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3.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主客问答——婉而多讽的曲笔之妙《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与反思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娜《种树郭橐驼传》是篇传统的寓言类文言文,笔者已教过多遍,也已听过多次的公开课。
但这些课似乎都陷入了“背景介绍——课文翻译——旨意总结”的套路中,务实一些的课上会再探明对比、类比等手法来落实本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教学目标。
但愚以为这些教法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授法上,并未转化为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法上。
新课程的理念是要转变学生学法,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学会并运用,故而笔者在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思维灵动起来的方案,实录如下,就教于方家。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4—5段,与昨天所学的第3段正好形成了什么?生1:类比,无论是种树之道还是治民之道,都要顺天致性,不要“烦政扰民”的道理就如同不要”勤虑害树”的道理一样。
这两个部分形成类比。
师:柳宗元写“养民之道”是不是跑题了?课题明明是写“种树郭橐驼”的传嘛!生2:不是跑题,这两段恰恰是本课的主旨所在。
因为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主张“文以明道”,他这个士大夫为种树的郭橐驼做传的目的恰恰是为了阐述为政不可过繁的为官之道,治民之道。
师:你是从作者柳宗元的身份出发,推出他的写作目的在于讽谏当政者的。
还能从别的方面推论吗?别忘了孟子说的“知人论世”。
生3:还可以从时代特征上说。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农民占有很少的土地,却要缴纳种类繁多的赋税,为政者无论是兴兵打仗还是广建宫室,都要来向百姓要钱,要粮,要兵丁,要劳力,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这个角度来看,为政者做的事越多,就对百姓生产生活的损害就越大。
所以要写这篇文章阐述“养民之道”就是不要“烦政扰民”。
生4:去年,温总理提出的“不折腾”也是这个道理嘛!师:对,看来这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针砭了中唐的时弊,现在读来也颇有现实意义。
好文章的流传一定是因为其中有真知灼见的,文以载道,文又以道传。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要上柳宗元的一篇文章,谁上来把课题写下。
(生板书课题:种树郭橐驼传)师:她在写课题的时候同学们自己也再比划一下。
我发现我刚抽查的两本书本,你们都预习完了对吧,但是有个习惯你们自己看着办,如果今天在课上没问题的也可以,但是如果在课上我发现存在问题,那么绝对不允许这样做,什么问题呢?你们的书上不着一字,预习以后书上一点印迹都没有。
写好啦,歪歪斜斜的。
“种树郭橐驼传”,我刚没看笔顺,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她的笔顺对不对啊?字写对了,这里哪个字容易搞错,需要我们注意的?生:“橐”师:这道题出过,这个字是很多同学会写错的。
“橐”,弯的小树,被什么压得直不起腰来?被石头压弯的。
好,如果要板书的话,要完整地书写课题和作者(师在课题旁补充板书:柳宗元)。
关于作者,我们不是第一次走进他,同学们预习时也搜了资料,要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关于作者,你现在的积累有哪些?生: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师:不对,不应该是背书,看你像在背书的样子,你要介绍给大家,用介绍的语气告诉大家。
生: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你现在已经说到了“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哪些人?生:唐代是韩愈、柳宗元。
师:好,“韩柳”并称,是唐代的两个。
生:还有“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
师:父子三,“三苏”,已经五个了,还有三个是?生: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
师:好,完整了。
他还是有方法的,先是“韩柳”,再是“三苏”,再是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
好像外围的材料比较多一点,关于柳宗元倒是知之不多,请坐。
你说。
生:柳宗元在当官的时候,因为改革失败被贬到永州,在永州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我们初中时学过的有《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然后《捕蛇者说》以及“三戒”中的《黔之驴》,然后“三戒”是以寓言的形式写的。
师:说到寓言,《黔之驴》中有没有相关的词语的积累?生: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
师:很好,成竹在胸。
你想到了初中学过的,然后散文当中有不同的文体,有寓言、有山水游记,都读过。
教 学 设 计1、巧借精妙布局,体悟新颖文体。
2、妙凭鲜活形象,赏析活泼文字。
达成上述目标,从而实现对理趣的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本文来自选修课本第六单元,本单元题目为“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种树郭橐驼传》赏读文字的第一段中有一句话可以很好的解读这八个字,“从文体和写法上看,颇为新颖活泼”,因此这节课我们就是围绕文体新颖,写法活泼入手,鉴赏此文。
二、精妙布局,文体新颖1、从题目看《种树郭橐驼传》和《范滂传》《羊祜传》相比多了事,即种树,因此发问: ①种树作为文章主体,那么最后两段都可以删去吗?明确:不能删去,文章的主旨为“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②既然重在说理,那就改为以下文字:盛世何来?来于修养生息,清静养民。
重徭厚赋,滥用民力,干扰民生,实乃亏国之本。
