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救赎——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观《肖申克的救赎》刚刚看完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看完心情挺澎湃的。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见解分析下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们分别是安迪.杜德兰,老布,瑞德。
首先是安迪.杜德兰。
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的出场是那样的平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故,他显得异常平静,入狱的第一个月,他一言不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月中,外表平静的他一定是经过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挣扎。
霉运刚刚好就找到了他,他自知无力反抗,自己的人生可能就从此完蛋了。
无期徒刑。
四个字宣判了他。
如果还不想死,那就好好活着。
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现实。
心理老师说,不能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自我认知。
这个月正是安迪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一个月。
于是他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
这是面对生活的表现,“时间有的是,缺的是石头。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牢狱生活并没有那么顺利,各种骚扰和欺辱接踵而来。
他反抗,亦承受。
转机出现在那次外出劳作,当他勇敢的走向那个长官,我想他的心理变化一定是微妙的。
这是拿性命做出的赌注,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安迪的生活已经是他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了,他试图寻找一些刺激,为了哪怕一分钟自由的感觉而赌一把,他已经不在乎更糟了。
这种不在乎正是他临近崩溃的表现。
命运当然是奇妙的,事情从这里出现了转机。
安迪渐渐的在监狱里混的如鱼得水。
我想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甘心就此度过余生。
监狱成了一个小世界,跟外面没什么两样。
他寻找各种事情来打发时间,和其他人相比,他有知识,有智慧,他通过各种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心理上的满足让他愉悦。
和其他相比较而言的微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的虚荣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
参照系发生了改变,而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参照系。
但是当看到他为了给大家放点音乐而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时,当他说这两个星期一点也不难过,因为有莫扎特陪伴时,我才懂原来有些向往一直在他心底深处,他说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高墙之外的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囚徒心灵的自由与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囚徒心灵的自由与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影片以人性的复杂性和囚犯的心理变化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在肖申克监狱中经历种种艰辛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从囚徒的心灵自由和救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电影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一、囚徒的心灵自由在肖申克监狱这个枷锁丛生的地方,囚徒们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然而,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并没有被环境所限制,他通过书籍、音乐和自己的匠心独运等方式,获得了一种无形的心灵自由。
首先,安迪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会计工作,在监狱中为其他人“合法”洗钱,这一行为虽然违反法律,但使他从一名囚犯变成了监狱中的“顾问”。
通过与狱警之间建立的关系,他赢得了更多的权益和尊重,这给了他一种内心上的满足。
其次,安迪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知识的世界里。
他引导其他囚犯阅读、学习,开设图书馆和教育课程。
在这个充满黑暗和绝望的环境中,安迪给囚犯们带来了知识和启发,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希望。
通过阅读和学习,囚犯们内心的枷锁逐渐打开,他们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
最后,音乐在电影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安迪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让监狱中的囚犯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心灵的抚慰。
音乐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心灵的治愈。
在音乐的熏陶下,囚犯们的内心得到了慰藉,他们仿佛可以忘却自身的困境,沉浸在音符所带来的自由之中。
二、囚徒的救赎之路在肖申克监狱内,囚犯们被定义为罪犯,他们的人生似乎被注定了毫无希望。
然而,通过主人公安迪的努力,影片展现了囚犯们走向救赎之路的可能性。
首先,安迪通过建立人际关系和帮助他人,实现了自身的救赎。
在监狱中,他与狱警纳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得到了他的支持与帮助。
通过纳顿的关照,安迪获得了建造图书馆的资金,这成为了他在囚犯们心中的救世主。
另外,他还帮助了蛛怪这个性格内向的囚犯,教会了他阅读和写作,帮助他找到了生存的动力。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被错误定罪并被关进肖申克监狱,他在监狱里通过读书、帮助囚犯和监狱官员的交易等方式,最终逃脱并实现自由的故事。
