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舞台上如何呈现曹禺话剧《家》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音乐剧《家》是中央戏剧学院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制作的原创音乐剧,由刘红梅、李雄辉担任导演,陈小玲作词并担任音乐剧编剧,戴劲松作曲。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该剧以音乐剧形式呈现了文学巨匠巴金的同名长篇小说。
该剧讲述了一大户高家在北伐前表面光鲜自持,实际上却已摇摇欲坠的生活。
故事围绕高门大宅中的一群年轻人展开。
高家大房的三个儿子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在五四运动后都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却受困于“家”的责任与重担,挣扎在黢黑厚重的封建泥沼之中。
长房长孙高觉新在高家老太爷的主持下放弃了与青梅竹马的表妹钱梅芬的爱情,迎娶素不相识的李瑞珏,从此三人一生都活在被猜疑、犹豫和不忍分隔的悲哀之中。
最终梅芬积郁而亡,瑞珏也因恰好在高老太爷过世时生产而被迷信的高家长辈赶到城外,死在春天到来之前。
老三高觉慧和大房的丫鬟鸣凤两情相悦,鸣凤却被高老太爷道貌岸然的世交冯乐山看上。
性格刚烈的她不愿受辱,在觉慧忙于赶稿、无暇他顾的雷雨夜自沉于湖中。
老二高觉民最终在兄弟的启发与帮助下逃离了高家,和自己的心上人琴小姐奔赴光明尚存的未来。
除了恰好生于新旧之交的高家小辈外,该剧更着重刻画了三个虽是外姓、命运却与倾覆的高家紧紧缠绕的女子。
让观众看到食肉啖血的旧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折,也看到山雨欲来时希望与美好绽放过的痕迹。
一、主要人物分析1.高觉新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玄孙,也是《家》的主角之一。
他在中学时成绩优异,但却因为长子的身份被迫放弃留学德国的梦想。
父母让他娶李瑞珏,他便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钱梅芬。
钱梅芬病逝,他痛苦不已。
高家因为“血光之灾”要求李瑞珏去野外生产,高觉新不敢反抗,致妻子死亡。
高觉新的人物性格和处事风格处处显示着新与旧的矛盾。
从他的身上既能看到封建礼教的“吃人”过程,又能看到来自未来的一抹光亮。
在本音乐剧中,高觉新遇到过三次转变——与李瑞珏结婚、与钱梅芬重逢和李瑞珏之死。
与李瑞珏结婚,是高觉新的第一次妥协,是自由深宅惊破一瓯春——基于人物分析与舞台艺术的音乐剧《家》剧评■ 王叶莫 魏明 吕牧原 武泽英 陈雨萌 高森泉 黄云意 皮欣予 黄钰婷摘 要:音乐剧《家》改编自现代文学巨匠巴金经典同名小说,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提炼、重塑主要人物与情节,以写实手法重现巴金笔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旧时代封建大家庭中的众生百态,以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命运与高家交缠的瑞珏、梅芬、鸣凤等人物的命运轨迹为线索,揭示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和新时代新青年的进步与觉醒。
曹禺的话剧《家》读后感曹禺的话剧《家》读后感读完曹禺的剧本《家》,又先后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明星版话剧《家》(视频)和四川戏剧院出品的音乐剧《鸣凤之死》(视频),对整个剧本故事结构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
故事一开篇熙熙攘攘的描绘了一大家子娶亲闹洞房的热闹场面,七大姑八大姨的盘根错节,直观的就觉得像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越发的读下去,越觉得类似,通过描写觉慧、明轩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
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映照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故事中刻画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印象很深,首当其冲的是扮演专制封建家长的高老太爷,败家子五儿子高克定,还有高老太爷荒淫的老友假道学冯乐山……瑞珏为人善良厚道,开篇的一大段独白活灵活现了一个遵守传统礼教的贤良淑德形象;三个高公馆的公子哥,觉新的矛盾与彷徨,结婚时睹“梅”思人的踟蹰,婚后遇见梅芬时的无限追悔与怜爱……在爱之间的纠结,在生活中的瞻前顾后都表现的漓淋尽致……林林总总的一大家子,复杂交织的人物关系,最要说的是大房的三公子觉慧。
他是高家活得最积极、最有活力的一个人物。
他敢爱敢恨,用力推着所有人往前走,不仅是剧中变化最多的角色,也是最抢眼的一抹亮色。
他的人物命运交织着五四青年运动思潮的社会背景,他在革新的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不再做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
他勇于打破封建观念,帮助觉民逃婚,后来从家里出走,到外面寻找“新生活”,尤其是他与婢女鸣凤的爱情故事,是本剧浓墨重彩的一笔。
鸣凤是这个戏里最美丽最青春的角色,“年约十四五,绰约多姿,一脸娟秀的灵气”,“没有一丝组笨的丫头相”,而冯乐山在初见鸣凤倒茶的瞬间也连连夸赞鸣凤两次“有点灵气”。
这样的姑娘,确实是上苍派来的天使,给五四热血青年觉慧带来一阵清新。
搭个舞台演绎精彩——《家》的片断教学与反思1. 引言在戏剧教学中,片断教学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教学方式。
通过分析和演绎戏剧作品中的片断,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要素。
本文将以《家》的片断教学为例,探讨该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反思。
