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卡氏病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27.73 KB
- 文档页数:11
诺卡菌感染2例鉴定并文献复习发布时间:2021-01-19T03:47:43.524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8期作者:张秀香邢忠海邱巍刘东声[导读] 诺卡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可经皮肤破损处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1]。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 江苏宿迁 223800)【摘要】目的:通过2例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检出过程加强对诺卡菌感染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取脓性分泌物涂片,菌株送广州金域医学检验所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
结果:2例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后继发感染,经过鉴定,均为诺卡菌。
结论:诺卡菌生长缓慢,菌落较小,易漏诊,优化检测方法,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诺卡菌;感染;鉴定【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8-0237-02诺卡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可经皮肤破损处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1]。
肺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并可引起血源性播散[2]。
诺卡菌病的发病机制与诺卡菌的种类、毒力及宿主免疫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化疗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不断增多,该病发病率也有所增加[3]。
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有2例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鉴定出诺卡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病例一患者女,62岁,主因“左膝部肿痛不适2月余,加重3天”于2018-02-12入院。
患者约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部肿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
3天前症状加重,疼痛呈持续性,由门诊收入骨科。
入院时X线检查提示: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入院后手术治疗。
术中见大量脓性液体,取脓性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根据分泌物培养结果,临床上给予加用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患者一般情况好,于2018-03-09日出院。
肉食性鱼类诺卡氏菌病(烂身内脏白点病)的治疗近两年来,我国加州鲈养殖区的广东、江苏、四川相发生加州鲈鱼以烂身、内脏白点为主要特征的病害,发病时长,累积死亡量高。
经过检测和实际治疗效果比对,发现该病为诺卡氏菌病。
一、病原的一些情况诺卡氏菌,革兰氏阳性菌,G+。
诺卡氏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一些菌株是人和动物的机会致病菌。
引起淡水加州鲈死亡的主要是星状诺卡氏菌,该菌能引起人及多种动物感染发生相应的诺卡氏菌病。
在水产养殖中,首例报道诺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鱼,以后陆续发生在虹鳟、黄尾、乌鳢、大西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中,该病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
诺卡氏菌曾是日本水产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大西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对我国台湾水产养殖业影响较大。
二、如何简单判断加州鲈诺卡氏菌病加州鲈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简单判断病因。
1.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游泳不活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体色(尤其是背部)明显变黑。
2.病鱼烂身。
病鱼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
尾鳍有时也有溃烂出血。
3.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
4.肝、脾、肾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厘米。
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
因内脏有结节,有些地区认为是内脏孢子虫。
肝脏等内脏中观察到小的“肉芽肿”、结节。
这些结节形成的原因是:诺卡氏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靶器官,然后在各组织器官中固着,逐渐繁殖而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5.该病主要对造血系统(肝、脾、肾等)进行破坏,肝脏上常有弥散状出血。
6.腹腔肌肉有时有结节。
发病后期,在腹腔肌肉或粘膜上可见结节。
7.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
8.部分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淡水鱼诺卡氏菌病防治方法
淡水鱼诺卡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疾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清理饲养环境,保持水质清洁、透明,并保持一定的水温和PH值。
