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排水设计指引-最终版
- 格式:pdf
- 大小:203.03 KB
- 文档页数:17
广州市新建居民住宅给水系统设计、施工、验收技术(工作)指引目 次1. 总 则 (1)2.术 语 (2)3. 设 计 规 定 (3)4. 管材及管件的选用 (6)5. 二次供水设施 (8)6. 施 工 规 定 (10)7. 给水管道验收规定 (14)8. 附 录 (16)1. 总 则1.1 为提高广州市新建居民住宅给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质量,更好地贯彻落实《广州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穗府〔1996〕129号)、《关于实施居民生活用水计量系统改造工程的通告》(穗府〔2006〕46号)及《关于对我市广州市自来水价格改革方案的批复》(穗价〔2005〕239号)等文件精神,推进“一户一表”、抄表计量到户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确保居民住宅小区总水表后供水系统的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防止自来水二次污染,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自来水公司供水范围内的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及楼宇。
1.3 本指引适用于工作压力不大于1.0Mpa的给水管道工程。
1.4 在给水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过程中遇到本指引未涉及的内容,应按国家现行的相应规范执行。
1.5 如本指引所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已更新,则以新版本为准。
2.术 语2.1 一户一表指一户居民家庭(一套住宅),对同一用水类别在配水管道的住宅内或住宅外的公共部位安装一只贸易结算水表,由供水企业按户表计量、收费的形式。
2.2 一楼一表指“城中村”用户每幢楼房安装一只贸易结算水表的形式。
2.3 给水管件在给水系统中,用以调节、分配水量和水压,关断和改变水流方向的各种管件、阀门和水龙头等设施的统称。
2.4 试验压力管道、容器或设备进行耐压强度和气密性试验规定所要达到的标准压力。
3. 设 计 规 定3.1 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供水管网布局,应以市政供水管进入小区、减少表后管道铺设系统数量为原则,就近分类别装表供水。
广州市排水工程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一、总则(一)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广州市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科学指导《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及其他排水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特制定本技术指引。
(二)本技术指引是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基础上,对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了补充和细化,适用于《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其他排水工程可参照执行。
(文中带下划线部分的文字为2013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报批稿)》内容)(三)“水更清”项目前期工作应按照《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要求,以河涌流域为单位逐条梳理,按照“近远期结合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系统考虑工程的设计方案,确保达到《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
二、排水体制(一)对事实上已经形成合流制的老城区、旧城镇等区域的排水系统,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等措施,提高截流倍数,加强降雨初期的污染防治。
(二)新建地区、成片改造区域、新建道路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并根据受纳水体情况采取措施控制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
(本条结合2013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报批稿)》第1.04条及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三、水量计算(一)污水量计算1、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可按下表确定:(本条按《广州市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定》、《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2、人口密度可按照各地块远期规划人口密度及现状人口密度取大值确定。
3、工业用地单位废水量按0.65~1.6万m3/km2·d确定,具体可查阅《广州市污水总体规划修编》表5-2。
4、地下水渗入量地下水渗入量取设计污水量的10%,在河网密集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取15%。
5、综合生活污水排放系数按0.85-0.9确定。
(本条按《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6、工业废水排放系数按0.70确定。
⼴州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附录Ⅰ:⼴州市排⽔⼯程技术管理规定⽬录1 排⽔⼯程设计 (2)1.1 排⽔⼯程规划 (2)1.2 设计流量 (2)1.3 排⽔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7)1.4 建筑给排⽔ (8)1.5 地表径流控制 (9)1.6 ⾬污分流改造 (22)1.7 排⽔泵站 (13)1.8 污⽔处理单位 (30)2 排⽔⼯程的施⼯、验收与维护 (16)2.1 施⼯ (16)2.2 验收 (17)2.3 维护 (17)1排⽔⼯程设计1.1排⽔⼯程规划1.1.1排⽔⼯程规划应坚持城乡统筹,排污、排涝与排洪统⼀的原则,对城乡结合部、中⼼镇、河涌等区域统⼀规划。
1.1.2排⽔⼯程规划应考虑城乡远景发展的需要,设施⽤地、⽤电负荷按远景规模预留控制。
1.2设计流量1.2.1参考《⼴州市污⽔治理总体规划修编》,结合国内外其它城市的经验,⼈均综合⽣活污⽔量指标按照表1.2.1采⽤。
表1.2.1 ⼴州市⼈均综合⽣活污⽔量指标注:①⼴州市中⼼六区包括荔湾、越秀、天河、⽩云、海珠、黄埔六区。
②南沙区、花都区、萝岗区的区所在镇和从化市、增城市的市所在镇包括:黄阁、新华、萝岗、街⼝和荔城;番禺区的中⼼城区、北部⽚区及南站区域包括:市桥街、桥南街、东环街、沙头街、⼤龙街、⽯基镇、⼤⽯街、洛浦街、钟村街、⽯壁街。
③中⼼镇是指根据规划在市城域范围内选择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有⼀定规模的建制镇,依托产业或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成为⼩城市。
全市共有16个中⼼镇。
包括:⽩云区:江⾼镇、太和镇、钟落潭镇;花都区:狮岭镇、炭步镇、花东镇;番禺区:沙湾镇、⽯楼镇、⼤岗镇;从化市:太平镇、鳌头镇、良⼝镇;增城市:⽯滩镇、新塘镇、中新镇;南沙区:万顷沙镇。
1.2.2在进⾏⾬⽔设计流量计算时,⼴州市中⼼城区设计暴⾬强度按照中⼼城区暴⾬强度公式计算,番禺、花都、南沙、萝岗、从化、增城市宜采⽤本区公式或者参照选⽤中⼼城区暴⾬强度公式。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广州市排水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1月9日市人民政府第13届9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张广宁二○一○年一月十八日广州市排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排水管理,保障排水设施正常运行,防治洪涝灾害,保护水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排水设施,是指用于雨水或者污水收集的管道、沟渠、泵站(房)及闸门、雨水口、检查井等附属设施,起调蓄等功能的湖泊、河道和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以及其他相关设施。
