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第四章 康复治疗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4.07 MB
- 文档页数:142
冷疗法
1.概述低温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科学。
低温疗法是指利用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
按温度降低程度分为冷疗法(0℃以上),冷冻疗法(0℃~-100℃)、深度冷冻疗法(>-100℃)。
冷疗法的治疗温度在0℃以上,但比体温低;这种低温作用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但经过寒冷刺激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性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是康复医学临床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
冷冻疗法的区别在于组织细胞发生冻结及细胞破坏现象。
“冷冻外科”范畴的冷冻治疗即指0℃以下的低温作用于机体某部,以实现破坏组织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在此不加叙述。
2.作用机制与治疗作用低温使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阻滞作用,可阻断或抑制各种病理兴奋灶,故有镇痛、止痒、解痉等作用。
寒冷刺激引起的血管反应和代谢抑制,对急性期创伤性或炎症性水肿及血肿消退有良好作用。
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出血时可采用病灶局部相应部位冷敷止血。
冷疗可使肌肉的收缩期、舒张期和潜伏期延长,降低肌张力及肌肉收缩与松驰的速度,肌肉的兴奋性减弱,因而有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3.临床应用适应证:高热、中暑、急性软组织损伤、炎症早期、关节炎急性期、肌肉痉挛、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灼伤面积在20%以内I°、II°烫伤的急救处理。
禁忌证:对寒冷过敏者、雷诺氏病、红斑狼疮、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动脉栓塞、肢体麻痹及患部感觉障碍,老人、婴幼儿、恶液质。
一般局部冷疗禁忌证不多,主要是局部循环障碍。
1。
《康复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 041.0. 1课程名称: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课程性质:限选课学分:2. 5学分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见习0学时。
前期课程:西医诊断学授课对象: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
考核方式:考试10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康复医学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一门医学。
它通过来源于不同医学与医学相关专业的人员以小组工作方式, 采取综合性康复的方法解决各种功能障碍问题。
本课程涉及康复医学的概念、基础理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手段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等。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
健康的概念,医学的模式,都已发生了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对医学体系、对医学生的要求近年来也都有了根本的变化。
全面医学已将康复医学包括在内,成为医学的第四个方面。
医学不仅要治病救命,而且要解决存活后的身、心、社会和职业能力等,因而以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康复医学,成为所有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康复医学的概念、基础理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手段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等。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康复定义及范围、目标、服务方式;熟悉政策法规。
2.掌握康复医学定义、对象、范围、工作方式及其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3. 了解康复与康复医学形成与发展。
4. 了解康复医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5.掌握康复医学基础的基本构成。
6.掌握康复评定的重要性及其与临床诊断的区别。
7.掌握常用康复治疗方法。
8.掌握康复治疗小组的工作方式。
9.掌握痊愈与康复的区别;了解康复服务网络体系。
10.康复医学的疗效评定等级。
11.熟悉康复疗效分级标准。
12.掌握开展康复医学工作的迫切性。
康复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随着经济、科技进步,人口老化,自然灾害及战争(恐怖事件)无法防止消除,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
因而健康的概念,医学的模式,都已发生变化。
全面医学已将康复医学包括在内。
医学不仅要治病救命,而且要考虑存活后的身、心、社会、职业能力的尽可能恢复。
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它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
康复医学所面临的人体各种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感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认知能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系统掌握总论部分、康复评定、各种常用康复治疗方法、各种常见病康复。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科。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评定及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
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
3.学会与有关临床科室协作为疾病的急性期、恢复早期、后期康复诊疗服务。
