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文学典型中的吝啬鬼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儒林外史吝啬鬼形象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人物是一位长相普通却极度吝啬的中年男子。
他身穿一
件旧旧的衣袍,却总是舍不得花钱买新衣物,宁愿用线缝补自己的衣服。
他的手指瘦长,
指甲黄黑,从来不去修剪,为了省钱连肥皂都不愿购买,害怕把肥皂用掉,只用水随便冲洗。
他的居住条件也非常简陋,居住在一栋颓废的老宅子里面,连简单的装修也从不考虑,一直让家里看上去毫无生气。
这位吝啬鬼的饮食也是极为简单,每天只吃最便宜的食物,绝不浪费一丝一毫。
他甚
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会为自己节省,只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弄到足够的食物。
他从不光顾市
场和商店,只在菜市场的收尾时间出没,捡拾剩下的蔬菜和水果。
他认为,只要能填饱肚子,其他的都是多余的。
与此这个吝啬鬼在财富方面也十分吝啬。
他从不借钱给别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亲戚朋
友也不例外。
他认为钱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绝不会借给别人,怕别人不还或推脱。
他
的钱财从不敢存入银行,宁愿把钱藏在家里的楼梯洞里,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钱,可能会
私自来借。
这位吝啬鬼平时不梳洗自己,连牙刷都算是奢侈品,纯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着。
他
的语言也非常吝啬,在交谈中只说必要的字数,从不浪费一句多余的话。
他不喜欢社交活动,也不会出门旅行,认为这些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
尽管这位吝啬鬼在儒林外史中没有名字,但他通过吝啬和节俭的形象,展示了一个独
特的人物角色,既令人生厌又让人深思。
这个形象人物在小说中活灵活现,通过对他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吝啬和恪守节俭原则的可笑及可怕之处。
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暴力进行掠夺”。
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以吝啬而著称。
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对利益的追逐,是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1.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他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
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2.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绘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3.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
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
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
像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4.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的五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严监生文学名著中的吝啬鬼形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文学大家们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吝啬鬼形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莫哀里笔下的阿巴贡、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还有中国清末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
1、葛朗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时只选其《家庭的苦难》一章中的一部分,并且给选文定名为《守财奴》,“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
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
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
象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但巴尔扎克毕竟就是大手笔,他笔下的葛朗台做为吝啬鬼的典型性就是“执著狂”,尤其就是一个“狂”字,高度归纳了葛朗台的个性特征。
中学生观赏这个人物形象时,只有把握住“狂”字这把钥匙,就可以深刻领会其典型性。
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见女儿摆弄自己的定情之物金仕女匣时,竟“身子一四纵,挥上仕女匣,犹如一头老虎挥上一个睡著的婴儿”。
一个“纵”和一个“挥”字将旧葛朗台自私至发疯的形象活化至纸上。
当独生女声明匣子就是情人存放的,就是神圣不可侵害的,挥过去想要抢走时,老头竟“几下一推,欧也妮便好像在母亲床上。
”仕女匣上方形的金子异化了父女之情,并使吝啬鬼发疯。
但争抢女儿的情物仕女匣把太太气得累瘫过去的现实并使葛朗台从疯癫的漩涡中冲破,显得异常冷静,“孩子,咱们别为一个匣子生气啦,拎回去吧”,旧箍桶匠马上把匣子投掷至床上,并且至自己的密室拎一把金路易去也摔倒在床上,声称就是赠送给欧也妮的。
外国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外国文学中有不少形象鲜明的吝啬鬼,他们的故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想想吧,像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仁·鲁尔,这家伙简直就是吝啬的代名词。
他在金钱面前小心翼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能省更多的钱。
这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就像是在过家家,一点小钱都舍不得花。
想买个饼干都得算得明明白白,哎,真是个把钱看得比命还重的家伙。
每当他出门,心里总是念着“省钱是王道”,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人是不是把钱当成了他的老母亲啊?再看看斯科特的《吝啬鬼》,里边的阿巴贡也是个典型的抠门角色。
他不仅自己舍不得花,还总想让别人也跟着省。