唯减其赋役,打击豪强,止民之侵害,方能成“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盛世之景。
明确:不生动,太死板。
③既然如此,文章的主体和主旨是种树,做官,那我们把题目改为《种树与为官》,第1、2段删去可以吗?明确:郭橐驼人物的出现和他神乎其神的种树之技,使整个故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大约8分钟)1、种树郭 橐驼传在传记的外表下依然掩盖不住它寓言的真心。
三、鲜活形象,文字活泼寓言的诗意就在于它不是冷淡的议论, 不是空泛的说教,不是用思想本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而是具体的思想,“可见的思想”,它总是以生动的形象触动人的感情,以弦外之音来暗示或启迪人的睿智;它是在真和善的根株上滋生出来的美。
-----(我们的校友)诗人公木①赏析范例: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窥伺效慕”(回扣文本)仅此四字将“他植者”明里学,暗里访,又不得要领、心急如焚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形象特征)作者用“他植者”反衬(明确手法),突出了橐驼高超的植树本领,无人能及(效果)。
而且本句设置悬念(明确手法),“窥伺者”何止同行,读者也想一睹为快,于此激发其阅读兴趣(效果),同时为下文驼橐传授植树秘笈做了很好的铺垫(结构作用)。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导入新课提出,“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并举例说:“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
”这些语言符合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效果,不尽如人意。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如果能继续拓展,从学生学习中去体会,让他们认真去思考,“顺木之性,以致其性”在人生哲理中还要注意不要陷入盲目性和狡辩性中,让学生学一点辩证思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感触是会很深的。
例如有人明确提出,不是必须“顺木之性,以致其性”吗?小孩的天性就是爱玩,为什么不放宽他们,使他们民主自由?我们讨厌玩电脑,玩游戏,这就是我们的天性,为什么不顺遂天性呢?现在的教育就是在助长天性,你们简直就是刽子手。
通过讨论,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能达成一致,不是一个欣喜嘛。
分析文章部分有个回答,“(2)了解身世侧重于了解名字,“驼”并不雅,为何牦牛必须自称为?”“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答案一定要让学生放开讨论,且可以有多个答案。
小结部分,“通过郭橐驼了解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安远之官理”,精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出来,直截了当含蓄的'表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让同学仔细理会这种思考方式,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学会思考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它实际就是作文立意的过程,灵活处理生活难点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维目标就是新课程的关键指标,必须多提体会。
《种树郭橐驼传》文题为“传”,实际上却是一篇具有强烈讽喻色彩的寓言。
文章借郭橐驼的养树之术类比托讽,告诫为官者,养人犹如养树,应“顺天以致其性”。
《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2.掌握作品中的重点字词、文言现象、人称代词。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中的重点字词、文言现象、人称代词。
教学难点掌握作品中的重点字词、文言现象、人称代词。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史记》作传侧重选政治、军事、外交人物,主要记述他们的生平事迹,而《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但它兼具寓言和传记的特征,重在讲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选平凡小人物郭橐驼,是为了讲述什么道理呢?二、夯实基础(一)作者简介(二)文学常识(三)写作背景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四)初读课文种树郭橐(tuó)驼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lóu),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dàng)。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fán)。
他植者虽窥伺(sì)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关于《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情节。
2.学习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参与讨论。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1.故事情节的讲解。
2.配合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细节。
3.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4.阅读理解练习。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准备好学生所需教材和图片资料。
2.将教室布置得整洁、舒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提前备好PPT等教具,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
二、教师引导:1.介绍历史人物郭橐驼,并简单介绍故事的背景。