2. 《家》的背景介绍《家》是一部由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所写的话剧作品。
该剧以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关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本次片断教学选择了该剧中的一个关键场景,旨在让学生们通过演绎,深入理解剧作的主题和情感。
3. 片断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剧作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角色的塑造与表演技巧•培养团队合作和演员的表现能力3.2 教学内容和步骤3.2.1 预热活动在开始正式教学前,可以通过一些热身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例如: -分组进行小规模的戏剧游戏,提高学生们的表演意识和配合能力 - 让学生们做一些放松和拉伸的运动,以减轻紧张和压力3.2.2 角色分析与理解•分发剧本片段,并让学生们自行阅读和理解其中的情节和对白•引导学生们讨论片段中的角色关系、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一些针对角色心理和动机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3.2.3 反复排练与演绎•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角色的学生组成•要求每个小组反复排练并演绎片段,注重角色的细腻表达和情感的真实传达•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演绎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角色3.2.4 演员表演技巧培训•在演绎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例如:–肢体语言的运用,如姿势、动作和面部表情–声音的运用,如音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整体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如动作的协调和节奏感的把握3.3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们的演绎和参与程度,评价他们对剧作和角色的理解程度•学生们也可以互相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表演评分的标准,以评价学生们的演绎实力和进步情况4. 教学反思本次片断教学中,学生们通过深入参与和实践,对《家》这部经典话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24年曹禺的话剧《家》读后感《家》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于1940年出版。
这部作品以中国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家庭的故事,深入剖析了家庭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社会变革对家庭产生的影响。
读完《家》,我对曹禺的创作手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现实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对曹禺的创作手法非常赞赏。
《家》以家庭为主线,通过一个家庭成员的自杀引发了整个家庭的剧变。
曹禺通过几个简单的场景和形象的对话,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剧中描写了母亲、父亲、儿子、女儿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和追求。
曹禺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把家庭关系的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其次,曹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让我深有感触。
《家》发表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
作为一个左翼作家,曹禺通过《家》这部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剧中描绘的家庭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揭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争斗和无奈,曹禺实际上在探讨中国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价值观转变和道德困境。
曹禺关注社会问题,呼吁人们思考社会现象的根源和解决之道,这种关注社会问题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此外,我还对中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现实有了新的认识。
在《家》中,曹禺描绘了一个传统农村家庭的生活和观念,展示了家庭成员在社会变革中所面对的困扰和改变。
曹禺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和行动,揭示了传统家庭观念和现代化价值观的冲突。
作为一个成长于农村的作家,曹禺的作品中对于农村生活和家庭观念的描写是非常真实和生动的。
通过阅读《家》,我对中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在读完《家》后,我对曹禺的创作手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家庭的变迁和社会现实有了新的认识。