他的房子里就像是个钱库,门口都贴着“禁止浪费”的标语。
哎,真是个既可笑又可怜的家伙。
他对待朋友的态度简直让人想翻白眼,聚会时不愿意请大家吃顿好的,非得在家里捣鼓点冷饭热菜,真是太能省了。
每次听他讲“省钱的小妙招”,我心里都忍不住想:这要是让他来做家务,估计连水都得控制在一杯的量里吧!说到吝啬鬼,怎么能不提查尔斯·狄更斯的“老福特”呢?这位爷爷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
他的生活简直就像是金钱的奴隶,白天晚上都在想着怎么能多捞点银子。
想想吧,这家伙每天都在算计着,连洗澡水都得三天不换。
朋友们约他出去,他总是推三阻四,理由千奇百怪,真是个“死抠”的典范。
就算身边朋友都是满脸愁苦,他依然面不改色,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钱,钱,钱!还有莎士比亚的“福尔斯塔夫”,这个角色虽说不是典型的吝啬鬼,但他对金钱的态度也相当搞笑。
他总想着用各种花招来省钱,像个狡猾的狐狸。
他一边打着算盘,一边想方设法去巴结有钱的朋友,哎,这样一来,他的生活就像个“空中楼阁”,看似风光,其实底下却是个“穷光蛋”。
真是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物,让人捧腹大笑。
这些吝啬鬼的故事,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他们为了省钱,往往做出各种奇葩的举动,有时真是让人无奈。
生活中,很多人也许不是吝啬鬼,但在一些小事上,大家或多或少都沾染了点吝啬的味道。
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暴力进行掠夺”。
世界三大吝啬鬼文学形象在世界文学中,吝啬鬼这一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们自私、贪婪、小气,甚至令人厌恶。
然而,正是这些形象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三位世界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分别是狄更斯的斯克鲁吉、莫泊桑的贝尔纳尔和瓦尔特·斯科特的拉尔夫·尼克尔。
斯克鲁吉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斯克鲁吉是一个极其吝啬的银行家。
他对自己的利益十分看重,总是把钱放在第一位。
斯克鲁吉的人物形象不仅体现了人性的贪婪本质,还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丑陋面。
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穷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
斯克鲁吉的吝啬和贪婪,让穷人们更加无助和无奈。
在小说中,他甚至因为自己的贪婪而丧失了自己的女儿。
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不公正,是狄更斯文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贝尔纳尔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贝尔纳尔》中,主人公贝尔纳尔是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银行家。
他对自己的金钱十分吝啬,甚至在自己的妻子生病时也不肯花费一分钱。
这个形象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丑陋面。
在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穷人们的生活十分困难。
而贝尔纳尔的吝啬和自私,让穷人们更加无助和无奈。
莫泊桑在小说中运用了夸张手法,将贝尔纳尔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拉尔夫·尼克尔瓦尔特·斯科特的小说《吞噬者》中,拉尔夫·尼克尔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商人。
他对自己的金钱看得十分重,甚至不愿意为自己的女儿花费一分钱。
这个形象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同时也暴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丑陋面。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穷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
而拉尔夫·尼克尔的吝啬和自私,让穷人们更加无助和无奈。
瓦尔特·斯科特在小说中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不公,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的故事评价一、引言在经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了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吝啬鬼。
这位吝啬鬼的形象不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人性中的吝啬与贪婪,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伦理的种种弊端。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的故事进行评价,探讨其中的深度和广度,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故事情节在《儒林外史》中,吝啬鬼的故事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调,生动描绘了这位吝啬鬼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在小说中,吝啬鬼的名字叫做王爱钱,他极度吝啬,连自己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王爱钱是一个小商贩,他以赚取一两铜钱为目标,因此他不仅是个吝啬鬼,而且对待自己的生意也非常暴利。
他不停地压榨他的顾客,以至于他顾客的心理承受不住,纷纷离开。
他的生意也因此失败了。
在另一次意外中,王爱钱巧取豪夺了一笔钱,却因此遭遇困境。
他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和报复,但他还是顽固地坚守着自己吝啬的原则,拼命保护那一点点财富。
王爱钱的生活一片糟糕,甚至连一个家都没有。
然而,他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和满足感,相反,它成了他生活的累赘。
王爱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
三、深度评价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品味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王爱钱所追求的个人利益和财富对其来说已经超越了一切,他牢牢地被财富所束缚。
