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油菜自交不亲和性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目的和意义学习自交不亲和和性测定和蕾期授粉方法,掌握自交不亲和和性选择和淘汰的标准,掌握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繁殖的技术,为选育自交不亲和系奠定基础二仪器和材料镊子,不同颜色的标签,防水羊皮纸袋,大头针或回形针,铅笔,纯合的小白菜种株,竹竿和绳子等三内容步骤(一)自交亲和性测定1 选株:在优良品种或优良组合中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特性,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每人选三棵2 选株:每株选健壮枝条四枝(尽可能选主枝和第一,二侧枝)3 整理枝条:枝条选好后,用镊子把本枝上已开过的花去掉。
每株上有两个枝条摘去顶心留花蕾20个用作自交不亲和指数;另两枝也摘顶心,最少留15个花蕾作蕾期授粉保存该株种子,然后将所选用枝条都套起袋子,挂好牌子,牌子上写明品种名称,花旗授粉(符号fg)还是蕾期授粉(bp),日期,姓名,牌子反面注明所授粉蕾数4 花期授粉:第二天开始袋内的花蕾陆续开花,每天或隔一天在作测亲和指数的枝条上用同枝或同株异枝袋内花粉进行花期授粉(注意同一袋内有几朵花蕾同时开放,不要将花摘下,用授粉匙蘸袋内的花粉来授粉即可,或在整理枝条时另留几枝,将已开的花除掉,袋内专供采粉用)。
待袋内所有花开完并作了人工授粉以后的一星期将袋去掉,检查自交结实情况计算亲和指数亲和指数=(结籽数/花期授粉花数)*100%5 蕾期授粉:选择开花前2~3天的花蕾,用左手稳住它,再用镊子轻轻拔花苞(注意不要伤柱头)并夹去花苞上部使柱头露出。
取同株袋内的干净花粉进行授粉后,套上袋子,在纸牌上注明授粉日期,每株最少作15个花蕾,一星期后去袋,种子成熟时采种,测定蕾期亲和指数,将花期亲和指数<=1的单株分株收种(二)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繁殖花期亲和指数<=1,蕾期亲和指数>=3的单株分株收种,即为自交不亲和系种子。
下一代播种后混合采种,进行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1 种株培育和管理:种株于冬前定植于大棚内,注意保温,控湿防病2 花期喷施盐水繁殖:上午9~10时喷0.2%~0.3%的食盐水,半小时到一小时后辅助授粉1次,第二天再授粉1次;隔48小时再处理1次,整个花期不低于10次。
(新高考)小题必练14:生物的变异及育种生物的进化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8~2020)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
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
该专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变异及育种等。
重点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及生物的进化等。
1.(2020年全国卷Ⅱ·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2.(2019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3.(2018·全国卷Ⅰ,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1.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叙述正确的是()A.某DNA分子中丢失1个基因,则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所以出现了aa的个体C.二倍体水稻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较小D.无籽西瓜及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中都有生长素参与2.同一番茄地里有两株异常番茄,甲株所结果实均为果形异常,乙株只结了一个果形异常的果实,其余的正常。
实验五油菜自交不亲和性鉴定一、目的了解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特征,掌握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鉴定方法。
二、内容说明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且同期成熟的雌雄配子的雌雄同体植物,在自花授粉或相同基因型异花授粉时不能完成受精的现象,是花粉与雌蕊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受单一位点或多位点的自交不亲和基因控制。
自交不亲和性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禾本科、豆科、茄科等许多植物中,十字花科中自交不亲和性尤为普遍。
自交不亲和株正开放花的柱头上,如果授于同株或同系统的花粉时,柱头就被激发产生胼胝质等物质,阻碍花粉发芽和花粉管发育,故不能正常受精结实,不结子或结少量种子;而授于别的品种或系统的花粉时,则柱头不会被激发产生这类物质,故能正常受精结实。
但在花蕾柱头上,即使授于同株或同系统的花粉也不会被激发这种反应,因此可通过蕾期人工控制自交获得自交不亲和系的种子。
可根据自交结实情况对自交不亲和性进行判断,以自交亲和指数来表示。
自交亲和指数=自交结实种子总数/套袋自交总花蕾数;自交亲和指数<1者为自交不亲和;自交亲和指数≥1者为自交亲和。
胼胝质是β-1、3葡聚糖,通常分布于高等植物的筛管、新形成的细胞壁、花粉粒以及花粉管中,将其用苯胺蓝染色后,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出黄至黄绿色的荧光。
把授粉后经用苯胺染色的子房放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发育的状态,以及胼胝质在柱头表面的沉积状况等,进行判断花粉与柱头是否亲和。
三、材料与用具1、实验材料:自交不亲和材料: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材料:甘蓝型油菜。
2、仪器用具:荧光显微镜、广口瓶(20~50ml)、载玻片、盖玻片、镊子、铅笔、纸牌、纸袋、甲醛、冰醋酸、无水乙醇、普通酒精、磷酸钾、苯胺蓝、氢氧化钠、甘油、蒸馏水等。
四、试验方法步骤(一)自交亲和指数测定法1、套袋自交:选3~5株已开花且发育健壮的植株,每株上选3~4个花序,摘除已经开放的花朵和角果,然后套上纸袋,并在相应的花序上挂牌标记。
2004年12月December2004中国油料作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第26卷第4期Vol.26No.4 PCR步行法克隆油菜自交不亲和基因何余堂1,马朝芝2,马 勇1,孟良玉1,涂金星2,傅廷栋2(1.渤海大学生物与食品科学学院,辽宁省食品质量安全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辽宁锦州121000;2.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菜改良中心武汉分中心,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同源序列法与PCR步行法相结合,在油菜中克隆自交不亲和基因SL G和eS R K(extra-cellular S R K)。
所克隆的SL G序列长为882bp,克隆的eS R K序列长度分别为1495bp(青海大黄)、1494bp(黄籽沙逊)、1727bp (关中油白菜);其G eneBank登陆号分别为A Y448025、A Y448026、A Y448027、A Y448028、A Y448029、A Y448030。
缺失突变可能是导致青海大黄和黄籽沙逊自交亲和的原因。
克隆的SL G基因与甘蓝和白菜型油菜的SL G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而eS R K基因与甘蓝和白菜型油菜的S R K基因的同源性较高。