曹禺通过《家》深入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反映了家庭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也思考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曹禺的舞台剧《家》读后感范文曹禺的舞台剧《家》读后感范文当阅读文章完一本名篇后,你心里有哪些感受呢?使我们好好地写份阅读感想,将你的获得和感受记下来吧。
那麼你确实会写读后感吗?下列是我梳理的曹禺的舞台剧《家》读后感范文,热烈欢迎阅读文章,期待大伙儿可以喜爱。
小故事一开场人头攒动的勾勒了一大家子娶媳妇闹新房的繁华场景,七大姑八大姨的错综复杂,形象化的就感觉好像《红楼梦》里的荣国府,愈发的读下来,越感觉相近,根据描绘觉慧、明轩等好多个年青人的感情与生活追求完美为剧情传动链条,全方位展现一个家族的衰落全过程。
根据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衰落与分裂来映衬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奔溃和改革时尚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波澜壮阔。
小故事中描绘了许多性情独特的故事情节,印像很深,第一个的是饰演独裁封建社会父母的高老太爷,败家仔五孩子高克定,也有高老太爷淫乱的老朋友假道学冯乐山市……瑞珏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忠厚,开场的一大段对白惟妙惟肖了一个遵循传统式礼法的秀外慧中品牌形象;三个高国际公馆的公子,觉新的分歧与踌躇,完婚时睹“梅”思人的踌躇,结婚后遇上梅芬时的无尽追悔与疼爱……想和你在一起中间的担心,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棋不定都主要表现的漓淋淋漓尽致……纷繁芜杂的'一大家子,繁杂交错的人物角色,最说起的是大房的三公子觉慧。
他是高家过得最积极主动、最有魅力的`一个角色。
他拿得起放得下,用劲推着任何人向前走,不但是剧里转变数最多的人物角色,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抹光泽度。
他的角色运势交织着五四青年健身运动思想的社会背景,他在创新的冲击性下覺醒,体察到封建社会家中的虚情假意、黑喑和腐烂,觉得到那就是“安葬青年人理想化和幸福快乐的墓葬”,下定决心不会再做老太爷们所期待的“紳士”,他要做“自身的主人家”,“自身把幸福快乐拿过来”。
他敢于摆脱封建社会意识,协助觉民拒婚,之后从家中离开,到外边找寻“美好生活”,尤其是他与丫鬟鸣凤的感情故事,是科普剧笔酣墨饱的一笔。
浅谈话剧《家》的舞美构思与创作作者:沈家禄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0期摘要:舞台美术经历了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家》是曹禺先生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剧本描写了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心灵的压抑及困惑;以及他们为自由、为理想、为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所作的抗争与努力。
以曾经设计过《家》的舞美设计来谈谈我的个人理解和认识;在舞台设计中我将写实与写意结合,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布景手法;并以此提出具有中国传统民俗特色的剧目应以“大写意小写实”的设计理念来设计舞台。
关键词:大写意小写实;艺术造型;情景交融;《家》;艺术氛围作者简介:沈家禄,男,彝族(1983.12-),云南大理人,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I20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29-02舞台美术伴随着话剧的诞生而发展,21世纪舞台艺术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而蒸蒸日上。
“戏剧的载体是演员,而演员的载体是舞台。
”中国导演焦菊隐在《略论话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中说:“一出戏演出的成功与失败,舞台美术几乎是起着一半的决定性作用的。
”自古许多中外的戏剧家对舞台美术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指出舞美设计工作者是具有诗人气息的艺术家。
在这次《家》的舞台设计中借鉴了中国画中的写意概念,并以大写意小写实的观念来设计舞台,采用写意与写实相兼的手法来表现《家》的意境。
中国著名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说过:“有了戏剧,就有舞台美术,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了戏剧。
”足见舞台美术在戏剧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演艺事业的发展,当代艺术视野的开拓,现代舞台美术,理性的定义愈来愈难,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而变得更广泛、更广义、更边缘、更具综合性的学科,舞台呈现出多样化的舞台布景方式。
不论是“一桌二椅”的戏曲,还是话剧,发展到今天灯光闪烁的舞台,都与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多媒体运用,促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从而使舞台科技领域得到不断更新和拓展。
《北京人》《家》导演阐述《北京人》《家》创作提示朱彬博一《北京人》《家》所体现的曹禺剧作特色1浓郁的民族特色从剧作《北京人》《家》对众多人物的描写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
剧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生活,都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民族土壤中,只有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在我们的历史中,才可见到这样的影子。
