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丹阳钢铁厂工业遗址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毋庸讳言,我国文创园整体发展目前还比较粗放,盈利模式也较为低端,不仅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
一些开发商借用文化创意的概念,实质做的却不是“文化产业集聚”,只是“地产集聚”。
他山之“园”,可以攻玉看,下面我们就来看下这几个成功的园区案例。
一、德国杜伊斯堡工业遗址文化公园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建立,目的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工业,而不是拒绝。
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19世纪中期之前为农业用地。
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
正式对外开放。
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获得了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大幅度改动,并加以适量补充,使改造后的公园所拥有的新结构和原有历史层面清晰明了。
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区域。
首先,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护,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第三,水的循环利用采用了科学的雨洪处理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和美化景观的双重效果。
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节省了投资。
经过4年多的努力,这个昔日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为一个占地230公顷的综合休闲娱乐公园,与之相关的许多分支项目在随后的几年中也都逐步完成。
二、安特卫普老码头安特卫普老码头时尚区,是利用废旧港口码头和古老仓库改造的文化旅游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特色的影院、漂亮的餐厅、纪念品商店,风格迥异的咖啡厅、酒馆和游船,博物馆星罗棋布。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比较研究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5)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概况 (6)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概述 (7)2.1.1 国外工业遗产定义与意义 (8)2.1.2 典型国家的工业遗产保护经验 (10)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概述 (11)2.2.1 国内工业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 (12)2.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和特点 (13)3.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和策略 (15)3.1 由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 (16)3.2 社区参与的保护策略 (17)3.3 公私合作模式的应用 (18)3.4 法律和政策支持下的保护 (20)4.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和策略 (21)4.1 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保护模式 (22)4.2 采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济模式 (24)4.3 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遗产保护的策略 (25)4.4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26)5.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比较 (28)5.1 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对比 (29)5.2 政策支持与法律框架的比较 (30)5.3 技术和资金支持方面的差异 (31)5.4 保护实践中的挑战与策略的适用性 (33)6. 工业遗产保护的展望 (34)6.1 未来保护趋势和挑战 (35)6.2 创新性保护方法和技术的开发 (37)6.3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8)1. 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工业遗产在国内外保护观念、实际措施和政策层面的异同,通过历史背景、国际保护标准如《下塔吉尔公约》与国内法律框架的对比,进一步分析影响工业遗产保护深入程度的社会经济因素。
文章将阐述工业遗产保护概念的全球分布,其次梳理各国如何针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识别、分级分类以及保护等级制定相应策略。
围绕着遗产保护修复技术、公众参与、教育培训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本文档还关注于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定环境对工业遗产保护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图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指导如何更有效地全球化背景下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讨康嘉杨彩云胡琴2012-11-9 9:19:17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5期摘要: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的融合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文章分析了两者融合的主要模式,即创意LOFT模式、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基地)模式、工业旅游模式、动漫城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模式,分析了两者“自发内生型——政策导向型——复合型”逐渐转变的过程,旨在探讨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新特征。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引擎,为诸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发展机会,也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提供了契机。