排水设施包括公共排水设施和自用排水设施。
公共排水设施是指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供公众使用的排水设施;自用排水设施是指由单位或者个人自行建设的、供本区域专用的排水设施。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排水以及相关的规划、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活动,但农业生产排水和水利排灌除外。
第四条市水务局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排水的行政管理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县级市负责排水行政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排水的日常管理工作。
市水务局和区、县级市负责排水行政管理的部门(以下统称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公安、国土房管、城乡建设、卫生、环保、规划、物价、工商、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排水应当遵循城乡统筹、统一规划、配套建设、雨污分流、控制污染的原则。
新建区域内的排水设施应当与供水设施同步规划、建设。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排水和保护排水设施的义务,对违法排水、损害排水设施和造成水污染的行为有举报的权利。
第七条鼓励和支持排水的科学研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排水的现代化水平。
鼓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在工业生产、景观水体、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建筑施工、车辆及道路冲洗等方面优先使用再生水,推广污泥综合利用。
广州市排水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0.26•【字号】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8号•【施行日期】2022.03.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8号)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于2021年8月31日通过的《广州市排水条例》,业经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2021年9月2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10月26日广州市排水条例(2021年8月31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通过2021年9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排水管理,保障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防治水污染和内涝灾害,保障公众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排水规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向排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内涝防治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
农业生产排水、水利排灌以及排污单位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条排水应当遵循尊重自然、城乡统筹、科学规划、污染防治、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的原则,实行设施配套建设、雨污分流和精细管理。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排水工作的领导,把排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并优先安排用地和建设,保障排水工作的资金投入。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职责做好本辖区内的排水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城镇排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技术指引(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1.02.01
•【字号】粤建质〔2021〕20号
•【施行日期】2021.02.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
正文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城镇排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技术指引(试行)》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广州、深圳、珠海、河源、东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市水务局,清远市水利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质量管理,加强对城镇排水(雨水、生活污水)管网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指导,我厅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城镇排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技术指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径向我厅反映。
附件:广东省城镇排水管网设计施工及验收技术指引(试行)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1年2月1日(联系人:潘泽军,联系电话:************)。
广州市排水工程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一、总则(一)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广州市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科学指导《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及其他排水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特制定本技术指引。
(二)本技术指引是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基础上,对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了补充和细化,适用于《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其他排水工程可参照执行。
(文中带下划线部分的文字为2013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报批稿)》内容)(三)“水更清”项目前期工作应按照《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要求,以河涌流域为单位逐条梳理,按照“近远期结合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系统考虑工程的设计方案,确保达到《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