本片作为经典的人生故事,成功地使用了多种元素和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情节、精挑细选的音乐、出色的演员表演等,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以下是本片的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面:一、自由、恐惧和希望故事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欲望,包括对自由的追求、对恐惧的反感以及对希望的追求。
安迪在监狱中阅读、保持乐观以及通过兑现监狱官员的承诺获得了希望,这一点与其他囚犯的绝望形成了对比。
二、友谊和孤独电影探讨了友谊和孤独等情感主题,通过安迪与瑞德这两个角色的交流展示了友情的力量。
在一个典型的囚犯社区中,人际交往能够缓解孤独并提供关爱和安慰,而瑞德这个角色以及其他一些角色在安迪的逃脱和自由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电影还探讨了社会问题和不平等问题,展现了在审判、判刑、监狱和赎回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在这个故事中,安迪是误判者的典型代表,他在整部电影中依靠的正义感和理智让他的公道话引起了其它囚犯的关注和赏识。
四、艺术的独立性电影探讨了艺术独立性的重要性,通过静态、平缓的画面展示了安迪通过阅读和记录自己往事的方式保持精神健康。
整个故事的主题之一就是,即使身处囚犯监狱,安迪也是自由的,他的身心得到了保护,并在一些不可控的环境中继续运作。
总的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它通过探讨人性、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拓宽了观众的思维,并给人们带来了富有启示性的信息和深刻的道德教育。
《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篇一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在这部影片中,救赎主题贯穿始终,尤其是信念如何拯救希望,成为了影片最为动人的部分。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内涵等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情节梳理与人物形象塑造电影以安迪·杜佛兰的入狱为开端,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他在肖申克监狱中的生活。
安迪是一个银行家,因被误判谋杀妻子而入狱,他在监狱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与此同时,影片还塑造了瑞德、摩根等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性格,但都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二、信念的力量电影中,安迪的信念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始终相信自己是清白的,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地寻找希望。
在监狱中,安迪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狱友们争取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他的信念感染了瑞德等人,使他们逐渐从绝望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三、救赎的主题电影的救赎主题主要体现在安迪的自我救赎和他人救赎两个方面。
安迪通过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赢得了自由,实现了自我救赎。
同时,他也帮助瑞德等人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实现了他人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解脱,更是心灵上的洗礼和升华。
四、信念拯救希望在电影中,信念是拯救希望的关键。
安迪的信念使他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不断地寻找机会。
当他终于挖通通向自由的隧道时,他的信念也拯救了瑞德等人的心灵。
他们从安迪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这种信念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它能够让人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困境中找到出路。
五、主题的内涵与启示《肖申克的救赎》所表达的救赎主题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我们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生活。
只有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才能够找到希望和出路。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学看点心理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关人性、心灵、希望和人生的电影。
影片主要通过一个被害入狱的银行家的心路历程变化,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渴望自由生活、救赎内心而不堕落的一种思想。
电影虽说是上个年代的,但是却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有很多人将其当做励志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让笔者最为震撼和感到的是男主角从排污管道中爬出来后仰天大笑,很多人渴望自由,却不敢逃离监狱,是因为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
自由不在于外面,而在于内心!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主要演员: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鲍勃·冈顿影片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年代较老的电影,但它的经典和意味深长却不因年代久远而颓废。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改编成电影的,其思想性、人物特性和剧情故事让观众一看再看。
影片主要讲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妻子出轨被杀而自己被陷害入狱,在肖申克监狱里让他重新感悟人生,获得了心灵的救赎,最后抱着对自己向往的生活信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排污管道成功越狱,开启了他新的人生。
