施工规范
- 控制混凝土初凝时间
- 采取有效的湿养护措施
- 合理安排施工缝
3.3 使用阶段
- 定期检查和维修裂缝
- 采取补强加固措施
- 防止结构过载
4. 新型裂缝控制技术
- 纤维增强混凝土
- 自愈混凝土
- 智能混凝土
5. 结语
裂缝控制是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关键。
通过采取全面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的控制措施,并运用新型裂缝控制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裂缝对结构的影响。
关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梁裂缝控制验算的探讨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颁布的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梁裂缝验算与旧版规范gb50010-2002的异同,分析了与最大裂缝宽度相关的主要因素,对常见裂缝验算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设计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裂缝控制设计一.概述设计实践中,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控制验算(以下简称梁裂缝验算),一直令结构设计人员比较困惑,采用一体化结构软件设计时,很多梁按照裂缝控制计算的配筋比按照承载力计算的配筋结果大,尤其采用高强度钢筋时,就更加明显。
在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最大裂缝宽度验算公式进行了修订,在相同条件下较旧版规范计算值有所减小,而在实际应用中,设计人员应该深刻理解并正确运用梁裂缝验算公式,在计算中采用合理的设计参数和计算假定。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梁裂缝验算的主要改进新版规范最大裂缝宽度验算公式:ωmax=αcrψσs(1.9cs+0.08deq/ρte)/es可以看出,公式形式与旧版规范基本一致,而主要改进之处有:(1)构件受力特征系数αcr取值,对普通钢筋砼受弯构件由2.1改为1.9。
(2)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由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σsk改为按准永久组合σs。
现对300x600、300x700两种截面的梁分别按两个规范版本进行了验算,在其它条件一致(砼c30、钢筋hrb400、保护层厚度25mm、等弯矩时实配钢筋相同)的情况下,得到弯矩设计值与裂缝宽度关系的曲线如图示。
可以看出,按新版规范计算的最大裂缝宽度有所减小。
新版规范与旧版规范相比较,裂缝控制验算公式调整虽然不大,但有所改进,对解决工程设计中的相关困惑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与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值相关的主要因素影响梁受弯裂缝的因素很复杂,按照新版规范,与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值相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截面尺寸。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1. 施工质量问题:施工中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如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振捣不到位等,会导致结构内部应力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2. 材料质量问题: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品种不合适、钢筋质量不达标等,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韧性不足,从而产生裂缝。
3. 外部荷载作用: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荷载的作用,如风荷载、地震荷载等,超出了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产生裂缝。
4. 温度变化:混凝土结构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由于热胀冷缩不均匀,也会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1. 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验,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符合要求。
2. 采用优质材料:选择优质水泥、砂子和石子,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合理,钢
筋的质量符合标准。
3. 加强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外部荷载的作用,合理设置构造节点和转换节点,保证结构的承载能力。
4. 加强温度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保温措施,避免温度变化过大,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5. 加强维护管理:定期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裂缝,防止裂缝扩大影响结构的安全。
6.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抗裂性能,可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方法摘要:随着高强度钢筋的采用,钢筋工作应力的提高,以及日益突出的耐久性问题,裂缝控制越来越成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对钢筋混凝土土结构施工中裂缝的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施工;裂缝一、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裂缝的危害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我国各类建设项目中占绝大多数。
随着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服役时间的增长,老旧建筑物日益增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己逐渐成为土木工程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
许多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样式的裂缝。
裂缝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它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功能要求,还会破坏墙体的整体性,影响结构安全,甚至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
许多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小得多,在不大的拉应力下就可能出现裂缝。
过宽的裂缝会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导致构件中钢筋的锈蚀,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同时,过宽的裂缝影响结构的外观,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
过去,使用荷载下钢筋的应力不高,一般构件的裂缝并不构成严重的问题。
但是随着高强度钢筋的采用,钢筋工作应力的提高,以及日益突出的耐久性问题,裂缝控制越来越成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裂缝产生的机理与种类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小得多,在不大的拉应力下就可能出现裂缝。
主要的裂缝类型有:1、弯曲裂缝。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和变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目前较为成熟的研究还只局限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弯曲裂缝宽度计算以及变形计算。
对于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当弯矩最大截面的受拉区混凝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时,将产生弯曲裂缝。
2、剪切裂缝。
剪切裂缝也叫做斜裂缝,一般产生与剪应力最大的部位。
对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裂缝往往发生于支座附近。
通常从下部开始开裂,随着荷载增大,裂缝长度也不断增长并且向受压区域延伸,裂缝缝数不断增多并分岔,裂缝区也逐渐向跨中方向扩大。