同时,应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方式,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2. 保持生态平衡。
应控制鱼塘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饵料和鱼类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以保持鱼塘生态平衡,减少病害的发生。
3. 使用药物防治。
在发现病害初期,可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防治,如磺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但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4. 引入天敌控制病害。
可引入一些天敌物种,如虾、蟹等,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在引入时应注意天敌的数量和种类,避免引起新的生态问题。
5. 加强病害监测。
应定期对鱼塘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应加强病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养殖人员的防治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淡水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
- 1 -。
大口黑鲈病害防治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23期郭志文一、虹彩病毒病病鱼主要表现症状为离群独游,鳃丝变白或伴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变白或呈现土黄色,脾脏肿大。
部分病鱼体色变黑,下颌至腹部充血发红,眼眶四周充血,严重时个别眼球突出,生产一线临床诊断过程中此病以肝、脾脏肿大为主要特征。
此病重在预防,治疗时不得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强氯精等强刺激性杀虫、杀菌药物,养殖水体不得大排大灌,否则会因外来刺激继而增加死亡量。
治疗时可选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水质不良时,选用过硫酸氢钾或高铁酸钾等强氧化剂调节水质,同时内服多糖类免疫增强剂+复合多维制剂+保肝护肝制剂,并发细菌性疾病时内服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维生素K3粉。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发生此病的加州鲈养殖池塘减少投饵量或停食1~2天可较好的治疗此病。
二、细菌性败血症本病的病原通常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气单胞菌属细菌,患病鱼肛门红肿,腹部充血、肿胀,眼球充血发红,体腔或肠道内有黄色液体,肝脏充血而呈现紫红色,尾鳍及背鳍末端变白。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发生此病的加州鲈养殖池塘中会出现混养鱼类同时死亡。
治疗此病可采取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或戊二醛,同时内服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保肝护肝制剂+维生素K3粉。
三、诺卡氏菌病此病主要由诺卡氏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于水面,反应迟钝,吃食下降或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表有少量出血,有些眼球突出,鳍条基部和腹部有少量出血,解剖可发现病鱼肝脏和腹腔膜出现白点为主要特征,起初在腹腔脊柱边出现几个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时深层肌肉也出现白点。
此病流行季节较长,从5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在6-9月,水温23~32℃,水质恶化也是导致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许多加州鲈养殖户投喂的是冰鲜鱼,投喂量大,水质容易恶化。
诺卡氏菌为革兰氏阳性分枝杆菌,对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比较敏感。
治疗该病时,首先使用过硫酸氢钾、高铁酸钾或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改良池塘水质,第二天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第三天用大黄末全池泼洒,同时拌饲料投喂恩诺沙星+保肝护肝制剂+复合多维制剂,连续服用5~7天。
常见的感染消化道的病毒有哪些(二)引言概述:感染消化道的病毒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们可以引起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和腹痛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感染消化道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诺卡氏体和副流感病毒等。
正文:一、轮状病毒1. 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感染消化道的病毒之一。
2. 它通常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是幼儿和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3. 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剧烈的腹泻、呕吐和腹痛等症状。
4. 对于大多数轻型感染,自身恢复是可能的,但严重病例需要医学干预。
5. 预防措施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安全。
二、诺如病毒1. 诺如病毒是一类常见的感染消化道的病毒,尤其在秋季和冬季流行。
2. 它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导致腹泻、呕吐和发烧等症状。
3. 诺如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4. 通常情况下,自身恢复是可能的,但严重病例需要医学干预。
5. 预防措施包括彻底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以及保持清洁的环境。
