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优秀课件(共23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1
散文部分动人的北平【画面内容】画面上“故宫面馆”的厨师笑容满面地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嘴里说道:“这可是老佛爷最爱吃的面条,三十元,值!”顾客被惊得大汗淋漓,脑后有一个大大的“贵”字。
【寓意点评】当今社会,某些商家已经将世界文化遗产当成了赚钱的筹码和工具,完全是顶着传承文化虚名、行垄断牟利之实的伪文化。
既没有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也没有体现经济对文化的足够尊重。
[识作者]国际文化使者——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他博学多才,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辛勤笔耕,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
《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分别在海峡两岸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
他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谈》《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探背景]林语堂曾经两度在北京生活,即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的三年(1916—1919)和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三年(1923—1926)。
林语堂在北京居住的时间少于在上海和美国,并且经济状况也大不如上海时期和美国时期,但是他却对北京文化情有独钟。
他不仅有专门探讨北京文化的专著《辉煌的北京》,而且还有以北京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散文及随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化选择与感情倾向。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一、分析教材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进而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设置选修教材则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动人的北平》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
本单元在内容上,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富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教人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心灵。
本文之所以被选作精读课文,是因为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
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了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动人的北平》就是其中的一篇。
他的作品总是欢悦的,用抒情的笔调写世上的人和事,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
他把北平的景象,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品味散文浓重的感情,体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隽永,把握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艺术特性,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散文。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对散文中用抒情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涵的鉴赏。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三、教学设想:1、教学时数:两课时。
2、教学方法:新教材强调“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因此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研讨法。
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研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北京欢迎你》的MTV,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绚丽的画面中,走进北京。
,北京成了奥运的符号,而福娃,鸟巢,水立方,又成了北京的符号。
动人的北平诗海拾贝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解读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的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忠贞不贰的高尚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福建龙溪人。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1932年起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推动了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6年旅居美国。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6年定居台北。
著有《剪拂集》《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话》《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无所不谈》《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语堂文存》等。
1923年,林语堂结束了他在欧美的留学生活,在北大任教。