工业遗产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遗存。
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创造性地联系在一起,为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两者的结合既是老工业与新产业结合,又是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既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也是重工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型。
一、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国内外政府、企业、学者、非营利性组织等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选择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为其提供了契机。
根据工业遗产的性质、价值和保存情况,利用其建筑风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也出现多元化趋势。
1.创意LOFT模式。
创意LOFT模式是20世纪40~50年代发端于美国纽约的苏荷区(SOHO),由艺术家们自发形成的一种形式。
苏荷区原本是随着纽约步入工业化时代而兴起的一个工业区,二战后制造业衰败,纽约的艺术家们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俗称“统楼房”,LOFT),一时间LOFT成为居住、举办画展、进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新型时尚综合体。
起初,LOFT创意园很少有政府和商业的痕迹,后来随着政府介入、市场规律的作用,发展为具备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创意集聚区或创意园,使得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江苏丹阳崛起五大产业群作者:巫宇声胡云涛何彤萍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24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丹阳市立足区位优势,以推进产业集群为核心,通过集聚发展和协同发展,大力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了眼镜、五金工具、汽摩零部件、木业、印刷包装五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这五大特色产业均已纳入江苏省100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
一、丹阳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丹阳市眼镜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形成生产企业642家,从业人员3.1万余人,产业年销售收入33亿元,出口创汇5800万美元,年产眼镜架1亿付,镜片1.5亿付,各类高、中、低档光学镜、树脂镜、隐形眼镜等系列化配套产品的产业集群。
此外,还建有年营业额达10亿元的全国最大的眼镜批发市场丹阳华阳眼镜市场、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并组建了丹阳市眼镜商会。
目前该产业已成为丹阳市“形象产业”。
五金工具产业是丹阳新兴而具有活力的产业,现已形成生产企业203家,年销售额45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的产业规模。
其产品主要有高速工具钢、钻头、电动工具、金刚石锯片、餐具、锁、码钉枪、刀具等,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50个国家和地区。
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是丹阳市传统产业,目前已拥有企业1013家,从业人员3.2万人,年销售额48亿元,自营出口3278万美元,是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部件生产基地之一。
同时,拥有省级汽车灯具检测中心,组建了丹阳市汽车零部件商会。
木业产业是丹阳市近年新崛起的产业,目前已形成从造林、板材、地板、装饰板材、板材专用胶、家具等产业链。
现有生产企业28家,年销售额35亿元。
印刷包装产业是丹阳市又一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现有业内企业235家,年销售额36.5亿元,产品涵盖烟酒药品包装、IC卡、磁卡印刷、铝箔复合纸等多种类型。
二、加快丹阳市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虽然丹阳市五大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小企业多,规模企业少;技术创新能力弱,高档产品、名牌产品少;国内外客商投资的项目数量多,但真正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大公司、名公司投资的项目少;无序竞争时有发生,产业集群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等诸多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4-0066-05 收稿日期 2023-08-24摘 要 城市更新进程中,我国城市工业遗产逐步重获新生。
社区参与下的工业遗产是可持续发展和活化利用的重要内容。
该文以重庆市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厂的改造为范例,以社区活力为导向,从社区商业活力和社区文化活力两个方面挖掘社区活力与遗产的关联性,从而延伸出社群介入下“物质空间需求”“社群互动交往”“场所精神构建”三大空间体系架构,提出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策略,同时为实现重庆现存工业遗产由单社区参与试点到多片区扩展利用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 工业遗产 社区活力 空间体系 改造利用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China's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gradually regained. Industrial heritage wi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Choos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24th Arsenal of Chongqing as the example, we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unity vitality and heritage