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治疗病毒性腹泻60例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3
一剂理中丸,可治疗多种疾病(鼻炎、咳嗽等)理中散加味脐疗临床验例理中丸是《伤寒论》中的温中健脾主方,我们将其制成散剂,按辨证加味,以中医脐疗法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导于下。
方药党参10克,白术7克,干姜5克,炙甘草3克,混合烘干碾面备用。
其它加味药分别烘干碾面备用,每次用量200毫克。
用法将肚脐用温毛巾擦净,填入药粉,复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3~7天换药一次。
验例1、慢性泄泻xxx,女,32岁,1980年11月1日就诊。
多年来大便稀溏,每日2~3次,若吃冷食必水泻腹痛,食欲不佳,四肢发冷,面黄肌瘦,舌淡苔薄白,脉弱。
按本法用理中散治疗一月,每周换药一次。
二诊:大便一日一次,软不成形,食欲增进,咽干有粘痰,其它同上。
续本法治疗两月(咽干可能因药物较热之故,每用药2次停药2、3天,以缓药性)。
三诊:大便一日一次,便头硬,停药时大便仍一日两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基本痊愈。
续用药一月以巩固。
按:景岳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
本例脾胃虚寒,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便稀溏。
脾阳虚损故慢性迁延。
治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散而收效。
2、浮肿xxx,女,55岁。
1981年6月4日就诊。
一年多来,两腿肿胀,按之凹陷,困乏无力,小便短少,腰部酸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用理中散加硫黄、白矾等量,治疗一月,每周换药一次。
二诊:腿肿、腰痛均显著减轻,特别在早起有轻松感,小便增多,同法治疗一月。
三诊:腿基本不肿胀,腰不酸痛,但停药后腿又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同上再治疗一月。
四诊:以上症状基本痊愈,再治疗一月以巩固。
按:本例脾肾阳虚,水气内盛,致困乏无力,腰酸痛,下肢浮肿,当以温脾肾为法,使阳气得复,寒水得化,则小便正常,浮肿自消。
用理中散温中健脾,硫黄补命门之火,白矾燥湿利尿,共奏补脾肾、温中祛寒湿而取效。
3、鼻鼽×××,女,38岁,1981年8月2日就诊。
附子理中丸加味对慢性腹泻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对慢性腹泻疾病进行治疗时使用附子理中丸加味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9例慢性腹泻疾病患者,抽取30例设为研究组,使用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抽取29例设为对照组,使用阿莫西林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中医症候积分,腹泻次数,V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症候积分、腹泻次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慢性腹泻疾病进行治疗时使用附子理中丸加味,可以降低腹泻次数和VAS评分,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且效果明显,不良反应低,更为安全可靠,患者康复较好,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慢性腹泻;附子理中丸加味;阿莫西林;不良反应;中医症候积分【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5-0203-03慢性腹泻是临床上高发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胆胰腺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原因引起的[1]。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或者不成型,并会伴有便血或者便脓液等,以及腹胀、腹痛等症状[2]。
病情较为复杂,由多种疾病引起,主要是指病情在2个月以上,或者在2~4周内复发的腹泻。
临床对于慢性腹泻要及时进行治疗,如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引发其他疾病,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分析在对慢性腹泻疾病进行治疗时使用附子理中丸加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59例慢性腹泻疾病患者,抽取30例设为研究组,抽取29例设为对照组,研究组17例女性,13例男性,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1.03±10.18)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1.08±0.33)年;对照组14例女性,15例男性,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86±10.06)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1.02±0.31)年。
中药理中丸(汤)治疗腹泻的临床应用研究本文针对理中丸(汤)在治疗腹泻过程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共总结了30篇现代文献中对于理中丸(汤)运用于腹泻治疗中的规律,述说其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不同性别、辨证、临床症状及药物加减的情况,以方便临床指导用药,提高治病效率。
标签:理中汤(丸);腹泻证候;药物加减理中丸(汤)方出自《伤寒论》,是经方中治疗太阴病脾胃虛寒证的的主方。
在后世医家的发挥和应用中,理中丸(汤)逐渐发展成为温中健脾法的代表方。
此方在古今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辨证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诸多疾病中,均取得颇佳的疗效。
古今学者已从多方面对理中丸(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对其临床应用和组方用药原理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发挥。
本文通过对30篇临床研究文献的总结,反映了理中汤(丸)对不同类型腹泻的治疗情况。
1 关于腹泻治疗临床研究文献统计1.1 慢性腹泻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共有记录8篇,概述其主要内容分别为:陈斌等[1]使用附桂理中汤治疗慢性腹泻患者38名,脾胃虚寒型总有效率93.3%,肾阳虚寒型总有效率91.3%。
李平等[2]使用四神理中汤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42例给予四神理中汤口服,对照组36例给予固本益肠片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69.4%)。
证明四神理中汤治疗慢性顽固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
骆建平[3]用加味理中汤治疗慢性腹泻,总有效率78.3%。
陈定忠[4]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慢性腹泻,35例中,治愈24例,好转9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4.3%。
马秀丽等[5]采用参苓白术散与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35例,总有效率88.5%。
何庆忠[6]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慢性腹泻56例,总有效率达96.4%。
梁启东[7]自拟加减附桂理中汤治疗慢性泄泻21例,疗效显著。
黄国成[8]使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满意。
1.2 脾虚型经行泄泻治疗脾虚型经行腹泻的临床研究共有记录3篇,概述其主要内容分别为:陈武彦[9]将60例经行泄泻患者按随机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1(艾灸组)、对照组2(中药加艾灸组),每组各20例。
理中丸临床应用解析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9(000)020
【摘要】药物组成党参75g,白术(土炒)75g,甘草(蜜炙)75g,炮姜50g。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健胃。
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剂型及用法用量丸剂,每丸重9g。
