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2年安徽中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②然后知,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③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④,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⑥,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⑦,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2)默写杜牧的《赤壁》。
1.(10分)(1)①思而不学则殆②生于忧患③心远地自偏④造化钟神秀⑤别是一般(一番)滋味在心头⑥醉翁之意不在酒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落红不是无情物(6分。
选填的6句,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分。
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n,或如猛qfn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
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憨态可jū( ) 猛qín( )展翅婀.( )娜多姿(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
“楚楚动人”中,“楚楚”的意思是。
尽柔美秀美(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等修辞方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
2012 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本试卷分为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 I 卷为选择题,共 4 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 4 l9 小题,满分为 l00 分。
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0分)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 回。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
答案不能写在试卷 上。
3. 第 I 卷共 13 小题,每小题均有 4 个选项,其中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 选不给分。
一、( 12 分)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踪迹 护生符 击扬文字 C. 朗颂 规画图 不经之谈2.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对联,是一种绘声绘色的文学样式,它要求形式上双管齐下,内容上别有用心, 好的对联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已凝聚了作者的智慧。
A. 绘声绘色B.双管齐下C.别有用心D. 信手拈来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A.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措施不到位,一些古代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B. 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
C. 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人为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
D. 既有数量的提高,又有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所在。
4. 下列句子中,不能用来替换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 分)巴金写了二十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
A. 一般认为其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B 一般把《家》和《寒夜》视为其代表作。
C .《家》和《寒夜》一般未必不是其代表作。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Ⅰ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和细则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A(3分)2.C(3分)3.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4分)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每超过两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评分细则:第一得分点的关键词为“生长环境”,答成“爱护树木”亦可。
第二个得分点的关键词为“善待自然”。
4.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超过是非的底线。
(5分)评分建议:视概括漫画内容是否准确全面、语意是否连贯,酌情扣分。
评分细则:答出“家长满足孩子要求”得2分,答出“不能超过是非的底线”得3分。
答出“听从孩子的话”“溺爱孩子”亦可得2分,答出“明辨是非”得3分。
漫画提醒的对象为家长。
二、文言文阅读(19分)5.B(3分)6.D(3分)7.C(3分)8.⑴(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3分)评分建议: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礼”“委”翻译正确各得1分。
⑵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分)评分建议:大意对、语句通顺得1分;每小句翻译正确各得1分。
⑶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秒可以了。
(4分)评分建议:大意对、语句通顺得2分;“逮”、“师”翻译正确各得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⑴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分)评分建议:只答“怅恨之情”得1分。
评分细则:怅恨之情可以理解为惆怅、哀怨、愁怨之情。
思念的对象一定是心上人,回答为对故国、故乡、亲人等的思念不给分。
⑵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4分)评分建议:分析准确得2分,形象概括得当得2分。
评分细则:在分析时,直接解释诗句的给2分。
如果诗句解读不完整,只写了山月或水、花的,只得1分。
人物形象定位为孤独、寂寞、愁苦、哀伤等均可得2分。
⑶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是非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修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 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 B .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C.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 D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寂寥(li do)雾霾(m d )瞋(ch eng)目潜(qi岔)移默化B. 氛(f e n)围吝啬(s e)熹(x i)微束(sh之高阁C. 发酵(ji 8)徘徊(hu d )滂(pmg)沱叱咤(ch a)风云。
.模(m6)板怯(qi e)懦签(qi m)署断壁颓垣(yu di)4、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 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 .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熌灼shu b曲折q? 山坳a o 石磴ch缶gB. 熌灼shu b曲折q 口山坳y du 石磴d e ngC. 熌灼zhu 6曲折q?山坳y cu 石磴ch缶gD. 熌灼zhu 6曲折q 口山坳a 石磴d e ng4 .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 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 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安徽省蚌埠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问: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所有主观题请写在管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和笞题卷。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①散文是个大题目,仔细琢磨琢磨.又发觉光是这“散文”二字就有点说道,而且似乎还可以分而说之。
先说其“散”。
②为什么叫“散文”?先哲就有“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
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
在我看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
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
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下裸露真实的胴体。
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③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
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
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构;无,则忸怩作态终是废话。
只是这“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莽、个性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眼光、胸襟与品操等等。
简言之。
散文是一个人的空面展示。
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
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
所以,从这个惠义上讲,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
因为。
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激情,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凡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物事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澹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一副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清]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
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
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
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屈不可伸,遂发愤以卒。
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
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
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