这使得他失去了人性的温情和善良之美,完全忽视了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他的吝啬和贪婪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他在生意上的暴利和不公平交易,导致了顾客的流失,最终使他的生意垮台。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贪婪和不公正行为最终会导致彻底的失败。
通过王爱钱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应该正确看待财富的价值。
王爱钱虽然拥有了一些财富,但他并没有得到幸福和满足感。
相反,财富成了他生活的累赘,使他失去了友情、亲情和爱情等真正的幸福感。
善待财富,正确价值财富的重要性,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试评文学典型中的吝啬鬼形象班级:A1121班姓名:邱树连学号:28【摘要】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里,作家们对于吝啬鬼这一形象都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使吝啬鬼这一形象成为一个印象分明的文学典型,这一文学典型的成功就表现在人们只要一想到吝啬鬼,就都能想到文学作品中这几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例如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四大著名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东方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一系列吝啬鬼。
【关键词】文学典型、吝啬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
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
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1809~1852)的《死魂灵》,创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地主的典型形象:有表面上温文尔雅而实际上头脑空虚、懒惰成性的玛尼罗夫,有知识贫乏但却善于经营的女地主科罗皤契加,有惹是生非的无赖罗士特莱夫,有笨拙而凶狠的恶棍梭巴开维支,还有贪婪悭吝的守财奴泼留希金。
作者就是通过对这群丑类的刻画,揭露和谴责了农奴主阶级寄生腐朽的本质,从精神道德的高度批判了这些人人性的丧失,指出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农奴制的崩溃和灭亡,他们不过是即将进入坟墓的“死魂灵”,俄国的历史必将进入新的一页,从而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在俄国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吝啬鬼形象人物
在《儒林外史》中,有以下几位吝啬鬼形象的人物:
1.杨镇远:他是一个极度吝啬的人,把家里的每一分钱都看得非常
重。
他儿子宋明庭生病时,一直不肯花钱请医生,导致病情恶化。
2.宋明庭:他是杨镇远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吝啬之风。
他对待妻
子王氏和孩子都非常小气,常常为一些微小的花费而斤斤计较。
3.李秀才:他是个虚伪又吝啬的人,喜欢拿钱小气,从不肯花大钱
享受生活。
他对待别人也很吝啬,对待朋友和家人经常斤斤计较。
以上是《儒林外史》中几位吝啬鬼形象人物的例子。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小说展现了吝啬和小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这种心态进行了批判。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学了《守财奴》,同学们记忆最深刻的恐怕是葛朗台临死前想抓住教士的镀金十字架的情节。
其实,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通过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
除了葛朗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群令读者过目难忘的吝啬鬼形象。
在欧洲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以及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堪称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泼留希金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
夏洛克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
阿巴贡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是十八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在我们中国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四大吝啬鬼形象。
他们是思想家庄子《外物》篇中的监河侯,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中的卢至,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
其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是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吝啬鬼。
作家这样来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场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些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他们以其极端的吝啬和独特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四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首先要提到的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夏洛克是个犹太富商,他贪婪、冷酷、自私。
在他眼中,金钱高于一切,甚至超越了人性和道德。
他对借款人安东尼奥恨之入骨,不仅仅是因为商业上的竞争,更因为安东尼奥的善良和慷慨与他的吝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安东尼奥无法按时偿还借款时,夏洛克坚持要按照契约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丝毫不顾他人的死活。
他的这种冷酷无情,充分展现了他内心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法国作家莫里哀在《悭吝人》中塑造的阿巴贡,也是吝啬鬼的典型代表。