口服。
1丸/次,2次/日。
小儿酌减。
【总页数】1页(P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理中丸加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报道 [J], 廖韩
鹏
2.理中丸临床应用解析 [J], 无
3.附子理中丸临床应用解析 [J],
4.附子理中丸联合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5例临床
观察 [J], 李京洲
5.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理中丸加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J], 关艳君; 田欢; 王胜; 吕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8第18卷 第12期 2016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12 Dec .,2016肠内营养是临床上用于营养支持治疗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可有效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物质吸收,但部分患者易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1-3],给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西医常规通过对症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但临床效果往往不理想,传统医学在治疗肠内营养性腹泻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认为患者长期肠内营养所致的腹泻,多与脾胃虚寒、运化失常有关,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主方,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
本研究探讨理中丸在脾胃虚寒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肠内营养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39.9±4.8)岁;对照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39.8±4.6)岁。
两组患者理中丸在脾胃虚寒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中疗效观察汪颖珏,岳瑶函,黄建伟,高书荣(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上海 200060)摘 要:目的:探讨理中丸在脾胃虚寒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中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脾胃虚寒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2例采用益生菌、蒙脱石散治疗,而试验组42例采用理中丸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及SAS 评分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5.2%、69.0%显著高于对照组76.2%、38.2%,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76,P <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症状总评分、SAS 评分降低,也低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 =34.37、8.53,P <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增高,也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 =25.58、9.67,P <0.05)。
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慢性腹泻56例何庆忠【摘要】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采用附子理中丸加味(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防风、羌活、草果等)治疗本病56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总有效率96.4%.结论:本方治疗本病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的疗效.【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0(031)009【总页数】1页(P1152)【关键词】腹泻/中医药疗法;附子理中丸/治疗应用【作者】何庆忠【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感染科,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腹泻是一种由多种疾病而引起的症状,慢性腹泻是指病情在 2个月以上或在 2~ 4周内复发的腹泻。
笔者以附子理中丸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5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 31例,女25例;其中年龄 20~ 39岁 28例 ,40~ 59岁 21例 ,60岁以上 7例;病程最短 3年,最长 12年。
治疗方法附子理中丸加味:制附子、人参、草果各 10g,干姜 8g,白术 15g,甘草 5g,防风 20g,羌活30g,1d1剂,水煎服,每次 200mL,15d为 1疗程。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功能正常;有效: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腹泻每天少于或等于 2次;无效:症状无变化或腹泻每天大于 2次。
治疗结果本组 56例,治愈 48例,好转 6例,总有效率 96.4%。
疗程最长 53d,最短10d。
典型病例王某,女,56岁,反复腹泻 10年,严重时每日 7~9次稀水样便。
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无异常 ,服过大量西药及诸多中药不效。
刻诊:面色无华,大便日 8次,质稀无粘冻,无腹痛,腰酸,怕冷等症,纳谷正常,舌淡苔薄,脉细尺脉弱。
治以温阳散寒,益气健脾。
附子理中丸加味:制附子、人参、草果各 10g,白术 15g,炮姜 8g,甘草 5g,防风 20g,羌活 20g。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三例休会发表时间:2013-08-21T17:27:45.57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岐[导读] 喻XX,女性,年龄21 岁,职业,大学生。
张岐高塘社区门诊部 (湖南长沙410200)[摘要] 腹泻是我们农村基层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基层综合门诊的2—6%左右。
病因复杂,发病症型多。
但一般都能通过对症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类似个人今天报道的三例腹泻少见,个人在多年的基层医疗实践中,重点抓住了解发病病史的调查,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辩证施治,分别运用“参苓白术散”、“四神丸”、“附桂理中丸”,加减进行口服药治疗,见效快,副作用少,医疗费用低,深受病人及亲属的好评。
现将治疗情况及体会简述如下:[关键词] 中医中药、治疗腹泻、体会一、临床资料1.1 患者:张XX,男性,2岁半,学龄前儿童,因反复出现腹泻三个月,泄黄色浠水大便,挟少许黄色粘液,或间有未化食物,日5—7 次不等,食俗不馨。
曾在外院诊断:小儿肠炎、病毒性肠炎、消化不良、缺铁性贫血等。
通过住院输液“头孢味诺讷”、“炎琥宁”、 “病毒灵”、维生素C、六化钾。
并且使用“妈咪爱”蒙锐石散、整肠生颗粒、乳酶生等口服治疗,效果不佳。
于2008 年4 月转入我门诊治疗,体格检查:37℃(肛)、生长发育不良、体形稍瘦、口唇淡红、面色皓白少华、舌质苔卜白,指纹淡红,透过二关。
心肺正常,肝脾胁下未扪及处、腹稍满质软,肠鸣音存。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 90/L,白细胞总数7.5×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大便镜检白细胞3—5 个/视野。
余未样查。
1.2 李XX,男性,55 岁,职业:中学文科教师,因腹泄伴脐周疼痛反复近三年,泄黄色浠卜大便,间有未消化食物,量中,酸嗅味重,腹泄以清晨为主,并伴有脐周隐隐作疼,食欲不振,厌油,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曾在上级医院诊断: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