同源序列法与PCR walking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克隆基因;但在克隆SL G基因的两翼序列时遇到了困难,说明PCR步行法仍有待改进。
关键词:基因克隆;自交不亲和性;SL G;eS R K中图分类号:S56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84(2004)04—0001—05 同源序列法是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目的基因的同源序列,根据保守区段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 扩增、克隆、测序的一种克隆目的基因的方法。
为获得基因组中目的片段的两侧序列,十多年来已经发展出多种方法[1],如Inverse PCR(IPCR)、Thermal Asymmetry Interlaced PCR(TA IL PCR)、Capture PCR(CPCR)、Panhandle PCR、Vectorette-PCR、Targeted gene-walking PCR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11]公开号CN 101422115A [43]公开日2009年5月6日[21]申请号200810236719.X [22]申请日2008.12.09[21]申请号200810236719.X[71]申请人华中农业大学地址430070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72]发明人马朝芝 高长斌 傅廷栋 涂金星 沈金雄[74]专利代理机构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代理人王敏锋[51]Int.CI.A01G 1/00 (2006.01)A01H 1/04 (2006.01)A01H 1/02 (2006.01)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4 页[54]发明名称一种繁殖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油菜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繁殖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
本发明针对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因大量繁殖困难而限制自交不亲和杂种大面积推广的问题,利用NaCl溶液+蜜蜂辅助授粉和系统选择方法克服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障碍,采用早播、稀植、高肥等措施培育多分枝的大株型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采用品质分析和亲和性鉴定等选择方法得到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原原种,进一步得到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原种。
本发明为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大量繁殖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促进了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杂种优势的利用。
200810236719.X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 1、一种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的快速繁殖方法,其步骤如下: (1)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冬油菜地区于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上旬隔离条件下播种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设株、行距分别为2米和1米,培育尽可能多分枝的大株型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于该自交不亲和系的蕾薹期用60目的尼龙纱帐套住每一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单株,在尼龙纱帐内配置蜜蜂辅助授粉;对该自交不亲和系的主花序套袋,使其自交,鉴定该自交不亲和系植株的亲和性;(2)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的开花期,对隔离条件下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植株每天上午喷施3%NaCl溶液1次,累计喷20-30次;(3)在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S-1300的成熟期分单株收获所述自交不亲和系的种子,按亲和指数=籽粒数/花朵数的公式计算亲和指数,淘汰亲和指数大于2的植株,分析每一单株种子的芥酸和硫苷含量,选芥酸含量小于1%、硫苷含量小于30umol/g植株的种子作为原原种,保存在-20℃冰箱中备用,得到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原原种;(4)在下一个繁殖季节继续在隔离条件下播种步骤(3)的原原种,并在所述的自交不亲和系的开花期每天上午喷施3%的NaCl溶液1次,共喷20-30次,配置蜜蜂辅助授粉,收获得到作为生产上应用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原种。
四川农业大学实验(习)报告班级:姓名:日期:实验二油菜杂交和自交技术一、实验目的了解油菜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练习和掌握油菜的有性杂交和自交技术。
二、实验内容1. 自交先观察并识别油菜的花器构造,然后以套袋自交方式依次进行选择花序、套袋隔离、去掉纸袋步骤,最后收获自交种子,并计算自交结实率。
2. 杂交先观察并识别油菜的花器构造,然后依次进行父本套袋隔离、母本选株整序、去雄、授粉步骤,最后收获并贮藏杂交种子,并计算杂交结实率。
三、材料与工具1. 材料:不同品种油菜开花期植株,由四川农业大学青浦园试验地提供;2. 工具:小剪刀、小镊子、培养皿、羊皮纸袋(10 cm×6 cm)、回形针、铅笔、纸牌(宽3 ~ 4 cm)、70 %酒精等。
四、方法步骤1. 自交本实验所选择的自交方式为套袋自交。
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品种一般自交亲和性强,套袋自交容易得到自交种子。
其步骤如下:(1)选择花序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典型植株上的主花序,以及靠近它的1 ~ 3枝。
小心摘去本花序上已经开放的花朵和花序顶端的较小花蕾。
(2)套袋隔离将所选的花序一并套入羊皮纸袋内,纸袋下部经对折后用回形针封口,然后在被套花枝的基部挂上纸牌,纸牌上应注明品种名称、自交符号、日期。
注意纸袋上部应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花序能正常生长。
(3)去掉纸袋待顶端花蕾均已经开放,且花瓣大部分已经脱落时,可将纸袋取下,以利于角果和种子发育。
(4)收获待角果成熟后,摘下整个花序连同塑料牌一起放入尼龙丝网袋中,晒干脱粒后,将种子放入透明塑料袋中保存,并写明品种代号或名称。
2. 杂交(1)父本套袋隔离在杂交前1天,选取具有父本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剪刀剪去花序上已开花和结果的花器,然后套袋隔离、挂牌,以供采粉用。
(2)母本选株整序在父本套袋隔离的同时,选取具有母本品种典型性状、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剪刀剪去已经开花和角果,并用镊子摘去花序上已开放的花朵和花序顶端的幼小花蕾,剩下次日即将开放(花萼已裂开、微露黄色)的10-15个花蕾供去雄。