那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复古势力和从新文化运动中分化出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开始合流。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军阀统治之下,本文所描绘的古老的北平五方杂处、兼容并蓄,在人们传统的生活状态之下,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变革的思想暗流涌动。
作者为当时语丝派的急先锋,指斥过所谓“中华民国”实为“中华官国”。
但在本文中,他却只表达了对自己生活过的这座城市的怀念与留恋。
论语派1932年9月《论语》在上海创刊,林语堂、郁达夫等先后任主编。
1937年8月因抗战爆发而停刊,1946年12月复刊,至1949年5月停刊。
提倡“幽默”及“语录体”文学,发表抒写“性灵”的小品文、掌故丛谈等。
现代文学史上,一般把在该刊及《人间世》《宇宙风》等同类刊物上发表小品文的主要作家称为“论语派”。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魁.梧(kuí)狼藉.(jiè)狭隘.(ài)媲.美(pì)B.嗜.好(shì) 压.轴(yà) 裸.体(luǒ) 轴.承(zhóu)C.珐.琅(fà) 街衢.(qú) 露.脸(lù) 褴褛.(lǚ)D.祈.年(qí) 露.天(lù) 调.查(diào) 嬉.戏(xī)答案 D解析A项“藉”读jí。
B项“压”读yā。
C项“露”读lòu。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________,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②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________下来,有利于睡眠。
③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________化为灰烬。
A.艰深松弛顿时B.艰涩松弛马上C.艰涩松懈马上D.艰深松懈顿时答案 A解析“艰深”指(道理、文辞)深奥难懂;“艰涩”指(文辞)晦涩,不流畅,不易理解。
“松弛”指不紧张;“松懈”指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顿时”指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局面);“马上”指立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真心地宣传科学启蒙民众,也有的人利用科学以售其奸,一时间,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B.我们公司的灯光设计师,在室内灯光设计大赛中拿过一等奖,他的设计一定会让您的新居蓬荜生...辉.。
C.尽管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音乐仍深得观众的喜爱。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亡,的确有罪,但罪不当死;判林林死刑,量刑过重,罚不当罪....,同样有损法律的公正。
答案 D解析D项“罚不当罪”指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焦作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动人的北平》教学反思温县一中卢文珊选择这样一篇经典散文参赛,在下了很大的勇气的同时,又觉得些许幸运。
幸运的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赛,就能够和学生一起品味经典,共同学习、成长。
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我主要有两点感悟: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没有真正体悟到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怀。
我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品味语言来感悟作者对北平的那种文化上的认同,希望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把握情感。
但似乎是太急于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大半节课都在让学生品味语言,并且语言的品味是需要反复诵读来感知的,恰恰我的设计缺少丰富有效的朗读,所以学生的品味几乎没能把握住情感的内核。
责任主要在我,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没能把握住关键,即“动人”,作者赋予北平人的情感,为什么它就如此动人了呢?其实在试讲的时候,就有听课的老师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只是我没有重视,没有足够的“匠心”,设计得有些单薄。
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设计上多下点功夫。
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
其实在写一段赏析文字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的要求是写完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但学生也许是没听清楚,也许是紧张,并没有进行小组内交流。
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部分学生也没有主动起来分享,而且学生在写的时候,我也看了一些学生写的,确实不出彩,没有抓住关键。
同时,我在想,我的赏析示范是不是也没有给学生起到应有的作用?是不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写不出来精彩的赏析,因而互动也就不精彩了?课堂设计应该环环相扣,老师的引导非常关键,这正是我所欠缺的。
这次大赛的经历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对于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有莫大帮助的。
我会继续努力,也希望各位前辈同仁不吝赐教!附:《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精读课文,除了要探究形与神的关系之外,重点肯定是品味语言,感悟情怀。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之一精读动人的北平生年不满百,安能为他人拭涕。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只有人能把自己的境界提高一个层次,才不会为近期的忧郁而伤怀,而总是纠结其中不能释怀。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未来没有来临之前,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
人要向前看,向前看。
尤其是感情,根本无须去纠结其中的对错,因为是没有对错的。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课内挖掘】在老北京,夏天里胡同的槐花,秋天里胡同口烤白薯的香气,还有初冬时悬挂在树梢上仿佛咸鸭蛋黄似的红红的日头,依稀听见小贩的叫卖声,风车的嗡嗡声,茶馆的说书声……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北京,过去的北平。