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他爱财如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不仅对自己苛刻,对家人也是极度吝啬。
他时刻想着如何节省开支,甚至连家里的食物都要严格控制。
他会为了一点小钱而斤斤计较,不顾及亲情和尊严。
他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他却因为不想花费嫁妆而百般阻挠。
他的吝啬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悲。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更是将吝啬演绎到了极致。
葛朗台是个精明狡猾的箍桶匠,他通过投机生意发家致富。
他对金钱的占有欲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会半夜里把自己关在密室里,“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他的妻子病重时,他关心的不是妻子的病情,而是妻子死后自己的财产。
甚至在女儿欧也妮把自己的金币送给了堂弟后,他对女儿进行了无情的惩罚。
他的一生都被金钱所束缚,最终在对金钱的痴迷中死去。
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地主形象。
他拥有着大片的土地和无数的财产,却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他的穿着破烂不堪,家里堆满了各种无用的杂物,却舍不得扔掉。
他对农奴极其苛刻,甚至连农奴死了都不放过,还要去骗取他们的户口,以谋取利益。
他的吝啬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和人性。
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好嘞,今天咱们聊聊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这个话题可真有意思啊。
说到吝啬鬼,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那些抠门到极点的家伙,像是《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当然这只是个极端例子,但我想说的是,吝啬鬼在文学作品中其实有很多样的表现,有的让人捧腹大笑,有的则让人心里一阵阵发凉。
咱们来看看那些经典的吝啬鬼角色,最著名的非《雾都孤儿》里的菲金莫属。
他可是个活生生的“铁公鸡”,一毛不拔,口袋里的铜板都快生锈了。
可你知道吗,菲金身上那种对金钱的疯狂执着,简直可以用“心如铁石”来形容。
说到这,想起来有次他为了省钱,居然让孩子们吃旧面包,结果把小Oliver搞得快要饿瘦了,这真是让人心疼。
你说,连孩子都不放过,这样的人,真是活得像一只蜗牛,缩着头,连一点温暖都不愿意给别人。
然后,咱们再来聊聊《圣诞欢歌》里的斯克鲁奇,哈哈,这家伙可是吝啬鬼中的翘楚啊!一提到圣诞节,别人都在欢天喜地,他却在角落里数着自己的钱,像个老鼠似的,真让人忍俊不禁。
每当别人跟他提到节日气氛,他总是冷冷一笑,仿佛在说:“过节?我才没那么傻呢!”这让人想起一句话:“不见棺材不掉泪”,他可真是个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不过,斯克鲁奇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吝啬虽然让人发笑,但最终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的转变,简直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意外又感人,哈哈。
别忘了《小妇人》里的马奇太太,她那种精打细算的样子,真让人又爱又恨。
她为了一点小钱斤斤计较,甚至会让女儿们穿旧衣服,但她心底又是满满的爱。
说实话,吝啬鬼的形象有时候不仅仅是吝啬,还藏着深情。
马奇太太想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这份心意虽说不够直白,但她的小心思却无时无刻不在。
再说说《傲慢与偏见》里的柯林斯,哎呀,这位“吝啬”的绅士真是个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角色。
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千百次打磨,生怕一不小心就花掉什么钱。
追求朴实的他,甚至会为了省一分钱而放弃很好的机会。
这样的人真是让人想捧腹大笑,心里又暗暗为他捏把汗,生怕他一不小心就被人笑掉大牙。
西方文学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再剖析_外国文学论文西方文学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再剖析,摘要:在卷帙浩繁的西方文学史中,有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然而由于对他们的吝啬行为背后深刻的心理、人性、社会原因探讨的缺乏,他们的形象一直是单一的负面的观照对象,在过去大众对其的理解中,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
通过对西方四大典型吝啬鬼形象进行再度剖析,包容性、创新性地对人物重新定义和理解,可以发现,安全感的缺失是导致人物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夏洛克并非是传统认识中的“吝啬鬼”,阿巴贡、葛朗台以及泼留希金也不只是单一的吝啬鬼形象,在他们看似吝啬的形象背后,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现代价值观西方文学吝啬鬼形象再剖析西方文学作品大量译入中国以来,许多“世界级名著”对国内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舆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这些繁杂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学界习惯将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放在一起,称为“四大吝啬鬼”。
这种说法影响深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四个人物的总结、归纳。
但是这一概括性称呼无疑将四个人物定位在了一起,从而忽略了每个人物的个性。
与此同时,这种概括方法也将“吝啬鬼”的标签绑定在了每个人物的身上,致使之后对这四个人物的研究一直摆脱不了“吝啬”的藩篱。
事实上,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以及泼留希金究竟是否真的是一种“吝啬鬼”的人物形象还有待商榷。
是吝啬?是贪婪?是反抗?还是性格上的变态?本文通过对四个人物的形象的再度剖析,力图在探求每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特点的同时,包容性、创新性地对部分人物的形象定位提出新的理解。
同时希望能对现代人对现代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解读,以及金钱观、价值观与幸福观等现代理念方面有所启示。
