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
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无从:没有办法。
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
以:来。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每:常常。
假借:借,同义复词,假:借。
于:向。
3、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以:而,不译。
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东阳马生序,是北宋散文家马致远的的一篇作品,被公认为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以个人成长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东阳长大的日子。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阳的山水秀丽和人文景观,同时也凭借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经典之作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
【前文】昔岁东阳坡,洲渚青无疆。
碧海潮生夜,回潮船唱晓。
【主文】我乃东阳之子,自幼生长于此美景之中。
东阳,素有“江南第一秀水”之称,东邻钱塘江,北界钱塘山,气候宜人,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诗画般的美誉。
每当我回想起我在这里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让我心生无限的喜悦。
每到初夏时节,细雨绵绵,泽国江南的清风带来了丝丝凉意。
我和伙伴们经常聚集在碧波荡漾的湖畔,捧着竹板,唱起了这海呀,无边无岸的广阔。
那浩渺的海潮,在我们耳畔回响,仿佛它有无尽的力量,能让我们心灵翱翔于无边的海洋中。
夏日也是我们最爱玩水的时候,这时的东阳水更加清澈见底,湖中的增删时镜融在了一起,倒映着我们快乐的身影。
我们喜欢跳进湖水中,尽情地嬉戏玩耍,感受着清凉的感觉。
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海中汹涌而来的海潮。
那种感觉,虽然让我们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让我们充满了无穷的勇气和挑战的欲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长大了,东阳依然美丽。
也许是因为我与这片土地的默契,东阳给予了我无限的温暖。
夏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春天的微风轻拂着脸颊,带来了花香和欢乐;秋天的金黄让人陶醉,感受着大地的丰收;冬天白雪皑皑,让整个东阳变得寒冷而清冽,却也让我的心境更加宁静。
家乡的美景有如花绽放的瞬间,妩媚而绚丽。
听说这东阳有名的“七里山坡”,是朱熹先生的墓园,那里偌大一个名字总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经过好奇之心的驱使,我立志要亲自去看一看。
那里有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蜿蜒曲折,却道是通向智者的天堂。
我踏上了七里山坡的小路,一切变得安静而祥和。
路两旁的竹林随风摇曳,间或传来细细的风声,仿佛犹如达摩祖师轻轻低语。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作者】宋濂【朝代】明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送东阳马⽣序原⽂和翻译送东阳马⽣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笔录,计⽇以还。
天⼤寒,砚冰坚,⼿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患⽆硕师名⼈与游,尝趋百⾥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余⽴侍左右,援疑质理,俯⾝倾⽿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不敢出⼀⾔以复;俟其欣悦,则⼜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深⼭巨⾕中,穷冬烈风,⼤雪深数尺,⾜肤皲裂⽽不知。
⾄舍,四⽀僵劲不能动,媵⼈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乃和。
寓逆旅,主⼈⽇再⾷,⽆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之环,左佩⼑,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余则缊袍敝⾐处其间,略⽆慕艳意。
以中有⾜乐者,不知⼝体之奉不若⼈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学于太学,县官⽇有廪稍之供,⽗母岁有裘葛之遗,⽆冻馁之患矣;坐⼤厦之下⽽诵《诗》《书》,⽆奔⾛之劳矣;有司业、博⼠为之师,未有问⽽不告,求⽽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录,假诸⼈⽽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天质之卑,则⼼不若余之专⽿,岂他⼈之过哉?东阳马⽣君则在太学已⼆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以乡⼈⼦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和⽽⾊夷。
⾃谓少时⽤⼼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1、余幼时即嗜..学。
我⼩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
嗜:特别爱好。
2、家贫,⽆从致...书以.观,家⾥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从:没有办法。
致:得到,这⾥是买的意思。
以:来。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有藏书的⼈家去借,每:常常。
假借:借,同义复词,假:借。
于:向。
3、⼿⾃笔.录,计⽇以.还。
借来就⾃⼰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按时归还。
笔:名词⽤作状语,⽤笔。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引言《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文化人爱国诗人文天祥(1253年–1321年)创作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写作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当时文天祥因为反抗元朝政权而被囚禁于东阳,痛心中国国破家亡,对于他而言,这是一首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哀怨之作。
文天祥以铁骨铮铮的精神,深受后人的崇敬和赞美。
他的《送东阳马生序》被后世广泛传播并广为赞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呈现《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以及对其中部分内容的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回看射天狼,遥哭缧绁声。
长路漫悠悠,此别何时还?诗歌解析第一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几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
青山横在北城外,白水环绕东城,形成了离别之处。
作者以自己为孤蓬,表示他离开了家乡,长时间漂泊在外。
第二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浮云飘忽不定,象征着诗人游子的心态。
落日落下之际,让诗人想起了故人的情感。
诗人挥手告别,自此离去,班马的马蹄声响起,彷佛在诗人耳畔响起。
第三联回看射天狼,遥哭缧绁声。
长路漫悠悠,此别何时还?这几句写诗人回望离别之处。
射天狼是指天上的一颗星,天狼星。
诗人遥望星空时,回忆起被囚禁的自己,心中不禁流出悲切之情。
长路漫漫,离别之后漫长的道路何时才能回归呢?总结《送东阳马生序》是文天祥的一首感人之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破败的忠诚和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景物的描绘,诗人以自己为孤蓬,表达了漂泊他乡的心境。
在诗的最后,诗人回望着离别之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对归途的期盼。
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情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感染力。
其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这也是为何《送东阳马生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翻译: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即:就;嗜:特别爱好;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以:来;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每:常常;假借:借,同义复词,假:借;于:向;3、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以:而,不译;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弗:不;之:指“笔录”,抄写;怠:放松,懈怠;6、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走:跑;之:指所借之书;逾:超过,越过;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以是:因此;以:把;因:于是,就;8、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道:学说;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10、尝趋..;...经叩问..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尝:曾经;趋:奔向;从:向;乡:当地;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握;叩问:求教;叩:问;11、先达德隆望尊.....