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韩愈作品选

读韩愈作品选

读韩愈作品选
读韩愈作品选

梁衡《读韩愈》读后感作品选

汝名退之

390班梓玉

汝名退之,却永不言退。

——题记

在历史的烟尘里,总有一个人让岁月动容,让山河震撼。而你回头叹了口气,拄着篱杖缓缓远去,汝名退之。

退之,这仿佛是上天对你的告诫,希望你懂得退让。你却不惧风雨,毅然前行。

几十载光阴,佝偻了你的身躯,染白了你的鬓角,甚至——消散了你锐利的目光,但你的一片赤诚之心却从没被消磨一分一毫,反而如一块耀眼的钻石,历久而弥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你最好的写照。

而你的一生似乎又是上苍刻意的安排,注定多舛。

幼时丧父,继而丧兄,由嫂嫂一手抚育长大,也许是由于身世坎坷,你学习一直很勤奋刻苦,不久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好学聪慧之人,在旁人看来,你的一辈子似乎是平顺坦荡的,却不想命运捉弄......

科举屡试不第,第四次才得以高中,这才开始他不平凡的一生。

当时,你还只是监察御史,全国崇佛之风盛行,由此荒废了许多土地,而皇帝更要大肆操办,只为了迎“佛骨”,朝堂之上无一人莫敢与言,唯你挥毫写就锦绣文章批龙颜,揭龙鳞,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大不敬”之语,引得龙颜震怒,以戴罪之身被贬蛮荒之地,心爱的小女儿也惨死驿道旁,旁人都以为你会就此沉寂,你却在看到潮州之光景后,不顾罪臣的身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仅仅八个月,潮州便焕然一新。

而同时期的柳宗元,也许是之前的人生过于顺遂,在遭到屡遭贬谪的打击后心灰意冷,满怀愤懑,只能通过游览风光聊以自慰,写下《永州八记》留与后人观瞻。

虽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到底是不够大气的。

而你,面对挫折,固然会消沉,却始终初心不改,勇敢前行。

在范仲淹高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你轻轻的笑了,在其位谋其政,不顾身前生后事,当仁不让,舍生取义,似乎是你得到的一件稀世之宝。

退之,汝名退之……

留下正直的背影

390班王佳娟

正直,乃人之根本。成大事者则行必直,心必宽,思必开,意必坚,而正直,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成就大事的

人,如果他行为正直,那么他一定心胸宽阔、思想开放、意志坚定。

韩愈两次直言犯上,为了凛然的正气和内心里那股刚正不阿的气节,不惜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一个哀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独自行走在天涯之中。那一步一颤的行走,为的不是私利,而是为了那凛然正气和为人民和国家利益。

而在当今时代,正直、真实的世界仿佛慢慢随着与日俱进的时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一张张虚伪和阿谀奉承的面孔。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呢?在人们做错时,是不是该有人站出来,指出对方的错误,亮明自己的观点呢?对啊,当今世界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怎么了?难道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正直的意识淡薄了吗?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想想当初韩愈在古代就拥有那样一种不为世事所动摇的正直精神。而在与日俱进中的我们,不是也应该成一个敢为、正直的人吗?

正直,一直应该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也应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更应该是一个有为人士的必经之路。所以不要让正直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应让它历久弥新,永远焕发光彩。

韩愈,是一位伟人,在我心中他是魁梧的,是正直的,他的每一步都迈得那么坚定。为了人民的光明,他总是面对黑暗与困难,但不论面对什么困难,他的心中永远如镜子一般透明,永远留给人们一个伟岸的背影,一个正直有为的背影。

