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说课稿大家好!我叫柏媛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教材分析,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2)学情分析、(3)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 1课内容,《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第七单元社会生活仅有的一课,有着深刻的意义。
社会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学情分析①从学生心理特点来看: 八年级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兴奋点常常集中在直观教具或生动有趣的历史事件上,因此历史教学要借助音乐、图片、影视短片、小品等表现形式,直观而有趣味,能吸引孩子,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看:八年级的孩子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狭窄,对历史知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能力缺乏,因此历史教学要充分激活孩子探究历史的热情迅速捕捉孩子的灵感和火花,多让孩子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其中,“我的课堂我做主”,逐步达到预设和生成的效果。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确定为: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历史知识点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在古代,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人的衣着、饮食、居住和交通等方面,探讨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衣着变化古代人的衣着主要包括上衣、下装、鞋子和帽子等。
在早期,古代人的衣着以皮毛制品为主,如兽皮、兽毛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古代人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的衣物,如麻、蚕丝等。
这些衣物相对较轻便,更适合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到了汉唐时期,丝绸成为古代人衣着的主要材料。
丝绸的出现不仅使古代人的衣物更加华丽、漂亮,还为古代人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上流社会的人们开始注重衣着的款式和细节,丝绸服饰成为了贵族阶层的象征。
而在下层社会,人们则主要穿着粗布衣物。
二、饮食变化古代人的饮食变化主要体现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上。
在早期,古代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主要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水果和根茎类植物。
古代人的饮食比较原始,既没有丰富的菜肴,也没有炊具和烹饪技术。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
这极大丰富了古代人的饮食种类。
比如,人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作物,牧养猪、牛、羊等家畜。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烹饪工具,如灶台、锅碗瓢盆等,使得烹饪技术得到了提高,饭菜的口味也更加丰富多样。
三、居住变化古代人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古代人以洞穴、树木和简陋的帐篷等为住所,居住条件十分简单。
古代人的住所常常随着季节和迁徙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开始修建固定的房屋。
比如,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建造石头和土块组成的房屋,这些房屋更为牢固。
到了古代,城市的兴起使得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高大的城墙、宽敞的街道和华丽的宫殿成为了古代人居住的标志。
四、交通变化古代人的交通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步行、骑马和船只来进行交通。
步行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农村和山区地区。
而骑马在战争和远行时被广泛使用。
第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生活方式、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变化。
2.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演变,让学生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导入新课学习。
2.通过不同年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掌握和体会我国生活方式的发展历程。
3.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我国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体会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通过就业制度变化的学习,激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
通过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状况的比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性及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以就业制度的变化来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三.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四.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五.教学准备:1.搜集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图片,并制成幻灯片。
2.让学生熟悉有关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演变的事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图片:“旧四大件”与“新四大件”及今天人们熟悉的手机、汽车、电脑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来看一组图片,你知道这都是什么物品吗?【学生回答】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教师过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改革开放前结婚时的三转一响---“旧四大件”,我们再来看一组同学们熟悉的物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这是人们说改革开放后的结婚“新四大件”。
再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还常见到的:手机、电脑和汽车。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具体来了解体会一下我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认真阅读教材后思考预习提纲的题目。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授: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
“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衣食住行的变迁(一)服饰看变迁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文化大革命”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劳动和生活的变迁过程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劳动和生活密不可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劳动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很原始,大大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因素;而到了秦汉之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总体生产力得到了提升,生活也逐渐开始多样化。
一、远古部落时期的劳动和生活在远古部落时期,人们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劳动和生活都十分原始。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器和木器,没有针尖和锄头,也没有蝴蝶针和刀具,只能用野兽皮毛来充当衣物,且生病和遇到灾难时,人们的生存面临极大的危险。
二、新石器时代的劳动和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们开始采用磨制工具和制作陶器,发展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在此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开始过上了固定居住、粮食为主要供养的生活。
三、商周时代的劳动和生活在商周时代,古代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强政治、封建制度较为完备的时期,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人们的劳动方式逐渐从纯农业向多元化生产转型,农民除了种植作物之外,也会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砍树采矿等手工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阶层区别,以及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差距。
但整体而言,人们的生活更为精细,也悄悄地走向了多元化。
四、秦汉时代的劳动和生活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与此同时,秦汉时代的劳动和生活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的总体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在生产制造方面,秦汉时代开创了一些新的局面。
人们开始用铁处置农田,发明双轮转机和灾荒以来的灌溉技术等,农业产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提升。
而在城市建设和交通方面,它们也开始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城市交通开始采用用马驼和人力牵引的小车和轿子,城市里开始涌现出一些小型市场和商贸中心,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充实。
第24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24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请同学们通过社会调查(可回家后询问父母长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变化,深入思考变化的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实行就业制度的改革,能者上岗,打破“铁饭碗”,并不是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解学习要求:(1)按要求完成有关的社会调查,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作业。
(2)认真阅读课文、插图,总体把握课本知识框架。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并做出相应读书标记。
预习检测:(重要知识点,请在课本上做出标注,小组内进行默写训练)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____社会。
2、改革开放以前,由于____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____,且数量有限,色彩单调。
3、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人们不但能____,而且还要____。
