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泰州园博园避难场所建设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65.44 KB
- 文档页数:3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绿地公园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绿地空间,拥有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等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在增加,因此,完善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防洪、防风、安全避难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绿地公园应完善防洪功能。
在城市化过程中,水泥化和建设覆盖面的扩大导致了城市的洪涝风险增加。
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肺”,应该充分发挥其吸收雨水的功能。
比如,可以在绿地公园中设置花坛或草坪的地面设计为透水性,以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进入地下,减缓雨水径流的速度。
此外,可以在绿地公园中建设水池或蓄水池,用于储存雨水,在暴雨来临之前进行合理的排水,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会因为暴雨而超负荷运转。
其次,绿地公园应完善防风功能。
自然灾害中的风灾经常伴随着雨水灾害,其破坏力很大。
因此,在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建立合理的风道和防风带。
比如,可以沿公园周边植被密集的地带增加鸿雁木、柏树等防风树种,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减轻风的影响。
同时,在公园的开放区域增加合适的围挡,如栅栏或矮墙,能有效地遮挡风力,提供舒适的环境。
最后,绿地公园应提供安全避难场所。
灾害发生时,市民需要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尤其是在地震、台风等灾害中。
因此,绿地公园应该配备相关的避难设施,如应急救护站、地震避难厂房等。
同时,公园应配备足够的座椅和帐篷,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休息的场所。
并且,公园的交通网络应该完善,方便避难人员的疏散和救援人员的进出。
除了以上措施,绿地公园的管理与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公园应建立健全的灾害应对预案,培训公园员工的防灾应急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其次,公园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生态设施,确保其运行正常。
此外,公园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防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完善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对于城市的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绿地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应承担起减轻灾害风险、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
城市绿化与城市防灾减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绿化和城市防灾减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绿化与城市防灾减灾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们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增加人们的居住舒适度,还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就城市绿化与城市防灾减灾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城市绿化与城市防灾减灾的关系城市绿化和城市防灾减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城市绿化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减缓气温上升速度。
这些因素对于城市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例如,在夏季,城市如果没有足够的绿化覆盖,地表温度将会升高,增加了城市内的热岛效应,进而使得暴雨、洪水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而城市中的绿地、湖泊等自然环境能够吸收热量,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因此,城市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其次,城市绿化还可以加强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自然缓冲带,提供保护屏障。
城市防灾减灾需要依靠自然和人工的保护层。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建设绿色带和森林防护带来保护城市免受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侵袭。
同时,城市的绿化还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缓降雨对地面的冲刷,有效地防止土地沉降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城市绿化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城市绿化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自然灾害对心理的冲击。
自然灾害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困扰,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然而,城市中的绿化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人们可以通过接触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来减轻对灾害的恐惧和焦虑。
因此,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减轻灾害带来的伤害。
二、城市绿化与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城市绿化和城市防灾减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城市绿化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我国城市建设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发展与防灾能⼒的⽭盾⽇益突出,建设系统防灾减灾⼯作⾯临着新的挑战。
建设部提供的有关资料显⽰,我国城市建设综合防灾⼯作⾯临⼋⼤难题:问题⼀:城市建设综合防灾的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我国⾄今没有城市防灾根本法,城市已有的涉及城市建设综合防灾的法规和技术规范也需修订和完善;对灾害的管理⽬前是分灾种、分部门进⾏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作,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各⾃为政、互不协调的现象。
问题⼆:城市⼯程设施的防灾情况底数不清。
我国城市建筑和⼯程系统抗灾能⼒全⾯普查、监测和评估的体系尚未建⽴,缺乏可靠的基础数据作为科学决策依据,对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够强。
问题三:城市单灾种防灾规划各⾃为政,缺少综合防御及城市群防灾体系。
单灾种防灾规划之间在资源分配、防灾空间利⽤、疏散路线选取⽅⾯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分配冲突情况。
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和城市群综合防灾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公众需求。
问题四:城市设防标准不均衡,早期⼯程设施防灾能⼒不⾜。
城市建筑和⼯程系统设防标准不均衡,很多⼯程设施由于历史原因设防标准偏低甚⾄不设防,历史⽋账较多,其结果导致城市⼯程设施的抗灾能⼒参差不齐。
公共建筑抗御灾害能⼒明显偏低,往往是城市的防灾薄弱环节,更⽆法据此形成具有综合防灾能⼒的城市防灾据点体系。
问题五:重⼤⼯程、⽣命线⼯程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与城市发展不适应。