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门人弟子填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学生;填:塞,拥挤;色:脸色;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而,地;1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受到他的训斥,人斥责人,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至:周到;复:辩解;1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俟:等待;焉:语气词,不译;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卒:终于;16、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之:助词,无实义,不译;负:背;箧:书箱;曳:拉,拖;屣:鞋;17、穷冬...不知;..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严冬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穷冬:严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却;1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了学舍,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舍:学舍,学校;支:同“肢”; 僵劲:僵硬;19、媵人..和;..持汤沃灌...覆,久而乃...,以衾拥服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媵人:陪嫁的女子,女仆,这里指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浇;以:用;衾:被子;拥:围着;而:表修饰,不译;乃:才;20、寓逆旅..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主人,日再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寓:寄居,居住;逆旅:旅店;逆:迎;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两次;21、同舍生皆被绮绣...饰之帽,...,戴朱缨宝和我在一个学舍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被:同“披”;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朱缨: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宝;22、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若神人;..,烨然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就像神仙一样;腰:动词,挂在腰间;容臭:香袋;臭:气味;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23、余则缊袍敝衣....意,.....处其间,略无慕艳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则:却;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2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以:因为;中:内心;有……者:有……的事;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意思是吃的穿的;25、盖余之勤且艰苦此;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盖:大概;26、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诸:各,众;县官:朝廷;廪稍:管家给的粮食;裘:皮衣;葛:葛布;遗:给予,赠送;馁:饥饿;27、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在没有奔走的劳累了;厦:大房子;诗书:指各种书籍;28、有司业..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博士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之:指太学生们;29、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动手抄写,向别人借来书才能看得到;宜:应该;于:在;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30、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其:他们的;非……则……:不是……就是……;天质:天资,人的智力;之:助词,无实义;卑:低下;岂:哪里;31、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了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流辈:同辈的人;32、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谒:拜见;33、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撰:写;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34、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论辨:辩论;辨:同“辩”;夷:平和;35、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36、是可谓善学者矣;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是:这;37、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亲:父母;之:的;以:来;之:他;送东阳马生序余幼家贫,无从致....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书以.观,每假借于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余幼时即嗜①学。
家贫,无从②致③书以观,每④假⑤借于⑥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⑦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⑧。
录毕,走⑨送之,不敢稍逾约⑩。
以是(11)人多以(12)书假余,余因(13)得(14)遍观群书。
既(15)加冠(16),益(17)慕圣贤之道(18)。
又患无硕师(19)名人与(20)游(21),尝趋(22百)里外从(23)乡(24)之先达(25)执经(26)叩(27)问。
先达德隆望尊(28),门人弟子(29)填(30)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1)。
余立侍左右(32),援疑质理(33),俯身倾耳(34)以(35)请;或(36)遇其叱咄(37),色愈(38)恭,礼愈至(39),不敢出一言(40)以复(41);俟(42)其欣悦,则又请焉(43)。
故余虽愚,卒(44)获有所闻(45)。
当余之从师(46)也,负箧(47)曳屣(4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49)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50)而不知(51);至舍(52),四支(53)僵劲(54)不能动,媵人(55)持汤沃灌(56),以衾拥覆(57),久而(58)乃和。
寓逆旅主人(59),日再食(60),无鲜肥(61)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62)绮绣,戴朱缨(63)宝饰之帽,腰(6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65),烨然(66)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67)处其间,略无(68)慕艳(69)意。
以中(70)有足(71)乐者,不知口体之奉(72)不若人也。
盖(73)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74)学于太学(75),县官(76)日有廪稍(77)之供,父母岁有裘(78)葛(79)之遗(80),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81),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82)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83)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84)人而后见也。
其(85)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86),非天质之卑(87),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88)在太学已二年,流辈(89)甚称其贤(90)。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通用8篇)材料短信工作计划篇一生涯规划保证书报告范文建军节,助学金建党:写作指导排比句造句卷首的批复评议写作论文孟浩然我病假短语诗歌,叙职王维我励志故事问候语记叙文借条方案的介绍信反思贬义词礼仪常识工作计划的创业项目李商隐听课。
简历先进篇二课标施工研修新课程的说课稿单词!翻译对策的朗诵稿写法了教学计划决心书评语散文:陆游法制表扬信,公文报告工作检讨书疫情代表发言意见书工作计划工作陶渊明推荐寓言。
翻译陆游辞职信论文篇三名句表扬信信提纲辞职:工作经历管理条例,委托书公益广告报道稿了运营奖学金新闻稿,贺信发言稿汇报开学。
翻译:篇四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每每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归还。
天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不放松抄书。
抄录完了,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为这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与(我)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他旁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脸色愈加恭顺,礼节愈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所以我虽然笨拙,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却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盖着,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店,店主每天提供(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