影评与心理分析:安迪的自我救赎之路,不仅影响了瑞德,也影响了整个肖申克监狱:安迪锲而不舍地要求、筹钱、志愿工作,建起了监狱某某某书馆,给监狱里那些永无身体的自由的可能性的人们一个机会去获得心灵的自由。
光明透过书页照亮了监狱里艰深的黑暗,自由之风偶尔掠过监狱狭小阴暗的天空,让身在狱墙中的人们可以短暂地感受下心灵的自由。
安迪在监狱里苦苦挖掘,在由高高的狱墙所围建的真实的监狱里,在防范森严、狱警残忍、资讯匮乏的监狱里因为希望而坚持活着、因为希望而在漫长的黑夜里一寸寸地掘进着。
我们虽然生活在世界中,看似自由,其实也是在另一种“监狱”里:人格的监狱、模式化反应的监狱、思维的监狱、社会规范的监狱。
只要我们的心没有“变得自由、不执著、不担忧,也不特别关注任何事物”,我们就不是自由的、解脱的。
电影评论:解读《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含义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令人难忘的剧情和精彩演技而享誉世界。
然而,在其中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探索了生活、希望以及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读,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1. 坚持信念与追求自由1.1 安迪・杜弗雷恩主角形象分析安迪・杜弗雷恩这个角色代表了坚持信念和追求自由的意志力与毅力。
他被错误地判罪并关押在肖申克州立监狱,但他不因此沮丧,反而利用时间和资源筹划逃狱,并最终获得自由。
通过安迪的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地奋斗的重要性。
1.2 狱友关系与互助精神在监狱中,安迪与其他犯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展现了互助精神。
他帮助狱友获得知识和逃避残酷现实的方式。
这种相互扶持、信任和团结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电影通过这些关系展示了人类之间真实而温暖的情感。
2. 社会体制与个人反抗2.1 监狱体制下的反抗《肖申克的救赎》通过描述监狱体制下犯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来探讨社会体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
安迪抵抗了系统中存在的腐败和虐待行为,表明个人能够以不同方式对抗强权和压迫。
2.2 安迪作为象征反叛者安迪被塑造成一个代表着反叛者形象的角色,他在监狱里不仅维持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而且激发其他囚犯也要开始怀抱希望、争取自由。
这个角色代表了对社会体制的反抗和追求公正的勇气。
3. 希望与救赎3.1 安迪的逃亡与希望安迪通过长期的计划和努力最终成功逃离肖申克州立监狱,实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这一结果传达出关于希望和持久奋斗意义的信息。
3.2 复仇与救赎之间的选择电影展示了很多复仇主题,但最终强调了原谅和救赎。
安迪在拥有报复机会时选择向那些伤害过他的人提供辩护,并使他们面对自己的罪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结论《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引发深思并探讨人性、希望、自由和救赎等主题的电影。
在这个苍白而又喧嚣的时代,人们忙碌奔波,如履薄冰。
他们或因欲望而挣扎,或因恐惧而蜷缩。
然而,在这灰色的洪流之中,仍有一抹鲜亮的色彩引人注目——那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描绘的世界。
这部电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种种面貌;又如一把利刃,剖开了人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
故事发生在名为“肖申克”的监狱,这个象征着束缚与压迫的地方。
主人公安迪·杜佛雷因为一场误会而被投入这座冷酷无情的牢笼。
他的世界似乎只剩下了铁窗和无尽的黑暗。
然而,在这片荒芜之地上,他却种下了希望之树,浇灌着智慧与坚毅的水。
影片中的细节描写颇为精致且深入骨髓。
监狱中的血腥、暴力、背叛和欺凌犹如一幅地狱画卷在观众眼前展开。
鲁迅先生曾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而肖申克监狱无疑就是这样一件覆盖了无数虱子的袍子。
在这里,文明似乎退回到了原始社会一般的存在状态。
安迪决非一般囚犯所能比拟,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不公的控诉。
他不仅是那个被关押于高墙之内的人,更是那个在精神上突破重围的英雄。
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信念和希望的追求,在石灰墙后的秘密洞穴中挖掘着通往自由的道路。
正如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礼教腐败本质的揭示一样,《肖申克的救赎》透过角色的命运反映出个体与体制之间的冲突和包容性问题。
那些食用人血馒头的故事令人不寒而栗;同样地,在肖申克监狱里发生的一幕幕也让人倍感窒息。
电影中的角色间存在着强烈的对比关系——瑞德代表了那些顺从并融入系统的人;布鲁克斯则映射出了那些被体制彻底摧残、失去了自我存在意义的灵魂;当然还有像安迪这样的反叛者们,则不断敲击着那无形但坚固无比的精神枷锁。
其中的寓意深刻而复杂: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人的渺小无力、正义和光明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人生选择背后的价值思考等课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让我不禁思考鲁迅先生作品里那久久回荡的主题:“吃人”的世界何时能结束?人民何时才能挣脱这些无形枷锁?影片中最感人至深的是友情的力量以及它所能带来的互助与温暖。
自由和希望的象征——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自由和希望的象征——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一部励志影片,该片于1994年上映后迅速成为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银行家安迪·杜佛兰(Andy Dufresne)在肖申克监狱中用智慧和勇气追求自由与希望的故事,震撼人心地探讨了人类精神的力量。
影片一开始,我们见到了主人公安迪的人生转折点,他被错误指控杀害妻子和她的情人,被判处两个无期徒刑。
安迪进入了肖申克监狱,这个阴暗而冰冷的地方。
与其他囚犯不同,安迪保持着内心自由,希望与尊严。
他坚持相信自己的清白,并在监狱中逐渐展现出他的非凡才智和领导能力。