作物育种学——油菜自交与杂交综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油菜进行自交和杂交实验,了解自交与杂交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实验分别选取了10个自交系和10个杂交系进行了两年的连续实验,结果表明杂交系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优于自交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杂交育种在油菜育种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油菜、自交、杂交、产量、品质引言:作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原理和方法对植物进行改良和培育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菜作为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直是育种工作的重点。
而油菜的自交和杂交在育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油菜自交和杂交的实验比较,探究其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实验选取:分别选取了10个自交系和10个杂交系的油菜品种进行实验。
2.实验地点:选择一片农田作为实验地点。
3.实验设计:a.自交实验组:每个自交系的油菜品种以自交方式进行繁殖,连续两年进行实验。
b.杂交实验组:每个杂交系的油菜品种进行人工杂交,连续两年进行实验。
4.实验指标:a.产量:记录每个实验组的油菜产量。
b.品质:记录每个实验组的油菜品质,包括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结果:1. 产量:自交组的平均产量为XX kg/亩,杂交组的平均产量为XXkg/亩。
2.品质:自交组的平均油脂含量为XX%,杂交组的平均油脂含量为XX%;自交组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XX%,杂交组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XX%。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杂交组的油菜产量明显高于自交组,说明杂交育种在油菜育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杂交组的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也较自交组高,表明杂交能够提高油菜的品质。
3.杂交育种能够利用优良的亲本之间的互补优势,提高油菜的适应性和抗性,使其更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生长条件。
4.在实际育种中,应重视杂交育种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合理选择亲本,进行人工杂交,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油菜自交实验报告引言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十字花科油菜属的一种植物,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其种子可以提炼植物油,被广泛用于食用、工业用途等领域。
油菜的育种研究对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自交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育种方法,通过自交来筛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油菜品种。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油菜的自交实验,观察油菜的自交后代表现,了解自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相关遗传特点,为进一步的油菜育种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方法材料准备1. 实验材料: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油菜植株作为材料。
2. 实验设备:实验温室、水培设备、标签等。
实验步骤1. 植物选择:从油菜植株中选择一对亲本植株进行自交实验。
2. 收获种子:待亲本植株开花结果后,收获自交后代的种子。
3. 播种生长:将收获的种子进行无菌处理,然后在水培设备中进行播种培养,保持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
4. 观察记录:在油菜生长期间,观察自交后代植株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叶片数量、花朵数量等相关数据。
5. 数据统计分析:对观察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应的图表进行数据展示。
6. 结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结果1. 油菜自交后代的生长速度相比亲本植株较慢,初期生长缓慢,后期逐渐恢复正常。
2. 自交后代植株的高度略有差异,但整体呈现出相似的茎秆特征。
3. 叶片数量方面,自交后代植株的叶片数量与亲本植株相比较少。
4. 花朵数量变化较大,自交后代植株的花朵数量有的较亲本植株增加,有的较亲本植株减少。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油菜的自交后代在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花朵数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与亲本植株存在差异。
自交实验可能导致基因的互补效应较低,因此自交后代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退化表现。
这也说明了油菜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对植株的生长和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油菜自交实验,我们观察到自交后代与亲本植株在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和花朵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2023-2024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当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够正常萌发或不能穿过柱头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而不能结实的现象下图为培育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过程其中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B. 油菜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直接获得的物种C. \ F_1是由AAC组成的三倍体其中C组有9条染色体D. 选育的自交不亲和油菜是由来自于白菜的不亲和基因所致【答案】B【解析】解分析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育种过程可知自交不亲和白菜二倍体共20条染色体 A是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是10 自交亲和甘蓝油菜是二倍体共38条染色体染色体组成是AACC 其中A是10条染色体 C是9条染色体A.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从而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A正确B.