from two aspects of community commercial vitality and community cultural vitality, so as to extend three spatial system architectures of "material space dem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place spirit construction" under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hen we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as well as provide an idea for realizing the exis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ongqing from single-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ilot to multi-area expansion and utilization.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Community vitality, Spatial systems, Retrofit utilization社区活力导向下的城市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二十四兵工厂为例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munity Vitality: A Case of the 24th Arsenal in Chongqing刘 婷 | Liu Ting 李海霞 | Li Haixia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在历史中被大量地保存下来。
动力、魅力、活力、潜力城市新城新区建设自2000年前后,逐渐成为我国推动城镇化的主要方式。
合肥被纳入“长三角”国家级城市群作为副中心城市,也是未来区域性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的中心。
藉此,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合肥东部新城中心规划面积34.1平方公里,以瑶海区为核心区,以东二环、裕溪路、绕城高速、南淝河路等主要道路所围合形成的区域为整体规划范围。
东部新中心规划是合肥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后的重点项目,属于在城区现状及已有规划框架下的城市复兴。
城市更新市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落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在设计过程中对基地内现有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利用在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的方法对项目进行整体考虑。
通过详细评估各项限制条件,结合土地规划、产业导入、生态修复、工业遗址改造等一系列课题,吸引人流,导入产业,混合开发,使复兴后的东部新中心兼具动力、魅力、活力及潜力,成为智慧创新、文旅互兴、产城融合、生态友好的东部CBD。
1、优化整合,形成“一环二走廊三中心”的整体结构针对基地已有条件,在整体规划上主要采取“优化”与“整合”两大策略。
“优化”即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筛选和针对性提升,称之为“种子”计划——识别优质种子,使其发展壮大。
由此,一方面充分尊重和利用了现有资源,传承文脉;一方面提升现状品质,使旧资源与新规划相协调。
“整合”即整合现状条件与规划概念,形成整体规划结构:“一环二走廊三中心”。
1.1“一环”:创建东部绿环横贯基地的南淝河与北侧的二十埠河是基地中最重要的两条生态廊道。
其次还有基地南侧的关镇河、东侧的大片开放绿地和北侧的规划公园等。
生态资源零碎不成体系。
规划梳理出现状绿地、河道及规划绿地,通过修复现有生态廊道,增加新的绿廊、水系、公园节点,形成一个贯穿基地的大绿环。
绿环整合了基地内的生态资源,连接南淝河、二十埠河、关镇河及现有零碎绿地,生态功能得以大幅强化,在雨水蓄存、水体净化、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XXXX工业遗产保护地块城市更新设计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2014年 3月 10日工业遗址城市更新改造文献综述一、研究目的见证了城市工业历史的重要变革的工业遗址的更新改造设计是我国当今城市建设中亟需改革和创新的课题,探索如何适合工业遗址空间再利用的城市设计策略是关键所在。
本案选择的是合肥马合钢铁厂为研究对象,规划设计重点在于研究中心城区的工业遗址的再利用和再开发的城市设计策略,通过对钢铁厂工业遗址现状的实地调查和有序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成功案例对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与评价,选择最满意的改造方案加以实施,为钢铁厂工业遗址改造项目设计行之有效的改造方案。
规划重点注意从以下几个层次出发:(1)梳理原有空间肌理,通过“拆”、“改”、“留”、“复”进行建筑整合。
(2)根据城市及遗址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对地块进行合理定位。
(3)本地块不同于一般的工业遗址,地块内部兼具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和工业遗产,情况特殊。
(4)依据国内外工业遗址改造模式,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改造。
二、查询文献要点通过文献的查询要对本次地块的城市更新设计覆盖以下几个范围以及关键词:(1)后工业时代工业遗址更新的特点(2)工业要素评价体系的建构,对于工业遗存要素的实施要求(3)工业遗址保护更新模式以及分别适应的实际情况(4)工业厂房建筑空间尺度结构等特征以及工业遗址构筑物的建筑改造(5)工业遗存文化建筑与历史文化建筑的协调与共生(5)生态恢复、棕地改造等设计要点三、国内外案例研究借鉴工业用地功能的转换通常与旅游开发、新兴产业的引入的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
从整体区域的层面上来看,工业用地性质的转换属于区域整治计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
(一)工业遗址公园后工业景观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在工业遗址上若保留原有的建筑而开发成以工业为背景的城市公园是环保且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开发丹阳钢铁厂工业遗址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后工业化时代,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进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以机器为基础的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所取代。
