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性格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7
2011.8下半月\·欧美文学·作品评析及其它·周全伟陈永明等《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性格解读陈永明摘要: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心中存有希望,怀抱对自由的憧憬和向往,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和影响着狱友,最后终于实现了对自我和他人的拯救和救赎。
其独特的选材和对人性的解读成就了作者和作品,本文从主人公安迪的救赎入手,对小说中的人性特征的基本的解析。
关键词:信心;信仰;理性;人性;韧性一、前言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历时30多年写出40多本小说和200多部短篇小说,作品被翻译成33种语言,发行超过3亿本,被誉为“每个美国家庭的必备书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斯蒂芬·金异军突起,声名鹊起,金的作品之所以倍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在描写恐怖、科幻和奇妙故事上有其独到之处。
他的《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 shankRedemption,1994)是一部迥异于作者其它作品风格和主题的“另类”之作。
它是通过对人性的深情解读和严肃思考征服来读者的。
令人眼前一亮,其作品让人回味无穷。
全书以瑞德的角度叙述了安迪的故事,也讲了整个肖申克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
他被判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鲨堡监狱(Shaw shank)。
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正处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地狱。
然而,他却从没有沉沦在肖申克,他热衷于对地质的研究,所以让瑞德帮他弄来一把小石锤,就在监狱里制作了许多精美的小石器。
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这把小石锤的真正用途;他教典狱长和警卫如何逃税,为此他所得到的最大回报赢得所有人的善意对待。
他因此得到特批,在监狱里办起了图书馆,他还帮助狱友们考得同等学历证等等。
眼神光的作用举《肖申克的救赎》中例子说明眼神光是指人的眼睛中所散发出的光芒,它可以传递出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眼神光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展现了角色的内在情感,也加深了观众对角色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更好地说明眼神光在电影中的作用。
首先,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Andy Dufresne)是一个智慧过人、机智聪慧的角色,他的眼神光常常透露出冷静和睿智。
在影片中,安迪被冤枉入狱,但他从未失去希望和坚定的信念,这种坚定的眼神光常常在剧情中闪现。
比如在他刚到监狱时,眼神中透露出的冷静和自信使得监狱里的人对他敬畏有加,他默默接受一切的折磨,但眼中始终透着挑战和嘲笑。
这种眼神光让观众对安迪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他的眼神光展现出了一种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坚韧不拔的勇气。
此外,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瑞德(Red)也展现了特别的眼神光。
与安迪不同,瑞德是一个在监狱中呆了很久的老囚犯,他内心里逐渐滋生了对自由的渴望。
他的眼神光透露出的是一种温暖和关怀。
举一个例子,在安迪决定苦心经营图书馆时,瑞德通过观察到安地的眼神光知道他有独特的目的,于是借给他一个梯子,让他能够更好地实现他的梦想。
瑞德通过眼神光传递出对安迪的信任和支持,这也使得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彼此越来越接近。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也通过眼神光传递出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特质。
例如,监狱的狱长厄纳斯特·韦尔斯(Warden Samuel Norton)以其冷酷无情和欺骗伪善的性格众所周知。
他的眼神光常常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傲慢,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严酷和无情。
此外,监狱里的其他囚犯也通过眼神光传达出了恐惧、无奈或愤怒等各种情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有血有肉。
综上所述,《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眼神光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和传递情绪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主要角色安迪、瑞德以及其他次要角色的眼神光,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肖申克的救赎形象分析肖申克的救赎形象分析该片根据斯蒂芬·埃德温·金1982年的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改编,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因被误判为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狱后,他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我拯救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肖申克的救赎形象分析作者通过重温1994年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仍然能够被影片情节所深深地吸引。
被影片中主人公身上满满的正能量所打动,每一个角色的成功打造都能令人引发思考。
虽然是一部牢狱题材的电影,却像是冷色背景上的一抹暖色,能够让人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是一部很成功的励志型电影。
一、Andy的狱中好友,“好人缘”的黑人Red影片中的第二主角“Red”,他是Andy的狱中好友,最后也成为Andy救赎成功的对象。
给人留下印象很深的是Red多次在出狱的面试中态度诚恳,却屡屡不被通过。
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他有一定地位,有朋友圈,而且他的人脉很广,上到狱警,下到狱友都很吃得开。
他通过帮人弄到一些属于监狱里的违禁品,既能满足他人所需,自己也有所收入,一箭双雕,可见他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
但是由于多年的牢狱生活,也让他成为监狱“体制化”的产物。
记得有句他出狱后的内心独白曾说,没有听到命令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
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足以说明他和老布一样早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方式,他也给人略显保守和安于现状,已经不适应监狱之外的生活。
但是他最终还是被安迪的精神所影响,战胜了自己的内心,选择去投靠安迪,开启自己新的生活。
Red由好莱坞老戏骨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所饰演,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睿智、诚恳的黑人形象。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黑人形象与以往美国电影作品中的黑人形象不同之处是,不再是负面形象(种族歧视的影响)当道,但还是没有摆脱为白人主角服务衬托的作用。