三、腺病毒1. 腺病毒是一类常见的感染消化道的病毒,可引起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
2. 它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导致发热、咳嗽、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3. 腺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常见,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4.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1-2周内康复,但一些特定类型的腺病毒感染可能需要医学处理。
5.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四、诺卡氏体1. 诺卡氏体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消化道的病毒,通常通过进食生水或被感染的动物接触传播。
2. 它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和胃痛。
3. 诺卡氏体感染在农村地区和接触动物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4. 大多数感染者可自行恢复,但一些病例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
5. 应该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感染诺卡氏体的水源以及待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中。
五、副流感病毒1. 副流感病毒是一类常见的感染消化道的病毒,通常在冬季和春季流行。
2. 它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导致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不适。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草药治疗方介绍人间布病,也被称为“束氏病”、“新疆诺卡病”、“节氏病”等,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未加煮的患有该病的动物肉或食用患有该病的动物乳制品而感染。
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关节炎、肝脾肿大、贫血等。
在中国,该病在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多个省区都有发生。
中草药治疗人间布病在这些地区已庞大而复杂地形成了自己的医疗体系。
中草药治疗传统中药理论认为,人间布病的发生主要与“气塞土”、“积滞氧”、“内生闷热”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人间布病需要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
以下是在甘肃省常用的几种中草药治疗方:方1:熟地黄饮材料熟地黄30g,白术3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生甘草6g,黄精6g,柴胡10g。
制法将熟地黄、白术切片,其他药材加水一起煮沸,用文火煮20分钟,过滤汁液,待其放凉即可。
用法每次口服150-200ml,每日3次。
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
方2:三黄饮材料黄芩60g,黄柏60g,生地黄60g,黄连20g,川贝20g。
制法将黄芩、黄柏、黄连、川贝切碎,加水1千克,用文火慢慢煎煮至实心药渣上浮。
去药渣,剩下的无色药液内加入生地黄浸泡30分钟后,加入适量的白砂糖调味即可。
用法每次口服150-200ml,每日3次。
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
方3:八宝饮材料黄芪30g,枸杞15g,麦冬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10g,红枣10枚。
制法将所有药材加水共同煮沸,用文火煮20分钟,过滤汁液,待其放凉即可。
用法每次口服150-200ml,每日3次。
连续服用7-10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中草药治疗人间布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超量使用或超期服用药物。
人间布病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可引发致残甚至死亡的后果。
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饮食卫生,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以及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以免造成传染;同时,患者不要自行进行中草药治疗,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寻求到专业的医生,接受合理的治疗。
诺卡氏菌的染色及鉴定诺卡氏菌诺卡氏菌属革兰氏阳性。
有时抗酸的菌丝体内含诺卡氏菌类脂(LCN-A)和诺卡枝菌酸,细胞壁Ⅳ型。
根据菌丝体发育的程度和断裂的迟早,将本属分为3群。
本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有的致病,引起人和动物的诺卡氏菌病。
它们也是多种抗生素的产生菌。
此外,在石油脱蜡、污水净化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代表种为鼻疽诺卡氏菌。
类诺卡氏菌类诺卡氏菌属培养几天后,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都断裂,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不含诺卡氏菌特征性的类脂A和诺卡氏菌酸,革兰氏阳性,不抗酸;DNA 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66.3%。
代表种为白色类诺卡氏菌。
拟诺卡氏菌拟诺卡氏菌属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断裂为不规则杆状或球状体;细胞壁组分Ⅲ型,不含诺卡氏枝菌酸和诺卡氏菌类脂A。
代表种为达松维尔拟诺卡氏菌。
假诺卡氏菌假诺卡氏菌属基内菌丝均多横隔,顶生芽殖,后期才断裂,细胞壁组分Ⅳ型,革兰氏阳性,不抗酸,断裂的节段有的带刺。
代表种为嗜热假诺卡氏菌。
