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同步练习25 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练案3故都的秋(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30994012(B)A.平仄.(zè)花蕊.(xīn) 凋.零(diāo)耗.子(hào)B.一椽.(chuán)驯.服(xùn) 混沌.(dùn)落寞.(mò)C.橄.榄(ɡǎn)夹.板(jiá) 陪.衬(péi)嘶.叫(sī)D.着.衣(zhuó)椭.圆(tuǒ) 譬.如(pì)颓.废(tuī)【解析】A项,“蕊”应读r uǐ;C项,“夹”应读jiā;D项,“颓”应读tuí。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30994212(B)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夸张)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解析】A项无比喻,C项无夸张,D项无对比。
3.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30994213(C)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C项不能表现主题。
4.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30994214(D)A.“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写出了心的静。
第5课离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攘.诟()溘.死()鸷.鸟()谣诼.()岌.岌()揽茝.()兰皋.()侘傺..()()答案:rǎnɡkèzhìzhuójíchǎiɡāo chàchì2.辨形组词。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答案: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的用法.(1)偭规矩而改错(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忳郁邑余侘傺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错措措施(2)郁邑郁悒忧愁苦闷(3)圜圆圆形的(4)离罹遭受(5)章彰明显4。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离骚》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__________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__________诗。
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诗经》的以四言为主的新诗体--__________,因这种诗体的作品又以__________为最,又称__________。
(2)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主义;“骚"指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主义。
(3)比较《诗经》与《离骚》,在形式上,《诗经》多为________言句,《离骚》则多为__________的句子;《诗经》的篇幅__________,结构简单,《离骚》的篇幅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离骚》的语言以__________著称,大量运用了语气词__________和楚国的方言,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
第二单元5阿Q正传(节选)基础过关练(2020山东师大附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好了。
一天清朗,使你的心境也变得沉静和清爽了许多。
你站着,思想和激情会悄悄爬出来,追随你的目光,在你看得见、想得到的地方,拉开绵长的、想象的线。
那时,如果你铺开纸,记下一段旋律,那么每个音符,都会依照灵感的指令,立即冒出头来,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你的全部才智和学问,都会竭尽全力,去成就你的事业。
那个名叫“创造”的词汇,或者会与你不期而遇。
我是如此看重心境,就像看重天色的清朗。
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心灵,不让它在坚硬的石板上碰伤;更不让污浊的欲念像肮脏的空气,遮蔽心灵的天空。
郁闷、愤怒、孤寂、失意、贪欲、妒忌……都难免如同浮云占据心灵;那时,便需要凉爽洁净的风,劲猛地吹过,荡涤浊尘,让心灵的上空①。
清朗,是一泓不曾污染过的清泉,是一张能随时擦洗干净的黑板,是一片收割之后可以重新耕种的土地,是一片能在深夜净化空气的青青林子。
谁的心,都不可能永远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换掉那些涂污了的纸张,②,去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拟人、排比、比喻B.夸张、排比、对偶C.拟人、借代、对偶D.夸张、借代、比喻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呵护着自己的心灵,胆战心惊地,不让它碰伤,在坚硬的石板上;更不让污浊的欲念,遮蔽心灵的天空。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在下面文字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所写句子的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
(字数不要求统一)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唤醒腐朽文化下的愚昧国民;思想家的鲁迅,,;革命家的鲁迅,,。
5.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鲁迅提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同步练习2荷塘月色(2)同步练习3故都的秋(1)同步练习4故都的秋(2)同步练习5囚绿记(1)同步练习6囚绿记(2)同步练习7《诗经》两首(1)同步练习8《诗经》两首(2)同步练习9离骚(1)同步练习10离骚(2)同步练习11孔雀东南飞并序(1)同步练习12孔雀东南飞并序(2)同步练习13诗三首(1)同步练习14诗三首(2)同步练习15兰亭集序(1)同步练习16兰亭集序(2)同步练习17赤壁赋(1)同步练习18赤壁赋(2)同步练习19游褒禅山记(1)同步练习20游褒禅山记(2)同步练习2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同步练习2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同步练习23我有一个梦想(1)同步练习24我有一个梦想(2)同步练习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同步练习2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本同步练习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倩.影(qiàn)羞涩.(sè) 笼.着(lónɡ)含情脉.脉(mò)B.袅娜.(nuó)畸.形(jī)颤.动(zhàn)蓊.蓊郁郁(wěnɡ)C.敛.裾(liǎn)数.落(shǔ)丛.生(cōnɡ)不屑.一顾(xiè)D.独处.(chǔ)藻.饰(zǎo)乍.看(zhà)令人咋.舌(zé)【解析】A项,笼:lǒnɡ;B项,颤:chàn;C项,丛:có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D)①芯片领域的一位专家说:“中国芯片的发展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自主创新,寻求突破,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要开放合作,抛砖引玉....。
”②在芯片研发上,我们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亦步亦趋....,最后完成超越。
练案15兰亭集序(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错误!(C)A.流觞.(shāng)会稽..(huìjī)嗟悼..(jiēdǎo)激湍.(tuān)B.修禊.(qì)癸.丑(kuí)彭殇.(shāng)虚诞.(yán)C。
骋.怀(chěng)静躁.(zào)世殊.(shū)峻.岭(jùn)D。
悟言(wú)俯仰..(fǔyǎng)曲.水(qǔ)群贤.(xián)【解析】A项中的“会”应读“kuài",“悼”应读“dào”;B项中的“禊"应读“xì”,“癸”应读“guǐ",“诞”应读“dàn”;D项中的“悟"应读“wù”,“曲”应读“qū”。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错误!(C)A.悟言一室之内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项,悟—晤;B项,趣—取;D项,共—供。
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错误!(D)A.①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C。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交往)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解析】致:思想情趣。
4。