读《读韩愈》有感

390班张可欣

潮州的韩公祠静静伫立在历史的长河畔,一片韩姓江山在千年的时光中守着韩愈的功绩,迎着万人敬仰。透过韩祠,我回望那个衰朽书生俯首为民、勤勤恳恳的背影。

一千三百年前,面对宪宗大迎朽骨,韩愈挺身而出,抗着龙颜,逆着天道,一纸奏折捧给圣上,换来的却是八千里遥遥远路。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女儿惨死,天涯漂泊……这些一步步将韩愈从顶端推入无底深渊,当他快要倒下之时,潮州百姓之苦让这个文人的爱民之心超越了他自身受阻的心灰意冷,他又重执政事,仅八个月就为民兴四利,除去感叹他能力之强、功效之快,更让我赞叹的,是他那一颗为民的赤子之心。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选择了泰然处之,尽力有为,他没有停留在江畔沉吟,而是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绩之显,一心为民,脚踏实地。古今多少当官人,追名逐利,求权求荣,有多少人能如韩愈般真正心系百姓,其一片诚心天地可鉴。况且是在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韩愈放下自己的悲痛,忍受莫大的委屈和不公,带领潮州人民除鳄鱼,兴水利,赎奴婢,兴教育。韩愈写下的一纸纸祭文凝聚着

他的拳拳之心,一片片山水记录着他的功绩,他的贡献被历史永远铭记。

韩愈在当时朝廷官职和文坛地位或许我们都无法企及,但我们也同样可以心向人民,不求私利,将自己的力量献给周围的人。

放下冤苦后的韩愈

白佳敏

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一心为民的韩愈。

他在直言进谏后被贬潮州的,路途中受挫,本已心灰意冷,可在到达潮州,见到当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毅然选择放下小我的冤苦,决然投身于救民于水火的大义中去。仅到任八个月,却做了四件事,为民除害,为民造福。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历史上潮州迎过一任任新官,又送走一个个旧官,可没有哪个人会像韩愈这样放下个人的冤苦,泰然处之,一心为民。

在真真了解韩愈之前,我只认为他同那些政治上失意便怅然叹息着自己的冤苦的诗人一样。但现在看来,韩愈在被贬之后任能心系民生疾苦、一心为民造福似乎更为令人赞赏。我知李太白满腔愤懑,却仍能“只一口酒气,三分月光,便吐半个盛唐。”知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知杜甫“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众多诗人的声声叹息都不如韩愈真真抛开自己的冤苦,为民造福要更实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韩愈虽受挫遭贬,但他并未因此而心灰意冷,只是放下自我的冤屈,摒弃功名利禄。为民造福。

我欣赏韩愈遭贬后的不灰心,欣赏他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但我更欣赏他能放下自我的冤屈,为民造福,心怀百姓。

心中有杆称

——《读韩愈》有感

386班张姝琨

他只是一介书生,本应长衫覆体,月下小酌,对影成诗,却偏偏,他不然;他本文官,却有着武将的魄力与胆识,大殿之上,斥书直谏;他亦为一个父亲,痛失爱女,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后,又毅然踏上征程!它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枚星,他是历朝众臣中以直谏而名的循吏中的一员。他,有一个名字,叫做韩愈。

他,是成功的。

满怀一番赤诚,他无惧生死。为了国,为了民,他毅然地递上的那份使他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奏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韩愈心中的那杆秤,那份信仰,是多么重,多么沉啊!铮铮铁骨,七尺男儿,而他只是一介衰朽文官。以他多年的官场

生涯,如何不知,“文死谏,武死战”;如何不知,君王冲冠一怒又会带来什么!可是,他还是那样做了,本着大义,本着正气。

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又是失败的。

身为一家之主,他却没有尽到半分他的责任。甚至于,他连家人的安危和生死都保障不了。年仅12岁的小女孩,他那可怜的小女儿,花一般的年纪,却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纵使,她只是一个孩子。这或许,将会成为韩愈一生的痛,一辈子的愧疚。

对于韩愈,我更多的是敬。敬他那种大义凛然,心系百姓的情怀;敬他不惧生死,义无反顾的魄力;更敬,他是一个文官,一个堪比武将的文官!试问当今,能够有多少人,像韩愈这般,在其位,谋其政呢?我想,每个人心中也都应该有杆秤。

赤诚之心——韩愈

386班闫馨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耳熟能详的警句皆出自唐宋八大家的韩愈。

我们都知道韩愈是大文学家,很少有人了解到他是朝廷里的监察御史,拥有着为国献身的一腔热血。

自韩愈写下批评唐宪宗迎佛骨的奏折后,一片大义凛然和献身精神在皇帝的颜面下荡然无存。被贬到海边小洲当地方小官

是何等让人痛心,韩愈也不列外。但他为了救百姓于愚昧落后之中,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毅然决然地在短短八个月带领百姓完成了四件大事,使潮州焕然一新。在被贬的巨大压力下,在家破人亡的巨大悲痛下,韩愈仍能心系百姓,鞠躬尽瘁为百姓谋生存,无论在古往今来的任何时候,这种精神,都应被世人所称赞。

韩愈出身小户,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他本该惜官如命,可他以国为本以人民为本,两次上书直谏皇帝,被贬后尽其所能为百姓办事,这又是何等的让人动容,哪怕隔着滔滔的历史长河,韩愈的忠心与热血也感动着我们。

韩愈的赤诚之心与报国精神,真可谓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啊!天地知晓,明月可鉴!

