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比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36
【诗词阅读及答案】《秋词》《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诗词阅读及答案】《秋词》《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秋词刘禹锡自古以来,秋天是悲伤和孤独的。
我说秋天比春天好。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题和阅读答案① 为了表达秋天的悲伤,历代学者经常使用这些东西(风景)?答案:落叶、悲鸿、衰草、枯木② 这首诗的作者借助除云鹤表达了他对秋天的不同态度。
请写下你对这首诗中鹤的形象和对生活的态度的简要理解。
(约50字)答案:刘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天井沙秋思马致远枯萎的藤蔓,老树,微弱的乌鸦,小桥,流水,人们的家园,古道的西风,瘦弱的马。
日落时分,心碎的人就在世界的尽头。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2.《秋词》和《天井沙秋思》写的风景相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秋词》表达了什么情感?《清沙秋思》展现了怎样的心情?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3.以下理解和分析不当的项目之一为()(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清沙秋思》选取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构成了一幅秋野的暮色画卷。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前者是抒情与讨论的结合,后者是抒情与讨论的结合。
5.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阅读答案1.秋景2.豪放,热情凄愁3.《秋词》既有说理性又有抒情性,而《天井沙秋思》则是通过风景抒情的。
4.c5.《秋词》表现了英雄般的乐观。
《秋思》表达了流浪者在秋天的悲伤和乡愁。
【诗词阅读及答案】张仆索《塞上曲》戎昱《塞上曲》阅读答案
对比赏析
塞下曲
张普索
三戍渔阳再度辽,?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人似乎想出名,所以最好在阴山边拍摄和雕刻。
塞上曲
容玉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顶上的灯塔在呼喊。
我知道是将军在夜间打猎。
1.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塞下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
2.堡垒之歌:钟山山头的灯塔声被认为是将军夜间狩猎的声音。
写作方法新颖。
请结合这首诗欣赏。
3,这两首诗在写将军时都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不辞劳苦,身经百战,英勇神武的将军形象。
2.这两行诗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出乎意料。
守卫山上烽火台的哨兵发出阵阵呼喊,不是因为敌人来了,而是因为将军打猎回来了;军事形势紧急。
将军不在岗位上,但外出打猎。
3,《塞下曲》中以匈奴人也想知道将军的姓名,甚至不敢进军阴山,反衬了将军威慑敌胆的英武神勇。
《塞上曲》先描写了胡人侵略边塞,战火纷飞的紧急状况,再写城门未关、将军外出狩猎,反衬出将军疏于防范、擅离职守的形象。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秋窗风雨夕》(林黛玉)比较赏析《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所创。
原词以佚。
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有此作曲,多朝的文人墨客有所题咏。
其中由张若虚所题,惊艳诗坛。
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用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秋窗风雨夕》便是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拟写。
从体裁,所孕情感,哲思与文化内涵方面来看,两诗有着一些可堪比较的异同之处。
从体裁上看,两诗都是乐府七言歌行诗体。
歌行作为一种诗体,其典型特征“放情长言,杂而无方”,“步骤驰骋,疏而不滞”。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春花”、“春月”数个意象,描绘出春夜的幽美恬静。
相对应的,《秋窗风雨夕》则从风雨肆意的秋夜写起,将“秋花”、“秋灯”、“秋窗”的意象进行组合,写出秋夜的萧瑟凄凉。
从诗题上来看,《秋》诗对《春》诗逐字进行了模仿,“秋”对“春”,“窗”对“江”,“风”对“花”,“雨”对“月”,“夜”对“夕”。
甚至于是工整对仗。
此外,诗歌的部分句式也有着相像的结构,如《春》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和《秋》诗中“谁家秋月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春》诗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与《秋》诗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几句结构相似,如出一辙。
从情感上来看,两诗皆为以景陈情。
《春》诗中,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起句,进而铺叙花月迷人,江水悠悠的良辰美景,由眼前的滔滔江水和空中孤月,诗人感到人事的无常,个体的渺小,并皆扁舟、镜台,鸿雁等意象描绘游子的乡思,闺妇的离愁,整首诗显示青年人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一种莫名的惆怅。
《秋》诗则写出风雨飘摇的凄惨光景下,一位青春少女内心无以言说的哀愁。
黛玉一人枯坐,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起自己凄凉的身世与迷茫的未来,愁思来袭。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古诗词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藜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古诗词信任大家读过不少,古诗词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简单被吸引,古诗词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练习背诵的必备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暗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顽强和高洁品行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依旧能坚持操守、主见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实,写得则特别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势,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旧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雪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寒冷悄悄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暗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卜算子与江南逢李龟年的时代背景对比古诗词赏析卜算子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之一,江南逢李龟年则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
虽然两首诗都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呈现,但卜算子和江南逢李龟年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以及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
本文将通过对两首诗的赏析与对比,探讨其背后的时代氛围和意蕴。
卜算子是杜牧在唐代中期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的开篇即述说了一个幻想中的仙境,描绘了一个美好而悠闲的画面:“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依旧笑春风,花径依然红。
无奈前村长更少,油幕新黄燕未成。
蜂儿窈窕蛇行縞,蝶舞翩翩雁闭翅,一派孤城闭。
”这里的景色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力,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显示了一个古代文人的逃避现实的心态。
与卜算子不同,杨万里的江南逢李龟年则是宋代中期的作品。
诗人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自身情感为主题,没有探讨社会现实或对现实的逃避。