如:曾皓、高老太爷仿如贾政的后裔,思懿和几位姨太似与王熙凤孪生,梅表妹和愫芳恰与林妹妹同根,觉新和文清则与宝玉一脉相承,都是地道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子弟,书香门第出身。
讲的是忠孝仁义诗书礼仪,淌的是儒家的血脉,长的是道家的骨相,生的是旧时国人的灵魂,以至成为民族形象的象征。
2戏剧结构特色《北京人》和《家》的事件选择与情节构成,表面看去并没有什么巨大的突发性和惊心动魄之处。
但矛盾冲突的形成与发展却显得十分错综复杂,迂回曲折,起伏跌宕也异常强烈。
这正是剧作家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惯常事件,甚至是微小的细节,通过人物间的简单碰触,迅速纠葛在一起,使之变得紧张尖锐,充满着内在的张力与危机感。
如一张小小的字画被耗子嗑了,本是再平常不过的琐细小事,然而一加上思懿的纠缠,马上便引出了愫芳置于其间的不可调和的内在冲突,家中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压抑,令人透不过气来;一只梅花的随意摆放,在瑞珏本出于好心,然一经觉新发现,却引出各自无限的隐痛与哀伤,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冲突暗暗拉开,令观众提心吊胆,哪怕再遇到一点点星火,也会使觉新、瑞珏和梅芬的爱情悲剧变得更加悲惨。
正是这种深刻而又具危机感的内在感情的巨大冲撞,产生出震撼观众心灵的戏剧效果。
3形象刻画特色这两部作品在形象刻画上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一方面,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外貌和精神气质的描绘,都有着格外细腻、逼真的笔触,很像中国绘画的工笔画那样细致入微,明晰真切,清新隽永,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极其传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甚至每个人物心脏的跳动,呼吸的强弱,身体的温热,观众都能清晰地感受得到;另一方面,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极具复杂性与丰富性。
觉新和两个女人的悲剧[摘要]曹禺剧本《家》中的觉新的形象是: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早熟但性格软弱,受过新的思想却不敢违背长辈的意思,尊敬长辈,而且不敢反抗。
孝顺是他这一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内容之一。
但觉新的孝主要还是在他的顺这方面体现出来的,他对长辈的顺从是导致他人生“不快活”和人生悲剧以及梅芬和瑞珏的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曹禺戏剧觉新孝顺“百善孝为先”,孟子曰:“不得亲乎,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孝完全等于同顺。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个伦理观念。
它有丰富的内涵: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等。
《家》中的觉新完全依据这一标准——孝顺来过自己的人生,尽管他是不情愿的。
先从传宗接代这一方面谈谈觉新的孝顺。
《家》的第一幕的地点置在觉新和瑞珏的洞房,第一景是写觉新迎接新娘瑞珏前的事,第二景是写闹洞房的事。
在如此喜庆的氛围中,觉新却是郁郁寡欢。
觉新还在上中学,因为父亲卧病不起,又是家里的长房长孙,照顾这一大家和传宗接代的重担就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觉新也认为他应该担起这副重担,因此当高老太爷召他回家结婚,他明知自己娶的新娘不是那个和他亲梅竹马的梅表妹,而是素未谋面的瑞珏。
觉新内心是痛苦的,他在新婚之时将内心的感受呼喊了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功夫。
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因为这一秒钟生,下一秒钟死。
睁眼是生,闭眼就是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晚上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蠓蠓虫。
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
……活着真没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
他认为自己的婚姻由不得自己,更不可能有选择的权利,于是就“无奈”地顺从了爷爷以及其他长辈。
对长辈们的婚姻安排,他想过反抗,可是他为了这个家顾虑很多,不能够大胆地拒绝这门亲事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家》话剧解析曹禺的话剧《家》是基于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一部杰出作品。
这部作品成功地展现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
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庭生活给人带来的束缚与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主体性在戏剧冲突中的根本性作用。
首先,曹禺在话剧《家》中精巧地运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得剧中的人物生动鲜活。
不同于小说,曹禺在剧本中把重点放在了对觉新、梅以及瑞钰三人的感情纠葛上。
这种纠葛,并非简单的爱情三角关系,而是深刻反映了封建家庭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
觉新作为封建家庭的受害者,他的痛苦和无奈在曹禺的笔下被生动展现。