下列各句不.是文言特殊句式的一句是(3分)错误!(C)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当其欣于所遇C。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5。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组是(3分)错误!(B)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同步练习目录1.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1.1.3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1.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1.3 《鸿门宴》同步练习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 哂.(shě)笑B、浴乎沂.(qí) 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C、喟.(huì)然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D、千乘.(shèng) 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答案】D【解析】A 哂(shěn)笑 B浴乎沂(yí) C 喟(kuì)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乎舞雩喟然叹曰鼓瑟稀B、以俟君子宗庙之事春服既成C、因之以饥馑裕乎沂宗庙会同D、千乘之国无吾以也夫子栖之【答案】B【解析】A鼓瑟希 C浴乎沂 D夫子哂之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同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 ......的样子【答案】C【解析】如:或者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C、唯求则非邦也与D、宗庙之事,如会同【答案】D【解析】A 希,通“稀”,稀疏 B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C与,通“欤”,语气词二、理解性默写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
居则曰: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08课兰亭集序知识概览·【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重点理解】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一)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二)①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②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③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课文挖空练习+重点知识+情景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句式:)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式:),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句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句式:)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它们,指问题)为惑也,终不解矣。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C解析:①于:在;②于:对;③其:他们;④其:人们的。
5.下列各句中“信”意为“信物”的一项是( ) A .信.可乐也 B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D .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C解析:A 项“实在”;B 项“使者,指媒人”;C 项“信物,凭据”;D 项“信任”。
6.对“临”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迎) B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临时) C .居高临下。
(从高处往低处看)D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答案:B解析:B 项“临”意为“对着”,也可引申为“阅读”。
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B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与:交往 C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理解 D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答案:C解析:C 项,“悟”,通“晤”,面对面。
10.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游目骋怀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①及其所之.既倦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 .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 .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 .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 .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答案:C 解析:“所以”:①是“用来”的意思;②是“……的原因”的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与单元测试(附解析共30套)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含解析)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荷塘月色(2)(含解析)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3故都的秋(1)(含解析)…… ……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第1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2第2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测试用时:100分钟;测试分数:100分)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导学号 30994225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练案3故都的秋(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12(B)A.平仄.(zè)花蕊.(xīn)凋.零(diāo)耗.子(hào)B。
一椽.(chuán)驯.服(xùn)混沌.(dùn)落寞.(mò)C。
橄.榄(ɡǎn)夹.板(jiá)陪.衬(péi)嘶.叫(sī)D.着.衣(zhuó)椭.圆(tuǒ)譬.如(pì)颓.废(tuī)【解析】A项,“蕊”应读ruǐ;C项,“夹"应读jiā;D项,“颓”应读tuí.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错误!(D)A.愧树悠闲领略普陀山B.箫索折去喇叭潜意识C。
疏落芦花歧韵潭拓寺D。
茅房幽远严厉廿四桥【解析】A项,愧—槐;B项,箫—萧;C项,拓—柘。
3.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14(C)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________起秋来的点缀。
A.情致幽怨萧瑟遐想B.情致幽怨萧索联想C。
情趣幽远萧索联想 D.情趣幽远萧瑟遐想【解析】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
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幽远:幽深.萧瑟:形容冷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错误!(B)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B、2017年4月,F1上海大奖赛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各大报纸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囚绿记同步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B.婆娑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ēn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B.莫生人脉络纤细繁茂C.公寓喜悦常春藤诚意D.猗郁琼浆玉液直接了当简漏3.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英年早逝的陆蠡,只给世人留下《海星》《竹刀》和《囚绿记》三本薄薄的散文集。
尽管他的作品无法等同于著作等身的大家巨匠,但他的艺术价值和高尚人格是永存的。
B.陆蠡是台州屈指可数的文化名人,他正直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感情、缜密的思绪、清丽的文风,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C.对真善美的追求,在陆蠡的三本作品集中有一条鲜明的轨迹,那就是童年的纯真,对家乡人和物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对祖国和人民可以为之献身的爱。