由于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油菜不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物种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直接获得的物种 B错误C. F_1是由AAC组成的三倍体其中A组有10条染色体 C组有9条染色体 C正确D.甘蓝油菜自交亲和所以选育的油菜自交不亲和是由于来自于白菜的不亲和基因所致D正确故选 B2.月季花有红花、白花等多种品种一株原本只开红花的月季植株现在却开出了一朵白花下列与该变异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变异可能来源于白花植株传粉后的基因重组B. 该变异可能来源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红花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C. 该变异可能是红花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种类发生改变所致D. 该变异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花瓣细胞液中的色素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解花瓣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其变异与传粉无关不涉及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无关故选 A3.下图一表示某植物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变异图二表示该变异个体的自交过程其中“O”表示发生变异的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一所示变异可用显微镜观察到B. 图一所示变异不会影响该植物的减数分裂过程C. 图一所示变异会影响该植物子代的性状分离比D. 通过自交方法可判断图二中的子代是否存在图一所示变异【答案】D【解析】解 A.图一所示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显微镜观察到 A正确B.图一所示变异为染色体结构缺失不会影响该植物的减数分裂过程 B正确C.由于缺失导致机体中基因组成发生改变会影响该植物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C正确D.正常时自交子代表现型显性∶隐性=3∶1 若出现该变异则自交子代全为显性故通过自交方法能判断图二中的子代是否存在图一所示变异 D错误故选 D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肽键既可在叶绿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细胞核内形成B. 磷酸二酯键既可在复制中形成也可在转录中形成C. 线粒体、叶绿体中存在DNA的合成与分解但不存在RNA合成与分解D. 氢键只可以存在于DNA分子中不可以存在于RNA分子中【答案】B【解析】5.已知某植株中1号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无正常1号染色体的种子不萌发该植株体内控制宽叶(B)和窄叶(b)的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现用该植株自交 F_1出现了窄叶植株关于窄叶植株出现原因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 环境因素影响基因表达B. 基因B突变为基因bC. B基因发生了甲基化修饰D. B和b基因发生了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解 A.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 A正确B.若基因B突变为基因b 该植株自交后可能产生基因组成为bb的窄叶个体 B正确C.若B基因发生了甲基化修饰而不能表达可能会有窄叶植株的出现 C正确D.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基因重组 D错误故选 D6.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芝麻()A. 对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可得到二倍体芝麻B. 产生的配子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无遗传效应C. 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杂交产生的是不育的三倍体芝麻D.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时最可能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后期【答案】C【解析】7.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多少碱基对()A. 4B. 5C. 6D. 7【答案】A【解析】解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 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则n=4 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故选 A8.如图中 a、b、c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3个基因 m、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一定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B. m、n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会导致基因突变C. 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D. 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表达【答案】C【解析】解 A.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可能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也可能控制生物的一种或两种性状 A错误B.m 、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 m 、n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突变 B错误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的特点所以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 C正确D.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转录但翻译过程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完成 D错误故选 C9.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 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 40% 的细胞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 2N 细胞和 4N细胞称为“嵌合体” 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分裂不同步B. “嵌合体”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C. “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产生三倍体子代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解 A.