梅和瑞钰则是封建家庭制度下的两个女性形象,她们的爱情和人生选择,都受到了家庭制度的深深影响。
在《家》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主体性在戏剧冲突表现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这种主体性,既体现在人物对外部环境的反抗,也体现在人物内心的挣扎。
觉新、梅、瑞钰三人的感情纠葛,实际上就是他们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他们在封建家庭制度的压迫下,试图寻找自我,寻找爱情和人生的真谛。
他们的挣扎和反抗,虽然最终未能改变封建家庭制度的本质,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同时,《家》中的戏剧冲突也是其精彩之处。
冲突是戏剧的生命线,也是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
在《家》中,曹禺巧妙地运用了戏剧冲突,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剧中的冲突既有外部的,如觉新与家庭的冲突,梅和瑞钰的爱情冲突;也有内部的,如人物的内心挣扎,觉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对家庭责任的矛盾等。
这些冲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戏剧画面。
另外,《家》中的人物刻画也是极其成功的。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他们的行为举止都与他们的身份和处境紧密相连。
曹禺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剖析,成功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这也是《家》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曹禺的话剧《家》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二度创造为舞台剧的例子
1.二度创造的艺术典范,曹禺话剧《家》。
曹禺将巴金小说《家》改编成话剧,以高觉新与梅、瑞珏的感情纠葛为主要内容,这一改编包含了曹禺对戏剧艺术特征的把握、对原著精神的接受理解和个人性格特征和感情经历的倾诉。
曹禺《家》是对巴金小说在充分理解原著精神上的一次创造性转化。
2.由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版《人世间》。
3.《平凡的世界》。
小说《平凡的世界》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当代农民形象,唱响了普通农民在人生道路和平凡世界艰苦创业的感天动地之歌。
这便是原著的“魂”。
话剧《平凡的世界》忠实于这个“魂”,紧扣这个“魂”,并凭借话剧语言独特的审美优势去凸现这个“魂”。
筑“魂”养心,提升民族精神素质。
4.话剧《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话剧,由林兆华执导,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担任编剧,演出时长超过两个小时,演职人员达到80余人。
,业界公认名著改编最为成功的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小说《白鹿原》已经是现代文学中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难能可贵的是话剧《白鹿原》给了文学更加活灵活现的生命。
5.王斑导演的小剧场话剧《天边外》。
《天边外》改编自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同名代表作。
该剧以20世纪初的美国乡村为舞台,讲述了3个年轻人因为爱情导致的错位命运和不同选择所触发的悲剧,让人看到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物质至上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抵牾,激情退去后的倦怠以及逃离“另一个我”的徒劳。
这部作品不仅令奥尼尔在32岁的创作盛年获得了普利策奖,更令其于1936年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影响奥尼尔日后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家”及曹禺悲剧的批判意识不论是读曹禺的悲剧剧本,还是观看其剧作的舞台演出。
你都会有一种沉闷、压抑、窒息般的感觉,时时处处都觉到有种无形的、沉重的,难以摆脱掉的阴郁氛围环绕着,这种感觉与氛围《雷雨》《日出》有,《原野》有,《北京人》和《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下同)中更是自始至终浓烈地存在着。
在这样的氛围里,你看到的也绝不是生存于其中的人们幸福、祥和、欢快、自由的景象,而是好人被毁灭,人性被扭曲,女性遭摧残的种种令你震惊,令你困惑,也令你愤恨的场面。
正如鲁迅所言,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
并且我们还可从中发现,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悲剧世界不单是外在空间的存在形式,也仅非生活的悲惨世界,而是广泛的内在意义上的,即充满封建意识——代表封建制度、封建礼法,摧残人性,扭曲人形,尽绝人们生活的希望,腐蚀人们精神意志的“家”的世界。
它多以内在神质的无形方式存在着。
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封建家庭的专横与虚伪,像《雷雨》《北京人》《家》;也有都市的残忍与冷酷,如《日出》;还有《原野》的奇异和神秘。
总之,它的所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是“宇宙中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以逃脱那黑暗的坑”,是阻止人性自由发展的桎梏与牢笼。
