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艺术教案首页
- 格式:doc
- 大小:179.01 KB
- 文档页数:21
《线条构成》教学教案线条构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线条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2. 掌握常见线条形态及其表现方式;3. 培养学生的线条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线条构成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线条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解释线条构成的基本原则,如长短、粗细、曲直、弯曲等;- 通过示例图片分析展示不同线条构成的效果。
2. 常见线条形态:- 线条的基本分类,如直线、曲线、折线等;- 介绍不同线条形态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线条形态的观察和练。
3. 线条在构图中的运用:- 引导学生认识线条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分析线条构图的基本要素,如线条的引导、分割、对比等;- 指导学生进行线条构图实践。
4. 培养学生的线条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线条观察和素描练;- 鼓励学生进行线条构图的创作和实践;- 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线条构成技巧的提升。
三、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线条构成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示例分析;- 第二课时:常见线条形态的表现方式,观察与练;- 第三课时:线条在构图中的运用,基本要素分析;- 第四课时:线条观察和素描练;- 第五课时:线条构图的创作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学生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线条构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作品展示和评议:展示学生的线条构图作品,进行评议和互评,评估学生的创作水平和技巧;3. 达成目标评估:通过学生课后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线条构成的掌握程度和提高情况。
五、教学参考资料1. 《构成基本法则》2. 《线条图解与构图实践》3. 《线条构成艺术欣赏》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传媒学院动画系动画专业教学大纲《构成艺术》教学大纲2011年3月6日一、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性质及目的《平面构成》是一门设计基础课,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动画、服装、装潢、室内设计、造形设计、建筑、绘画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形与形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为学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色彩构成》是一门设计基础课,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如服装、装潢、室内设计、造型设计、建筑、绘画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色与色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组织色彩、创造色彩的能力,为学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立体构成》课是掌握设计语言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材料与技法的基本知识、规律及其制作过程与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创作实践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构成基本理论、构成方式及手法。
掌握色彩构成基本理论、构成方式及手法。
掌握立体材料的性质、性能及其主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对艺术设计的技法、技巧知识及其形式语言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一)平面构成概论(8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认识平面构成的定义、历史、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任务、原理。
要求:认识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教学内容:(一)平面构成的定义、历史(二)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三)平面构成与其它构成形式的关系(四)平面构成的任务、原理(二)平面构成的要素(1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认识平面构成的要素。
要求:认识平面构成的要素、掌握其特性。
2、教学内容:(一)平面构成的形象(形—形体—形象—形态)(二)平面形态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及情感表达(三)空间介绍(三)形式美法则(8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认识形式美法则。
要求:认识形式美法则,并能应用它分析、认识设计作品。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创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
2. 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基本构成元素学会运用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创作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构成基本概念、原理和构成元素示范:展示优秀作品,分析其中的构成技巧练习:学生动手实践,完成构成练习作品点评: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构成基础概念构成的定义和作用构成的基本原理构成元素:色彩、形状、线条、质感2. 第二课时:色彩构成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分类和搭配色彩的心理效应3. 第三课时:形状构成形状的分类和特点形状的组合和变化形状在作品中的作用4. 第四课时:线条构成线条的分类和特点线条的组合和变化线条在作品中的作用5. 第五课时:质感构成质感的定义和分类质感的表现手法质感在作品中的作用三、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练习作品: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 作品点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总结性点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内容。
2. 示范作品:收集和整理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
3. 练习材料:准备纸张、画笔、色彩等实践材料,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构成基础概念2. 第二周:色彩构成3. 第三周:形状构成4. 第四周:线条构成5. 第五周:质感构成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栅格系统和版式设计视觉重心和视觉引导7. 第七课时:立体构成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立体构成元素的组合和变化8. 第八课时: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创意灵感和主题表达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结合9. 第九课时: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流程的步骤和要点创意发散和收敛思维设计实践和修改完善10. 第十课时: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构成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应用构成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和实践启示七、教学评估6. 平面构成练习:评估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中的创意表现和技巧运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幼儿园艺术探究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构成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了解构成的基本元素;2. 能够通过丰富的色彩组合和形状布局表现形象的构成;3. 激发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构成的定义;2. 构成的基本元素;3. 色彩构成;4. 形状构成;5. 色彩和形状的结合构成。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问题老师问:“在世界上有哪些东西让你感到美丽呢?”,然后给予一些启示,例如:“朵朵鲜花、美丽的风景画、绚丽的太阳落山、美丽的调色板……”等。