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而不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即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所以出现嵌合体 A正确B.“嵌合体”含有 4N 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76条因此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B正确C.“嵌合体”中 2N 细胞可产生含1个染色体组的配子 4N细胞可产生含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所以“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 C正确D.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含38条染色体不会出现含19条染色体的细胞 D错误故选 D10.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下列有关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表述正确的是()A. 禁止近亲结婚可杜绝遗传病患儿的降生B. 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C. 产前诊断可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D.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答案】C【解析】解 A.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但不能杜绝遗传病患儿的降生 A错误B.唐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遗传不遵循遗传定律因此通过遗传咨询不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可通过显微镜进行镜检来确定 B错误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猫叫综合征 C正确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D错误故选 C11.下图是三倍体无子西瓜育种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四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B. 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C. 上述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 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偶尔也会形成少量种子【答案】A【解析】解 A.四倍体西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A错误B.秋水仙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B正确C.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C正确D.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一般不会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但如果在减数分裂中三个染色体组中的一个染色体组移向细胞的一极、另两个染色体组同时移向细胞的另一极则会产生可育的配子可育配子受精后也能形成种子 D正确故选 A12.有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Ⅰ时期观察来识别 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分裂Ⅰ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A. 三倍体、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染色体片段缺失B. 三倍体、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片段增加C. 三体、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染色体片段缺失D. 三体、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片段增加【答案】C【解析】解 a细胞中某一染色体多出了一条形成三体为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b细胞中每种染色体都是三条含有3个染色体组若该生物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属于三倍体c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4重复出现属于染色体片段增加d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2个片段(3和4)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故选 C13.三倍体无籽西瓜是经过多倍体育种技术得到的变异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B.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变异类型可用显微镜检测C. 可利用三倍体无籽西瓜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D. 栽培三倍体无籽西瓜时要与二倍体西瓜进行间作【答案】C【解析】A、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采用了多倍体育种法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A正确B、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变异可用显微镜检测 B正确C、三倍体无籽西瓜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显然不可利用三倍体无籽西瓜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C错误D、栽培三倍体无籽西瓜时需要与二倍体西瓜进行间作这样二倍体花粉可以授到三倍体植株雌蕊柱头上从而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 D正确故选C.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4.百合为两性植株其花色有黄色和白色两种控制花色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现有基因型为Eee的黄色百合植株甲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任意两条5号染色体联会彼此分离另外1条5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现已知甲植株有一条5号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缺失突变缺失部分不含花色基因只含异常5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植株甲的产生过程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 植株甲会产生四种正常的花粉且其比例为1∶1∶2∶1C. 测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甲植株只能做父本D. 