⼀些重⼤⼯程、⽣命线⼯程等基础设施的抗灾标准偏低,不能满⾜城市发展需要,早期建造的⽔利电⼒设施、交通枢纽、城市管等受当时防灾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抗御灾害能⼒很差,尚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监测、预警和加固措施。
问题六:重要城区及社区的综合防灾体系尚未建⽴。
对城市重要城区和社区的防灾设计和防灾能⼒建设,特别是城市的CBD等⾼密度、⾼风险区域的防灾问题,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防灾体系,缺少城区防灾规划设计和系统防灾设计指导。
问题七:灾难防御领域的科技⽀撑不⾜,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尚不完善。
北方园艺2013(04):89~91景观·园林花卉·第一作者简介:蒋嘉懿(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责任作者:朱颖(197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住建部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1-R2-9);苏州科技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SKCX12S_001)。
收稿日期:2012-11-05中国城市避灾绿地构建的思考蒋嘉懿,雍振华,朱 颖(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摘 要:城市避灾绿地是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灾害发生过程中对保护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避灾绿地研究与建设进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我国避灾绿地研究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方向。
关键词:避灾绿地;防灾公园;防灾型社区;综合防灾中图分类号:TU 984.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09(2013)04-0089-03 一次严重的城市灾害就有可能给一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沉重的打击。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因素诱发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增大,城市灾害风险时空分布“集聚度”和“广及度”特征日趋强烈,一旦发生灾害,放大效应显著。
城市避灾绿地的建设是城市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欧美国家于17世纪始利用绿地构筑防灾公共空间体系[1-2]。
日本因地质灾害频发,避灾绿地建设追求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目前其建设流程和管理机制也较为完善[3]。
1 概念解析国内外对具有避灾功能的绿地命名较多,其中,“避灾绿地”和“防灾公园”较为常用。
“防灾公园”突出的是“防范”特点,侧重于绿地在灾害发生前的防范作用,以1~2类灾种防治为主要内容,其构建基础以公园绿地为主。
“避灾绿地”体现的是安全避灾的概念,侧重于绿地在灾害发生时和发生后为灾民提供避难场所、阻止或延缓次生灾害发生等作用,其构建基础包括多种绿地类型。
浅析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化改造设计【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防灾减灾功效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化改造,是城市防灾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防灾公园相关知识,对比总结一般城市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化改造的设计思路。
【关键字】城市绿地、防灾公园、防灾化改造21世纪世界灾害频发,突如其来的巨灾和接连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破坏了城市内部正常有序的生活与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建设迫在眉睫。
城市内部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空间、广场空间、城市绿地、滨水空间、地下空间以及设施空间等[1]。
其中,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防灾减灾功效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综合防灾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8年9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2]中指出:城市绿地“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以及“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城市绿地因其空间的开敞性、良好的生态功效以及分布广泛等特征,成为承托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重要物质载体。
以下根据灾害发生时段,即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灾后一日至数周、灾后数周至数年四个时间段对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进行分析。
灾害发生前——防灾知识普及和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灾害风险的作用。
城市绿地空间,如各种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可定期进行灾害知识宣讲、防灾演练等活动,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指导市民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有序、高效的疏散和避难。
城市绿地中栽种的树木、植被等,具有良好的蓄水固土、防风固沙以及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消除引发城市灾害发生与恶化的负面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灾害风险、甚至防止城市灾害的发生。
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摘要:人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防灾避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及社会的复杂变迁,各类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治理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
各国不断提高对防灾、应急避难等议题的重视。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类高频、大破坏力灾害事件的影响,政府、社会和学界对应急避难工作一直十分重视。
此外,安全视角下的可持续街区理念认为应急避难场所构成了应急状态下的城市“街区”,是可持续街区的安全能力表征并提供了构建动力。
基于此,对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公园绿地;防灾公园引言为了提高市中心停车绿地的应急功能,还建议增加应急场所停车绿地的基础设施,如安装应急景观和定期维护应急场所。
市中心的避难场所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设计师和相关政府人员共同努力,确保避难场所生活中的市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国内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践中国大陆地域辽阔,灾害种类繁多且频发,应急避难实践经验丰富,政策也一直在跟进,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2003年,应急管理体系简易,高度集权,单一部门应对单一灾害;第二阶段为2003年,“非典”事件推动中国始建一案三制现代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历经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雅安大地震,受到了反复检验。
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2003年,也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竣备年,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建成,其公园绿地承载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光应急疏散区便多达39个。