二、完全被监狱“体制化”的老好人“老布”老布鲁克斯,50多年的牢狱生活,是一名几乎在监狱中生活了一辈子的囚犯,完全适应了监狱的“体制化”生活。
简析《肖申克救赎》中安迪文学院134班13113136杨念念摘要:本文主要对斯蒂芬金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佛尼救赎自己,救赎他人的解读分析,来诠释人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追求自由,心存希望。
小说主人公安迪心怀希望,一心追求自由,面对各种挫折,默默承受,开始了救赎自己的道路,他身上的别于常人的可贵的坚韧品质帮助他获得想要的生活。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安迪的救赎经历和性格分析来阐述“安迪精神”对同伴的影响,对读者的借鉴,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即:心怀希望,追求自由,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具备的思想,而拥有坚忍不拔的信念等品质则是达到目的必备品。
关键词:自由、希望、信念、救赎、生存小说讲述了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自己的妻子以及其婚外情的男子,因而入狱,被判无期。
故事并未因此而结束,相反,真正的故事才开始上演。
当所有的不利矛头都指向安迪时,只有他自己知道,所谓的上帝所谓的法律都不能救赎他,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冷静沉默的外表下,并不是所谓的屈服与投降,只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我解救。
当他面对着狱卒的蛮横打压,同性恋的侮辱欺凌,典狱长的无情冷漠时,当他冒着生命危险,拿着鹤嘴锄,一天天,一点点凿着墙壁,挖着逃亡的地道时······是什么支撑着他?——是希望,是信念,也是他的思想。
他至始至终都用坚定而冷漠的眼神告诉自己和他人,总有一天,他会离开,他和别人不一样!另一个主人公瑞德说过:“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来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有人一点一点被体制化打到,有人一步一步摧蚀着体制化,安迪显然是后者,即使他也习惯适应监狱的生活,并靠自己的本事混得不错,但是,他知道,他和别的囚犯不一样,自己梦想的终点不是停留在监狱里。
因此,不管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他确实是打破了高墙,得到了自由,救赎了自己。
电影评论:解读《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含义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令人难忘的剧情和精彩演技而享誉世界。
然而,在其中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探索了生活、希望以及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1. 坚持信念与追求自由1.1 安迪・杜弗雷恩主角形象分析安迪・杜弗雷恩这个角色代表了坚持信念和追求自由的意志力与毅力。
他被错误地判罪并关押在肖申克州立监狱,但他不因此沮丧,反而利用时间和资源筹划逃狱,并最终获得自由。
通过安迪的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地奋斗的重要性。
1.2 狱友关系与互助精神在监狱中,安迪与其他犯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展现了互助精神。
他帮助狱友获得知识和逃避残酷现实的方式。
这种相互扶持、信任和团结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电影通过这些关系展示了人类之间真实而温暖的情感。
2. 社会体制与个人反抗2.1 监狱体制下的反抗《肖申克的救赎》通过描述监狱体制下犯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来探讨社会体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
安迪抵抗了系统中存在的腐败和虐待行为,表明个人能够以不同方式对抗强权和压迫。
2.2 安迪作为象征反叛者安迪被塑造成一个代表着反叛者形象的角色,他在监狱里不仅维持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而且激发其他囚犯也要开始怀抱希望、争取自由。
这个角色代表了对社会体制的反抗和追求公正的勇气。
3. 希望与救赎3.1 安迪的逃亡与希望安迪通过长期的计划和努力最终成功逃离肖申克州立监狱,实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这一结果传达出关于希望和持久奋斗意义的信息。
3.2 复仇与救赎之间的选择电影展示了很多复仇主题,但最终强调了原谅和救赎。
安迪在拥有报复机会时选择向那些伤害过他的人提供辩护,并使他们面对自己的罪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结论《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引发深思并探讨人性、希望、自由和救赎等主题的电影。
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一、本文概述《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所体现的个人主义精神。
该片以斯蒂芬·埃德温·金的中篇小说为蓝本,通过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的精湛演技,呈现了一个银行家安迪如何在错误的指控下入狱,并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智慧成功越狱,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感人故事。
文章将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安迪如何在严酷的监狱环境中坚持自我,展现个人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并探讨这部电影如何成为个人主义精神的经典诠释。
二、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体现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这部电影以肖申克监狱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安迪·杜佛兰的个人经历,展示了个人主义如何在逆境中挣扎、成长并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安迪·杜佛兰是一个被错误指控杀害妻子及其情人的银行家,他的遭遇充分展示了个人主义者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坚韧和毅力。
安迪并没有因为被冤枉入狱而放弃希望,反而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逐步改变了监狱的环境,赢得了狱警和狱友的尊重。
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与周围的环境同流合污。
他建立了图书馆,帮助狱友们提高知识水平,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的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监狱的氛围,使得原本冷漠、残忍的监狱变得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安迪的个人主义精神还体现在他对自由的追求上。
尽管身陷囹圄,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向往。
他通过精心策划,最终成功越狱,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安迪的勇气和智慧,更展示了个人主义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其他角色身上。
例如,瑞德是安迪在监狱中的好友,他也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论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主义《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这部影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赞誉,被视为经典之作。