自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可只观察子代的花色种类【答案】A, C【解析】A.染色体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3条5号染色体个体的形成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二者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A正确B.若含E基因的5号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植株甲会产生基因型为ee、Ee、e三种正常的花粉且其比例为1∶2∶2 若含e基因的一条5号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植株甲会产生基因型为e、E、ee、Ee的花粉且其比例为1∶1∶1∶2 B错误C.只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测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甲植株只能做父本 C正确D.若含有e基因的一条5号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植株甲自交的结果既有黄花又有白花若异常染色体上含有的是E基因而不是e基因植株甲自交的结果也是既有黄花又有白花但二者比例不同故自交法验证异常染色体上是否含e基因时不能只观察子代的花色种类应观察表现型及比例 D错误故选 AC15.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三体引起的部分患者能生育如果一个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或两个患者婚配假定患者都能生育且 2n+2(体细胞中多了两条21号染色体)个体在胎儿期早夭下列有关这两种婚配方式的后代的叙述正确的是()A.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B. 若一个患者与正常人婚配则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1/2C. 若两个患者婚配则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3/4D.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预防该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答案】A, B, D【解析】解先天愚型患者产生配子会出现一半24(n+1)条染色体另一半23(n)条染色体的情况A.该病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通过显微镜观察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 A正确B.如果某一个患者与正常人婚配产生后代(2n+1)∶(2n)=1∶1 则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1/2 B正确C.如果两个患者婚配产生受精卵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2n+2)∶(2n+1)∶(2n)=1∶2∶1 又(2n+2)个体早夭故子女患该病概率为2/3 C错误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预防该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D正确故选 ABD16.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四个染色体组B. 该生物的体细胞基因型为AaBb或AaBBC. 该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 该初级精母细胞中B和b的分离就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答案】B C【解析】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7.(1)若乙携带致病基因则可判断该病为________(显性/隐性)遗传病已知儿子的致病基因仅自母亲则该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再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17.(2)若乙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患病女儿和患病儿子基因型(有关此遗传病的基因)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 正常女儿和另一家族正常男性婚配为避免生育该遗传病的孩子是否需要针对该遗传病做检查________(需要/不需要)17.(3)经过基因和染色体检测发现该正常女性不携带致病基因但是其部分染色体如下图所示该女性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 表现型仍然正常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隐性, X, 1/2【解析】解(1)由题干可知若乙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说明与性别相关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该病的基因用A a 表示则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 X^aY、X^AX^a 则再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答案】(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1, 不需要【解析】(2)若正常女性不携带此病的致病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患者的基因型为Aa 患病女儿和患病儿子基因型相同概率为1 正常女儿和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 后代均正常所以不需要针对该遗传病做检查【答案】(3)染色体结构变异, 发生交换的两个染色体在同一细胞中仍具有全套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均正常进行【解析】(3)由题干可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若表现型仍然正常说明发生交换的两个染色体在同一细胞中仍具有全套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均正常进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正常因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18.(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18.(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填“上升”或“下降”)18.(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 (填“上升”或“下降”)【答案】(1)96.5%, 3.5%, 50.5%【解析】解(1)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 a的基因频率为1-96.5%=3.5% 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 a的基因频率为1-50.5%=49.5%【答案】(2)上升, 下降【解析】(2)甲地区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 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 A 的基因频率将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 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 AA基因型频率将下降【答案】(3)上升【解析】(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 AA基因型的频率将上升19.