混凝土裂缝控制设计标准一、前言混凝土裂缝控制设计标准是指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进行预防和控制的设计标准。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中很容易出现各种裂缝,因此制定一系列的控制标准,可以有效地避免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保证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设计标准的制定、混凝土裂缝的分类、裂缝的成因、控制设计的方法等方面,对混凝土裂缝控制设计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设计标准的制定1.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混凝土裂缝控制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9-2012等。
2.设计要求混凝土裂缝控制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明确设计要求,如控制裂缝宽度、控制裂缝位置、控制裂缝长度等。
3.设计方法混凝土裂缝控制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明确设计方法,如采用何种控制方式、采用何种控制技术等。
4.设计效果混凝土裂缝控制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明确设计效果,如达到何种控制效果、控制效果的持久性等。
三、混凝土裂缝的分类1.按照裂缝宽度分类混凝土裂缝可以按照裂缝宽度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微裂缝、细裂缝、中裂缝和大裂缝。
2.按照裂缝位置分类混凝土裂缝可以按照裂缝位置进行分类,通常分为顶板裂缝、墙体裂缝、柱子裂缝和地面裂缝。
3.按照裂缝形态分类混凝土裂缝可以按照裂缝形态进行分类,通常分为竖向裂缝、横向裂缝、环向裂缝和斜向裂缝。
4.按照裂缝成因分类混凝土裂缝可以按照裂缝成因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干缩裂缝、温度裂缝、荷载裂缝和弯曲裂缝等。
四、裂缝的成因1.干缩和温缩混凝土在固结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反应导致的水分蒸发和混凝土收缩,容易导致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
2.荷载和变形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作用或变形引起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荷载裂缝和弯曲裂缝。
3.设计和施工混凝土在设计和施工中,由于设计和施工不合理,容易导致施工裂缝和设计裂缝。
五、控制设计的方法1.采用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产生压应力,从而减少混凝土的应力集中,有效地控制混凝土裂缝。
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的设定目的是为了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阶段能够达到预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的含义、标准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是根据结构的重要性、使用条件、材料性能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来确定的。
根据我国《建筑结构裂缝控制规范》,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控制等级要求最严格,三级控制等级要求最宽松。
不同的控制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允许裂缝的宽度和数量限制。
一级控制等级要求裂缝宽度不大于0.1mm,数量为零;二级控制等级要求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数量不超过总裂缝面积的1%,且单条裂缝宽度不大于0.3mm;三级控制等级要求裂缝宽度不大于0.3mm,数量不超过总裂缝面积的2%,且单条裂缝宽度不大于0.4mm。
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的设定对于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如果裂缝的宽度超过了规定的限制,就可能对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合理设定裂缝控制等级不仅可以保证结构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避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工程实践中,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的应用需要设计师、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
首先,设计师应根据结构的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来确定裂缝控制等级,并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合理布置和选用钢筋的数量和排布方式,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裂性能。
其次,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采取适当的施工工艺和监控措施,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收缩和变形对结构的影响。
最后,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验,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裂缝控制等级的要求。
总之,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等级是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设定裂缝控制等级,结构的使用寿命可以得到保障,并且可以降低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风险。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摘要: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是建筑工程中很重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最近20年来,泵送商品混凝土获得广泛应用之后,混凝土均质性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时,裂缝控制技术难度大大增加了,它已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并困扰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tv54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3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cracks control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is, especially in the last 20 years, after applying the pumping ready-mixed concrete, concrete homogeneity is greatly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crack control technology difficulty has increased greatly, it has affected the normal life and production, and haunt a large number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it is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echnical problemskey words: concrete structure crack; causes; preventive measures1 引言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是建筑工程中很重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最近20年来,泵送商品混凝土获得广泛应用之后,混凝土均质性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时,裂缝控制技术难度大大增加了,它已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并困扰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为题,本文将从原因和控制两个方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分析。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荷载作用:长期承受荷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裂缝。
当荷载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时,会导致结构发生变形,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