D.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4.“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陆蠡以他清澈如水的散文作品,在战前就与丽尼、何其芳、李广田等几位散文家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并驾齐驱。
B.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陆蠡写成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一棵常春藤,祝愿和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
C.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D.英年早逝的陆蠡,给世人留下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等散文集。
他正直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感情、缜密的思绪、清丽的文采,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练案6囚绿记(2)本练案共2页,满分28分,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4分)30994033染绿的声音徐迅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
天天,我都为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
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
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
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使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
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
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
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
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织,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徒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练案13诗三首(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错误!(B)A.迢迢.(tiáo)鼓瑟.(sè)绕树三匝.(zhǎ)B.慷慨.(kǎi)吹笙.(shēng)越陌度阡.(qiān)C。
皎.洁(jiǎo)譬.如(bì)脉脉..含情(mò)D.朝.露(zhāo)吐哺.(fǔ)何时可掇.(duō)【解析】A项,“匝”应读“zā”。
C项,“譬”应读“pì”。
D项,“哺”应读“bǔ”.2。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错误!(C)A。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离居:分离B.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内心C。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犹豫思索,低声自语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墟里:村落【解析】C项,“沉吟”应为“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82(D)A。
青青..河汉女..子衿,悠悠我心 B.迢迢牵牛星,皎皎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解析】D项,“自然”这里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本性;今指自然界.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错误!(A)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D。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解析】厌,通“餍”,满足。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84(A)A.《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五言诗的开始,由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B。
曹操是汉魏时杰出的诗人,其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C。
陶渊明是晋末的伟大诗人,其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其诗“恬淡自然,蕴藉深厚”。
(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袅娜(nuó)倩影(qiàn)独处(chù)蓊蓊郁郁(wěng)B.脉脉(mò)悄悄(qiāo)曲折(qū)妖童媛女(yuán)C.颤动(chàn)霎时(chà)乍看(zhà)不绝如缕(lǚ)D.羞涩(sâ)琐屑(xiâ)踱步(duó)参差斑驳(cī)【答案】D【解析】A项,“处”应读chǔ;B项,“媛”应读yuàn;C项,“霎”应读shà。
2.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嬉游渺茫阴森森迷迷糊糊B.斑驳旋律梵婀玲蓊蓊郁郁C.约略风致峭楞楞没精打彩D.丰姿羞涩西洲曲妖童媛女【答案】C【解析】彩—采。
3.下列画线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答案】C【解析】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答案】D【解析】D项是比喻,A、B、C三项都是通感。
5.下列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与:结交,交好.B.不能喻.之于怀喻:比方.C.万物之逆.旅也逆:迎接.D.古人秉.烛夜游秉:拿着.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大块假我以.文章③及其所之.既倦④会桃花之.芳园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D.从文体上看二文都属于书序,且《春夜》是典型的骈文,而《兰亭集序》则骈散结合.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5.请用“/”为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断句.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愈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随人而.问章句其黄而.陨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后之览者.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当其欣于.所遇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犹不能不以.之兴怀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课内阅读1.B【解析】B“不能喻之于怀”指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喻”:明白. 2.C【解析】“以”意思分别是:因为;用.“之”的意思分别是:到;的.所以选C. 3.B【解析】B项,二文均以直抒胸臆为主.4.(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2)何况春天用美好的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锦绣的风光供给(借)给我们.5.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可从容易断句的地方先断,如“犹、且”是明显的句中断句标志,应在此处断开;“以来”固定用法,后面断开;然后找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它们在句子中不是作主语,就是作宾语,如“士、有国者、主上、有司”在句中都作主语,所以断句为: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参考译文】【甲】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乙】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课外拓展6.A【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多”,称赞,赞美.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理解的能力.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并列;B项,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的/代词,……的人;C项,介词.对,对于/介词,对,对于;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8.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能力.“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9.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10.