2.讲述故事情节,并配以图片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故事内容。
3.简要介绍本故事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
三、学生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以及事件的情节。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3.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
四、阅读理解练习:1.提供一些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通过提供多种练习,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阅读能力。
五、结课总结:1.让学生分享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2.简要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郑重告诉学生,要坚持学习,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教学习惯: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详细思考。
2.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来激励学生兴趣。
3.利用场景创设孩子能够更深、更有意义地学习。
参考资料:1.《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本。
2.图片资料。
3.相关教学PPT。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设想】1、运用板块式教学,把课堂设计为三个相连的渐进的板快,即“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3、课文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特别是培养学生推测语意的能力。
4、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明确本堂课的三大板块:“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幻灯出示)三、读——准确地读:1、听读课文。
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
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
(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
教师巡视答疑。
5、教师检查:①学会结合语境,用文言积累和语法常识推断语意:(幻灯出示)示例:1、遂而鸡豚(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2、名我固当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②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做到准确、通顺。
(提醒学生注意倒装句式)(幻灯出示)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为哉?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四、说——理解地说:1、说“发现”的话: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的人…”进行评价。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5月27日礼拜五第三四节班级:高一三班教者:铁皮鼓教学实录:(说明:因为伤风加重和其他杂事的打搅,《种树郭橐驼传》一课我没有进行深切的研究,仓促之间就走进了课堂)第一课时王卓:(讲刘禹锡《石头城》,讲得比较好。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孤单回;淮水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铁皮鼓:王卓同窗讲得很好!不过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叫女墙?学生:(议论纷纷,无人能答)铁皮鼓:我此刻给出三个说法,大家判断是哪个。
一,宫墙,二,矮墙,三,女贞树组成的树墙。
学生:(说三种的都有)铁皮鼓:呵呵,大家讲诗歌,首先要弄明白字面的意思。
若是我坐在下面听课,我就要问讲诗的同窗啊?可见以后备诗歌的时候必然要弄清楚。
铁皮鼓:我不说,留下个悬念。
大家自行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我伤风了,多发言嗓子痛,所以我想这两节课我不讲交给大家好不好?(有说好,有说不好)这毕竟是自读课文啊!具有办法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大家预习,第二节课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课文。
第一组主要解决一二段的问题,第二组主要解决三段的问题,第三组主要解决四五段的问题,每组同窗都要钻研全文,在此基础上有所偏重。
然后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本组重点研究的段落,至少必需翻译一遍,然后同窗们自由提问,由这个代表进行解答,若是回答不上来,本组的其他同窗可以帮忙。
自由提问完毕,我还要问每一个代表三个问题,固然,还可以附加其他问题,那不算在评判标准之内。
那一个代表取得第一,说明哪一组同窗钻研得比较认真,这次就不用再书面翻译全文了,其他两组就必需翻译全文。
好,此刻开始,可以把译文书拿出来钻研,可是上台讲的时候不允许带译文书。
(学生独立钻研,自由讨论,老师巡回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王卓和金薇追问“女墙”的意思,我拒绝回答)第二课时(课间做眼保健操时,三班被扣了分,可是过了一会儿,检查的人又来了,擦掉了,成5分)铁皮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比较捣。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要上柳宗元的一篇文章,谁上来把课题写下。
(生板书课题:种树郭橐驼传)师:她在写课题的时候同学们自己也再比划一下。
我发现我刚抽查的两本书本,你们都预习完了对吧,但是有个习惯你们自己看着办,如果今天在课上没问题的也可以,但是如果在课上我发现存在问题,那么绝对不允许这样做,什么问题呢你们的书上不着一字,预习以后书上一点印迹都没有。
