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研究”重要论著篇目辑览
- 格式:pdf
- 大小:674.40 KB
- 文档页数:2
黄河三角洲湿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作者:贾振刚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9年第20期摘; ;要:在我国黄河生态环境系统中,三角洲湿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通过宪法修正案,把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写入宪法。
文章围绕黄河三角洲湿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生态;对策湿地具有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以及降解污染等作用,目前,我国湿地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利用、污染、面积萎缩以及水土流失等方面。
在我国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带,湿地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对该区域以及黄河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 黄河三角洲湿地类型与分布笔者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进行充分调查,根据《中国湿地调查纲要》可知,该区域的湿地类型分为9种:浅海、滩涂、河流、湖泊和水库、坑塘、水田、沟渠、沼泽和草甸、路边。
现阶段,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为747 139.4 hm2,其中,刨除浅海湿地面积,剩余湿地面积占总面积24.45%。
在湿地深入到内陆地区过程中,湿地分布较为分散,并且面积逐渐减少。
在黄河三角洲各类湿地中,浅海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1.22%,为308 000.2 hm2,而滩涂湿地占总面积的24.64%,为184 089.7 hm2,并且在入海口位置,滩涂面积会因黄河携带的泥沙增多而逐渐增大。
2; ; 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状况2.1; 河流水环境质量在对黄河三角洲河流水环境质量进行研究时发现,目前三角洲内分布19条河流,只有1条为轻度污染,水质较为适合生活、农业等使用需求,但是其中有7条已经出现严重的污染情况,其余10条分别处于重污染和中污染状态。
根据河流水系分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的水系主要由小清河水系组成,而阳河、朱龙和以及孝妇河等均呈现严重污染的状态。
东岳论丛 June.,2010Vol.31N o.6 2010年6月(第31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研究隋唐五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以棣州为中心的考察杜立晖(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山东滨州256603) [摘 要]隋唐五代时期是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在市镇、人口、农工商业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棣州为中心,可以对隋唐五代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状况、开发原因及其开发受制约因素等内容加以认识,为当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隋唐五代;黄河三角洲;棣州;开发[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6-0099-04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的入海之地,因历史时期黄河的迁徙不定而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
学界曾认定黄河三角洲可分为古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与现代三角洲等三部分,另外,黄河三角洲的定义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即指古代、近代黄河三角洲,狭义则指现代黄河三角洲①。
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经济地理的概念,目前主要是指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的〔2008〕46号文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所规定的有关区域,即“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
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的广大区域。
目前黄河三角洲正面临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而历史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状况、开发动因及受制因素等内容,对于目前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常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在中古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黄河的入海之地与近、现代黄河基本相同,均在今山东滨州、东营等市境内,如清代著名学者胡渭在《锥指例略》中曾提到黄河五次大的迁徙,其曰:“二、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泛清河、平原、济南,至千乘入海。
书名: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研究作者:李振峰王勤山出版社:黄山书社ISBN:9787546179179出版时间:2018-12定价:60.00元的阐述。
这些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人类与水之关系的演变,也展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黄河的入海口,拥有丰富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具体来说,黄河其一,物质形态的水文化。
黄河三角洲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丰富多彩,极具特色。
以黄河三角洲的水利工程为例,其不仅承载着调节黄河水量、防洪减灾的重要功能,也对农业灌溉、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发展农业,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了一系列灌溉渠道、泵站和水库等设施,形成完善全面的灌溉系统,其二,精神形态的水文化。
水利发展史中产生了与水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们敬水爱水,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理利用水资源。
形成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历史上,面对黄河水患威胁,人们没有退缩,积极应对,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修建堤坝、疏浚河道,战胜水利用水。
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水文化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还在当代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历史传承价值。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价值。
该地区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首先,黄河水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治水神话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黄河水文化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其次,黄河三角洲水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地区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水利工程、水利技术等方面,还体现在与水相关的文化领域,构成了黄河三角洲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此外,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特殊意义,黄河三第二,生态保护价值。
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黄河三角洲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治水实践中,提出“顺应自然”等理念对社会生态保护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黄河三角洲:中国能“生产”土地的地区
黄文诗