二、排水体制(一)对事实上已经形成合流制的老城区、旧城镇等区域的排水系统,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等措施,提高截流倍数,加强降雨初期的污染防治。
(二)新建地区、成片改造区域、新建道路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并根据受纳水体情况采取措施控制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
(本条结合2013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报批稿)》第1.04条及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三、水量计算(一)污水量计算1、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可按下表确定:(本条按《广州市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定》、《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2、人口密度可按照各地块远期规划人口密度及现状人口密度取大值确定。
3、工业用地单位废水量按0.65~1.6万m3/km2·d确定,具体可查阅《广州市污水总体规划修编》表5-2。
4、地下水渗入量地下水渗入量取设计污水量的10%,在河网密集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取15%。
5、综合生活污水排放系数按0.85-0.9确定。
(本条按《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6、工业废水排放系数按0.70确定。
广州市排水工程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一、总则(一)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广州市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科学指导《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及其他排水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特制定本技术指引。
(二)本技术指引是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基础上,对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了补充和细化,适用于《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其他排水工程可参照执行。
(文中带下划线部分的文字为2013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报批稿)》内容)(三)“水更清”项目前期工作应按照《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要求,以河涌流域为单位逐条梳理,按照“近远期结合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系统考虑工程的设计方案,确保达到《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
二、排水体制(一)对事实上已经形成合流制的老城区、旧城镇等区域的排水系统,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等措施,提高截流倍数,加强降雨初期的污染防治。
(二)新建地区、成片改造区域、新建道路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并根据受纳水体情况采取措施控制初期雨水的径流污染。
(本条结合2013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报批稿)》第1.04条及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三、水量计算(一)污水量计算1、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可按下表确定:(本条按《广州市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定》、《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2、人口密度可按照各地块远期规划人口密度及现状人口密度取大值确定。
3、工业用地单位废水量按0.65~1.6万m3/km2·d确定,具体可查阅《广州市污水总体规划修编》表5-2。
4、地下水渗入量地下水渗入量取设计污水量的10%,在河网密集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取15%。
5、综合生活污水排放系数按0.85-0.9确定。
(本条按《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6、工业废水排放系数按0.70确定。
广州排水工程设计技术指引广州市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因此城市排水工程的设计非常重要。
广州市排水工程设计技术指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规划设计广州市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地形、水系以及降雨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以及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的位置和尺寸。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以便满足未来的排水需求。
二、防洪设计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降雨量大,常年暴雨时有发生。
因此,排水工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洪水的排除和防范,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容易积水的地区,还需要设计相应的防涝设施,如抽水站和水泵站等。
三、人工湿地设计广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造成了很多湿地的丧失。
因此,在排水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利用人工湿地来修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不仅可以提供自然的水处理功能,还能够改善城市环境。
四、雨洪调蓄设计广州市在雨季时,常常出现雨洪情况。
为了防止城市内涝,排水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雨洪调蓄。
可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池塘等设施来调整雨水的排放和储存,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
五、生态景观设计排水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观的营造。
可以通过设计湿地公园、河道景观带等设施,将排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美丽的城市景观。
六、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为了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及时发现故障,排水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
通过使用传感器、监测设备和远程控制系统等技术手段,及时监测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提高排水系统的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广州市排水工程设计技术指引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防洪设计、人工湿地设计、雨洪调蓄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和智能监控系统设计等方面。