4.培养良好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时数分配四、考核要求1.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掌握好命题的广度和深度, 重点考察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 兼顾综合分析和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2.试题内容为本学科重点,即: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3.试题水平相当于教育目标所确定的预期水平。
4.试题提供的信息要准确,目标要求清楚。
5.试题类型及比例: 填空题20%, 选择题20%, 是非题20%, 名词解释l0%, 问答题20%, 病例分析10% 。
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康复的定义、内容范围、概念及康复医学的定义、对象、范围;熟悉康复预防三层次、社区康复的基本概念、康复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临床医师与康复的关系。
课程内容一、康复、康复医学定义范围康复定义、内涵、康复服务方式。
生物反馈疗法1.概述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BFT)是一种应用电子仪器将人们正常意识不到的身体功能变化,转变为可以被人感觉到的讯息,再让患者根据这种讯号学会控制其自身的不随意活动的方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心理生理自我调节技术。
生物反馈疗法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病人应主动参与治疗,医生应兼具心理学知识,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预期效果。
2.作用机制人体内的皮肤温度、肌电活动、脑电活动、血压、心率、胃肠蠕动等,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一般很难感知和控制。
生物反馈就是在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来学会控制内脏或其他方面的非随意功能。
生物反馈使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生理状况以及如何通过心理活动对它产生影响,通过塑造、强化、条件反射等学习原则,对过强或过弱的生理病理状态进行矫正。
利用生物反馈仪进行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患者对机体内部的自我感知能力,达到由意识控制内环境、调节机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仪实际是学习和训练的工具,不是一个单纯的治疗仪。
3.常用方法简介(1)肌电生物反馈将所采得的肌电信号,经放大、滤波、双向整流、积分,用积分电压驱动声、光、电、数码等显示器,由于积分电压与肌紧张成正比关系,故能借此直接观察肌紧张与松驰的程度。
临床广泛用于放松训练,肌张力增高或下降的训练,使肌张力趋于正常。
(2)手指温度生物反馈手指温度反映外周血管的功能状态,在应激状态下,外周血管血流减少,手指温度降低;精神情绪稳定时手指温度升高。
将温度传感器置于示指或中指指腹,用数字显示温度值,或用一排红、黄、绿三色彩灯显示温度变化,还可辅以音响指示温度的相对变化,通过训练,逐步达到随意调节手指温度而达到抗应激。
(3)血压生物反馈主要通过缓解紧张情绪,提高抗应激的能力达到降压作用。
训练时,患者可以观察到血压的动态变化,通过主观努力,练习掌握自我调节血压。
适用于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早期。
磁疗法
1.定义应用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磁疗法。
2.作用机制和治疗作用磁场作用于人体可以改变人体生物电流与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影响体内酶的活性与新陈代谢过程;还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影响经络而发挥治疗作用。
(1)镇痛降低神经末稍的兴奋性,提高痛阈;并可改善血循环,加速致痛物质的清除。
(2)消炎消肿局部血循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有利渗出吸收及炎症产物排除,并能增加免疫功能,达到消炎消肿的作用。
(3)镇静降压磁场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善睡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
(4)降脂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磁场可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
(5)修复损伤组织磁场影响一些酶的活性,从而改善营养和代谢,有助于病损组织修复。
(6)治癌实验研究强磁场有抑制杀伤癌细胞的作用。
3.临床应用适应证:软组织损伤、皮下血肿、关节炎、腱鞘炎、肋软骨炎;神经炎、神经痛、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胃炎、原发性高血压、痛经、盆腔炎、前列腺炎、婴儿腹泻、瘢痕增生、注射后硬结,海绵状血管瘤等。
禁忌证:禁用于戴有心脏起搏器者,严重心、肺、肝及血液疾病、恶液质、孕妇下腹部、不良反应显著者。
1。
石蜡疗法
1.概述利用加热后的石蜡涂敷于患部,这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石蜡疗法。
此为传导热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石蜡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医用石蜡为白色半透明无水的固体,呈中性反应,热容量大,导热系数小,是良好的导热体。
2.作用机制
(1)温热作用石蜡加温后能吸收大量热,保温时间长,缓慢放热,具有强而持久的温热作用,故有镇痛消炎、促进组织修复、缓解肌肉痉挛,降低纤维组织张力,恢复组织弹性等作用。
(2)机械压迫作用石蜡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延展性,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为液体,涂布于体表,在冷却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对组织产生机械压迫作用,可促进水肿吸收。
(3)润滑作用石蜡具有油性,可滑润皮肤、软化瘢痕。
3.临床应用适应证:关节炎、腱鞘炎、骨折后关节肿胀与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瘢痕增生挛缩、神经痛等。
禁忌证: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感染性皮肤病、急性软组织损伤、婴儿等。
1。
水疗法1.定义应用水的温度、静压、浮力和所含成份,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水疗法。
2.治疗作用(1)温度作用人体对温度刺激的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与人体作用面积和皮肤温度相差越大,刺激越突然,反应也越强烈。
(2)机械作用全身浸浴时,人体受到水静压的作用,可使血液重新分布;借助水的浮力能使功能障碍者在水中进行辅助性或抗阻性等各种运动锻炼;水流的冲击能起按摩作用。