2. 温度变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温度变化的作用下,会产生热胀冷缩现象,特别是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容易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3. 施工过程:不合理的施工操作也是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
比如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均匀,或者养护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4. 材料质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材料质量也会影响结构的裂缝产生。
如果混凝土中的骨料不合格,或者钢筋的质量不达标,都会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5. 地震作用:地震是引起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震动会使结构发生变形,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控制措施为了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合理:在结构设计阶段,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的受力形式和尺寸,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满足要求,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2. 施工规范: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操作。
比如混凝土的浇筑应注意振捣均匀,养护要到位,避免因施工不当而导致结构裂缝的产生。
3. 引入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通过在结构中引入预应力,可以减小结构的变形,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4. 使用优质材料:在施工中使用优质的混凝土骨料和钢筋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减少裂缝的产生。
5. 加强监测和维护:对已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加强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修复结构中的裂缝,防止其进一步扩大和加剧。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但通过合理的设计、规范的施工、优质的材料以及加强监测和维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裂缝的产生。
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控制措施及治理方法
一、控制措施:
1.合理设计:在桥梁的设计阶段,应根据桥梁的跨度、荷载、地基条
件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确保桥梁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2.选用合适的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高强度、耐久性好
的材料,以提高桥梁的抗裂能力。
3.控制施工质量:桥梁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其抗裂能力,因此,在施
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尤其是混凝土搅拌、浇筑和养护等环节。
4.加强桥梁的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桥梁的裂缝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
固桥梁,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展。
二、治理方法:
1.增强局部受力能力: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桥梁,可以采用加固的方
法来增强局部受力能力。
常用的加固方法有拉杆加固、钢板加固、预应力
加固等。
2.补充缝隙:可以采用填缝剂或修补材料来补充裂缝,以防止水分和
氧气进入裂缝,进一步导致裂缝的蔓延和扩展。
3.表面涂层处理:可以采用特殊的涂层材料来保护桥梁表面,增强桥
梁的抗裂性能。
这些涂层材料具有优良的粘附性和防水性,能够有效减少
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4.桥梁加固:对于严重的裂缝,需要采取桥梁加固的方法来修复桥梁。
加固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包括使用钢板、索网、预应力杆等材料
进行加固,以增强桥梁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总之,钢筋混凝土桥梁的裂缝控制措施和治理方法是保证桥梁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
在设计、施工、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质量和定期检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同时,加强桥梁的加固和维护管理,能够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提高桥梁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
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控制技术及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控制技术及施工规范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度,而且会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裂缝的发生。
一、裂缝的分类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热裂缝: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温度变化下的伸缩变形引起的裂缝。
2.收缩裂缝: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或水泥水化引起的裂缝。
3.变形缝:为了减少结构变形引起的裂缝,通常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变形缝。
4.负载裂缝:由于混凝土结构受到负载作用而引起的裂缝。
二、裂缝控制技术为了控制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应采取以下措施:1.设计合理的结构: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应合理确定结构的尺寸、截面形状和配筋,以减少结构的变形,从而降低裂缝的发生率。
2.合理安排变形缝: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变形缝,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变形,减少裂缝的发生。
变形缝的设置应根据结构的变形特点和使用条件来确定。
3.控制混凝土的收缩率:混凝土的收缩率是引起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收缩率,如加入收缩剂、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等。
4.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采用适当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
例如,采用合理的浇筑方法、控制混凝土的温度等。
5.采用适当的材料:采用适当的混凝土材料和钢筋材料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
例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等。
三、施工规范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应按照以下规范进行施工:1.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骨料的含水率。
2.浇筑混凝土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和拆除根模时的残留物,确保模板表面光洁。
3.浇筑混凝土时,应采用适当的浇筑方法,避免混凝土中的气泡和空隙。
4.浇筑混凝土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混凝土干裂。
5.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变形缝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设置,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裂缝控制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目前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混凝土这种材料的特性,设计不当以及施工中某些措施的不当,产生裂缝也相当普遍,特别是最近几年,日益增加的混凝土裂缝已引起诸多业主和用户的不满及投诉。