行动的巨人必定有巨人的思想。

390班李斌胜

行动的巨人必定有巨人的思想。

韩愈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行走在文章上的巨人”,那么他是否有巨人的思想呢?

怎么没有呢?在唐宪宗时,风风火火的举行迎佛骨活动时,为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就修路盖庙,人山人海,

官商民等舍物捐款,韩愈当然认为这是一场闹剧,劳民伤财,同样,这也是其他众多官员认识到的,但他们怕得罪了皇上,所以就不作声色,而韩愈敢于进谏,也就是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虽然他指明了皇帝的过失,批评了其他御史大夫“不举其失”,但皇帝还是把他“请”到了潮州作地方小官。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这也是他反佛思想的一大体现。为了反对佛教,宁愿顶着风险去进谏,并且是在那样一个大兴佛教的时代,这是多么顽强的思想啊!

除了反佛思想外,其思想大都体现在古文运动中。

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最先提出并倡导的。其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他要求“以文载道”、“陈言务实”、开一代文章之先河,并且自己贯彻于实践,不仅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儒家道德行走在了文章中,还大大地提升了古文水平,是成功的一笔。他的思想在一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韩愈面对逆境时,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他见心明志,直言疾呼,泰然处之,尽力有为,所以能使他成为巨人。儒家思想是这个巨人的脊背,时时刻刻支撑着这个巨人。

读韩愈

390班韩一平

当仁不让,礼为先,韩愈也。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谈到唐宋,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唐诗、宋词,而在此时涌现出的大家数不胜数,却为何韩愈为“首”?

在他的为官之路几经坎坷,本就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凡此种种,乌纱帽本就来的不易,但他仍坚持自己的信仰做事。将大义凌驾于个人生死之上,面对佛道泛滥的风气,敢于直谏,宪宗却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最终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面对生死与大义,他毫不犹豫地坚持真义,敢于直谏,为后人所传诵。

被贬潮州后韩愈心境如跌谷底,却因当地情况极差而将百姓放在第一位,在任8个月内只做了4件事: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使当地情况得到极大改善。而在韩愈来潮州之前这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也换了一代又一代,却无一人去解决,这不正是韩愈的敢于作为吗?

现如今,为官之人更是数不胜数,却为何曾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习主席上台后极大地进行了反腐行动,一个又一个不为政务求实绩的官员出现在人们眼前,此类行为却仍有出现又是为何?正是因为一部分人不具有“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的观念,没有如韩愈一般坚持真义,坚持自己的信仰的那份执着,便因此缺少了一份“英雄气概”。

因此,潮州有韩公祠,气势雄伟,有韩山、韩水,可,这并不是用来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因为他的功绩,正是因为韩愈的当仁不让,敢于作为,给后世留下极大影响。

读韩愈

390班曹力丹

读韩愈文章的时候,我忍不住再心里勾勒他的模样,长胡须,满头白发,尽力站直,眉宇间露出一股正气,铿锵有力的声音,义正言辞地批判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韩愈是一个伟人。

韩愈一辈子都是为国为民的。韩愈因直谏皇帝过于信神而被贬潮州,事业受阻。他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因迁徙而死于驿站,白发人送黑发人。然而,在经历如此逆境之时,在承受如此悲痛之时,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百姓!看到潮州的落后时,毅然放下悲痛,积极为百姓做事!这是令人很难想象的。据说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己儿子出生也毅然弃之而不顾,只为百姓能免受洪涝之害,后来人们广为赞颂禹的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大禹的故事妇孺皆知,如此说来,韩愈岂不更伟大?面临着事业受阻加骨肉分离两重打击,他毅然放下个人的额悲痛之情,坚定地味百姓做事,造福一方百姓。普天之下,从未听说江山为人改姓,可在这潮州,这一方山水改姓韩,韩愈为民之贡献,可见一斑。