写好啦,歪歪斜斜的。
“种树郭橐驼传”,我刚没看笔顺,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她的笔顺对不对啊字写对了,这里哪个字容易搞错,需要我们注意的生:“橐”师:这道题出过,这个字是很多同学会写错的。
“橐”,弯的小树,被什么压得直不起腰来被石头压弯的。
好,如果要板书的话,要完整地书写课题和作者(师在课题旁补充板书:柳宗元)。
关于作者,我们不是第一次走进他,同学们预习时也搜了资料,要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关于作者,你现在的积累有哪些生: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师:不对,不应该是背书,看你像在背书的样子,你要介绍给大家,用介绍的语气告诉大家。
生: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你现在已经说到了“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哪些人,生:唐代是韩愈、柳宗元。
师:好,“韩柳”并称,是唐代的两个。
生:还有“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
师:父子三,“三苏”,已经五个了,还有三个是生: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
师:好,完整了。
他还是有方法的,先是“韩柳”,再是“三苏”,再是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
好像外围的材料比较多一点,关于柳宗元倒是知之不多,请坐。
你说。
生:柳宗元在当官的时候,因为改革失败被贬到永州,在永州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我们初中时学过的有《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然后《捕蛇者说》以及“三戒”中的《黔之驴》,然后“三戒”是以寓言的形式写的。
师:说到寓言,《黔之驴》中有没有相关的词语的积累生: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
师:很好,成竹在胸。
你想到了初中学过的,然后散文当中有不同的文体,有寓言、有山水游记,都读过。
#生:还有诗句。
师:你背下。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好的,这首诗的题目是生:《江雪》师:非常好。
关于柳宗元我们现在积累的比较多了,基本的都介绍到了,那么关于这篇文章,你们在预习当中还有哪些积累呢生:“传”师:哦,都已经看到这个题目中的“传”,XX你想补充是吧生:“传”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是传记的简称,一种是记述历史事件,还有一种是描写人物事迹,可以有点意识加工,有时把作者的一些意图放在传记当中。
师:你说的就是人物传记。
说到传记,好像有同学在预习中有疑问:这个“传”是真是假你觉得呢^生:我觉得是假的,就是柳宗元想借一个人的口来发表为官之道。
师:好的,其实这个问题,顾本提出来过,那到底要为这个人物作传干什么呢其实顾本,看你摘抄的相关资料中,你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所以不要当小和尚,抄的时候也不要有笔无心。
现在看看老师做的资料,我们很快过一遍,看看有没有要拾遗补漏的。
(出示PPT)师:字子厚,又称“柳柳州”,他当时在柳州当官,而且当得很好,老百姓就记住了他的,所以留下了许多与柳宗元相关的古迹......关于他的主张,同学倒是没提到,他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文以载道”......这里《永州八记》当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我建议同学们课外去读一读,它是八记之首,我们的水平借助工具应该是能读懂的,特别是题目当中的“始得”很有意味,去读一读。
再来看,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可以用这句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把它记下来。
他的文字对我们是有一种借鉴的意义,多看他的文章,我们的文字也会变得精致起来起来。
另外,韩愈和柳宗元这两个人物确实应该联系在一起积累的,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比较,他们在文学上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在政治上的主张有所不同,我们这里只是点到而已,感兴趣的去看一下。
同学们的积累还是不错,基本上都点到了。
好,现在回到文章,用通俗的话把文章的题目解释下。
生:一个叫刘罗锅的。
(其余生笑)师:这个形象和刘罗锅确实挺相像的。
生:一个叫郭橐驼的......师:嗯,一个性郭的驼背的老头,是吧你犹豫在哪里生:还有“种树”师:哦,“种树”两个字怎么理解种树是郭橐驼的生:职业^师:所以是以什么为业啊生:以种树为业师:对,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园林工人,他是个以种树为业的姓郭的驼背的老头。
那这个“传”是什么呀就是为这么一个种树的老头写下的传记。
请坐。
师:好,现在既然已经出现了郭橐驼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那么请同学们带着“郭橐驼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么一个问题读一读课文,思考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等会儿我们用自己的话说一下。
我今天看到你们书上不着一字,有问题,其实王老师以前读古文有一个习惯,我还没有这样要求你们,但以后我检查预习的时候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一个个抽读,看你们能不能读得清楚,要有一定的速度,如果你读错一个字或者停留了,那你主动地坐下,这是我以前的学生的有的一个习惯,主动坐下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回去再抄两遍。
当然你读顺了就没必要再抄了,这是强化一下,我们是有针对性的。
所以在上古文前熟读文章是关键。
来,现在用我们一起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
读的时候想想这个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用自己的话来说。
