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6.38 KB
- 文档页数:31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论(lún、lùn)语》记载(zài、zǎi),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chǔ、chù)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次,孔子在游历讲学途中,口渴得厉害。
他看见路边有一眼泉水,正要畅饮解渴时,发现泉边石头上刻有“盗泉”二字。
孔子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虽然干渴难忍,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你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是。
(3)这两个自然段各写了一个什么故事?(4)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孔子具有的美好品德。
(5)孔子厌恶“盗”字实际上是说他厌恶的行为,说明他能时时坚守君子的节操。
【答案】1.(1)lùn、zài、chù(2)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3)①孔子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不喝“盗泉”水。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偷盗【解析】1.⑴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
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
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
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⑵句子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句义。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_(一)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赔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语文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小时了了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②(yì)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⑤仲尼⑥与君先人伯阳⑦有师资⑧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⑨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⑩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
②诣:到。
③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
④仆:谦称。
⑤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⑥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⑦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⑧师资:师。
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⑨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⑩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1]根据文意,可以知道“小时了了”的意思是()。
A.小的时候很聪明B.小的时候很迷糊C.小的时候不怎么样[2]孔融真的是李元礼的亲戚吗?请把他的解释改写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踧踖”是形容非常局促不安的样子。
陈韪为什么会“大踧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你怎样评价十岁的孔融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学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称赞)之曰B.吾矛之利(好处)C.于物无不陷(穿透)也[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杨布打狗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1]解释加点的字。
(1)天雨,解素衣。
_____ (2)岂能无怪哉?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两处)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A.出去时穿什么衣服,回来时还要穿什么衣服。
B.杨布家的狗和主人不亲密,主人换件衣服它就不认识主人了。
C.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注释)①过:经过。
②方:正。
③引:拉着。
④故: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3. 课外欣赏。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①,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②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方来:将要来;②诣:到……去;③曷:同“何”,什么④得无:莫非习题: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__ 何以:____________ 何坐:____________ 避席: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滥竽充数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齐宣王: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⑧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官府供给的粮食和那几百人一样。
⑥湣(mǐn)王:齐宣王后的继任国君。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必三百人(______)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生活中那些()A.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B.溜须拍马,喜欢阿谀奉承的人C.夸夸其谈,经常言过其实的人2.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孟母断机杼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孟子惧而问其故()孟子之少也()旦夕勤学不息()[2]翻译句子。
1.孟母以刀断其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
”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回答问题。
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掘于谷而得其斧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
[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_______)窥:(_______)士人:(_______)下流:(_______)[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古文阅读。
五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庸医治驼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
驼者随直。
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③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注】: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
这里用作动词,践踏。
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6分)(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2.选出与文中“以一置地下”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4分)A.可以为师矣。
B.徒以有先生也。
C.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D.以伤先帝之明。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4.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管与止之曰(2)子待伤虎而刺之(3)则是一举(4)而有刺两虎之名2.翻译.(1)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③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⑤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中山:即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②盍:何不③患:祸患④垣墉:墙壁⑤病:坏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若之何而去夫猫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使:__________执: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喜欢派拿着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3.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
因为他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他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
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吕氏春秋·察今》)注①遽: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3)求剑若此.________6.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7.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答案】5.渡落这样6.D7.楚人在船上刻下宝剑掉落的地方,等船停下的时候按照记号下水寻找宝剑。
8.C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②自矜持③。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④,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郗太傅:郗鉴。
②咸:都。
③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不自然的样子。
④坦腹卧:露出腹部躺着。
⑤逸少: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遣门生与王丞相书.书:_______________(2)门生归,白.郗曰白:______________10.把文中表示下面意思的句子找出来,并画上“”。
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
11.读了这则小古文,我知道郗太傅把女儿嫁给了_____________(填人名)。
【答案】9.信告诉10.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11.王羲之(逸少)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生之犬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
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
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日:“以此大见与,便当出尔。
”生日:“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
”行人日:“若不相与,便不相出。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12.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若不相与________A.和B.结交C.给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________A.延续B.伸长C.导引1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________。
15.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2.C B13.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地回头看。
14.犬行人15.他知道狗会回到自己身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6.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_____) A.量长度 B.量好的尺码 C.长度 D.温度(2)反.归取之(_____) A.反正 B.反转 C.相反 D.同“返”,返回17.“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
A.反问句B.陈述句C.疑问句D.否定句18.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B.等到回来时,街市仍开门,所以他买到了鞋子。
C.等到鞋子的老板回来,他才买下了鞋子,回去了。
D.到了街上返回来,街上已不再卖鞋了,他只好买了袜子回家。
20.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A.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C.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D.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
【答案】16.B D17.A18.宁可相信自己测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9.A20.C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1.这段文字选自《_____》。
2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2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2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A.言过其实的人。
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
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
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
2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韩非子▪难一22.C23.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24.C25.C26.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阅读理解。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2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9.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______________)(2)遂.烹彘也遂.(_______________)3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7.C28.D29.阻止于是,就30.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31.曾子有必要杀彘。
因为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32.把课文补充完整。
3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3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2.聪惠诣乃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3.A34.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
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
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阅读钟氏之子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④,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