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提要(三)
- 格式:pdf
- 大小:963.12 KB
- 文档页数:5
许村作者:王振忠来源:《读书》2013年第07期“天下汪,四角方,南吴北许,东叶西郑。
”这句俗谚形象地状摹了明清以来歙县境内大姓的分布格局。
在传统时代,徽州十姓九汪,汪姓与另一大姓程氏一样,不仅在当地首屈一指,而且,他们的后裔也纷纷迁往全国各地,故有“天下汪”之称。
而方姓则随处可见,在歙县,无论是地处要冲的繁华市镇,还是僻野山陬的角角落落,到处皆有方姓的足迹。
另外,在广袤的南乡,吴姓是分布较广的大姓之一。
与此同时,东乡的叶氏、西乡的郑氏亦相当著名。
而在北乡,许姓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大族。
许姓聚居的主要村落,便是歙县北乡的许村。
在当代的徽州,许村或许并不起眼,不过在传统时代,她却因族人的活动而颇受世人关注。
许村位于歙县西北部,有东西两河在高阳桥下汇合,形成富资水的上游。
富资水南流,在县城西关附近汇入扬之水,此后,因江水明净如练,始称练江。
练江由浦口汇入新安江,辗转奔流,经皖浙交界处的街口一带流入浙江省,几经周折,最终由钱塘江流至杭州附近汇入东海。
在传统时代,水运是最为便捷的运输方式。
虽然徽州府城至许村之间的水路直到二十世纪仍然只能通行小船,而且,其间水浅滩多,需随处筑堰贮水以利舟楫往来,但许村的确位于新安江—钱塘江水系中实实在在的一个节点上,故而她很早便与长江三角洲乃至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十二世纪前期,南宋偏安政权定都于钱塘江滨的临安(今浙江杭州),这对于徽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时,皖南低山丘陵地区林木资源极为丰富。
徽州的一些地方便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女孩一生下来,家里就开始植杉,待到女儿长大成人,便将杉木砍倒卖掉,以供婚嫁之开销。
这些杉木,除了部分供给本地消费之外,其他则大批输至外地销售。
其中,主要就是通过新安江运往下游的长江三角洲等地。
此类以木材为中心的交易,可能是形成徽州原始积累的最初资金来源之一。
南宋以后,徽州人除了砍伐天然林,也开始成规模地种植人工林。
从明初开始,不少人还参与了在中国西南一带采办皇木的活动。
徽州商人虽然富有,但在社会上普遍抑商、贱商的环境下,他们一方面为商人社会地位低贱而忿忿不平,甚至借徽剧人物之口道出对统治者的不满心声[,另一方面却又积极攀援封建政治势力,殚思竭虑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
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徽州商人入儒崇仕意识极强。
他们或是鼓励子弟读书登第,弋取功名,进而成为达官显贵,荫及九族或是靠捐纳报效“获取虚职空衔,从而得到官宦的保护乃至某些商业垄断特权(如使徽商受益匪浅的晚明纲盐制度的确立和清前、中期纲盐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都与徽商“捐纳报效”有关[25]);或是不择手段地结交权贵乃至天子,靠别人的威望或影响间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即使不能读书仕进、捐输买官,结交权贵,徽商也要“贾而好儒”、“业贾从儒”、“贾服儒行”,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刻意追求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想方设法以“儒贾”的面貌出现,改变自身商人形象。
有些徽州商人还通过置族产、修祠堂、设义仓、建书院、兴水利、筑道路、助饷济赈、抚孤恤贫等“散财”措施,提高自己在族人乡邻中的地位和影响。
无论是徽商子弟登仕第,最终成为徽商的保护伞,还是徽商本人交官宦,以期得到官府的特别宠爱,并非塾庠蒙生都可以做到,都需要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较高的文化修养。
所以,徽商十分重视教育,在家业隆起之后,大力资助文教事业,“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26]。
在徽州方志、谱牒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微商捐资办学的义举俯拾皆是[27]。