Step 2:讲述艺术构成1. 构成的定义:幼儿园群众学步幼儿,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他们对构成的定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老师提出:艺术构成是一种艺术术语,指的是一种在艺术作品中使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正是这些元素才能构成美丽的、丰富的、有力的艺术作品,而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2. 构成的基本元素: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分别有色彩、形状、线条、空间等。
其中,色彩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幼儿园里的样本展示:颜色方格、颜色互补对、颜色搭配,同时还介绍一些相关职业。
Step 3:色彩构成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颜色,让他们点亮黑板上的颜色方格并重新组合这些颜色。
然后,让他们在指定的画布上设计他们自己的艺术作品。
可以将橡皮泥或颜色贴纸作为辅助工具,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Step 4:形状构成通过一些照片、图片或模型引导幼儿对形状构成的理解,例如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方块图像,可以把方块进行摆放、组合生成多样化的图案,边界通过线条、轮廓、纹路等装饰美化。
Step 5:结合色彩和形状构成幼儿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色彩和形状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地进行组合,自由运用各种颜色和形状来进行艺术构成的创作。
Step 6:输出展示让幼儿为自己的艺术创作作为说明书。
在作品的旁边,建议他们写下作品名称、用到的构成元素、作品意象的解释。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使用幼儿技能的方式,例如“谈论”、听故事、参观画廊或博物馆等来进行展示。
一、课程名称:构成艺术二、授课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理解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和形式法则。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
4. 学会运用构成艺术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 以“生活中的构成”为主题,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构成艺术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 构成艺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 构成艺术的形式法则:重复、对称、对比、平衡、节奏、比例等。
3. 案例分析:- 展示国内外优秀的构成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成元素和形式法则的应用。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利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深入讲解:- 详细讲解构成艺术中的形式法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3. 实践操作:-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更复杂的构成设计练习,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等。
4. 成果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设计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形式法则。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和分析优秀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构成艺术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设计能力。
4. 评价法:通过成果展示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设计水平。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设计练习中的表现,如创意、构图、色彩运用等。
3.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最终的设计作品,如创意性、美观性、实用性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构成艺术》2. 教学课件3. 优秀作品集4. 设计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等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
美术色彩构成艺术表现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美术中的色彩构成,并能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熟悉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掌握色彩的混合和运用技巧。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5. 能够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艺术表现意图。
三、教学重难点1. 色彩在艺术中的表现能力和作用。
2. 色彩搭配和运用的技巧。
四、教学内容1.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a. 色彩的情感表达能力i. 不同颜色对情感的影响ii. 色彩的象征意义b. 色彩的视觉效果i. 色彩的明暗对比ii. 色彩的明度和纯度2. 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a. 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定义和关系b. 主色、辅助色和中性色的分类和特点3. 色彩的混合和运用技巧a. 色彩的混合原理b. 冷暖色的运用c. 对比色的运用d. 色彩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的运用4. 色彩表达的艺术实践a. 创作一幅自由表达的彩绘作品b. 合作创作一幅大型彩绘作品c. 欣赏和评析主流艺术家的色彩作品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色彩构成的艺术表现。
2. 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混合和运用不同色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创作大型彩绘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欣赏评析:通过欣赏主流艺术家的色彩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步骤1. 引入向学生展示几幅色彩鲜艳的画作,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概念讲解通过PPT或黑板,讲解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知识点。
3. 示范演示演示如何混合和运用色彩,鼓励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实践。
4. 小组合作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创作大型彩绘作品,每个小组在选取题材和色彩搭配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5. 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简短的分享和互评。
6. 欣赏评析集体欣赏并评析主流艺术家的色彩作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度思考和感受。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经典电影作品赏析与解读
项目第五章蒙太奇是构
成电影艺术的最基
本手段
课题
蒙太奇是构成电影艺
术的最基本手段
课型理论课
授课班级授课
时间
课
时
2课
时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专业能
力
重点:1、蒙太奇的作用
2、蒙太奇的特点
核心能
力
了解蒙太奇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对象分析1、教学对象是2013级三年制高铁乘务班,55人、12级五年制旅游班,20人。
2、该班学生已经学过《插花》、《大学语文》等课程,具备一定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本门课《经典电影作品赏析与解读》的学习,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大学生的涉猎面,积累学生的影视知识。
教学方法讲解讲授,视频赏析等
教学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蒙太奇的作用和特点。
教研室主任审签: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