甚至是曹禺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家”中:“我少年时候,生活上一点不苦,但感情上是寂寞的,甚至非常痛苦的,没有母亲,没有亲戚,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谈的人,家里是一口死井,实在是闷得不得了。
整个家沉静得像座坟墓,十分可怕。
”它产生于家庭,潜伏在都市,漫延到原野。
它——“家”的世界就是产生曹禺悲剧的基质和母体。
通过这个基质,曹禺全面而又深刻地展现和暴露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烂和罪恶。
这与鲁迅不同,曹禺把眼光投向了更为复杂多变的都市。
这种具有封建意识的“家”在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里就展现得非常突出而浓烈、清晰而具体。
周公馆的主子周朴园,尽管是留学归来,但西服洋装掩饰下的内质依然是个封建礼法的大孝子。
论话剧《家》中觉新的戏剧冲突话剧《家》是曹禺在20世纪四十年代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而成的一部多幕话剧。
曹禺在改编时就表明:“剧本《家》着重突出反抗封建婚姻这一方面,描写觉新、瑞珏和梅小姐这三个善良的青年在婚姻上的不幸。
”①作为剧作家曹禺着墨最多的主人公,觉新的身上集中了剧作大部分的戏剧冲突。
他既是长辈眼中的承重孙和掌事者,也是弟妹眼中可靠的兄长,许多看似与他无关的事情,实则都与他相关联。
一、新与旧的冲突在话剧《家》中,主人公觉新是被长辈们当作封建大家族的继承者来重点培养的,他自幼就深受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的熏陶影响;但另一方面,生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他进过新学堂,学习过新知识,接触到新文化,所以在话剧中,他与长辈之间始终存在着“新与旧”的冲突问题。
首先,高家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遵守着一套封建伦理制度。
觉新从小就被培养成一个“上可以侍奉父母祖宗,下可以抚爱弟妹诸幼”的承重孙。
作为高家寄予厚望的承重孙,他未来的人生之路是早已被安排好了的,那就是要成为封建大家族的继承者。
由于自幼就深受温良恭俭让等封建伦理教化思想的熏陶,他的内在思想意识和外在行为举止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这是他身上“旧”的方面。
其次,觉新生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受到了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新文化和新思想开始影响着他。
他自称是一个“见着阳光的”人,他渴望自由的婚娴爱情、渴望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渴望拥有新青年们身上的激情,这是他身上“新”的部分。
当新、旧两种文化同时聚集在觉新身上时,他个人的价值观念就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
他所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与他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封建伦理文化不断产生冲突。
曹禺在话剧的第三幕第一场中,通过设置冯乐山、婉儿与觉慧的戏剧冲突展现出新势力与旧势力的碰撞。
面对道貌岸然的冯乐山时,觉新和觉慧便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觉慧立即与冯乐山发生了正面冲突,他憤怒地指着冯乐山的脸讲道:“你这个假善人、伪君子。
在我们年轻人的面前装的什么道学面孔?”而觉新在面对冯乐山的时候却是唯唯诺诺,不敢有任何不敬的举动。
《戏剧之家》2019年第20期 总第320期27戏剧研讨《家》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那时候的中国局势不稳定,到处动荡不安,也是中国历史重要的转折期。
从《家》中的场景可以看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很封闭很封建主义的大官僚家族来进行,也就是高公馆。
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系。
故事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事件为主,用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辅,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1]这里的一度创作应该算曹禺的改编,然后就是剧本分析,构思是否合理并巧妙主要就是看这个,所以我们要先剧本初读,然后再读,最后精读,以此来详细分析整个故事,包含它的立意、事件段落、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矛盾、主线与辅线、行动与反行动,还有剧本结构、风格、体裁、剧本及作者背景资料等。
所以要完全了解《家》这部剧,就要将它烂熟于心,摸透它。
之后就是导演构思,它是二度创作的中心环节。
通俗来说,就是把导演所理解和认识到的剧本的主题思想作为基础,进一步深度分析整个剧的思想和艺术构思,再根据导演想要深入挖掘剧作最本质的内容和思想,从而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以下几点,即现实意义与最高任务、形象种子、美学原则和观演关系。
剧中除了揭露那个时期的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罪恶,还表现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年轻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所以突出封建制度对年青一代的摧残就是本剧的现实意义和最高任务。
首先,觉新是整个作品的主心骨,所有的故事围绕他展开。
他从小就接受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影响,他自愿为家庭做出牺牲,不敢反抗家里人,因为要“孝”。