诗中以江南的美景为背景,诗人展示了对朋友李龟年的惦念和思念之情:“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素衣莫起风尘召,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歌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友谊和思乡的感受。
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背景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牧所处的唐代是一个相对宽松、繁荣的时期,而杨万里生活在宋代时期中期,社会环境相对险恶和动荡。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不同。
卜算子采用了一种避世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描述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景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逃避现实的倾向在唐代时期的文人中并不罕见,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诗歌中渲染着自己的理想境界。
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江南逢李龟年则更注重诗歌形式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友谊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宋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们更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现实的理解与回忆。
巧用对比法赏析古诗词作者:马昭蕊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93-01在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第4课《天净沙秋》时,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征了解的不是太清楚,课外知识量少的现状,因而出现了教师费力讲,学生茫然听,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局面。
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当我满怀激情的讲解元代曲作家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多部分学生一脸茫然,少部分课外阅读量丰富点的同学还和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混为一谈。
根本就品味不出在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中,作者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同学们无意之间的提醒,我在第二节课上大胆创新,首先讲清楚元曲四大家的问题后,我将黑板一分为二,在左边书写了白朴的《天净沙秋》,在右边书写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白朴(元)马致远(元)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然后从词人的年代、曲的字数、出现的景物、作者的心情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性的讲解,学生们一下子反应过来,开心的投入到了课堂中。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得出了一个巧用对比法来赏析古诗词的创新,通过对两个几乎接近的元曲(字数都为28字,景物差不多、格式一模一样,都在写秋却不见一个"秋"字)的对比赏析,让学生从最初的茫然、一头雾水,到后来的理解一动一静、一喜一忧的作者心情。
还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在练习本上开始仿写,当小作家了。
感慨:教无定法,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墨守成规,要适时创新,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对比手法比较鉴赏是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热点,许多考生在复习迎考时没有很好的作总结归类,从诗歌的分类及答题的技巧中还有细微的区别,纵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各种题型都接触过,在浩如烟海的考题中,我们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有的考生甚至于不知如何下手答题。
例: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类似这样的比较鉴赏题较常见,通常是用两诗相比,或诗词相比,或同一首诗中字句相比。
从以下例子可见一斑。
1炼字(句)的比较上赏析的题型与夏十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醒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析:这种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应辨能力,考生要大胆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当然这里是从诗句表达的效果上分析哪一句更生动形象,意境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哪一句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答案:“雁引愁心去”好。
它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一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2从手法的比较上赏析的题型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第二小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析:这里不宜面面俱到,抓住两首诗的主要因素,揣摹诗人的内心感受入手。
两首诗都写了傍晚中的荷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牧诗着重于一“恨”字,表明诗人心怀伤感,含恨不平。
古诗词对比鉴赏(一)《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唐)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送蜀客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写法的异同。
3.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
(二)题木兰院二首(其一)(唐)王播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2.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试分析不尽相同的原因。
(三)秋夜独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明)沈明臣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1.“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词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做具体分析。
2.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衰荷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元)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六)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宋)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修辞技巧导练:对比衬托手法(附参考答案)一、知识梳理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对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对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二、方法归纳1、诗(词)中将XXX(事物或内容)与XXX(事物或内容)对比2、突出强调了XXX(内容),表达了XXX(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例题一】(2012年宝山二模)五洲夜发(南朝)阴铿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题目】最后两句采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
(4分)【答案示例】对比,用船工不时的优游自在的歌唱与“愁人”的内心急切、焦灼不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愁人”想家的强烈,归家的心切。
【例题二】(2013年普陀区二模)【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题目】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
