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9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分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
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
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
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
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1)正音:焉支yān zhī 隘口ài 蹲踞dūn jù躯体qū 焚fén 敕勒chì lè(2)解词: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
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三、整体感知: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
这首诗属于哪一类?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文章资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抒发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热爱土地、热爱民族和祖国的情感。
写作手法:象征(以土地象征祖国、民族)、比喻(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中国的土地》刘湛秋这是一曲时代的赞歌,诗中既有对新时代的中国新气象的描写,又有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
二、课文学习《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语文必修Ⅰ语文版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全方位精练(书稿卷)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漪沦()剩菜残羹()翡翠() 油腻()罗绮() 发酵()答案:yīgēng fěi nìqǐji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3)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答案:(1)水上的波纹。
(2)索性。
(3)有彩纹的丝织品。
3.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3)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4)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答案:(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3)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4)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4.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2)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________________;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________________。
(3)《死水》的助手是_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诗人、学者,他有两部诗集________、________。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很有见地,提出诗歌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他著名的诗歌“三美”论。
(4)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志摩的诗》、________、________、《云游集》。
答案:(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2)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3)闻一多《死水》《红烛》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4)《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5.熟读诗歌《死水》和《黄鹂》,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2)从诗中的“掠”“颜色”“不作声”能看出黄鹂有何特点?答案:(1)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从“掠”“颜色”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充满灵性;“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
《现代诗两首》学习要点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的诗人。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
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刘湛秋】(1935——)安徽省芜湖市人。
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在工厂担任过俄文翻译、热处理工人、厂报编辑。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会议。
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
主要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等,译诗集《叶赛宁抒情诗选》,诗歌评论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喉咙(hóu)(lóng)嘶哑(sī)嫣红(yān)姹紫(chà)蔷薇(qiáng)(wēi)敦厚(dūn)契机(qì)艾青(ài)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形似字4.解释下列词语【嫣红姹紫】形容鲜花的色彩娇艳美丽。
一般写作“姹紫嫣红”。
姹,美丽。
嫣,娇艳。
【蔷薇色】指蔷薇花的颜色,指白色。
【敦厚】忠厚。
【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嘶哑】声音沙哑。
二.诗文分析《我爱这土地》艾青(一)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当时国土沦丧,人民蒙受深重苦难。
艾青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注:《艾青选集·自序》),终于找到了光明的所在――延安。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初二语文《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一、《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慕蓉”是“慕伦”的音译。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某某”的思想。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
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
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
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
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
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
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意象叠加指的是什么?《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叠加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这首诗中的两组意象,被诗人高度个性化的直觉力量吸引、叠加,使诗歌迸射出更加丰富的含义。
诗人曾说他在地铁车站里,“突然间,看见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又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他努力寻找能表现他这种突发感觉的文字,但是没能成功。
后来,他找到了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就是他在诗中使用的意象叠加的方式。
6.现代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法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文体知识:《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2.文题背景:《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她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在台湾从事绘画、写诗,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也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隘.口()蹲踞..()荒莽.()..()焚.起()敕勒山巅.()蝉翼.()损.坏()沾.着()槐.树()4.词语释义隘口:蹲踞:荒莽:山巅:5.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合作探究第一课时(长城谣)探究一:了解各节诗歌的内容探究二:品析诗句,体悟情感1.你如何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2.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探究三:拓展延伸诗人借用长城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故乡的一片深情,你认为还有哪些意象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请选择一个意象,模仿本诗的写法写一首诗歌,表达你对祖国的爱或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