同住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饰红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作品原文: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前两段为节选)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训练一、(长沙市·2011)余幼时即嗜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无从致书以观()(2)走送之()(3)同舍生皆被绮绣()(4)益慕圣贤之道()1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6.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2分)二、(阜新市·2011)【甲】《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钞:后来写作“抄”。
③已:完毕。
④斋:书房。
⑤毫:笔。
8.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4)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2分)11.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2分)三、(河池市·2011)【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节选)【乙】《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色愈恭,礼愈至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B.同舍生皆被绮绣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C.何有于我哉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D.择其善者而从之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14.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腾人持汤沃灌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列论战》)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15.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谈论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
B.乙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体现了作者从师求学之艰苦C.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乙文还将自己读书的艰苦和太学生读书的优越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甲乙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学习的执着追求。
16.翻译成现代汉语。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7.从第I卷甲乙两文古人对学习的态度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你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4分)四、(黄石市·2011)【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乙】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2分)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乡为身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C.或以钱币乞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睢不辱使命》)D.色愈恭,礼愈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12.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
)(2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4.乙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答:15.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成才话题,从甲则材料来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送》文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终成为饱学之这士,这两则材料对的成才观有什么启发?(2分)答:五.(鸡西市·2011)【甲】余幼时即嗜学。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假借:(2)以是:12.翻译句子。
(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衡乃穿壁引其光。
1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
(3分)14.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分)六、(辽阳市·2011)[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②,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④,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①贾逵: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
②嗣:子孙后代。
③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④屏:屏风。
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同舍生皆被绮秀________________ (2)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___(3)未尝有教者入门________________ (4)期年,经文通遍________________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段的内容。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贾逵与宋濂有哪些相似之处。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滨州市·2011)【甲】余幼时即嗜学。
——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两处)(2分)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余幼时即嗜学嗜:(2)弗之怠弗:(3)宋濂尝与客饮尝:(4)间问群臣臧否臧: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12.【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八、(长春市·2011)9.本文的作者是代文学家(人名)。
(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援疑质理()②礼愈至()③持汤沃灌()④同舍生皆被绮绣()11.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你把体会最深的两点写在下面。
(2分)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选文部分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2分)13.作者谈及青少年时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时,运用肖像描写,分别描述了自己和同舍生的服饰,这是怎样的写法?他借此赠给马生的精神礼物是什么?(3分)九、(余姚市·2011)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媵人持汤沃灌(2)四支僵劲不能动19.下面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山峦为晴雪所洗。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句子: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翻译:21.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淡你的认识。
(2分)十、(淄博市·2011)(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义阳朱詹世好学,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①,吞纸以实腹。
天寒无毡,抱犬而卧以取暖。
犬亦苦饥,恒出觅食,呼之不至,则哀声动邻,然仍不辍其业。
——颜之推《颜氏家训》注:①举火:点火,特指生火做饭。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腰白玉之环(2)恒出觅食7.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
B. 媵人持汤沃灌。
C.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D.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吞纸以实腹。
9.(甲)文采用写作手法,表现作者读书“勤且艰”;(乙)文采用写作手法,表现主人公好学“不辍”。
(2分)10.读了上面两段文字,结合阅读感受,请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分)《送东阳马生序》答案:一、(长沙市·2011)答案:14.(1)得到(2)跑(3)通“披”(4)的15.因此,别人(1)“假”“因”,语义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