随后短短几年内,北京市新增了28处应急避难场所,为全国范例。
成都、厦门、天津、南京、南宁、邢台、松原、威海、长春、营口等10余个城市也积极筹划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的中国应急管理部将全国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纳入统一体系,有利于全国各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的统筹规划和监管。
浅析城市减灾避险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而今,城市绿地在防御城市灾害中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提高城市绿地的应急避险功能,上升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上饶市为例,对减灾绿地规划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减灾绿地;规划建设1 对城市减灾绿地的理解城市绿地,尤其是以公共绿地为代表的集中绿地,由于具有较大规模、相对完善的设施和内部建筑密度较低的特性,能够有效发挥应急避险的功能,可作为应急避险的良好场所。
当城市灾害(如地震、火灾等)发生时,公共绿地可以成为应急躲避、伤病急救、人员再疏散的场所,而且其相对开阔的空间特性也可以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恶化。
目前,城市中主要发生的灾害,一是地震、火山、洪水、海啸等自然地质灾害,二是火灾、噪音、风沙尘、水土流失、化工品泄漏或爆炸造成毒气弥散等人为灾害,三是由于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以及自然灾害后发生的次生灾害等混合型灾害。
由此可见,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日常功能与应急避险功能的重叠,既要在平时满足生态、景观、文化、游憩的功能需要,又要在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能够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尤为关键。
让一直在身边呵护人们生活的城市绿地,在危难之时都能拯救生命,成为真正的“诺亚方舟”。
2 上饶市城市减灾避险绿地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1 存在的问题上饶市乃至全省、全国许多城市,都有绿地分布不均、应急避险设施不完善、功能有待提高等共性存在。
大多数绿地在规划和建设中,没有考虑其应急避险功能,绿地中没有配备适于避险救灾的设施。
如 2008年汶川地震中,成都市民涌入公园绿地躲避,如厕、饮水成为最大问题。
就上饶市来看,除有和其他城市共同的特点外,在城市减灾绿地的实施建设上,集中表现出如下问题:2.1.1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减灾绿地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子。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密度日益升高的城市如何应对各种灾难突击?怎样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不久前,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美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避险能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看法》。
笔者以香港的城市公园绿地在防灾避险方面的阅历为例,谈谈怎样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
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密度日益升高的城市面向各种灾难突击,其软弱性也不断显现。
因此,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尤显重要。
在突发灾害消失时,城市绿地、公园多方面的防灾功能详细包括:防洪、抗旱、保持水土;避震,一般地震发生后,部分树木不致倒伏,可以利用树木搭建帐篷,发明避震的暂时生活环境;防火,一定面积规模的城市公园等绿地,能够切断火灾的扩散,防止飞火延烧,在熄灭火灾、控制火势、削减火灾损失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很多绿化植物枝叶中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挡火势扩散扩大;防风,北方城市的风沙、沙尘暴,沿海城市的海潮风、风暴等灾难经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
另外,因为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造稀有、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暂时生活住宅,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暂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地。
为了完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其计划设计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防灾公园内广场的位置和规模对需要避难的人员来说是须要和充分的;从防灾公园周边的火灾延烧情况来确保其平安性;周边街道发生火灾时,没有热气流辐射热、飞火等对避难者构成的危急;公园内,没有发生灾难的因素或扩大因素;能够供应避难者生活所需的饮水、食品等的应急用品。
香港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香港曾发生过包括台风、暴雨、事故火灾、疫病等在内的多种大型灾难。
尽管香港有很完美的应对莫测风云及事故灾难的社会系统,但在城市防灾措施及防灾空间设计上仍缺乏更深层的防灾意识及应急策略。
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的简介,分析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的可能性和优劣基础上,结合市的区域特点和历史文脉,探讨了在市进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时,需与城市绿地相结合,且结合过程中需应遵循“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合理规划”设计原则,以此设计原则为指导,分析了在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建设的建议,并提出了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理想分布案。
关键词:地震避难场所城市绿地防灾减灾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introduction,analysis of emergencyshelter and on the ba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combinationpossibilitie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hasa area and historicalcontext,in Lhasa city is discussed in the design of emergencyshelters,need to combine with urban green space,and should befollowed i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flat combination“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designprinciples”.This design principle as the instruction,analyzes theimplementa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Lhasa designproposal,and put forward the Lhasa ideal distribution scheme ofemergency shelters.Key words:earthquake;emergency shelter;urban green space;prevention disasters and reducing damages1.研究目标背景是中国自治区的首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