儒林外史的吝啬鬼的评价《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刻画了许多吝啬鬼的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展示了财富的态度,还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喜剧与悲剧的结合以及社会伦理的反思。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进行评价。
一、财富的态度在《儒林外史》中,吝啬鬼们对待财富的态度非常苛刻。
他们视钱如命,甚至为了几文钱可以不顾一切。
例如,严监生在临死前还惦记着节省灯油,不肯多花一分钱。
这种对财富的苛求和贪婪,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金钱的过度追求和崇尚,以及道德观念的沦丧。
二、人性的扭曲《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形象,也反映了人性的扭曲。
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不顾亲情、友情和爱情,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珍惜。
例如,严监生为了节省钱财,不惜与哥哥反目成仇,甚至在妻子病重时也不肯花钱治病。
这种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三、喜剧与悲剧的结合《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形象,既有喜剧的一面,也有悲剧的一面。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闹出许多笑话,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他们为了金钱所做出的种种荒唐事,也让人感到悲哀和同情。
这种喜剧与悲剧的结合,使得这些吝啬鬼形象更加生动、有趣、深刻。
四、社会伦理的反思《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形象,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伦理的反思。
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这些形象也让我们思考当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金钱和财富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如何保持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底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总之,《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形象是该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些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代社会的反思。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保持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底线。
试评文学典型中的吝啬鬼形象班级:A1121班姓名:邱树连学号:28【摘要】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里,作家们对于吝啬鬼这一形象都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使吝啬鬼这一形象成为一个印象分明的文学典型,这一文学典型的成功就表现在人们只要一想到吝啬鬼,就都能想到文学作品中这几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例如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四大著名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东方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一系列吝啬鬼。
【关键词】文学典型、吝啬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
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
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1809~1852)的《死魂灵》,创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地主的典型形象:有表面上温文尔雅而实际上头脑空虚、懒惰成性的玛尼罗夫,有知识贫乏但却善于经营的女地主科罗皤契加,有惹是生非的无赖罗士特莱夫,有笨拙而凶狠的恶棍梭巴开维支,还有贪婪悭吝的守财奴泼留希金。
作者就是通过对这群丑类的刻画,揭露和谴责了农奴主阶级寄生腐朽的本质,从精神道德的高度批判了这些人人性的丧失,指出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农奴制的崩溃和灭亡,他们不过是即将进入坟墓的“死魂灵”,俄国的历史必将进入新的一页,从而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在俄国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吝啬鬼,简单来讲,就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的人。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又译《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虽然他们都是吝啬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正因为他们的不同,所以他们令人印象深刻,又因为他们的共同处,所以他们都被称为吝啬鬼,这就是典型的特征性,特征的概念是有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
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典型的创作是通过特征化而实现的。
它要求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比如吝啬鬼的文学典型具有的总特征就是对金钱等一切财物的疯狂占有和对一切会消耗财物的行动的拒绝。
除了总特征外,同时具有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只有总体特征,就是扁平人物,叙事文学的至境就是追求性格复杂的圆整人物。
所以每个吝啬鬼除了共通性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外,也有各自不同的局部特征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来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
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就式的高利贷者。