4、由于人们____的好转以及____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5、富裕农村的住宅小区出现于: 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 c、人们公社化运动以后 d、改革开放以后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是:①经济条件好转②假期的延长③交通条件的改善④人们普遍拥有私家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7、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b、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医疗制度改革 c、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问题 d、“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学习过程:一、自学探究:(5分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结合《同步训练》、《历史地图册》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与其他同学商讨:(重要知识点请做好读书标注)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就你调查的有关情况与同组同学交流)。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田艳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介绍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我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其中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学习重点。
这一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以“衣、食、住、行”为主题的四个探究小组,指导学生积极开展与各小组主题相关的调查访问活动。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小字部分的资料,抓住改革前的“单调”“限制”等关键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充分感受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方式的单一,同时展示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改革成果的深刻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奋发图强,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努力奋斗。
对于本课的难点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公费医疗”让学生了解“铁饭碗”与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感受历史。
通过课前投入、分组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信息资料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次是同课异构,在听完其他两位教师的课后觉得有些地方的设置还可以更好,如在新旧四大件对比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各自代表不同的物件,然后陈述自己的变迁史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评课记录邢俊丽: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对本课的把握很好,老师的引导很见功底。
本课内容中的有关就业方面讨论设计面较窄,应放到即将到来的中考后,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新的认识。
张晓梅:学生课上讨论积极,能对自己和周围的生活变化做出自己的有见地的分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学生积极的参加学校的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新颖有效的点出本课的重点内容。
贾会英:教态自然,与学生的亲和力很好,方法灵活多样,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有自己的收获。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知识梳理1、衣食住行的变化:2、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
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因为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成果。
(2)“铁饭碗”被打破,实际上反映了用人制度的深刻变化,即优胜劣汰的原则,这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再就业工作的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体系,也是政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利益的执政理念的体现。
2.难点:(1)衣食住行的变化承载着文化变迁的丰富内涵,联系我国衣食住行习俗的历史变化过程,从中体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认同历史文化,正确认识并应对现实生活的文明演进。
(2)人事制度、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令世界瞩目,这表明我国正在融入世界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在认同祖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变化,并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融入快速发展的世界之中,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学法指导1.感受身边的历史:通过亲人、邻居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收集能见证历史的粮票、布票、油票等材料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2.利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补充我国古代衣食住行风俗方面的重要变化资料,包括文字、实物等,同时,展示现代人衣食住行上的新特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人类简史衣食住行的变迁人类简史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宏大著作,探讨了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其中,对于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变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期的人类起源开始,逐步探讨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迁。
1. 早期社会的衣食住行早期的人类社会,原始人主要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
他们穿着简单,使用动物皮毛和植物叶子覆盖身体,以保暖和保护自己。
在食物方面,他们通过打猎、捕鱼和采集果实等方式获得食物。
住所则是采用自然洞穴、树袋以及简易的临时建筑。
2. 农耕时代的变迁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衣物也逐渐发展出棉、麻等材料。
在住所方面,农耕时代的人们开始建造固定的住所,如村庄、城堡和农田。
他们的生活也变得相对稳定,拥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
3. 工业革命及现代化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服装方面,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人们可以购买到大量的服装。
同时,纺织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衣物更加精良和舒适。
在食物方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食物。
工业革命也催生了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居住在成片的高楼大厦中。
4. 当代社会的变迁在当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方式。
在服装方面,现代化的制造业使得服装产量更加庞大,人们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新材料的发明也使得服装更加轻便、防水和舒适。
在食物方面,全球化的食品贸易使得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产量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住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催生了智能家居和绿色住宅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环保。
总结起来,人类简史中的衣食住行变迁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从早期的皮毛覆盖到现代的高科技服装,从过着游猎生活到享受现代化的便利,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而这种变迁与农业、工业以及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历史变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从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演变,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将探讨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历史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史前时期的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在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
人们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所中,依靠自然资源谋生。
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艰辛和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奔波于各种动植物资源之间,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 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牲畜,建立定居点,形成了最早的聚居社会。
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可以依靠耕种养殖获得丰富的食物,社会逐渐稳定下来。
日常生活也相对规律起来,人们可以更好地安排时间和任务。
### 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从农耕为主转变为工业生产和劳动为主。
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人口过剩等问题。
### 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有人选择返璞归真,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人追求高科技和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和多样,科技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信息过载、社交隔离等。
### 总结与展望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历史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将继续发生变化,但人们始终要保持对生活方式的审慎选择和对日常生活的珍视。
历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 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
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
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37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的感受?[小结][外拓展]
1、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历史小报。
专题研究:从票证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