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率先经历了这一过程,传统工业趋于衰退,大批工业企业或停产倒闭,或转产发展,或者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欠发达城市,乃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导致城市出现大量被废弃的工业用地和为数众多的失业人员,成为城市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成为全球共识。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诸多问题。
对老工业企业的更新改造成了城市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伯明翰、法国巴黎东南区、加拿大温哥华格兰威尔工业岛,都是老工业区改造的成功案例。
而国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这一进程,起步较晚,至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开始对老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国成功的案例有798,河,1933老场房。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丹阳国企也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苏南工业发达地区的丹阳,也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
从1990年代中后期起,老国有企业的体制性弊端日益显现,致使丹阳国企大面积陷入困境,一大批知名产品销声匿迹,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急剧下滑,另一方面,由于丹阳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原在东北郊区的国企已成为中心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导致污染严重,特别是大量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流经丹阳的重要水系京杭大运河,水质不断恶化。
丹阳三大国企丹棉、丹化和丹钢周边城市建设也严重滞后,市容市貌、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都与其他城区形成强烈反差。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广泛调研和慎重考量,市委市政府对丹阳国企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应运而生。
其基本设想是:对三大国企实施异地搬迁改造,搬迁后原有的土地“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从而将老工业企业改造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为新型城市功能区域和产业集群谋取空间,为新的城市发展区域谋取空间,同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而丹阳钢铁厂区块位于丹阳火车站周边,与丹阳眼镜产业区重叠,作为丹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项目,将丹阳钢铁厂打造成眼镜产业区文化创意产业区,推动眼镜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丹阳眼镜乃至整个丹阳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动力。
省政府曾提出,将从6个方面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走在全国前列。
目标为: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其中新兴文化业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达60%。
推动文化产业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14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示区建设,统筹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商业模式,作为文化地产的重要类型,正被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深刻地影响着。
在此基础上,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运河五号等项目被省列为重点培育骨干园区和企业。
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下,在传统工业遗址与文化产业园区的共融发展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机遇,现将有关丹阳钢铁厂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相关设想报告如下。
一、新环境下,传统工业遗迹与现代文化发展创新结合丹阳现代工业起源于民国初起,解放前以纺织丝绸工业为主。
1959年初,原丹棉所属冶炼钢铁设备及人员等一并划出,开办丹阳钢铁厂。
2013年,举步为坚的丹阳钢铁厂正式关停。
这期间,丹阳钢铁厂前后经历停产、改址、扩建,至2013年关停前,钢铁厂及相关配套地块占地达300多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关停后的钢铁厂地块的未来走向在政府规划中几经变化,最近一期的规划为眼镜商贸配套服务区。
作为丹阳名片的丹阳眼镜产业,一直以来是吸引外部目光的重点,周边地区很多游客在周末来丹阳配眼镜,奈何丹阳没有旅游项目,一年近百万人次的客流只局限于眼镜市场,而眼镜市场的接待能力屡屡在周末及节假日突破极限。
在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应该审时度势,转变发展方式,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发展眼镜市场周边配套,在丹阳钢铁厂旧址上,建设丹阳工业遗址公园,以工业遗址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的一个现代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二、新思路下,时代记忆元素与现代文化调性共生营造(一)保留工业记忆元素,共享城市文化核丹阳工业遗址文化产业创业园以丹阳工业遗址公园为核心,拟规划在钢铁厂工业旧址,该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地方小铁钢的典型,丹阳钢铁厂是丹阳近代工业的的缩影,是改革开放前丹阳人铭刻在心的历史记忆,是丹阳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的标志。
丹阳工业遗址公园的景观特色源自于对工业遗迹的原始保护,完整的保存原丹阳钢铁厂的基本建筑风格、厂区构筑、朴素的部装修以及大量的工业设备设施等遗迹原貌。