放线多孢菌放线多孢菌属气生菌丝产生较长的孢子链,基内菌丝部分断裂,细胞壁组分Ⅳ型,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64.2%。
革兰氏阳性,抗酸,模式种为嗜盐放线多孢菌,能在饱和氯化钠内生长。
生长最低盐浓度为10~12%。
糖多孢菌糖多孢菌属基内菌丝在菌中央断裂为不规则杆状体,气生菌丝上有圈环状或松散螺旋形的短孢子链;细胞壁Ⅳ型;代表种为披发糖多孢菌。
红球菌红球菌属多形态的雏形菌丝体迅速断裂为不规则细胞;可能部分抗酸;一般无气生菌丝;菌落分枝杆菌样;含诺卡氏菌类脂A和诺卡氏枝菌酸;细胞壁Ⅳ型。
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61~68%或67~73%代表种为红色红球菌。
原小单孢菌原小单孢菌属基内菌丝形成单个孢子,并断裂为类白喉杆菌,一般无气生菌丝,即使有也不产生孢子;细胞壁Ⅵ型,含赖氨酸而无二氨基庚二酸。
只记述一种为柠檬原小单孢菌。
厄氏菌厄氏菌属菌落象细菌,无气生菌丝,雏形菌丝迅速断成能游动的杆状体,具极生或周生鞭毛;细胞壁Ⅵ型,含赖氨酸和半乳糖,天门冬氨酸有或无;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70.5%~75%;革兰氏染色阳性,不抗酸。
诺卡氏菌属(Nocardia)是一类需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其菌落形态呈现多样,但一般呈现为干燥、粗糙、乳白色。
诺卡氏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壁酸,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60~72%。
诺卡氏菌菌株的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核区和细胞质。
细胞壁由多糖、蛋白质和少量磷壁酸组成,对细菌的形状和硬度起到关键作用。
细胞质膜是细菌细胞壁内的一层薄膜,负责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运输和交换。
核区是细菌的遗传物质所在区域,控制着细菌的各种生命活动。
细胞质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场所,含有多种酶和代谢产物。
诺卡氏菌的繁殖方式是通过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分裂时在细菌中部形成一个横膜,将一个细菌一分为二。
此外,诺卡氏菌还有一定的抗药性,能够产生多种酶和代谢产物,对一些抗生素产生抗性。
在自然界中,诺卡氏菌是一种腐生菌,存在于土壤中,可以与人和动物共存,但一般不会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如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创伤感染时,才可能引起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接触病菌感染。
如需更多关于诺卡氏菌菌株结构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帮助。
50种狗狗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目录1.犬瘟热2.狂犬病3.犬细小4.犬传染性肝炎5.犬冠状病毒病6.伪狂犬病7.犬疱病毒感染8.大粉状病毒成共轮状病毒感染9.钩端螺旋体病10.布鲁氏菌病11.犬副伤寒12.结核病13.大肠杆菌病14.皮肤真菌病15.诺卡氏菌病16.各种皮肤病(详细)17.犬糖尿病18.跳蚤19.犬心丝虫病20.食物中毒21.犬蛔虫病22.外耳炎23.钱癣24.胃炎25.肠炎26.肠便秘27.疥螨病28.犬口炎29.犬大叶性肺炎30.弓形体病31.牙周炎32.咽炎33.咽麻痹34.食管炎35.食管梗阻36.急性胃卡他37.慢性胃卡他38.胃内异物39.胃扩张——扭转40.胃出血41.幽门狭窄42.急性肠卡他43.犬感冒44.消化不良45.产褥痉挛46.钩虫病47.犬绦虫病48.癣菌病49.色素紊乱50.犬皮屑过多症[table=95%][tr][td=2,1][/td][/tr][tr][td=2,1]1.犬瘟热犬瘟热主要危害幼犬。
其病原体是犬瘟热病毒。
病犬以呈现双相热型、鼻炎、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和呼吸道炎症等为特征。
病的后期常出现神经症状。
病犬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鼻汁、唾液、泪液、心包液、胸水、腹水及尿液)以及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脊髓等脏器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随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向外界排毒。
健康犬与病犬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空气或食物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除幼犬最易感染外,毛皮动物中的狐、水貂对犬瘟热也十分易感。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本病寒冷季节u 月份至翌年4月间)多发,特别多见于犬类比较集聚的单位或地区。
一旦犬群发生本病,除非在绝对隔离条件下,否则其他幼犬很难避免感染。
哺乳仔犬由于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故很少发病。
通常以3月龄至1岁的幼犬最易感。
(2)临床特征体温呈双相热型(即病初体温升高达40℃左右,持续l~2天后降至正常,经2~3天后,体温再次升高);第二次体温升高时(少数病例此时死亡)出现呼吸道症状,病犬咳嗽,喷嚏,流浆液性至脓性鼻汁,鼻镜干燥;眼睑肿胀,化脓性结膜炎,后期常可发生角膜溃疡;下腹部和股内侧皮肤上有米粒大红点、水肿和化脓性丘疹;常发呕吐;初便秘,不久下痢,粪便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气泡。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标签: 暂无标签近年来,由于国内乌鳢高密度大规模养殖,导致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频繁发生,根据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实际工作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供养殖者参考。
乌鳢,俗称黑鱼、生鱼,隶属鲈形目鳢科,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肉食性淡水经济鱼类。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规模集中饲养,人工养殖乌鳢饵料有冰鲜、活鱼和饲料等。