(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 染色体组是指________19.(2)白眼雌果蝇( X^rX^rY)最多能产生 X^r、 X^rX^r、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 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19.(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 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 AAX^RY)杂交 F_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 F_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 从 F_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19.(4)用红眼雌果蝇( X^RX^R)与白眼雄果蝇( X^rY)为亲本杂交在 F_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 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试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结果预测Ⅰ.若 ___________ 则是环境改变Ⅱ.若_______________ 则是基因突变Ⅲ.若_______________ 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答案】(1)2, 细胞中的一组完整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助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基因【解析】解(1)正常果蝇为二倍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因此为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完整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助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基因【答案】(2)\ X^rY, \ Y, \ X^RX^r、\ X^RX^rY【解析】(2)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比例为 2X^r:2X^rY:1X^rX^r:1Y 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得到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RX^r X^RX^rY【答案】(3)3∶1, 1/18【解析】(3)子一代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RX^r 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rY 子二代中灰身比黑身为3∶1 红眼比白眼为1∶1 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子二代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 子二代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dfrac23AaX^RX^r \dfrac13AAX^RX^r 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frac23AaX^rY、 \dfrac13AAX^rY 故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 \dfrac23\times \dfrac23\times \dfrac14\times \dfrac12=\dfrac118【答案】(4)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子代表现型全是白眼, 没有子代【解析】(4)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若是第一种则其基因型为 X^RY 若是第二种则其基因型为 X^rY 若是第三种母本产生的卵细胞有O和 X^R X^R两种 O型卵细胞与含有 X^r的精子结合发育成雄性不育个体基因型为 X^rO 实验步骤为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 X^r X^r)杂交若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则是环境改变若子代表现型全是白眼则是基因突变若没有子代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20.(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子代雄蝇性染色体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雄蝇的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四种基因型的精子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若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正常情况下要想通过一次杂交确定上述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Ⅹ染色体上必须选择的亲本表现型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控制红眼(B)和白眼(b)的基因位于Ⅹ染色体上假设上述基因位于Ⅹ染色体上在上述实验的子代中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蝇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3)已知果蝇的长翅基因(A)和残翅基因(a)位于2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果蝇的灰体黑檀体性状也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现有各纯合品系的果蝇请设计杂交实验判断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X染色体来源于母本(亲代雌蝇) Y染色体来源于父本(亲代雄蝇), 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解析】解(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子代雄蝇性染色体的来源是X染色体来源于母本(亲代雌蝇) Y染色体来源于父本(亲代雄蝇)某雄蝇的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四种基因型的精子其原因最可能是该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答案】(2)(纯种)红眼雄蝇×白眼雌蝇, 雌蝇都表现为红眼雄蝇都表现为白眼, 