【期刊名称】《中外房地产导报》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正>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以其发达的经济著称于世,唯有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三角洲,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等种种原因,而长期处于待开发的落后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也曾面临着几次全面开发的机遇,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如黄河泥沙过多),又因为体制上的原因,时机总是不成熟,而未形成开发的规模。
黄河三角洲还没有建立起与胜利油田相适应的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的产业【总页数】1页(P36-36)
【作者】黄文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
【相关文献】
1.浅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J], 田素锋;胡金叶;杨保才
2.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J], 肖杨;赵庚星
3.黄河三角洲饱和软土地区锤击大直径PHC管桩质量控制研究 [J], 张浩淼
4.基于地理国情普查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融合分析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数据
为例 [J], 李国华;关梅;江娜;祝明然
5.黄河三角洲饱和软土地区锤击大直径PHC管桩质量控制研究 [J], 张浩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沉积建造及规律
李栓科
【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1989()3
【摘要】本文以大量钻孔及探坑剖面分层统计为基础,全面论述了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分期的标志,以及自1987年以来各期亚三角洲建造的特征,将亚三角洲建造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和完全与不完全两种类型。
各亚三角洲的淤积面积、厚度与淤积时间、淤积量等都有关系。
清水沟期亚三角洲建造已进入晚期阶段。
【总页数】10页(P148-157)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沉积建造;探坑;泥沙沉积;淤积量;沙体;河床演变;河口砂坝;河控三角洲;古土壤层
【作者】李栓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3,X2
【相关文献】
1.黄河三角洲河道沉积规律研究Ⅱ. 建林边滩沉积作用机理 [J], 范德江;陈彰榕;栾
光忠
2.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近代沉积物的沉积化学特征 [J], 蓝先洪
3.黄河下游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分异特征和规律 [J], 任韧希子;陈沈良
4.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潮滩地貌及其沉积的初步分析 [J], 李元芳;黄云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海岸的侵蚀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海洋地质学指导教师:***20040601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海岸的侵蚀研究2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规律2.1海岸演化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淤积形成清水沟叶瓣,而刁口叶瓣则遭受侵蚀。
利用多年的遥感资料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解译,识别出低潮线作为海岸线,如图2-1所示。
经遥感解译得到的岸线主要有1976年、1981年、1986年和2001年整个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及1996年和1998年清水沟河口附近的海岸线,图中还根据历史记载划出了1934年海岸线和1853年海岸线。
图中可以看出,1934年图2-1现代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图1996年利1998年为清水沟附近的岸线,其它年份为整个三角洲的岸线a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海岸的侵蚀研究图2.2黄河三角洲的1980.1990年冲淤立体图(+淤积,-冲刷)图2-3黄河三角洲的1990.1999年冲淤立体图(+淤积,一冲刷)19图2-4黄河三角洲北部1.8断面水下地形演变图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后,刁口流路废弃,由于没有1964年的水深资料,5培断面用1959年的水深资料代替黄河从刁口入海以前的水深资料。
从图2—4看出,】968年,14断面水下地形下部比较低,1.3断面1980年后,下部有些淤积,地形相对变高,水下地形冲淤变化缓慢;而4断面1980水下地形与1990年相比明显不同,1990年后才进入变化缓慢状态,坡度在1‰以下。
随着向刁口流路的靠近,受刁口流路的影响变大,5-8断面则位于刁口流路上。
5.8断面,1959年刁口流路以前的水下地形最低,到1968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2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海岸的侵蚀研究的海湾,从一定方向来的强风连续地吹刮,使潮位异常上升,能形成灾害性的增水现象,因此,风暴潮也口q气象海啸或暴风海啸。
风暴潮灾害大都是突发性的,水位的猛涨是明显的现象,我国风暴潮增水一般为lm,最大可达数米。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情况研究作者:王兴敏来源:《吉林农业》2017年第05期摘要: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与商品粮基地,近些年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本文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198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期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59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与商品粮基地[1],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受到成陆时间较晚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潜水位较高、矿化度也较大,土壤具有较高的含盐量,加之长期的人类开发活动(如:油田开发,农业种植等)的影响,导致黄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功能、抵抗灾害功能和生态恢复功能变差[2]。
因此做好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开发工作非常重要。
位于黄河三角洲东段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3],拥有多种类型并且复杂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农田、芦苇地、盐田等十几种类型,随着黄河泥沙的大量淤积,陆地面积将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质量也在不断的变化,其变化的频率和幅度是黄河三角洲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黄河三角洲各种生态环境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以东营市的垦利县作为研究对象。
1 数据来源与处理利用ArcGIS将已有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垦利县198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对其进行重分类,将经过重分类的的数据进行栅格计算,得到垦利县1980年~2005年这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图。
根据研究需要,将土地利用方式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6种类型。
2 处理结果分析2.1 198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1980年垦利县的耕地面积最多,主要位于垦利县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面积为661.8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43%;而林地面积却很少,只在该县西部地区有一些,仅仅为4.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26%;草地面积较多,主要位于垦利县中部及东部地区,面积为523.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03%;水域主要位于垦利县东部地区,为411.8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05%;建设用地总体不多,但分布很是零散,面积为124.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6%;未利用土地集中于中西部地区,面积为141.4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