所以在觉新和瑞珏结婚的时候突出觉新的悲愤、无奈、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的复杂心理。
而瑞珏是懵懂、不安的,她没有见过世面,一切都是听从家里人安排,她都没有见过丈夫就要嫁给他,但是家里人说他好,那她就相信,完全被家里人摆布。
浅析在舞台上如何呈现曹禺话剧《家》
作者:杨韵琪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0期
【摘要】大家平时耳熟能详的经典剧作有《原野》《雷雨》《日出》等,这些都是曹禺先生的作品。
除此之外,他还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话剧,这次改编还被誉为从文学作品到戏剧剧本改编的典范。
本文主要通过对剧本《家》的浅谈,来说说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家》,导演是怎么二度创作的。
【关键词】改编;导演构思;二度创作;舞台呈现
中图分类号:J8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027-01
《家》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后,那时候的中国局势不稳定,到处动荡不安,也是中国历史重要的转折期。
从《家》中的场景可以看出,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很封闭很封建主义的大官僚家族来进行,也就是高公馆。
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系。
故事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事件为主,用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辅,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1]
这里的一度创作应该算曹禺的改编,然后就是剧本分析,构思是否合理并巧妙主要就是看这个,所以我们要先剧本初读,然后再读,最后精读,以此来详细分析整个故事,包含它的立意、事件段落、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矛盾、主线与辅线、行动与反行动,还有剧本结构、风格、体裁、剧本及作者背景资料等。
所以要完全了解《家》这部剧,就要将它烂熟于心,摸透它。
之后就是导演构思,它是二度创作的中心环节。
通俗来说,就是把导演所理解和认识到的剧本的主题思想作为基础,进一步深度分析整个剧的思想和艺术构思,再根据导演想要深入挖掘剧作最本质的内容和思想,从而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以下几点,即现实意义与最高任务、形象种子、美学原则和观演关系。
剧中除了揭露那个时期的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罪恶,还表现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年轻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所以突出封建制度对年青一代的摧残就是本剧的现实意义和最高任务。
首先,觉新是整个作品的主心骨,所有的故事围绕他展开。
他从小就接受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影响,他自愿为家庭做出牺牲,不敢反抗家里人,因为要“孝”。
所以在觉新和瑞珏结婚的时候突出觉新的悲愤、无奈、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的复杂心理。
而瑞珏是懵懂、不安的,她没有见过世面,一切都是听从家里人安排,她都没有见过丈夫就要嫁给他,但是家里人
说他好,那她就相信,完全被家里人摆布。
还有那些来看热闹的亲朋好友的各色眼光和冷嘲热讽更是形成了一大对比和讽刺。
另外,瑞珏和梅的第一次对话就充分展现了大家庭对年青一代的迫害。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问答解开了心结,瑞珏嚎啕大哭之后两人成了姐妹,他们都深爱觉新,也深知对方都没有错,这个事情完全由两家造成的,更确切地说她们不仅是受害者也是牺牲品,他们也无法改变。
其次是形象种子,这个决定了演员形象、舞美形象、音乐形象等,不但能保证演出的完整性,又能让各部门根据其发挥。
先说说舞美,整体可以利用柱子或是棱角分明的木质框架来构造,这样的条条框框可以代表封建礼教的种种教条,表达这种教条之下人物思想被束缚、被压抑的感觉。
最后瑞珏被逼到小房子生产,可在空中挂上几个破烂的竹帘,展现最后的萧条,增加观众对瑞珏的怜惜。
音乐和灯光都是在大喜大悲的时候突出演员情感,比如小丫鬟跳河之前与觉慧的恩爱甜蜜,这时灯光要烘托浪漫,音乐也是,这样小丫鬟选择跳湖自杀之时才能有强烈对比,烘托情感。
还有就是前两幕人们口中的梅表妹终于出场之时,也应该用灯光、舞美、音乐加以烘托,梅表姐纤弱但温柔大方,饱读诗书的形象就映入观众眼帘。
另外,在排演过程中,导演要让演员从台词中分析研究这个人物的思想活动,把台词变为有目的的人物行动线。
再通过导演的排演,让舞台调度变得好看,通过舞台调度让人物关系变得明朗。
梅和瑞珏的交流就可以利用舞臺调度来强化情感矛盾和复杂人物关系。
通过舞台调度的不断变化刺激人物心理情感的交流,人物潜台词更加丰富,使舞台调度更加立体,这样两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就可以表现得更加充分。
导演先经过了二度创作,再让舞美、演员等进行三度创作,通过现实意义与最高任务的突出、形象种子的精确、舞台的美学原则以及观演关系,才能呈现出一个精彩的话剧《家》,所以说一部剧好不好,除了剧本很重要,导演构思更为重要。
只有认真走进一部剧,加上自己的感受力,才能在舞台上呈现一部好的作品,让一部好剧“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话剧家_百度百科》
[2]余力民.导演构思在片段教学中的体现——曹禺话剧《家》片段《诀别》的排演[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
[3]谭霈生,路海波.话剧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