阿巴贡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死魂灵》夏洛克是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凶残地致安东尼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作为吝啬鬼,夏洛克和葛朗台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
而果戈笔下的泼留希金则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满足,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
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于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芥麦。
他不顾儿女各自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的钱被人取走后,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正是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质是他们都拥有各自不同的闪光点,在我看来,他们虽然因为都拥有吝啬鬼对钱财的执着而成为吝啬鬼形象,但他们不同的特征也使吝啬鬼这一文学典型更丰满。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说:“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
”从这里,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审视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特征性原则。
这是典型必备的美学特点。
“特征”(charakteristische)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
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与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统一,意与象在这里聚首,情与理在这里交融。
作家在创造典型时,只要能准确地捕捉到这个“凝聚点”,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就可以成功地塑造出典型来。
所以,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
高明的作家可能通过特征化把上述的各个因素,单独地变为传世之作。
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杜甫的《兵车行》,是通过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你产生透心的悲凉。
也就是说,上述诸因素无论哪一种被“特征化”了,都可以产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尔扎克说:“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而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原则,是要求调动这一切方面特征化的表现力为形成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服务。
这样,对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了。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黑格尔认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泉源,从这个泉源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
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可以形成这个人物个性的“总特征”。
为什么有的学者把典型称为“共名”呢?就是因为真正的文学典型,都必须具有鲜明的“总特征”。
那么这些吝啬鬼没有总特征呢?首先,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典型的特征:一是疯狂敛财,四个吝啬鬼都是拥有巨额家财的大富翁:夏洛克、阿巴公的资产可以倾城;葛朗台有一千七百万法朗的家产,是索漠城的首富;泼留希金农奴上千,家道殷实,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
他们每人都有一部丑恶的发家史:阿巴公甚至不用现金,而是拿一堆没人要的破烂来放债取息;葛朗台通过政治上的投机钻营来牟取钱财,买卖公债,投机倒把,无所不用其极;晚年的泼留希金虽然不如从前那样精明能干了,“但征收却还照从前一样”,甚至能在出卖死了的农奴的魂灵时赚进一笔钱来。
由于这些吝啬鬼的贪婪,他们的手下人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朗斯洛特辛辛苦苦地为夏洛克卖命,却终日不得温饱,饿得可以数出肋骨。
泼留希金的残酷剥削,使得手下的农奴成批地逃走、死亡。
葛朗台让他的佃户们每星期贡献阉鸡、母鸡、鸡子、牛油、麦子等食物。
阿巴公的招数更损,赶上过节或下人歇工时,他总找碴儿跟下人吵架,以此为借口不给他们东西,甚至还叫人私刻日历,把斋日增多了一倍,为的是从手下人、家人的口里赚下钱来。
吝啬鬼们硬是靠这样的贪婪,疯狂地聚敛财富。
二是人伦泯灭,一般来说,聚敛财富的目的是供自己和家人享受,但这些吝啬鬼们却丧心病狂,完全泯灭了人性,连家庭中的妻女都成了被剥夺的对象。
泼留希金在妻子死后,逼得大女儿离家。
儿子服兵役,他竞送一些诅咒想从此与其断绝父子关系,为的是剥夺儿子的继承权;最后连小女儿也被逼得夭折。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被整天关在家里替父亲看守钱财,不能有任何正当的生活要求,无奈只好带上珠宝与情人私奔。
葛朗台不但哄骗了妻子带来的几十万陪嫁,还要从她母女俩的口里和日常费用里挤出钱来。
妻子死后不久,他就利用女儿的无知、善良,骗取了她的遗产继承权。
阿巴贡也没少在女儿身上打主意。
他想把女儿嫁给不要陪嫁的老头子,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儿女们成了他赚钱的工具和牺牲品。
三是精神变态,四个吝啬鬼除了贪婪地攫取、丧心病狂地赚钱以外,实在不知道金钱财物的用处。
他们爱的只是那闪闪发光的钱币或堆积成山的财物本身,为的是Et日夜夜看护它、把玩它,让自己成为它的奴隶和保护人。
夏洛克视财产如同生命;阿巴贡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把所有的金钱都拿出去放债;葛朗台的惟一乐趣是“半夜里瞧着累累的黄金”,为此而快乐得无法形容:“那家伙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孤老头泼留希金则满足于充当“他的一切财产的保护者,看守者,以及惟一的所有者”。
他们是精神变态的拜金狂,一味地崇拜金钱聚敛财富,失去了正常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
这四个人在疯狂地占有金钱的同时,又都以极端吝啬的面目出现,实际上破坏了社会财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