影片通过刻画肖申克监狱中微妙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展示了囚徒们活在绝望中,但仍然保持着某种意义的自由。
虽然囚犯们身处铁窗牢笼之中,但他们仍然有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和选择。
这种自由不是身体的解放,而是囚犯们内心的选择。
与此同时,安迪身上所体现的坚持追求希望的精神也成为全片的灵魂。
安迪在监狱中开设图书馆,帮助其他囚犯获取知识,并以此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他还被委任为监狱管教的助手,帮助监狱变得更加人性化与和谐。
影片中,安迪还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在面对监狱暴力和不公平待遇时,他没有放弃,而是坚守信念。
他计划并成功逃脱了肖申克监狱,并揭露了监狱长涉嫌丑闻的真相。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他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安迪的勇敢和无私激励着观众们不断追求自由和希望,不被困境所束缚。
虽然《肖申克的救赎》是在囚犯的背景下叙述的,但它提出了一个普遍的主题:在任何困境中追求自由和希望的重要性。
这个主题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也许没有身处牢狱之中,但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拥有内心的自由和希望,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就能够战胜逆境,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还通过影片的美学呈现方式,使观众感受到了自由和希望的象征。
《肖申克的救赎》:心灵的自由与救赎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不仅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电影,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学巨作。
影片主题围绕着“希望”与“自由”展开,展示了在冰冷的囚牢中,人们如何追寻内心的自由,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影片的亮点之一在于它独特的叙事方式。
通过安迪·杜佛兰这一角色的遭遇与抗争,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
他不仅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监狱中生存下来,更在精神上赢得了自由。
他建立了图书馆,为囚犯们带来了知识与希望,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与友谊。
影片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深远而重要。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有可能找到出路。
安迪用20年的时间挖通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隧道,这不仅仅是对物质自由的追求,更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自由不是外部环境所赋予的,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感震撼。
它让我意识到,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
只有希望,才能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自己的救赎。
同时,这部电影也提醒我,要珍惜身边的自由与机会,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与信念。
总的来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与学习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在思想上给予了观众深刻的启示。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继续影响着更多的人,激励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前行,追求真正的自由与救赎。
心灵的救赎——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心理现象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心理影视巨作,看完这部电影,我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在我们感慨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惊人意志的同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中心理细节。
影片一开始,当检察官在陈述自己的分析推理时,就提到了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安迪的犯罪动机当然就是不满于他妻子与情夫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检察官分析中有一个证据性的细节:枪的一个弹匣只能装六颗子弹而受害者各中四枪,因此罪犯中间还停下来装子弹,以便再次开枪。
这个过程中,如果是出于一时冲动。
罪犯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停下自己的行为。
于是,检察官据此判断这是一次复仇行为,这个推理充分运用了与犯罪动机有关的心理学知识。
当安迪被判终身监禁送到肖申克监狱时,那里的罪犯有个习惯就是喜欢逗新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监狱里的人也希望找到自己的自尊,他们在监狱里受到狱警们的压制和管束,在新人来的时候,他们就想欺负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也许是因为监狱里的生活太无聊,又或许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性”是人的本能,所以在肖申克监狱里也会存在同性恋者——“姐妹花”。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指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
监狱里的同性恋是境遇型同性恋,这种同性恋是因为环境或者遭遇而后天形成的。
比如一个人总是呆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环境里面,身边总是同性,总是承受来自同性的刺激,就容易变成境遇型同性恋。