园区,红砖厂房和具有工业符号感的建筑物、构筑物保留着五十年代苏联建筑风貌,随处可见的毛泽东语录和各种标语口号是六十年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数十米高的烟囱和炼铁高炉将成为了公园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区的地标。
(二)再造园区文化调性,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为完整保留工业建筑的特色,同时把各种构造复杂的厂房改造为商业用建筑,项目需聘请了国知名建筑师来规划设计,汇集多名优秀的建筑师对园区部分单体建筑进行风格不同的专项设计。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建议“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对原厂区充满情感记忆的苏式红砖厂房、具有工业符号的烟囱、高炉、管廊等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性改造,营造工业遗址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文化艺术氛围。
比如大跨度大层高的大车间,改造为影院与剧场;多夹层、多管道的厂房,化身为艺术展示殿堂;烟囱、传送带、高炉等巨大构筑物围合而成的独特区域,建成音乐酒吧区;老的办公楼则被改造为文化创意设计室和酒店,包括眼镜创意设计和眼镜包装设计,以及眼镜周边营销等。
这些改造都是对建筑文化涵的保留与延伸,也是旧工业建筑对当代文化的渗入和延展。
三、新常态下,工业遗址保护与现代经济产业、文化产业共融发展(一)“文化+展览”,做强文化容建设园区在充分融合丹阳文学艺术形式的创作、展览、演艺等业态基础上,通过做强文化容植入和建设,打造具有传统、民族、娱乐、科技等不同形式格调的剧场及演出聚合体,配合多场次的全国乃至全球眼镜主题展览会、丹阳地方商业主题的各种展销会等,以充分实现园区本身的文化涵展现与商业运营价值。
目前丹阳缺乏大型展览展销所用的场地,每年各经济产业的展览展销均挤身于森林家居广场等综合商业场所,无大型的停车设置和餐饮配套,政府职能部门的便民服务活动只能设置在市民广场这类的城市小空间,大型的演艺类活动也只有奥体中心蓝球馆一处可选,市区文化惠民活动所场地局限,无法开展大型活动,类似于画展、摄影展、艺术展、广场舞汇演等没有常设场所。
而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遗址公园为核心,建设或改造丹阳大舞台、丹阳演艺中心、丹阳户外展览中心、丹阳艺术中心等多个功能完善的展览演出场馆场地,持续性地开展文化演出、经济展览等活动,为园区文化容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了园区展览演出活动的影响和效益。
促进形成园区展览演出活动的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国精品及品牌知名度的展览演出活动,如功能性的音乐节、丹剧大剧场、全球眼镜设计大展、丹阳眼镜博览会、丹阳地板产地展销节等。
(二)“文化+商业”,促进现代文化落地丹阳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招商文化创意、展览演艺和商业配套等相关企业入驻,涵盖展览、演艺、办公、培训、剧院、酒店、零售、餐饮、银行、娱乐等十余种业态。
园区规划多条产业功能带:一是在园区南街及外围区域形成的以地方特色餐饮为主的餐饮配套功能带;二是以园区北侧原丹阳钢铁厂遗址公园为核心的演艺中心、丹阳大舞台等为中心区域形成的创意制作、教育培训、演艺娱乐功能带;三是以展览中心、艺术中心为重点形成的展览产业融合功能带;四是以整个西区运河边形成的特色酒吧、微电影拍摄、艺术创意、摄影创作为主的艺术工作室及创意、体验、休闲产业带等。
丹阳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做好业态规划,实施品牌战略,发挥文化创意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带动力,进一步优化园区招商服务,实现园区的可持续运营发展。
主要措施为:一是政府投入与引资投入相结合,实现产业培育和产业聚集。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精神,园区将利用丹阳地域文化领域和产业经济领域的优势资源引入相关企业,探索“文化+”时代下、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大潮中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路径。
二是完善整体配套设施,优化园区服务品质。
园区将重点引入在国、国际上有品牌、品质高、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利用其品牌影响力来提高园区吸客力,并通过提升园区整体的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示作用。
(三)“文化+旅游”,培育现代文化氛围丹阳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结合丹阳眼镜城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规划专门衔接眼镜市场旅游功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了软硬件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同时,为了做大做眼镜市场的旅游服务,依托丹阳文化资源的优势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推广,利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多维度宣传,搭建了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吸引游客参与互动。
为满足旅游团队的需要,应协调旅游职能部门与周边城市旅行社进行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建立了良性的合作机制,大力引入丹阳配镜旅游团队入丹,并以园区为配镜等待或集散中心,开发旅行团餐、文化体验等配套项目。
结合园区工业记忆特点,融合文化创意、精品展演等多个文化产业特色,完善园区旅游各要素,将园区打造成为兼具工业遗址保护与文创产业发展的新型园区。
具体如下设想:一是紧密结合“文化+”、“互联网+”思维,继续推进文化、旅游、创意、特色经济多产业融合,在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功能。
二是打造以区间旅游、文创旅游、工业记忆游为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是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向游客提供有工业设计感、复古怀旧风格的实用创意物品。
四是拟引入国际连锁品牌酒店、常年驻场演出剧目、旅游购物中心,逐步实现入园游客来源从本地向周边地区转变。
以园区为试点打造丹阳经济创新发展新的增长点创新元素的注入和创新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了工业遗产的文化附加值,促进了工业遗产资源的品位化整合和运行方式的体验式革新。
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不能简单结合为融合发展、最终和谐共赢,更深层次的思路为创新所带来的更广阔、更深远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