(全体读)师:刚刚在读的时候我兜了一圈,我抽样检查了几本书,我只看到一位同学比其他同学多做了一件事。
XXX,你告诉大家你做了什么(生犹疑)师:这不是做坏事啊,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比大家多做了。
她把文中所有的难字都注上了音。
下面注释有的,也应该注,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因为有些字确实比较难读;如果再做的好一点的话,再注一些难字,那些你不理解的字词,你可以在旁边注释。
我以为你们在初中已经养成这些习惯,没有养成的习惯还得重头开始。
好,回过头来,一个姓郭的驼背的老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自己的话说一下。
这个文章我们都翻译过了,应该有给你们留下一些印象,谁来说王俊文。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和善的人。
师:和善的人,怎么讲说说你的观点—生:因为他的外形,别人叫他郭橐驼,他不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受了。
师:哦,你从这里得出结论的,他说的是在文中第几段生:第一段师:是,人家说他你这个驼背,给他取了个绰号,但是他说什么生:“名我固当”师:什么意思啊生:这样称呼我确实很恰当。
师:嗯,那这里哪个是表示“称呼我”的啊生:“名”师:这是名词用作动词,看来是词类活用。
像这类词语的自读的时候要把它划下来,在旁边注上名作动。
因为积累多了,其实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强调了。
他说他是一个和善的老人,那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写完第一段,其他的就不用写了,好像不完全。
还有吗…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尊重自然的人,因为他种树不像其他的人那样,而是对这个树放之任之,不会拔苗助长。
师:你得出了尊重自然规律这么一个结论,或者说他是按规律行事的这么一个老人,表现在他种树上,你这里用了“放之任之”这么一个词,在这里不是贬义,用文中的话是什么“顺木之天”对吧顺应树木的天性。
而且你刚在讲的时候,还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塑造老人,说其他种树的人不像他这样,其实作者也是用这样一个比较的手法来写的。
好的,XXX生:他是一个聪明的有思想的人,他可以通过养树推出为官之道。
师:哦,他从种树之道推出为官之道,这个你发现了,在哪里啊生:第三、四自然段。
师:第三、四自然段,种树之道我们刚刚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要顺木天性,然后呢关键他怎么推出为官之道的生:要顺应老百姓......师:哦,要顺应老百姓的,统治者如果是种树之人的话,那老百姓就是手下的树,应该也要生:顺民心师:是的,要顺民心,得民意;你看这是一个非常了得的驼背,他能够从种树当中得出为官之道。
那么最后一段就是说听的人很开心,我问你种树,你竟然告诉了我为官之道,于是,文章的意图也就出来了,是通过问的人说出来的,是文章哪一句¥生:最后一句师:是的,“传其事以为官戒”。
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和《捕蛇者说》很像,是蛮像的,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师:哦,“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做官的道理。
如果现在要说写每一段的段意,大家应该也都清楚了,这个由你们自己去做,刚刚已经理了。
这是怎样一个老人,通过大家集体的智慧,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出来。
这个郭橐驼,他的外貌确实是不好看。
(板书:面丑),然后呢,刚说到他的心地倒是和善,(板书:心善),再说到种树方面,他的技艺高超,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板书:技高)还有一个是什么小人物也了得,说道理时让人家豁然开朗,(板书:理明),今天是老师把他概括出来的,其实我是受你们的启发概括出来的。
他说我不知道做官的道理,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如果他心理不明亮的话,他怎么让别人豁然开朗所以这八个字是我们对他的定位,让我们觉得这老头丑也不丑了,甚至让我们心生敬畏。
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确有其人,但是作者为这么一个人作传,我们也觉得是有理由的,是值得的。
现在我们以段为单位,开始自读。
一边看,一边散读出声,并用红笔在每一段当中做一点注,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们自己能解决的我就不一一道来了,因为你们初三也熟读了很多古文。
现在开始,就以第一段为例,读出声音,并做一点注,然后我们交流下,注了什么就看你的眼光了。
(生读书并作注)师:你们把一二两段放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都是对郭橐驼的介绍。
好,注好了,速度很快。
来,宋元明,你来说一下。
生:我标注了一些字词。
师:告诉大家,养成这么一个习惯:读一句,以句为单位,读好了之后,再说这一句中我标注了什么。
生:就是“病瘘”......师:咦,刚刚要求完毕就,刚说“以句为单位”,比如说“郭橐驼,不知始何名”,我觉得这句没什么,不标注了也行。
好吧.生:“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这里的“病”是“生......病”的意思。
师:“生......病”,你是这样来翻译的,你们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生:“患......病”师:“患......病”这个就是要作动词了对吧继续。
生:“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
”这里我没有注义。
师:其他同学,你们觉得他在哪里哪里可能会有问题的000生:“有类橐驼者”是判断句吗师:你们说呢(生犹疑)师:这句应该不是判断句,不是看到有“者”的都是判断句。
“类”是什么意思~生:像的意思。
师:“固”,生:原本的意思师:对,固,原本的意思生:固到底是“确实”还是“原本”师:“确实”应该是引申义,固本义应该是原本,“确实”也可以。
生:“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娶养。
”这里“业”字我加点了师:“以......为职业”这要是注的话应注什么生:使动这个我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