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课时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课时目标】1.依据图文资料分析我国地形特征。
2.能够在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理解不同地形区的特征。
3.依据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地形类型的构成特征,理解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一:教师(多媒体快速播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景观图):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明显,同学们能够说出多媒体展示的是什么地形区吗?学生相互讨论,有的能够说出,有的不能说出。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我国的地形有所了解,但是还不十分全面,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就来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充满好奇,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导入二:教师: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过,地球表面的陆地主要分为五种地形类型,同学们能够说出是哪五种地形类型吗?学生: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
教师: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说出去过我国哪些地形类型?学生七嘴八舌谈体会。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经历都很丰富,但是我国的地形类型更丰富,今天我们就走进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类型,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走进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推进新课教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
(一)地形类型齐全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第22页图片):我们地形类型齐全,同学们根据展示的图片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这些地形区。
学生自主学习,从地图册中的中国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地形区。
【设计意图】本环节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为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他们迅速从地图中找出需要的地形区。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查找,我们发现我国地形类型齐全,而且交错分布在不同的山脉之间,这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征。
我国还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认识一下其他的地形区。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2、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上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分布范围、平均海拔以及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3、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及利用价值、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教学难点:说明我国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力发电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学习新课:读《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让学生看地图册P10—1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我国各地海拨高低有什么差别?提示:4000米以上、1000—2000米、500米以下的地方各分布哪些地方?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大致呈什么状分布?(学生:阶梯状)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继续提问)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大陆架概念)(观察判断)同学们仔细阅读图2.2,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学生: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小结)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图2.2)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通过读图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读图概括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特点;通过读图和分析资料说明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本节课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大量的地形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我国地形特征。
通过设计“走遍中国”情境,教师和学生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整节课都沉浸其中,在欢快的旅途中学习地理知识。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地形景观图和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能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并通过读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分布特点。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归纳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地形的整体特征,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主要地形区的特征及分布。
2.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难点:主要山脉与地形区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在中国地形图上找一些主要的山脉、地形区,在网上查阅其相关资料,课前进行展示介绍。
模块主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我国幅员辽阔,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耕地资源不足。
但是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山脉连绵起伏、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山脉不仅是自然地理分界,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
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基础上展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图片资料,如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景观图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选图、用图的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势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