(3)化学作用在水中投放各种矿物盐类,能收到天然矿泉的功效。
3.常用的水疗方法及适应证水疗的种类繁多。
按温度分类有冷水浴、温水浴、热水浴;按压力分类有低压淋浴、中压淋浴、高压淋浴;按成分分类有汽水浴、药物浴;按作用部位分局部水疗、全身水疗;按作用方式分类有擦浴、冲洗浴、浸浴、淋浴等。
现代水疗发展较快,在康复医学临床中,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这里介绍几种常用水疗法。
(1)药物浴①盐水浴用粗制盐配成1%~2%浓度的浴液,具有提高代谢和强壮作用,适用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②松脂浴在温水中加入松脂粉剂,具有镇静作用,适用于高血压早期、多发性神经炎和肌病。
③碱水浴在淡水中加入碳酸氢钠、氧化钙、氧化镁,具有软化皮肤角质层和脱脂作用,适用于多种皮肤病。
④中药法根据不同病证制定的方剂,煎后加入浴水中治疗相应疾病。
(2)哈伯特槽浴应用哈伯特槽进行水疗的方法称为哈伯特槽浴(whirlpool bath)。
哈伯特槽由“8”字形槽、升降担架、水过滤消毒装置组成。
适于个体治疗,用水量少,治疗师不必浸在水中,升降设备使患者进出水池方便。
治疗方式有涡流浴、气泡浴、局部喷射浴等。
治疗时根据病情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按摩、抗阻或辅助运动等各种训练。
适用于不方便在水中运动池内进行治疗的各种患者;治疗大面积烧伤感染和压疮。
(3)涡流浴现代的涡流浴槽,水的温度、涡流刺激作用的强弱和治疗时间均能自动控制调节。
有三种类型,即上肢用涡流装置,上、下肢两用涡流浴装置,全身涡流浴装置。
康复医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独特治疗技术的医学学科,是应用各种措施促进伤、病、残者功能恢复的医学。
本学科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
通过学习使医学生树立现代康复理念,了解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康复治疗,掌握临床常见病损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原则,能采用恰当的方法行床旁早期康复,选择适当的疾病、恰当的时机送诊康复,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和选用矫形器等。
本课程需要医用物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作基础。
本大纲根据南登崑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编写。
参考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及临床示教相结合。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使用,预防医学、护理学、检验医学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参照使用,内容分掌握(必须深刻理解、记忆和融会贯通)、熟悉(理解概念和意义)、了解三部分,学生要按上述要求学习掌握。
本课程课堂教学51学时,临床示教3学时。
参考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相关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神经系统常见病损的康复骨关节病损的康复内脏疾病的康复其他常见疾病康复临床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33969936312合计51 3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目的要求掌握康复及康复医学定义。
熟悉康复医学的组成及工作方式。
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地位、残疾问题。
教学内容1、康复:综合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措施,对伤病后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功能障碍进行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干预,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回归社会。
2、康复医学是一个运用多种手段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
超声波疗法
1.概述用超声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是频率在20KHz 以上的机械振动波,具有与光波相似是的物理性质如:反射、折射、聚焦,在介质中传播的能量因逐渐被吸收而衰减,在空气中衰减迅速。
医用超声波频率为800~1000KHz,国内传统的超声波频率为800KHz,近年有研究采用30~50KHz低频超声波及1~3MHz高频超声波进行治疗的报道。
2.作用机理与治疗作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于人体,对细胞产生细微的“按摩”作用,引起细胞质运动,原浆颗粒旋转等;超声能在体内转变成热能;机械作用及热作用进而影响细胞内部结构和功能,酶活性增强,生化反应加速。
超声波的治疗作用如下:
(1)镇痛解痉超声波作用下神经及肌肉组织兴奋性下降;
(2)促进结缔组织分散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3)溶栓作用动物实验提示超声波有溶栓作用。
(4)减轻或消除血肿由于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组织营养改善,促进渗出吸收。
(5)促进组织再生、骨痂生长,加速骨折修复。
(6)通过作用于神经、体液的反射途径或穴位经络作用影响全身或调节相关的脏器功能。
(7)治癌作用应用多个声头高强度聚焦使肿瘤组织内产生高温以杀伤肿瘤细胞。
3.临床应用适应证:神经痛、神经炎、软组织损伤、注射后硬结、瘢痕粘连、血肿机化、狭窄性腱鞘炎、骨折延迟愈合、血栓性静脉炎、冠心病等。
禁忌证:恶性肿瘤(常规理疗剂量)、急性炎症、出血倾向、小儿骨骺部、孕妇下腹部、眼、睾丸等部位。
1。
康复医学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概述】1.康复:·概念:通过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水平、重返社会(有的病理变化无法消除)·对象:病伤残(功能障碍)者·原则: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2.康复医学: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3.康复医学的组成:·康复预防:一级预防:预防疾病伤残造成的身体结构损伤二级预防:限制或逆转身体结构损伤造成的活动受限或残疾三级预防:防止活动受限或残疾转化为参与受限+·康复评定:一般至少进行3次·康复治疗:原则是早期介入、综合实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各种疗法之间并列安排康复护理指导思想:变”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功能评定”和”功能康复”贯穿整个过程4.