有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的探讨摘要:避灾绿地规划是提高城市综合抗灾避灾能力、完善城市绿地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所作的一些探讨与分析,希望对我国避灾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Disaster shelter green space planning is to raise city integrated disaster ability; perfect city function of gre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paper makes some discussion and analyses, the hope of China’s disaster shelter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ve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Key Words: city planning; green space system; disaster prevention一、防灾避险绿地概念防灾避险绿地是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的简称(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hedge green),是指当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它一般由城市的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的某些地块组合构成,是城市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为避难者提供避难场所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包括减轻或防止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或固定避难场所。
二、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绿地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在城市绿地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与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灾避险绿地空间均布度低防灾避险绿地总量反映了一个城市能吸纳灾民总体能量的大小,它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指标。
城市防灾公园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孟庆丽来源:《绿色科技》2011年第02期摘要:分析了北京市中心避难场所用地现状,及北京市在防灾公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公园收稿日期:2010-12-02作者简介:孟庆丽(1975—),女,河南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与施工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2-0035-031 引言城市公园及绿地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它们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空间形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对城市防灾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防止火灾发生、临时避难急救作为城市重建的据点拥有较大的优势。
目前,城市各级管理者和决策层对城市公园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没有从战略高度和宏观尺度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减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2 北京中心城区防灾避难场所用地现状北京是全国的首都,是一个重点设防城市。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原有以旧城为中心圈层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不能满足城市防灾的需要,还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灾害隐患。
近些年来,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城市公园绿地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增至1 163个。
北京市内有防灾公园绿地27处,包括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淀公园、马甸公园、万寿公园等,总面积约495.1hm2,可见防灾公园建设与普通公园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于一个拥有870万人口的城市来讲,防灾公园的建设还远远滞后于其他国家的规划建设。
二环以内有11个防灾公园,二环与三环间有3个,三环与四环之间有8个,四环与五环之间有3个,五环外有2个。
针对中心城区27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抽样调查,抽出6个进行分析。
2.1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公园于2003年10月建成我国第一座防灾公园,公园横跨朝阳和海淀两区。
北临奥林匹克公园和中华民族园,西起健德桥,东至太阳宫惠忠庵村,全长4.8km,宽130~160m不等,面积67hm2。
城市绿化与城市防灾减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其中,城市绿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对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并介绍其实施方法与成效。
一、城市绿化对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城市绿化在城市防灾减灾中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绿化能够增加土地覆盖率,减轻城市生态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
植被覆盖的增加能够有效减少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城市绿化能够吸收和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于减少空气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意义重大。
此外,城市绿化还能够稳定气温,调节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内的温度,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应力。
综上所述,城市绿化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绿化的实施方法城市绿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公园绿地和城市森林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们休闲放松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自然灾害的缓冲区。
通过增加公园绿地的面积,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内部的洪涝和山体滑坡风险。
其次,可以在城市中种植适宜的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例如,在城市的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既美化了城市景观,又提供了遮阳和降温的效果。
再次,可以鼓励居民在屋顶、阳台等空间种植绿植,增加城市的垂直绿化面积。
最后,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来推动城市绿化工作。
例如,提供绿化补贴,加大对绿化项目的扶持力度。
三、城市绿化的成效评估城市绿化的成效评估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评估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城市绿化进行评估。
首先,可以从自然灾害风险的角度评估城市绿化的效果。
通过比较城市绿化前后的自然灾害风险程度,可以评估城市绿化对于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的贡献。
其次,可以从城市环境质量的角度评估城市绿化的效果。
通过测量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城市绿化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估城市绿化的效果,包括绿化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旅游业的推动等方面的影响。