【课外应用】请你就你比较熟悉的地方,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绘下故都的面容孙光萱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真不知从何处写起,写故宫不写颐和园,似乎不行;写了前二者而漏了天坛、天安门大街,又难免有遗珠之憾……即使全写了,因为文字不像绘画那样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把金碧辉煌的故宫、秀丽多姿的颐和园活脱脱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到头来也难免稍逊一筹。
怎么办?林语堂《动人的北平》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选择特定的视角,扣住城市的特点,进行多方面既概括又具体的描写。
先说视角的选择。
面对某种复杂的客观对象,不管怎样描写也未必能够穷尽它,这就得考虑选择一个恰当的新颖的视角,然后据此大胆地删弃无关的东西,突出有用的素材,进而掌握创作的主动权。
林语堂不是用社会活动家的眼光去观察北平,也不是以一个刚来到北平游览的旅行者的身份,把目光久久地停留于北平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他作为一个“老北平”,要着重告诉大家的是北平为什么会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林语堂《动人的北平》赏析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林语堂《动人的北平》赏析关于林语堂,一直以来脑海中只存在着一个闲适、淡然的学者形象,读了《吾国与吾民》,才懂了原来林语堂也能迸发出如此激烈的文字。
《动人的北平》正是如此一篇平淡现实中带着激烈振奋的文章,不同于《天狗》的气势吞人,不可一世,似乎也不是《井》的深沉哲理,默默无闻,它以一种看似温和、淡淡的语调细细数着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风物景象,刻画出一个底蕴深厚、兼收并蓄的历史名城。
虽然作者笔下似乎想要,也只想极力描写只属于那个时代北平生活的剪影,我却在不知觉中读出了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时代、其他城市的共性。
记得在赏析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提出,那个时代的北平是否适用于现在的北平呢?我想是的,不只这样,它同样适用于更多。
作者之所以把北平放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多元时代并着重突出他多元包容性的文化,除了恰好符合其时代特征和生活方式外,还或多或少的希望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共鸣和熟悉感吧。
因为一篇文章只有在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读到,都有所感触才会是一片流传百世、经典的文章吧。
此外,整篇文章从细小之处入手,不同视野不同角度的选择来表达和展示北平的动人之处:其间所凸显的人文美是令我最为感触丰富的。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前清遗民。
他们大多因这地位的贬失和年龄的衰老而不同程度的保有对过去的怀念;另一种则是因新时代的到来而更自在快活的生活着,其中那些率性自然的人力车夫更是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恰好反映了在新旧世代交替的过程中,我们适应留恋过去抑或是期待未来,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
北平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说,是一种人的性格。
他不骄不躁,不温不火,自他的身上,你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两种背道而驰的态度,也是有可能共存的。
另外,在文章的结尾处,那一群谈笑风生的人力车夫,是在北平厚重沉郁的历史感下一丝丝诙谐的成分。
《动人的北平》同步训练(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魁梧.(wú) 木屐.(jī) 老妪.(ōu)B.媲.(pì)美楼榭.(xiè) 珐.(fà)琅C.镶嵌.(qiàn) 墙垣.(huán) 画舫.(fǎng)D.街衢.(qú) 芭蕉.(jiāo) 紫禁.(jǐn)城(选B A妪:yù,C垣:yuán,D禁:jì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木屐桥粱颐和园乐其所好B.安祥竭诚园明圆蓝天洁月C.果蔬景仰踢毽子亭园楼榭D.绵延嘻戏满州国摩登女郎(选C。
A项,粱—梁;B项,祥—详、园明圆—圆明园;D项,嘻—嬉、州—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父亲是个________的农民,不会干这种昧良心的事。
②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每个________的铺号都许一个贫老的人记账取货,街上贩卖的东西很便宜。
③你可以________在那里的一个茶馆里,一整个下午不走。
④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________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
A.老诚邻近留连偶然B.老诚临近留连偶尔C.老成临近留恋偶然D.老成邻近留恋偶尔(解析:选A。
老诚:老实诚恳/ 老成:经历多,做事稳重。
邻近:(位臵)靠近;近旁;临近:(时间、地点)靠近;接近。
句中指“铺号”,应选“邻近”。
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留恋: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
偶然:出乎意外地/ 偶尔:间或,有时候,表示某种情况发生的次数不是很多。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
《动人的北平》课外阅读绘下故都的面容(孙光萱)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解放后改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真不知从何处写起,写故宫不写颐和园,似乎不行;写了前二者而漏了天坛、天安门大街,又难免有遗珠之憾……即使全写了,因为文字不像绘画那样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把金碧辉煌的故宫、秀丽多姿的颐和园活脱脱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到头来也难免稍逊一筹。
怎么办?林语堂《动人的北平》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选择特定的视角,扣住城市的特点,进行多方面既概括又具体的描写。