韩愈为人正直,敢作敢当,他多次直谏皇帝过失,即使被一贬再贬,也绝不说阿谀奉承地话来讨好皇帝。连同作为一代文豪地柳宗元也被贬得怕了,不敢再直谏皇帝,韩愈却丝毫不改:你只管贬吧,大不了寒窗苦读十余载都白费好了,大不了这官不做好了。不对的事情就是不对的,为祸百姓损害国家利益就是不对的,无论你怎么惩罚我,都不能掩盖过失。韩愈,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正直、敢做敢为的代表人物,将被历史铭记。

韩愈是一个思想不受封建禁锢的人。被赋以冗杂形式的骈文,空有其华的外表,而内容空乏,韩愈倡导务去这种虚无的形式,要更注重文章的是想、内涵。苏轼称他的文章为“文起八代之衰”,史称此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在当时,人们“耻学于师”,韩愈为了抑制这种风气,写了一篇《师说》严厉地抨击了这种行为,在人人都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时候,韩愈却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敢于抨击大多数人,实为难得。

韩愈,字退之,河南人。他一心为民,为人正直,敢做敢为,思想解放。即使我是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即使我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巨大的压力,严厉的惩罚,但只要这是对的,我便义无反顾!

这就是韩愈。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人格的正直、勇敢,更在于他心中有大局,有天下,有百姓!所以他才不畏一切困难,所以他才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

在他人生的每一刻,都充满了理想与信念的辉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韩愈!

读韩愈

386班杜子星

韩愈一身的风骨,透过了千年的风霜,散尽了历史的尘埃,泰然自若地入了世人的视野,正直的初心彪炳青史。于是世人记住了他,在他崎岖的路上。

嘴唇闭合间,韩愈二字脱口而出,闻言只觉得一股子的悲壮之感。

他是坚韧不拔的,经历了天上地下的突然坠落,目睹女儿的惨死,本想着离开这个世界的心在看到民众的痛苦落魄时又坚定下来;他是无所畏惧的,以戴罪之身活跃在政界文坛上,依旧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关注;他是风尘仆仆的,为民奔波,不辞辛劳,用他视为信仰的儒道造福百姓。

他更是一个文人,以笔作为武器的文人。之前不懂韩愈名不经传,何以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连苏轼都对他有高度的赞赏:文起八代之衰。这显然归结于他在古文运动中展现出的创新精神,这或许也是思想进步的一种表现。

在他递上那一份奏折的时候,他便应该料到了自己的下场,

而他丝毫不后悔,依旧幻想皇帝的顿悟,哪怕他被贬,这是他文人的情怀;在爱女惨死的驿道旁边,他没有后悔,只是对自己的家庭满含着愧疚,活着的已经不是了韩愈,这也是他文人的情怀;从爱女死亡的阴影中脱离出来,为了民生而坚持,这更是他的文人的情怀!

他如其他的文人一般在时代脚印前显得顽固不堪,却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一身风骨,一腔情怀,他在崎岖的人生之路上眺望远方,又在黑夜中为黎明呐喊!他是韩愈,一个时代的旗帜,一个时代的英雄!

《读韩愈》有感

386裴稼禾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翻开书市上的古诗集,你会发现李白的诗作数量居首,其次是杜甫,而韩愈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他也写诗文,只不过没有李白那么多痴话、没有杜甫那么多忧国忧民——他的不幸与挫折,却远比李白杜甫多。