随着苗种和饵料问题的解决,国内乌鳢高密度养殖病害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乌鳢诺卡氏菌病高发。
乌鳢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多个养殖区域发病,已在安徽蚌埠、江西樟树发现该病。
近两年,在浙江杭州及绍兴一带,频现一种养殖乌鳢大规模死亡的暴发性疾病。
患病对象以2龄鱼为主,流行季节在6—8月。
平均发病率35%,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经济损失严重,现已证实乌鳢大规模死亡系鲕鱼诺卡氏菌引起。
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病害危险损失严重。
1诺卡氏菌病病原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因此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多发。
鱼类诺卡氏菌病病原体包括2种诺卡氏菌,即当初分离自淡水鱼类的星状诺卡氏菌和分离自海水鱼类的鰤诺卡氏菌。
淡水乌鳢诺卡氏菌病病原是星状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
该病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水质恶化等环境胁迫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乌鳢经过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种质退化;加上流行季节水温适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诺卡氏菌可通过水体或者饵料侵入机体引起致病。
该菌感染方式是从鱼体损伤部位、消化道或通过鳃进鱼体感染。
在水产动物中,首例报道诺卡氏菌病的是虹彩脂鱼,以后陆续发生在虹鳟、五条鰤、斑鳢、红鲑鱼、太平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中报道,诺卡氏菌曾是日本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太平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2流行特点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乌鳢、海鲈、小黄鱼等品种;流行区域为全国发生,浙江养殖的乌鳢大量发生,广东番禺地区养殖的乌鳢高发;诺卡氏菌生长较慢,造成病情不剧烈,在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
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没有合理用药,导致发病鱼大量死亡;该病潜伏期长,从鱼类感染至发病死亡需要15~20 d,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水温在15~32 ℃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 ℃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较高;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安徽地区为5—9月;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潜伏时间长,发生死亡时,已感染多时;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养殖池,更容易出现该病。
越是投喂饲料多的乌鳢池塘越容易发病,发病后投喂饲料多的鱼越容易死亡;环境变化后尤其在雨后,鱼开始发生暴发式死亡,类似于鱼类急性中毒似的死亡;野外捕捞的鱼种的发病率也比人工繁殖获得的鱼种的发病率高。
3诊断乌鳢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病原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简单判断病因。
常观察到的现象: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肝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 cm,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部分鱼脾、肾也可观察到结节;因体内有结节,有些地区认为是内脏孢子虫;肝胰脏切片中观察到小的“肉芽肿”,结节。
有些乌鳢发病死亡的时候体表完好,体表无出血,但只有以上症状,已经大量死亡。
有些鱼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一是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
病鱼烂身,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
尾鳍有时也有溃烂出血。
二是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
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2类表现型。
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
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
鱼体表出现的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 cm。
三是腹腔有结节。
在发病后期,在腹腔肌肉或黏膜上可见结节。
四是部分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五是该病主要对造血系统(肝、脾、肾等)进行破坏。
从发病器官来看,发病最严重的器官都是与血液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器官,说明该菌很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而到达各靶器官,然后在各组织器官中固着,逐渐繁殖而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4预防与治疗发病高峰期,注意投喂内服药处方预防,7 d左右用“聚维酮碘”等消毒1次。
尽量投喂淡水冰鲜,最好不要投喂冰冻海水鱼,在投喂冰冻海水鱼前要用清水将饵料鱼解冻,并冲洗干净。
发病高峰减少冰鲜的投喂量,选择新鲜、洁净的冰鲜鱼进行饲喂,腐烂的鱼不能投喂;能喂饲料的多喂饲料,控制投喂量,投喂多的池塘容易发病,发病池塘吃料多、体肥的鱼先死。
治疗期间及刚治好病后不要大量换水、大量施肥及捕鱼,以免引起应激反应,造成死亡。
因该病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常用的水产内服药对该病治疗效果不佳。