这些指引能够帮助设计师合理规划排水系统,提高城市排水能力,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并营造美丽的城市景观。
同时,也能够提高排水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运行的安全性。
广州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我市市政和房建工程排水设计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水务局•【公布日期】2011.11.07•【字号】穗水排水[2011]77号•【施行日期】2011.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广州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我市市政和房建工程排水设计工作的通知(穗水排水〔2011〕77号)各有关单位:为防治城市内涝灾害,进一步做好我市排水工程设计工作,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标准和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34号令),以及《广州市中心城区内涝治理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强我市市政工程和房建工程排水设计工作通知如下:一、我市市政工程排水设计应严格执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房建工程排水设计应严格执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
二、增强市政工程排水设计工作的前瞻性。
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图审查单位应认真执行《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广州市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等涉水规划。
三、房建工程排水设计应根据我市排水规划实行雨污分流及雨水综合利用。
宜通过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和综合利用工程控制地表径流,尽量使建设用地雨水径流系数和外排雨水量不超过开发建设前的水平。
四、为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各有关单位应根据市政与房建工程的类别、性质及重要程度,适当提高排水工程的设计标准。
(一)适当提高市政工程排水设计重现期标准。
新建项目、新建区域和成片改造区域排水设施重现期一般不小于5年,重要地区(含立交桥)重现期不小于10年,其他项目和一般区域重现期一般选用3年,确有困难的区域可选用2年。
广州排水单元实施方案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面貌不断焕新,但随之而来的
城市排水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广州市政府制
定了广州排水单元实施方案,旨在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
洪能力,保障市民生活和财产安全。
广州排水单元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广州市政府将加大对排水设施的建设投入,包括改建老旧排水管网、修复排水泵站、增加雨水收集设施等,以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
效率和稳定性。
二、优化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将更加注重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合理布局雨水
收集区域、设置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减少城市雨洪灾害的发生,
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三、加强排水管理
加强排水管理是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广州市政府将建立
健全排水管理机制,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提高排水系
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四、提高市民防洪意识
广州市政府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市民的防洪意识,引导市
民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降低城市排水压力,共同参与城市排水管理。
广州排水单元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为广州市改善城市排水问题,提高
城市防洪能力,保障市民生活和财产安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
信在广州市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广州的城市排水问题将会得
到有效解决,城市将更加宜居和宜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01-18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09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4-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6、4.1.4、4.3.3、4.4.6、4.6.1、4.10.3、4.13.2、5.1.3、5.1.9、5.1.11、6.1.8、6.1.18、6.1.19、6.1.23、6.3.9、6.8.22、6.11.4、6.11.8(4)、6.11.13、6.12.3、7.1.3、7.3.8、7.3.9、7.3.11、7.3.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2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广州市排水工程设计技术指引关键信息项:1、排水工程设计的适用范围2、设计原则与目标3、排水系统的类型与组成4、排水管道的设计参数5、排水泵站的设计要求6、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规范7、雨水排放与利用的设计要点8、排水工程施工与验收标准9、维护与管理的责任与要求1、适用范围11 本协议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排水工程设计。
12 涵盖市政排水工程、工业企业排水工程以及住宅小区等民用建筑的排水设计。
2、设计原则与目标21 遵循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排水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211 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12 考虑近远期结合,为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3、排水系统的类型与组成31 排水系统分为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和合流制系统。
311 污水系统包括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
312 雨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网、雨水泵站和雨水排放口。
313 合流制系统应逐步改造为分流制系统。
4、排水管道的设计参数41 管径的确定应根据排水流量、流速和充满度等因素计算。
411 管道材质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耐久性要求选择,如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等。
412 管道坡度应保证污水和雨水能够自流排放,避免淤积和堵塞。
5、排水泵站的设计要求51 泵站的位置应根据排水区域的地形和管网布置合理确定。