(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参考译文】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亲近玩耍,经常独自行动.十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的.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怅然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几个字,却跟着别人询问章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哪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海,仰慕孝悌惑化,追求君臣、父子间的礼节和忠孝的品质,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他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当时,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又生性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客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叙述详备:应该职掌当代文坛的权柄.来改变诗文的风貌.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如《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以前的文章和诗作共十编,前后共若干首,哭着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练案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错误!(C)A.悼.词(diào)逝.世(shì)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B。
估量.(liɑnɡ)抹.杀(mǒ)嫉.恨(jì)豁.然开朗(huò)C。
诅咒.(zhòu)给.予(jǐ)肤.浅(fū)繁芜.丛杂(wú)D.诽.谤(fěi)污蔑.(miè)索.然(suǒ)卓.有成效(zhuō)【解析】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错误!(D)A。
逝世掩盖编缉衷心喜悦B.宗教摸索要素浅偿辄止C。
剩余诅咒绯谤坚忍不拔D.悼念侮蔑回敬卓有成效【解析】A项,“缉"应为“辑",B项,“偿”应为“尝”,C项,“绯”应为“诽”。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 30994178(B)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__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
如果因此从而何况B。
即使但是甚至而且C。
如果可是甚至何况D。
即使可是从而而且【解析】第一空要填的关联词语与后文中的“也"相照应,故只能选“即使”,第二空前后应是转折关系,而后面的两层意思应为递进关系。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错误!(B)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C.他曾经密切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D。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解析】A项语序不当,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项语序不当,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D项,缺少主语,“对”前加“恩格斯”.5.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3分)导学号 30994180(D)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就行了。
B。
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解析】A项中“家母”为谦称,是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在此句中是称对方的母亲,应改为“令堂”。
B项中“令嫒”为敬称,是尊称对方的女儿,在此句中是称自己的女儿,应改为“小女”。
C项中“令尊”为敬词,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在此句中是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家父”.D项中“令郎”为敬词,是称赞对方的儿子,符合该句的语境,是正确答案。
6。
用“马克思”作为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5分)错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能力。
长句变短句,其实就是单句变成复句,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附加成分拆开分别单独成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7.下面是一首名为“理想”的小诗的前两节,请你再续写两节.要求:内容要连贯,句式须相同.(5分)导学号 30994182我想成为一支笔,描绘出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只是个愿望,无端的理想。
我想成为一滩墨,挑染出黑白相间的社会。
这便是期望,无边的理想。
答:我想成为一张纸,呈现出光彩照人的人生。
这就是渴望,无序的理想。
我想成为一台砚,研磨出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才是盼望,无涯的理想。
【解析】从示例看,要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以拟人的手法写“理想”,关键点是句式的选用要与例句相同。
二、提高阅读能力(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错误!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8.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BE)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
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明·王象巽《游曲江》)【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9。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答: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错误!马克思之墓南帆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
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
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
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
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
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
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
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
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竖碑立传。
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
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
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
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
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
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
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
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
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
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
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
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
C项“欲扬先抑”错。
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11。
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5分)答: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
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12。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答: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