“姐妹花”的同性恋关系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欲望,还让他们在监狱里结成一派,互相有了依靠,所以他们敢肆意妄为,遇到看不顺眼的人就暴打一顿,借以发泄。
在重修工厂屋顶时,安迪听到狱警们讨论缴税问题,便主动上前帮助看守长哈德利逃税,这一次冒险的经历让他差点丢掉性命,但最终却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也许像瑞德说的那样,安迪这样做只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而且这次和狱
警打交道也让安迪赢得了友谊,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让一直以来总是被欺负的他终于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补偿。
这是第一次看安迪的脸上露出笑容,毕竟,自由总是最快乐的,同时也代表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
同时啤酒也让工友们感觉到就像在给自己家的的屋子重修屋顶一样,他们喝啤酒的时候,觉得自尊得到了满足,感觉到了自由。
影片最精彩的片段是安迪在狱警办公室放“费加罗的婚礼”。
这次,我们看见他脸上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
他利用自己在狱警中的价值以及以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了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刹那。
音乐让监狱里的人感觉到围墙都消失了,他们在监狱里整天面对的都是狱警们训斥的声音,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享受过这样美妙的音乐了,这突如其来的乐曲让他们忘了自己的处境,感受到了瞬间的轻松和自由。
以上都是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折射出心理学知识的细节。
然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心理学看点之一是: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老布鲁克斯假释通过时,他竟然想要通过伤害其他囚犯,从而使自己被继续留在监狱里。
因为在监狱里他看管图书馆,是一个有知识的体面人,而到外面之后他什么也不是。
可怜的布鲁克斯在获得自由之后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在噩梦中惊醒,最后不得不选择上吊了却残生。
获得假释后的瑞德同样发现: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
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永远无法适应监狱高墙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着破坏假释条例,让周围的人再把他送回监狱去,只有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终日。
我们感到非常奇怪:自由难道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逃避这种自由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
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
相对于孤独的景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
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在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监狱里已经被“制度化”了的布鲁克斯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为对规则的服从已经内化成他心理的权威,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秩序,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
所以,他宁可选择死亡,也无法忍受这种“自由”。
就像瑞德说的那样,“这些围墙很有趣的,开始你恨他们,接着你适应了他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
”
监狱里的制度化可谓一种悲哀,然而安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没有改变他坚定的信念,这也是影片的第二个心理学看点。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曾经提出这样的理论:“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也就是说,在一个人极端痛苦无助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自行决定他的人生态度。
安迪·杜弗雷用了20年的时间挖了那条在瑞德看来600年也不可能挖好的隧道。
我们的意志总是一点一点地被各种事实消磨殆尽,我们的理想最后也会被自己所抛弃或者忘记,然后我们会像肖申克监狱里的犯人们一样,懒散地接受命运给予我们的各种安排。
这就是生活——大多数人的生活。
但是安迪.杜弗雷,他并没有沿着这条绝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走下去,他从一开始就是个异类,在现实面前他选择了沉默,但这并不表示妥协,他看似弱不禁风。
他坚强地接受着监狱里的种种现实:变成犯人的事实,心里的落差,被变态的同性恋不停的骚扰和殴打,身上常有的新伤……这就是他的生活,他默默地全盘接受,不说一句抗议的话,连其他的犯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现实面前,他还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其实,从一开始,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我们已然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
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瑞德曾经警告安迪说“希望是很危险的东西,希望让人疯狂”。
安迪并没有反驳,但也没有放弃自己心里的坚定决心,他坚信他能够离开那里,他没有放弃过努力。
并在最后给瑞德的信里写道:“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两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们了解到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不仅拯救了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拯救了他的狱友瑞德。
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