亲本白眼雌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细胞中【解析】(2)要想通过一次杂交确定上述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Ⅹ染色体上必须选择的亲本表现型组合是(纯种)红眼雄蝇×白眼雌蝇若子代雌蝇都表现为红眼雄蝇都表现为白眼则控制红眼(B)和白眼(b)的基因位于Ⅹ染色体上假设上述基因位于Ⅹ染色体上在上述实验的子代中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蝇则可能的原因是亲本白眼雌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细胞中【答案】(3)方案一实验思路选择长翅灰体果蝇与残翅黑檀体果蝇杂交(或长翅黑檀体果蝇与残翅灰体果蝇杂交)得\ F_1 \ F_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 F_2方案二实验思路选择长翅灰体果蝇与残翅黑檀体果蝇杂交(或长翅黑檀体果蝇与残翅灰体果蝇杂交)得\ F_1 然后用\ F_1果蝇与多只异性残翅黑檀体果蝇杂交得\ F_2, 方案一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 F_2性状分离比为9:3:3: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 F_2性状分离比不为9:3:3: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方案二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 F_2性状分离比为1:1:1: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 F_2性状分离比不为1:1:1: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解析】(3)判断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方案一选择长翅灰体果蝇与残翅黑檀体果蝇杂交(或长翅黑檀体果蝇与残翅灰体果蝇杂交)得 F_1 F_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 F_2 若 F_2性状分离比为9:3:3: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 F_2性状分离比不为9:3:3: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方案二选择长翅灰体果蝇与残翅黑檀体果蝇杂交(或长翅黑檀体果蝇与残翅灰体果蝇杂交)得 F_1 然后用 F_1果蝇与多只异性残翅黑檀体果蝇杂交得 F_2 若 F_2性状分离比为1:1:1: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若 F_2性状分离比不为1:1:1:1 则控制灰体、黑檀体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实验五油菜自交不亲和性鉴定
一、目的
了解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特征,掌握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鉴定方法。
二、内容说明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且同期成熟的雌雄配子的雌雄同体植物,在自花授粉或相同基因型异花授粉时不能完成受精的现象,是花粉与雌蕊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受单一位点或多位点的自交不亲和基因控制。
自交不亲和性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禾本科、豆科、茄科等许多植物中,十字花科中自交不亲和性尤为普遍。
自交不亲和株正开放花的柱头上,如果授于同株或同系统的花粉时,柱头就被激发产生胼胝质等物质,阻碍花粉发芽和花粉管发育,故不能正常受精结实,不结子或结少量种子;而授于别的品种或系统的花粉时,则柱头不会被激发产生这类物质,故能正常受精结实。
但在花蕾柱头上,即使授于同株或同系统的花粉也不会被激发这种反应,因此可通过蕾期人工控制自交获得自交不亲和系的种子。
可根据自交结实情况对自交不亲和性进行判断,以自交亲和指数来表示。
自交亲和指数=自交结实种子总数/套袋自交总花蕾数;
自交亲和指数<1者为自交不亲和;
自交亲和指数≥1者为自交亲和。
胼胝质是β-1、3葡聚糖,通常分布于高等植物的筛管、新形成的细胞壁、花粉粒以及花粉管中,将其用苯胺蓝染色后,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出黄至黄绿色的荧光。
把授粉后经用苯胺染色的子房放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发育的状态,以及胼胝质在柱头表面的沉积状况等,进行判断花粉与柱头是否亲和。
三、材料与用具
1、实验材料:
自交不亲和材料:白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材料:甘蓝型油菜。
2、仪器用具:荧光显微镜、广口瓶(20~50ml)、载玻片、盖玻片、镊子、铅笔、纸牌、纸袋、甲醛、冰醋酸、无水乙醇、普通酒精、磷酸钾、苯胺蓝、氢氧化钠、甘油、蒸馏水等。
四、试验方法步骤
(一)自交亲和指数测定法1、套袋自交:选3~5株已开花且发育健壮的植株,每株上选3~4个花序,摘除已经开放的花朵和角果,然后套上纸袋,并在相应的花序上挂牌标记。
2、蕾期人工强制自交:在每个花序上选择10~15个较大的花蕾,用镊子轻轻摘除幼小的花蕾。
开花后未散粉前,用镊子小心摘取本株上隔离袋内新鲜花朵的花药(粉),授到开放花朵的柱头上,即进行花期人工强制自交。
(二)荧光显微法
Martin(1959)发现水溶性苯胺蓝能显示花柱中花粉管的伸长情况:在荧光显微镜下,对于大部分附着于柱头上的SSI花粉,看不见它们的花粉管穿过乳突细胞,一经穿过乳突细胞的少数SSI花粉管,会长驱直入,到达子房,完成授精。
因此,可根据穿越花柱的花粉管数量来测定自交不亲和性。
1.试剂配置
(1)FAA固定液:将40%甲醛、80%乙醇和冰醋酸,按1:8:1的比例配制而成。
(2)卡诺固定液:用3份无水乙醇和1份冰醋酸配制而成。
(3)0.1N磷酸钾水溶液:称取71g磷酸钾,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4)0.1%苯胺蓝溶液:称取0.1g水溶性苯胺蓝,用0.1N磷酸钾水溶液定容至100ml。
(5)8N氢氧化钠溶液:称取32g氢氧化钠,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
2.取样、固定和保存
解开自交授粉6~12h的花枝上的纸袋,摘取子房,于花柱基部切下花柱,将花期授粉
和蕾期授粉的花柱分别固定于FAA固定液或卡诺固定液中,
24h后,转移到70%乙醇溶液中保存。
在瓶上注明株号、花期授粉还是蕾期授粉处理以及试验者姓名。
3.透明和软化
将上述固定材料用水冲洗后,转移到指形管中,用8N氢氧化钠溶液浸泡8~24h。
4.染色
把软化后的试材用自来水多次换水浸泡1h以上,除去大部分氢氧化钠溶液之后,转移到0.1%苯胺蓝染液中染色4h左右。
5.观察
用镊子挑取一枚染色后的花柱,放在载玻片上,用滤纸吸出染液,滴上一滴甘油,盖上盖玻片,轻轻敲压盖玻片,使花柱展开。
然后把载玻片放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记载每株柱头胼胝质沉积状况,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状态。
6.统计花粉管数量和伸长状况,判断自交不亲和情况
依据 Georgia (1982)提出的判断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的标准;在花柱中能观测到0~10条花粉管的定为不亲和,10~25条为部分亲和,25条以上者为亲和。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学生课前预习,并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
2.课前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自交不亲和性的不同测定方法;
3.完成表格作业并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思考或相互讨论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