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
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
其船遇风辄坏。
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
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
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
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
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
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
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
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
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
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
必加详报,则已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
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
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
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
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
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
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2012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精校版(word版)2012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
全卷共七大题,l9小题,满分为l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
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第I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给分。
一、(12分)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踪迹护生符击扬文字B.提纲委婉语心得体会C. 朗颂规画图不经之谈D. 理采椭园形书生意气2.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对联,是一种绘声绘色的文学样式,它要求形式上双管齐下,内容上别有用心,好的对联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已凝聚了作者的智慧。
A. 绘声绘色B.双管齐下C.别有用心D.信手拈来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措施不到位,一些古代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B.博士村官的农技课对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村民。
C.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人为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
D.既有数量的提高,又有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所在。
4. 下列句子中,不能用来替换画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巴金写了二十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
A.一般认为其代表作是《家》和《寒夜》。
B一般把《家》和《寒夜》视为其代表作。
C.《家》和《寒夜》一般未必不是其代表作。
D《家》和《寒夜》一般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昧,想在“没有骨气的" 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许》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十“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讽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呼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节选自《咬文嚼字》)5. 对文中“咬文嚼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咬文嚼字的依据:研究炼字的道理。
B. 咬文嚼字的态度:字字推敲的谨严,C. 咬文嚼字的做法:斟酌文字的分量。
D. 咬文嚼字的目的:调整思想和情感。
6. 对文中郭沫若炼字事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介绍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句式的见解和做法。
B. 肯定郭洙若关于“你是”“你这”句式的研究结论。
C. 分析指出炼字不可简单类推,而要结合具体语境。
D. 通过这个炼字事例,引出对咬文嚼字道理的研究。
7. 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
B. 接着,引文学作品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两种说法表达效果不同。
C. 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
D. 最后,点明炼字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
三、(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被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
相如从。
靡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合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三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岳。
”泰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奏不敢动。
(节选自《靡颇蔺相如列传》)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廉颇蔺相如计.曰计:商量。
B. 示.赵弱且怯也示:显示。
C. 赵王鼓.瑟鼓:击鼓。
D. 秦王竟.酒竞:完毕。
9. 对下列甸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③会于.西河外渑池②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④终不能加胜于.赵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 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A. 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退却了。
B. 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倒下了。
C. 相如瞪着眼睛向自己的手下呼救,他们早都吓跑了。
D. 相如瞪着眼睛向自己的手下呼救,他们吓得趴下了。
11. 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 交代了渑池会前的相关背景、赵国君臣的应对措施。
B. 叙述了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君臣争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C. 描写了秦王一心结好赵王结果反而受制、受辱的窘态。
D. 刻画了蔺相如英勇果敢、不畏强暴、忠心事主的形象。
四、(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2. 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一句写了送别时的环境。
B. 第二句写了临别时的心情。
C. 第三句写了离别分手的原因。
D. 第四甸写了贬谪之地的景物。
1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以“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 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C. 表达了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心情。
D. 写眼前景,道离别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 文第Ⅱ卷(综合题 共6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请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并在本页右上角“座位序号”栏中填写座位号的最后两位数字。
2. 第Ⅱ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将答案写在密封线内。
五、(5分)14.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意选填五句) (5分)(1)风萧萧兮易水寒,__! (《荆轲刺秦王》)(2)暖瑷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5) ,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琵琶行》)(6)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8)雁过也,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六、(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史铁生的微笑苗向东①史铁生去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更清晰。
我在书刊和网络上查找史铁生的照片,发现他的表情都是微笑的。
②史铁生先生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每周要靠三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每次透析完后,他全身乏力,而且特别累。
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每次都有一种在鬼门关转一圈的感觉,这些都是对他精神的折磨和肉体的摧残。
上苍似乎把所有的病痛都让他扛。
如果把我们搁在他的位置上,长年累月坐在他的轮椅上,我们是否能够顽强地思考、坚定地写作?是否还笑得出来?③他留给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的笑容。
我第一次见着他的微笑,是在一次电视采访的镜头上。
他微黑的脸上不时闪过近乎顽皮的表情,脸上绽放的微笑纯净如云,明亮似水。
他从容淡定,几乎可以让人忘记他是一位重症病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记者温秋阳17年前曾经采访过史铁生,至今留存在她脑海里的是史铁生那最温暖的笑。
作家黄艳梅在一次笔会上认识了史铁生,她好奇地问史铁生:“史老师,您在小说中曾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那地方好玩吗?”史铁生马上露出笑容说:“那是地坛,是一个宁静的去处,也是上帝对我的苦心安排。
”那微笑,是忘忧的笑、灿烂的笑。
④我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作品里透出来的微笑。
多年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被深深打动。
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强者,永远从容着的强者。
他的作品呈献给大家的是阳光般的盈盈笑脸,他的微笑诚挚而灿烂。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48年来大约有一半时间用来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