关键词:裂缝控制;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73+.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钢筋混凝土结构会出现裂缝的现象已经被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
践证明是不可避免的,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些裂缝所造成的危
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裂缝产生的原因、种类、危害以及应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以应对等等问题有相当的了解。
一、裂缝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造成的危害
1、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重新分配: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时,钢筋抵抗拉力,混凝土则抵抗压力,当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之后,裂缝处的钢筋与混凝土锚固失效,钢筋的应力变化极大,混凝土由整体变为破碎的各部分,上部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相对变小,压应力也急剧增长。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剪能力下降:当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之后,混凝土由一个整体被分为各支离破碎的部分,混凝土的各个截面不再完整,使得起到抗剪作用的净截面面积减小,整体的抗剪能
力大幅度下降。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减小: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比较严重时,裂缝截面处的中性轴上移,结构的变形加大,刚度减小,整体挠度随着裂缝的发展而激增。
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疲劳度下降:裂缝的出现不但降低了结构的整体刚度,还使得钢筋及混凝土长时间处于高应力拉压状态,降低了它们的疲劳寿命,从而降低了整体结构的疲劳度。
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降低:裂缝的出现致使结构中的钢筋外露,空气及水分中有腐蚀作用的成分侵入混凝土内部,引起钢筋锈蚀及混凝土质变,导致整个结构强度逐渐降低,强度的降低又会加大裂缝的扩展,最终造成结构的受力性能进一步恶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及使用性能严重下降。
二、裂缝产生的直接原因
1、收缩及水化热。
自从70年代末(1978~1979年)我国混凝土施工工艺产生了巨大的进步—泵送商品混凝土工艺。
从过去的干硬性,低流动性,现场搅拌混凝土转向集中搅拌,大流动性泵送浇筑,水泥用量增加,水灰比增加,砂率增加,骨料粒径减小,用水量增加等导致收缩及水化热增加。
2、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
建筑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但有许多结构不适当的选择了过高的强度等级。
习惯上认为:“强度等级越高安全度越大”。
有时为了施工方便,采用高强混凝土。
这导致了水泥标号加大或用量增加、用水量增加、骨料粒径偏
小、砂率偏大等,这些都使水化热及收缩率增加。
3、结构约束应力不断增大。
结构规模日趋增大,结构形式日趋复杂,超长超厚及超静定结构成为经常采用的结构形式,采用现浇施工,这些非正常结构形式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对于各种变形必然引起较大的约束应力。
4、外加剂的负作用。
只注重外加剂对强度指标的影响,缺乏对水化热及收缩变形影响的研究,有些试验资料并不严格,有许多外加剂会产生严重的收缩变形增加,有的甚至降低耐久性。
5、忽略结构约束。
国内外结构设计中都经常忽略构造钢筋的重要性,因而经常出现构造性裂缝。
结构设计中经常忽略结构约束性质,不善于利用“抗与放”的设计原则,缺乏相应的设计施工规范、规程。
6、养护方法不当。
目前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的养护方法基本沿用过去简易的方法,这种方法已远不适应泵送混凝土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变形对养护条件的要求。
7、混凝土抗拉强度不足。
缺乏对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研究导致的抗拉强度不足。
三、设计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
由于裂缝的产生,不但会影响外观效果,更有可能导致构件内部
钢筋的锈蚀,影响使用耐久性和安全性。
而结构设计作为工程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对裂缝的控制。
1、一般裂缝控制
(1)裂缝验算
混凝土结构应该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10)的规定,根据荷载效应来进行裂缝宽度的验算,对于不符合的应及时调整。
在设计时就应重视裂缝问题,构件设计时,不能仅考虑强度问题,在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对所有的梁板均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尤其是当梁配筋率小于1%的时候,更应该引起重视。
(2)分割措施
对于较长的建筑结构,在设计时可以考虑采取分割措施将建筑物分成若干的结构单元。
这样就能减小结构构件内部各种作用(例如温差、混凝土收缩、基础不均匀沉降等)产生的拉应力。
并且对于处于不利条件下(抗震不利地段、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更应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合理布局结构单元。
合理设置后浇带,可以适当的增大伸缩缝的间距,但是后浇带仍不能代替伸缩缝,在建筑物过长时,仍然需要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
后浇带内的钢筋一般情况下不截断,但是如果是为解决高层建筑与其裙房之间的沉降而设置的后浇带,内部的钢筋宜截断并采用搭接连接方式,待相邻两侧结构满足了设计允许沉降差异后,方可进行浇筑。
(3)设计时考虑周全
设计时充分考虑偶然作用和非设计工况所引起的效应,并在相关部分采取合理的控制裂缝的构造措施。
例如:按简支设计的时候,实际上端部仍然受到一定的嵌固约束;按自由端考虑,但在荷载较大
使构件发生位移,变形加大后,可能起到约束作用的部分;平面凹凸、立面刚度变化突变的部位,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的部位;房屋两端的阳角处以及山墙处的楼板,屋面板;现浇结构中与周围梁柱整体
浇筑的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等等。
(4)改善混凝土性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善混凝土的自身性能。
在混凝土中渗入uea、hea等微膨胀剂、钢纤维等抗裂剂,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构件的开裂。
(5)设计交底完善
由于我国国情所限,施工单位素质参差不齐,设计人员在进行施
工技术交底时,应特别强调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因素,应当充分重视,并根据当地情况制定适宜的养护方案。
且应强调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堆载等。
2、具体结构构件裂缝控制
(1)基础裂缝控制
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第3.5.2条规定了一般基础的环境类别为二b类,第3.5.3条规定了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二a类为c25,二b类为c30。
保证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根据基础形式的不同,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
但任何基础的受力钢筋都不小于a10@200,分布钢筋不小于a8@20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1.9条规定:当板厚大于2m时,除在板的顶面、底面布置纵横钢筋以外,尚宜在板厚方向设置与板面
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间距不超过1m,直径不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钢筋间距不大于200mm。
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收缩产生的应力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构件的抗剪承载力。
地下室外墙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若大于50mm的时候,应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8.2.3条的规定,对保护层应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通常是在混凝土保护层中离构件表面一定距离处全面增配由细钢筋制成的钢筋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