其中,个人主义是一个核心主题,贯穿整个故事。
影片以主人公安迪·杜佛兰(Andy Dufresne)被误判谋杀妻子与妻子情人而被判处终身监禁为开篇。
在监狱里,安迪面对冷酷残酷的环境和不公正的对待,却从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他不愿接受在监狱里度过余生的命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仅成功获得了独特的地位,还改变了监狱里许多人的命运。
从个人层面来看,安迪的个人主义充满勇气、坚持和智慧。
首先,他勇敢地面对困境,从不因现实的残酷而妥协。
尽管面临终生监禁的命运,他仍然保持着内心强大的自由意志,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
即使监狱生活让他失去了自由,他依然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寻找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安迪以非常聪明的方式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为狱警和其他囚犯提供各种帮助。
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在监狱图书馆里负责图书整理和管理的工作,并在其中发现了一扇通向自由的窗户。
通过帮助他人,他以一种非凡的方式影响了囚犯和狱警,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建立了自己在监狱内的权力地位。
安迪的个人主义在影片的结尾达到了巅峰。
他以巧妙的计划成功逃离了监狱,并揭露了自己被冤枉的事实。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个人权利的捍卫,也是对正义的追求。
他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尽管他之前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原则和对自由的信念。
除了安迪,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展现了个人主义的一面。
莎顿兄弟以自己的勇气和无畏之心转变了监狱里残暴的环境。
布鲁克斯老人在获得自由后,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快速变化,最终选择了自我毁灭。
这些角色都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总的来说,《肖申克的救赎》可以被视为对个人主义的赞颂。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分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于1994年上映的电影。
这部经典作品以叙述犯罪和刑罚的方式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人类内在的美与丑。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囚犯在监狱中的奋斗与羁绊的故事,启示观众关于生命和希望的智慧。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首先,本片讲述了囚犯安迪·杜佛兰(Andy Dufresne)在肖申克州立监狱中奋斗和生存的故事。
在这个庞大的囚犯社群中,他学会了与犯罪分子相处,获得了友谊和尊重。
安迪还是一个机智的人,他不仅逃过了暴力和斗殴,而且还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监狱里的人获得更好的待遇。
同时,影片还深刻探讨了人性的真谛。
在电影中,安迪的人品和良心使他得到了犯人们的尊重,并最终得到了自由。
反之,犯罪分子Warden Norton(诺顿)却通过堕落的手段获得了统治地位,最终陷入绝境之中。
这一点非常地出色,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此外,本片还通过它所传达的道德和价值观,深植于人心。
安迪在监狱中的哲学和智慧,及其对待囚犯以及和犯罪分子的人性和善良,都是本片诠释的重要主题。
安迪的成功其实来自他敢于对不公和无意义的生活发起反抗,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做出更高的选择。
对观众而言,这样的勇气和信念都是非常激励人心的。
另一方面,电影也通过描绘监狱制度和社会现实,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因为监狱系统中存在的错误和不公平,安迪被利用和拘禁多年。
后来在毅力和忍耐的帮助下,他赢得了自己的自由和基本人权。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人类还是整个社会,只有发掘出个人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和谐。
总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对人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现实等课题都深刻探讨的佳作。
其让观众带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走出影院,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真谛有了更深的了解。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对郑重的现实描绘,让观众反思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探讨人文关怀和社会和谐等问题,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肖申克的救赎》主要人物与主题分析[摘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
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救赎一、理论部分介绍按照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批评理论,“人格心理结构”是一幅富有魅力的人类心理地形图,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
第一,“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心理结构,由遗传的本能和性欲构成。
它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风俗,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快乐,即遵循着“快乐原则”。
第二,“自我”,是受知觉系统调节和修改的“本我”,代表着理性和常识。
它提倡对欲望、本能和性欲进行克制,以迂回的途径提升原始冲动。
它遵循着“现实原则”,以保护生命在本能的泛滥之中免遭灭顶之灾。
第三,“超我”,是理想化和典范化的“自我”,它代表着道德和良知。
“超我”用心良苦,引导“自我”、抑制“本我”的无节制动荡,不断地激发亏欠感和犯罪感,呼唤自我回归到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之中。
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人格心理图景是动荡不安和冲突不已的。
虽然这一理论产生年代久远,但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基石,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弗洛伊德之后的心理分析学家都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衍生出各自的理论观点,所以称其理论为经典决不为过。
因此运用人格心理分析这一理论对《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清楚地揭示这一电影作品的主题。
二、电影中主要人物人格心理分析(一)主人公安迪的人格分析安迪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
就其本身而言,其人物角色可以等同于人格心理角色中的“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