511 泵站的设计流量和扬程应满足排水需求,并考虑一定的余量。
512 泵站的设备选型应先进可靠,便于维护和管理。
6、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规范61 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污水水质、水量和排放标准确定。
611 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应合理,满足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要求。
612 污泥处理和处置应符合环保要求,避免二次污染。
7、雨水排放与利用的设计要点71 雨水排放应结合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除。
711 鼓励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减少雨水外排,补充城市水资源。
712 雨水调蓄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区域内的雨水径流量和峰值流量。
附录Ⅰ:广州市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定目录1排水工程设计71.1排水工程规划71.1.1排水工程规划应坚持城乡统筹,排污、排涝与排洪统一的原则,对城乡结合部、中心镇、河涌等区域统一规划。
(7)1.1.2排水工程规划应考虑城乡远景发展的需要,设施用地、用电负荷按远景规模预留控制。
(7)1.2设计流量71.2.1参考《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结合国内外其它城市的经验,人均综合生活污水量指标按照表1.2.1采用。
(7)1.2.2在进行雨水设计流量计算时,广州市中心城区设计暴雨强度按照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番禺、花都、南沙、萝岗、从化、增城市宜采用本区公式或者参照选用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
广州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分为区间公式和总公式,推荐采用区间公式计算设计暴雨强度。
(8)1.2.3新建项目、新建区域和成片改造区域设计重现期一般不小于5年,重要地区(含立交桥)重现期不小于10年,其他项目和一般区域重现期一般选用3年,确有困难的区域经论证后可选用2年。
可采用综合措施实现区域排水系统的标准要求(见第1.3.3条)。
(9)1.2.4对合流制排水工程,截流倍数n0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体的卫生景观要求和排水区域大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
在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同一截流倍数或者不同截流倍数,取值可参考表1.2.4。
(10)1.2.5对雨污分流制排水工程,新建污水管道应当采用3倍的旱流污水量复核管道过流能力。
(10)1.3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101.3.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排水管渠过流能力应按照本段流量和上游转输流量之和进行水力计算。
(10)1.3.2新建项目污水管道宜重力流接入公共污水收集系统,不能重力流接入时,应在用地红线内自建泵站提升后接入。
距离公共排水管网较远的地区,排水户应按照规划自建污水输送系统或者按照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要求自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101.3.3设计重现期标准达不到相应要求的排水设施,应采取排水管渠改造、控制地表径流、设置调蓄池、增加强排设施等综合措施,实现排涝达标。
广州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指引广州市交通运输局2020年6月前言为规范广州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指导工程造价编制,实现设计方案与施工成品的符合性,保证路面结构合理、安全、耐久,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了《广州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指引》。
本指引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代号;3设计标准;4路基与垫层;5底基层与基层;6沥青路面;7水泥混凝土路面;8桥面与隧道路面铺装;9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10沥青面层加铺设计;11路面排水。
本指引由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归口管理。
本指引由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华南理工大学(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邮编510641;联系人:黄志勇;Email:zyong_huang@)。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广州市道路工程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参编单位:广州肖宁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李伟雄黄志勇龙绍海王端宜郭超红洪涌强张温庭聂文陈搏熊春龙罗传熙主要审查人:李朝文袁志宇程乐群杨丽娜杨良王翼庄泳浩目录目录1 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编制依据 (1)1.3 适用范围 (1)1.4 其他说明 (1)2 术语、符号、代号 (3)2.1 术语 (3)2.2 符号 (5)2.3 代号 (5)3 设计标准 (6)4 路基与垫层 (8)4.1 路基 (8)4.2 垫层 (9)5 底基层与基层 (11)6 沥青路面 (15)6.1 一般规定 (15)6.2 面层类型 (15)6.3 设计参数 (16)6.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18)6.5 原材料设计指标与要求 (18)6.6 混合料组成设计 (27)6.7 特殊路段路面结构设计 (31)7 水泥混凝土路面 (33)7.1 一般规定 (33)7.2 设计参数 (33)7.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34)7.4 原材料设计指标与要求 (34)7.5 接缝设计 (38)广州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指引8 桥面与隧道路面铺装 (40)8.1 桥面铺装 (40)8.2 隧道路面铺装 (41)9 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43)9.1 人行道 (43)9.2 非机动车道 (44)10 沥青面层加铺设计 (46)10.1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46)10.2 沥青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48)11 路面排水 (53)附录A 新建道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图谱 (55)附录B 新建道路水泥路面典型结构图谱 (59)附录C 桥面铺装典型结构图谱(水泥混凝土桥面板) (61)附录D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典型结构图谱 (63)附录E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典型结构图谱 (65)附录F 沥青路面加铺沥青面层典型结构图谱 (68)- 2 -总则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规范广州市道路工程路面结构标准化设计,合理控制造价,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路面结构安全、耐久,制定本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