理中丸加减治泄泻医案、配方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婴幼儿泄泻又称婴幼儿消化不良,为岁以下小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多发生于婴儿期,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物质较多,所以脾胃功能相对不足,加上小儿饮食不能自节,脾胃容易受损,受纳运化功能容易发生乱,出现吐、泻诸症,同时,其他脏腑疾患也常常影响脾胃,使其功能失常,即脾胃不足。
若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营养及生长发育。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育迅速,无论是内伤饮食,还是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脾胃功能紊乱,造成泄泻。
临床表现为大便清稀或呈稀米汤、蛋花汤样或夹乳片、食物残渣,便中无脓血,每日3~5次或更多。
可伴发热、咳嗽、呕吐、形寒肢冷、尿少或无尿及轻中度脱水。
【临床应用】顾燕(2运用理中汤加减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甚捷。
王爱蓉采用理中丸加味健脾利湿、温中止泻,治疗小儿泄泻50例,收到很好的疗效。
药用党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炮姜辛热,温中而扶阳气;脾虚则生湿,以甘苦温之白术燥湿健脾;车前草利尿止泻;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
全方合用,疗效甚佳。
并与小儿利宝治疗的30例作对比观察,效果明显。
临床资料:两组80例患儿均为我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
临床表现: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黏液,水多渣少有酸臭味,或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稍高。
理中丸治疗病毒性腹泻6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理中丸治疗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20例病毒性腹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纠酸、补液、利巴韦林、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纠酸、补液、利巴韦林、理中丸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8周岁,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大便培养未检出细菌。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观察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8±3.5)岁。
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3.0±3.9)岁。
两组病毒性腹泻患者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纠酸、补液,注射用利巴韦林(商品名:柯萨,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25),蒙脱石散(商品名: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治疗。
观察组:纠酸、补液,注射用利巴韦林,理中丸(石家庄万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3020323),每丸重9 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病毒性腹泻患者全身症状消失。
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病毒性腹泻患者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72 h,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等均无好转甚至恶化[2]。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显效率(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详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3]。
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类病毒[4]。
张
绪富等[5]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近10年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文献数据库,收集文献中关于中药组方的记录,探讨分析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方药,筛选具有研究前景的核心药物,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核心方剂是五苓散、葛根芩连汤、泻心汤、藿香正气散、理中汤、七味白术散;核心药物是云苓、白术、葛根等31味,研究还认为脾虚湿盛是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机,治疗应健脾与渗湿并重,并兼顾病因,加减化裁,忌闭门留寇。
理中丸出处为《伤寒论》,成分主要为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等,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利巴韦林并不改变病毒吸附、侵入和退壳,也不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RNA的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
文献认为[6],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A群轮状病毒感染有效率为59.15%。
蒙脱石散为天然蒙脱石微粒粉剂,具有层纹状结构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作用。
文献表明[7],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腹泻效果显著,而于红霞等[2]探讨热毒宁注射液与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成人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疗效,结论也认为蒙脱石散对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对病毒有强大的吸附作用,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传播。
本研究中,笔者在对照组给予纠酸、补液,注射用利巴韦林,蒙脱石散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纠酸、补液,注射用利巴韦林、理中丸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提示理中丸治疗病毒性腹泻效果可靠。
[参考文献]
[1] 徐潜. 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治[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9,37(10):25-28.
[2] 于红霞,蒲增惠,赵茂茂. 热毒宁注射液与蒙脱石散联合治疗成人急性病毒性腹泻18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4):99-100.
[3] 张蓓,谢晓红,王瑞芹. 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疗效观察[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4):340-341.
[4] 谢晓丽,张伟,廖雪春,等. 成都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2,26(1):2-4.
[5] 张绪富,周迎春. 中医药抗病毒性腹泻有效方药的筛选与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2202-2203.
[6] 林吉涛. 干扰素治疗A群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
导报,2010,7(17):155-155.
[7] 倪雄伟. 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