防灾避险绿地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
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市积极推
进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我市加大了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投入。
通过政府资金
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加大了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
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同时,我们还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支持,为防灾避险绿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们注重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科学规划。
我们充分考
虑了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科学规划了防灾避险绿地的位置、
面积和布局,确保了绿地的功能发挥和效果最大化。
同时,我们还
注重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保证了绿地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管理和维护。
我们建
立了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了对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
了绿地设施的完好和功能的正常运行。
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绿
地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市民对防灾避险绿地的认识和利用率。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监测和评估。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系统,对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发挥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了绿地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的来说,我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投入,科学规划和精心管理,不断完善和提升防灾避险绿地的建设水平,为打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绿地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规划建设作者:刘皎琳王琏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0期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数量也同步剧增,迫使公共聚集场所也呈现出几何数递增,与此同时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己成为刻不容缓的艰臣任务。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和文化功能,还具有突出的防灾避险功能。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对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认识不足;②适合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③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本文在城市绿地平常时期的作用探讨在非平常时期城市避灾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
关键字: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减灾;防灾;规划建设一、绪论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发生的大型自然灾害表明,高度现代化的城市,虽然从表面上看,钢筋水泥、铜墙铁壁,还有先进技术作保证,但实际上,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
因此,研究如何保护现代城市免遭自然灾害,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紧迫任务。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体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它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特定区域。
城市绿地以自然要素为主体,为城市化地区的人类生存提供新鲜的氧气、清洁的水、必要的粮食、副食品供应和户外游憩场所,并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城市绿地按其用地性质和主要功能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建设部最新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一2002),城市各类绿地分为5大类,13中类,11小类。
5大类绿地分别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
各类城市绿地按照城市生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就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地灾害防范与处理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能提供美丽的景观,还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绿地面临着各种灾害的威胁,如洪水、滑坡、土壤侵蚀等。
因此,灾害防范与处理措施的采取和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绿地灾害防范与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一、绿地洪水防范与处理洪水是城市绿地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合理设计和规划绿地,采取一些洪水调蓄和排泄的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可以设置绿地蓄水池,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减轻洪水的冲击。
其次,可以合理布置绿地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避免水流聚集引发洪水。
此外,可以结合植物的生态特性,选择适合湿润环境的植物品种,提高绿地的蓄水功能和水文效应。
二、绿地滑坡防范与处理绿地滑坡是由于地势起伏、土壤松散等原因引发的灾害。
为了预防和处理绿地滑坡,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查,了解地质和土壤条件。
然后,可以采取防止土壤沉降和龟裂的措施,如加固土壤、设置围护墙等。
此外,适当增加绿地的植被覆盖,选择耐寒耐旱的植物,以增强土壤的抗滑性和保持力。
三、绿地土壤侵蚀防范与处理土壤侵蚀是绿地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防止和治理绿地土壤侵蚀,可以采取措施促进土壤固结和保持土壤水分。
例如,通过植被覆盖和绿化带的设置来保护土壤表面,减少水流的冲击。
此外,可以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来抓牢土壤,增加土壤的保持力。
四、绿地灾害应急处理即使预防措施做得再好,灾害的发生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及时应对灾害发生,进行应急处理至关重要。
在绿地灾害应急处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和紧急响应机制。
同时,需要对绿地灾害应急队伍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效率。
另外,及时通报和发布灾害信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应对绿地灾害。
综上所述,绿地灾害防范与处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洪水防范、滑坡防范、土壤侵蚀防范以及灾害应急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绿地灾害的发生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