康复医学管理:以病人为中心,协作组的工作方式【地位】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以功能为中心,以恢复患者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中心·康复医学应该以临床医学同时并进,从医疗的第一阶段就开始进行【残疾的发生和预防】1.残疾的分类:·ICIDH-2(2000):分为损害失能、活动失能和参与失能·残疾:因残损使能力受限或缺乏,是个体水平的残疾·残障:因残损限制阻碍患者发挥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2.ICF分类:·ICF: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属肺诊断性,即适用于所有人的分类3.我国残疾分类:·五类:视力、听力、智力、肢体、精神残疾·六类:五类+听力语言残疾;不包括内脏残疾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肌张力评定】1.定义:·肌肉组织在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是一种非随意、持续、微小的收缩·表现为静止性、姿势性和运动性肌张力2.异常肌张力:·肌张力增高:痉挛:多见于椎体束病变;牵张反射亢进,起始阻力大但运动阻力小(折刀现象)强直:多见于锥体外系病变,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各方向阻力一致(铅管样强直),伴震颤则出现阻力规律降低或消失(齿轮现象)·肌张力减低:被动运动时阻力降低,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张力障碍:常见于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和手足徐动症3.肌张力评价标准:·痉挛评定标准:Ashworth评定量表【肌力评定】·肌力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自然收缩可有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和等速收缩三种形式·测定方法可有徒手(MMT)、等长(IMMT)、等张(ITMT)、等速(IKMT)1.徒手肌力测试(MMT):·中心是3级:能抗重力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但不能抗阻力【关节活动范围测定】1.定义:·关节活动范围(ROM):关节运动时通过的运动弧,即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人体自身随意运动产生的,体现大脑对身体控制的动态过程·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通过外力帮助下产生的运动弧,通长大于AROM2.测量:·最常见通用量角器测量,误差允许3~5°·方盘量角器:不用确定骨性标志、操作方便快捷、精确度较高【步态分析】1.外周神经损伤:·臀大肌步态:鹅步,前后摇摆·臀中肌步态:鸭步,左右摇摆·屈髋肌无力:步长缩短·股四头肌无力:膝过伸、躯干前屈·踝背运动:支撑相中期踝背屈障碍2.中枢神经损伤:·偏瘫步态:划圈步态·截瘫步态:跨槛步态·脑瘫步态:踮足剪刀步态(痉挛型常见),醉汉行走姿态(共济失调型)·帕金森步态:慌张步态【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1.平衡评定:·平衡:身体保持一种姿势以及运动或外力作用下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姿势:躯体一种非强制性、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状态·身体重心落在支撑面内就能保持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一级)、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和他动动态平衡(三级)2.协调评定:·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言语功能评定】·语言(language):由词汇和语法组成,表达出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言语(speech):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言语-语言的构成要素:发声、构音、语言和流畅度·评定方法:Boston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ADE)【认知功能评定】·包括简明脑机能评定(MMER)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CTA)第四章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运动治疗按动力分类可分为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技术: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类可分为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其中主动运动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软组织牵伸技术:目的为①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②降低肌张力、③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④防止发生不可逆的组织挛缩·肌力训练技术:分类:可分为非抗阻力运动(主动、主动助力)和抗阻力运动(等张、等长、等速)作用:-非抗阻力:助力肌力-等张:动力性运动;利于功能性活动的实现,包括向心性和离心性-等长:静力性运动;保持肌力,防止废用(站桩功)-等速:增强肌力选择: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进行主动抗重力或抗阻力训练以增加肌力·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利用反射抑制异常肌张力Brunnstrom技术:下肢屈肌协同运作的引出DNF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步骤为①上肢功能②口面部功能③仰卧到床边坐骑④坐位平衡⑤站起与坐下⑥站立平衡⑦步行·运动处方:运动量占极量心率的60%-80%;耗氧量一般占最大耗氧的40%-60%运动疗法总结版本2分类综合介绍:1、被动运动2、辅助运动3、主动运动4、抗阻力主动运动适应范围:1、运动系统疾病,包括四肢骨折或脱位、脊柱骨折、关节手术后、颈肩腰腿痛、脊柱畸形、关节炎、骨质疏松等;2、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性瘫痪、脊髓炎症或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神经衰弱等;3、内脏器官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内脏下垂、消化性溃疡、内脏手术后等;4、代谢障碍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等;5、其他,包括肿瘤术后恢复期、艾滋病、戒毒后、烧伤后瘢痕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