内服药用40 kg饲料+氟苯尼考1瓶+力克101 1包+止血快1包+维生素C钠1包+内服药增效剂1包拌合,需同时喂5 d以上,每天1次即可;外用消毒用菌消或聚维酮碘均可,按说明的剂量在投喂内服药的第3天外用泼洒消毒。
该处方使用效果特别好,90%的鱼可以治疗。
5小结目前,该病防治存在以下误区:该病引起的肉食性鱼类价值高、病害发生初期死亡量不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发病时间长,累积死亡量大;很多鱼病防治人员不知道诺卡氏菌病,不认识该病,导致用药不当;该病原是G+细菌,很多内服药对其效果一般,养殖户认为该病无法治疗;部分鱼病防治人员把该病当作乌鳢烂身病、内脏孢子虫治疗,耽误病情;该病在国内多地、多养殖品种发生,国内已经报道大黄鱼、乌鳢大量发生该病。
上述处方在实践中使用效果非常好,不仅达到优异的治疗效果,而且预防效果特别好。
鱼类诺卡氏菌病的防治技术标签: 暂无标签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鱼类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虹鳟、牙鲆、大黄鱼、乌鳢、黑鲷、东方鲀等名贵鱼类养殖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也日趋严重,“诺卡氏菌病”就是近几年在我国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
一、病原及症状我国养殖鱼类诺卡氏菌病病原体仅包括2种诺卡氏菌,即主要分离自淡水鱼类的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主要分离白海水鱼类的铆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
感染星状诺卡氏菌的症状可分为躯干结节型和鳃结节型。
其主要症状为在躯干皮下脂肪组织及肌肉发生溃疡,形成外观形状不规则白色隆起的疖疮,剖开疖疮流出白色稍带红色的脓液,内脏器官如心脏、脾脏、肾脏及鳔处也有白色结节或于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大结节,引起鳃循环障碍后鳃丝呈苍白色。
感染鰤诺卡氏菌的病鱼起初体表无明显症状,仅反应迟钝,食欲下降,上浮水面。
随着病情加重,部分鱼体表变黑或出现了白色或淡黄色结节,溃烂出血,尾鳍也有溃烂出血,并逐渐死亡。
在鳃、前肾、肝、脾、鳔等内脏组织中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结节作涂片会发现大量诺卡氏菌。
但也有的内部症状不明显。
乌鳢和虹鳟患该病腹部肿大,内有少量透明至黄色液体,而且在心、卵巢、肌肉都有结节。
二、流行与危害在水产动物中,国外先后有虹彩脂鱼、虹鳟、黄尾、乌鳢、大西洋牡蛎、大口鲈和海鲈等水产养殖动物感染诺卡氏菌。
诺卡氏菌曾是日本鱼类养殖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也是太平洋牡蛎养殖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对我国台湾及大陆水产养殖业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我国该流行病的暴发主要发生在乌鳢、大黄鱼、虹鳟、暗纹东方鲀等名贵养殖鱼类中。
该病流行季节较长,从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发病鱼常为1龄或2龄鱼,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该病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其病情发展缓慢,但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自然发病率可达到15%~30%,严重的达到60%。
人工感染的死亡率可高达90%~100%。
所以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给养殖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越小。
三、防治诺卡氏菌一旦感染鱼体,对鱼体的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的损伤较大,治愈难度相当大,因此,对于该病的控制还是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1.应选择健康的苗种,放养时对损伤、擦伤和已有病症的鱼种一定要选出,尽可能选择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到发病较少的繁育场购种。
2.放养密度要合理,不宜过大。
3.尽量投喂新鲜的天然饵料和优质的配合饲料,定期添加维生素。
高温期投喂不要过饱,一般为摄食量的 60%~70%;若发生疾病,要及时调整饲料,降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比例,加大维生素C的使用量,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增强饵料的诱食性和适口性等。
4.定时巡塘,留意观察鱼群的活力、摄食情况,及时捞出残饵和死鱼,环境突变时须注意预防水质、底质的恶化,可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5.在疾病流行季节应该加强消毒措施,建议使用2~4克/立方米苯扎氯铵即洁尔灭进行养殖水体消毒。
6.在药物防治方面,目前尚无针对诺卡氏菌的特效抗菌药物。
可使用联磺甲氧苄啶即复方新诺明(trimethoprim~sul~phamethoxazole (TMP~SMX)(1∶5))0.04克/千克饲料拌饵治疗,或用利福平、强力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诺卡氏菌病标签: 暂无标签诺卡氏菌病,又称奴卡氏菌,结节病,在广东地区称为“白点病”。
诺卡氏菌病侵染的宿主越来越广,05-06年只在金鲳上分离到,现在对海鲈、篮子鱼、鮸鱼、红鱼、大黄鱼、加州鲈鱼(淡水)、乌鳢(淡水)都可造成不小危害,呈蔓延趋势,由于为慢性死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现在已经能已分离20多不同菌株,经鉴定均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已经对多重药物耐受,令人担忧。
主要症状真皮下形成脓疮,有干酪状坏死,鳃上有棉絮状结节,最明显是脾和肾上有明显肉眼结节(肉芽肿),肝、心包和鳔上偶尔也可见。
基层养殖户渔药店只要有显微镜,都可经简单染色确诊。
三点处理诺卡氏菌病办法:其一是口服药须同时使用抗生兰氏阳性菌的药物与抗生兰氏阴性菌的药物,这与溃疡(胸鳍基部等)同时并发有关,并注意抗药性的问题;其二是不可急视微生素的缺乏(通过口服添加);其三是注意水体下风区表面的白色泡沫(饵料引起的,多为脂肪类物质),外用杀菌药物先使用氧化类杀菌药,后使用非氧化类的杀菌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