先说视角的选择。
面对某种复杂的客观对象,不管怎样描写也未必能够穷尽它,这就得考虑选择一个恰当的新颖的视角,然后据此大胆地删弃无关的东西,突出有用的素材,进而掌握创作的主动权。
林语堂不是用社会活动家的眼光去观察北平,也不是以一个刚来到北平游览的旅行者的身份,把目光久久地停留于北平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他作为一个“老北平”,要着重告诉大家的是北平为什么会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
从这个视角出发,他写了北平货贩众多,购物方便,居住的多半是宽阔舒畅的四合院,连坐人力车也格外便宜,“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
进而又刻画了北平人那种悠然度日的心态和模样:坐在槐树下摇着芭蕉扇乘凉,在杉树下喝上一下午的茶……所有这些描写,可说是原汁原味,绘形传神,给人以不同一般的感受。
次说特点的把握。
作者认为北平具有“老”与“多”两大特点。
“老”即古老、历史悠久:“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多”即多样性、兼容并包:“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具有先进设备的协和医院后面就是抽着水烟袋的古玩商人经营的古玩铺……作者把握了这两个特点,也就等于把握住了北平这个故都跃动的脉膊,那许多新旧杂陈、互相矛盾的现象纷纷从作者笔下涌出,也就不奇怪了。
动人的北平[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
它原名清漪园,最初只是帝后宫妃们休闲避暑的场所.雍正帝继位后,开始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中,这里逐渐成了政治和娱乐的双中心。
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当成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是迄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在造园艺术中,尽显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同时充满了和谐自然的生趣盎然.亭台、殿堂、庙宇和小桥诸多人工景观与周围的山峦、湖水________.未进颐和园,看到大门两侧傲然________的两座狮子,()。
走进古老的颐和园,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景点建筑百余座,院落20余处,佛香阁、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后人必游的景点.从一个景点跨入另一个景点,便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
这里景点之多,________。
每当游人踏出颐和园的门槛,总是会不由得回眸。
世事无常,虽然历经________,颐和园依然屹立于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交相辉映伫立数不胜数沧海桑田B.相得益彰伫立数不胜数风云变幻C.相得益彰耸立不胜枚举风云变幻D.交相辉映耸立不胜枚举沧海桑田B[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语境是“山峦、湖水"与“人工景观”,用“相得益彰”更合适。
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
耸立:指高高地直立.这里指“站立”,故用“伫立”。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语境“这里景点之多”,用“数不胜数"更合适。
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风云变幻: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
语境是“世事无常,虽然历经",用“风云变幻”更合适。
故选B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动人的北平林语堂湖北省鄂州高中叶传鑫教学重点:1、林语堂笔下北平的特点及表现手法;2、北平的“动人”之处;3、名家写北平的文字比较;4、描写北平“动人”的视角。
教学难点:关于北平“动人”之处(包容和宜居)的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背景导入(学生浏览课件)1、北平历史沿革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
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
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
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
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
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
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杂文:《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66年定居台湾。
动人的北平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木屐.( ) ②老妪.( ) ③媲.美( ) ④嗜.好( ) ⑤珐琅..( ) ⑥褴褛..( ) ⑦街衢.( ) ⑧颐.和园( ) ⑨画舫.( ) ⑩裸.体( ) ⑪墙垣.( ) 答案 ①jī ②yù ③pì ④shì ⑤fà lán ɡ ⑥lán lǚ⑦qú ⑧yí ⑨fǎnɡ ⑩luǒ ⑪yuán(2)多音字①露⎩⎪⎨⎪⎧ 露.着( )暴露.( ) ②藉⎩⎪⎨⎪⎧ 慰藉.( )狼藉.( ) ③杉⎩⎪⎨⎪⎧ 杉.树( )杉.木( ) ④笼⎩⎪⎨⎪⎧笼.子( )笼.罩( ) ⑤蒙⎩⎪⎨⎪⎧ 蒙.古( )蒙.骗( )承蒙.( ) ⑥佣⎩⎪⎨⎪⎧ 女佣.( )佣.金( )⑦轴⎩⎪⎨⎪⎧ 中轴.( )压轴.( ) ⑧刹⎩⎪⎨⎪⎧什刹.海( )刹.车( ) 答案 ①lòu /lù ②jiè/jí ③shān /shā ④lón ɡ/lǒnɡ ⑤Měnɡ/mēn ɡ/mén ɡ ⑥yōnɡ/yòn ɡ ⑦zhóu/zhòu ⑧chà/shā2.辨清字形(1)⎩⎪⎨⎪⎧ 诙( )恢( ) (2)⎩⎪⎨⎪⎧ 藉( )籍( ) (3)⎩⎪⎨⎪⎧蔼( )霭( ) (4)⎩⎪⎨⎪⎧嬉( )嘻( ) (5)⎩⎪⎨⎪⎧ 裸( )踝( ) (6)⎩⎪⎨⎪⎧舫( )妨( )防( ) 答案 (1)诙谐 恢复 (2)狼藉 国籍 (3)和蔼 暮霭 (4)嬉戏 嘻嘻哈哈 (5)裸体 脚踝(6)画舫 妨碍 防护3.辨析词语(1)偶尔·偶然二者都是副词,但“偶尔”是说行为发生的次数少,不经常;而“偶然”是说某种情况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意思,二者不能互换。
“偶尔”侧重在它的副词性,与“经常”相对;“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