(4分)【答案示例】这首元曲将昔日西湖繁华安逸的生活场景和今日破败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连年战乱带来的剧变和危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四、课堂训练题【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赠孟浩然》《赠汪伦》阅读答案对比
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池有几千英尺深,没有王伦对我的爱那么深。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月亮不醉,月亮不醉。
崇山峻岭,弟子向清风鞠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
喝醉酒。
(1)这两首诗都是赠予诗,但它们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歌进行简要分析。
(6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分)。
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2分)。
《赠孟浩然》一
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慕之情(1分)。
首联风流指浩
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
(或:颔联和颈联写浩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
亮节,蕴含敬爱之情。
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
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
)(2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使用隐喻和转喻(2分)。
将孟浩然的性格比作一座令人敬佩的山,用清芬代
替孟浩然(2分)。
【诗词阅读及答案】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调侃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
江亭夜月送行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砖,飘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恳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
(不高于50字,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
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示例:两首诗写的均为离情别绪,陈诗前两句写送别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周围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王诗写分手在即的情态和心绪,目送友人远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静深挚。
两诗都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对照赏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684)春。
这时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
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江亭夜月送行》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写了江边月夜送来别的情景,把送来别的孤独伤感之情融化进景色的描绘之中,句句透漏着初恋的伤感与痛苦,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内心体会。
诗的妙处是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并使诗篇见到空灵文辞之美。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诗词阅读及答案】《蝉》《在狱咏蝉》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ru):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ru)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精选11篇)篇1: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1)第一首诗的第三句写岭色,兼写筝声,请对此简要说明。
(3分)(2)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弹筝者的形象特征。
(4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实写微月之下孤舟之上所见层层山岭烟雾笼罩的迷蒙景象,(1分)想象(虚写)(1分)乐声的凝重繁促。
(1分)(共3分)(2)①美丽优雅;②多情善感;③全神倾注;④演技高超。
(每点1分。
共4分)(3)王诗: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
(2分)白诗: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分)(共4分)对比赏析《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夜筝》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
)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
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明月点夜。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
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
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登鹳雀楼与黄鹤楼对比古诗词赏析登鹳雀楼,黄鹤楼,这两座著名的楼阁不仅是其中的建筑奇观,更是激发了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通过对登鹳雀楼和黄鹤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略到古代文人对这两座楼的独特描写与赞美。
登鹳雀楼,位于江苏扬州市,是中国古代文人吴文英的作品。
而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是宋代文人崔颢的杰作。
两座楼都处于崇山峻岭间,楼势巍峨,俯瞰江河。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景色描写、意象运用以及对楼的赞美等方面对两首古诗词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登鹳雀楼》这首诗。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风光描写开篇,给人以广阔的视觉感受。
接着,诗人运用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手法,形象地展示了文人渴望登高一层楼以览更远景、更高山的豪情壮志。
整首诗以豪放不羁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人生的豁达与追求。
他的目光犀利,意蕴深远,使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启发思考,也感受到了作者坚韧的个性。
而崔颢的《黄鹤楼》则以略带忧伤的笔调勾勒了一幅壮丽的意象图景。
诗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凄迷的情境。
接下来的几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几乎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悲伤与思念之情。
而最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则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洞察力,以及欣慰于后代才子辈出的喜悦之情。
整首诗通过景色描写、情感抒发以及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黄鹤楼深深的喜爱与推崇。
通过对登鹳雀楼和黄鹤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座楼都蕴含着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赞美与情感表达。
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与情感倾向有所不同。
《登鹳雀楼》以高昂的意象与豪情洒脱的笔调扣人心弦,而《黄鹤楼》则以凄美的情感与忧伤的氛围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这两首古诗词的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两座楼的深深钟爱,并从中领略到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总结起来,登鹳雀楼和黄鹤楼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深受启发的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