文中作者对韩愈的评价甚高。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韩愈的种种

经历,又对他的作为做出了详细的评述。韩愈本人正直,“肝脑涂地”地直接向唐宪宗“陈利害表决心”,不料宪宗丝毫不领情,还将他贬官千里,这已算是一桩挫折;押送出京途中小女儿又惨死,更是一大悲痛;当他到了潮州后,却发现这里还残余落后的文化和陋习,然而韩愈仍不忘将自己的能力付诸一方水土,心系百姓,这真是“难能可贵了”。他两次犯上直言,又倡导古文运动,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不依不服,这正是他生命中的韧劲所在。“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落第”,如此看来韩愈并不是一个向挫折低头的人。身处逆境,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踏踏实实做好他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在历史上,他的作为也许称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足以令后人敬佩称道。韩愈所受到的挫折,究竟是他的个性决定还是掌朝的宪宗皇帝造成的?文中作者认为无关紧要。他认为重要的是人对待自己不幸的态度。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纵观历史,拥有韩愈这种精神的人大多与他有类似的悲惨命运。但这又何妨?人生的凄苦也许是命中注定,但他们却将个人利益抛诸脑后,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了别人甚至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命运。倘若没有韩愈,却有一个昏庸的皇帝,那还会有一个这样的韩愈吗?“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上就是有了这样一个韩愈。与其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柳宗元,同样遭到了贬谪,拥有相似的遭遇,也心系民间凄苦,然而在我看来他的思想境界并

不如韩愈。他只能停留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的精神层面上,偏偏少了韩愈的倔强。当然,韩愈身后出了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也是有着很大贡献的。潮州山水多有以韩公命名,而林则徐留下的则是一条至今还在为后人所用的“徐公渠”。他们都是舍身忘己的历代伟人。

现在的我们不需要经受如此之多的人生磨难,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处处抱怨。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或是挫折,跟韩愈在仕途上所遭的不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韩愈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奋斗精神并未随着一次次的碰壁而消失殆尽,他倔强的力量换来的是一方百姓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升。

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曾并不为我所了解的人生经历;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我读韩愈,读到的是他那种“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他作出的贡献所带来的影响,在天国的韩公已不可知,但他的行为足以让后人捧一缕心香,令山河缅怀。

爱国不分远近

——《读韩愈》有感

390班刘怡慧

你肝脑涂地,大公无私。

你危言危行,敢作敢为。

比起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你的不幸要更多。我看到了你为天下着想却被驳回的奏章,我看到了你被贬潮州后的失落,我更看到了至亲死在你眼前时你的痛苦。但比起这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个敢于直谏的韩愈,是那个改变潮州的韩愈,是那个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劝敌投诚的韩愈。我读到了你当仁不让、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更感受到了你为国着想的爱国情怀。

一介书生,霸一方山水,永留圣明。

我敬佩你的勇气,也佩服你的心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你的真实写照,你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我想说,韩愈,在你被贬之后我比你的心情还要沉重,一个如此爱国的人居然会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如果是我,我觉得我会到潮州暗自伤神,怨天尤人,而你,你不忍看到当地的情况,犹如新官上任,竟又为潮州做了四件大事,我真心佩服你。

无论是在八千里之内还是八千里之外,你的初衷都没有变。

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跟你在仕途上所遭的不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你内心深处所隐藏的奋斗精神并未随着你的一次次的不顺而消失殆尽。你倔强的力量换来的是一方百姓的精神提升。

我读到了你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读到了你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读到了你“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大概远在天国的你不知道你的贡献有多大,但是你的行为足以让后人捧一缕心香,令山河缅怀。

爱国不分远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爱民如子,为民请命

——读《读韩愈》有感

386 郭昕远

韩愈,生于唐朝中期宪宗年间。此人高举儒家旗帜,凛然大气,献身国家。因忠心谏言被宪宗皇帝贬官到潮州。

怀着被贬之心境来到潮州。看到如此原始的农耕方式、如此落后的教育方式、养奴成风、崇鬼神......如此的潮州,如此的人民。韩愈被贬的失落之情最终还是没有抵过这关心民生,献身人民的心。他上任后,一心想着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帮百姓摆脱贫穷与落后。短短八个月就为百姓做了四件大事。

韩愈亲自带领百姓去除鳄鱼,一改以往“投牲畜以祭”。当地落后的农耕技术,导致了人民的贫穷与落后,他兴修水利,极大推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助百姓“脱贫”。“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应享有爱”韩愈保持着这一心态,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给人自由,赎放了奴婢。同时,兴办教育,推广普通话,加强文化建设。

韩愈一心为民,“要是我为官不好,就降我的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她们。”“与刺史……低首下心。”韩愈为民请命,心系人民。韩愈将国家,人民放在首位,这无疑是充分展现了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世树立了一个爱国爱民的典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