徽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可靠的政治保护,社会舆论的认可,以及在官位庇护下更加丰厚的利润,最终达到“儒、仕、商”或“徽商重教—读书登弟—官僚护商—徽商赚钱”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不可否认,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明清的时期文教事业空前鼎盛的基础,但从全国看,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28]思想的商帮并不多。
这其中,徽商入儒崇仕意识的影响不言而喻。
祠规有些家族在《祠规》中对“祠首”、“值年司事”等祠堂管理人员条件提出具体要求。
如安徽绩溪耿氏家族专门制定祠堂《祠规·祠首规则》:一、本祠设祠首二人,公选公正殷实办理勤能者充之。
二、祠首二人除公匣契约簿据等项推一人保管外,一司银钱,一司账目。
三、值年司事每年收租总账暨租款交其管理。
四、遇有存款至五元以上,须存放生息。
五、每届冬至结账后,宣布清单一词,以昭征信。
六、每届春分冬至,须督同值年司事承办祭事。
七、遇有重要事项,须召集祠众公决,毋得专擅。
与此同时,耿氏家族还专门制定祠堂《祠规·值年司事规则》:一、祠裔以四十岁为承充本祠值年司事之年。
二、遇四十岁同年数人,尽月日在前者先充,以后按月日先后递补。
三、值年司事额定五人。
四、值年司事以四年为期,期满退去,故每年例定补充一人,退去一人。
五、值年司事职务如下:甲、尊藏祖容。
乙、清明祭扫。
丙、承办祭事。
丁:收租。
六、如有未尽事宜,应随时斟酌增订。
1族长管理明清时期大的宗族一般设族长一人,管理日常事务。
通常的情形是宗族设有族长,房支设有房长。
宗族首领的名称不一,族长,有的宗族称宗子、宗长;房长,又称分长,宗支公正。
宗族中设有“宗子”,是为大宗的嫡长子。
对大宗来说,他是家长,对各小宗来说,他是族长。
湖南宁乡黎氏家族对族长、房长的产生、职责均有具体规定:“主祭择通族尊长一人,凡事禀命而行;四大房各择房长二人,综理族务,必明足烛理、才足肆应、品行正直者为之。
合以众议,鉴以明神,族长不得任意更易。
如房长内有括囊避怨、行有褒趋者,族长则集族人,告祖先而易之。
凡通族一切曲直,房长请族长至祠酌议剖断,务令情理周当,绝无偏党,然后告于祖先而行之。
至每年管祭及祠田钱谷出入等项,于各房轮择殷实诚笃之人领之,每年秋祭毕,房长稽查簿数算清楚交代,如有朦混乾没,必罚偿之。
”2族长一般是德才兼备的长者,“族长齿分居尊,统率一族子姓,评论一族事情,公平正直,遇事辄言,乃其职业”。
xx篁墩的三大姓及其文化遗存(xx)内容提要:篁墩是一个在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姓氏家族始迁于此,接着再发展到其他各地,这其中,程氏、朱氏和萧江氏三大姓的宗族发展最为引人注目,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厚。
关键词:篁墩三大姓文化遗存在徽州的氏族移民迁徙和追求氏族血统的宗族社会形成中,篁墩是一个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姓氏家族以此作为始迁地和保祖发祥地,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在众多的迁居篁墩的氏族中,程氏、朱氏和萧江氏三大姓最为引人注目。
一、xx宗族的“圣地”篁墩是徽州的一个不大的自然村,历史上隶属歙县。
1987年黄山市成立时,划归黄山市屯溪区。
篁墩位于歙县西南约20公里处,历史上与休宁县交界,现距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仅三四公里。
地理大势基本上是属于‚介于万山丛中‛的徽州的丘陵盆地,具体形势是:‚发源于黄罗石际,旋西北蜿蜒而来。
天马列其前,石壁拥有其右,古宫辅其左。
大河前绕,重山后镇,居然一隩区也。
‛①这里的‚黄罗‛即黄罗山,‚天马‛即天马山,‚大河‛即新安江上游渐江。
‚重山后镇‛,据《歙县志》,‚黄罗之支曰篁墩‛,有富仑山、相湖领、黄茅山,为‚黄山西南支,为歙休交界之天马山脉‛。
②此外,篁墩域内,据方志载,旧有‚相公湖‛,‚一名‘篁墩湖’,一名‘蛟湖’‛,③南宋淳熙《新安志》记:‚黄墩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阔二十余丈,长三百步,众水所潴。
‛①后淤塞;有‚曰李田山水。
出李田山,经汪村至篁墩之上入渐江。
曰篁墩口水。
一由小练,一由石冈,合于罗田会环山皋岭、马岭诸支,南流出篁墩口入渐江‛。
②山水兼备,地理环境比较优越。
篁墩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得名至少有近二千年的历史。
篁墩1最初名叫‚姚家墩‛,因东晋时有一个名叫黄积的,‚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
积生寻,庐于葬,遂家焉,改曰黄墩‛。
③后程氏族人世居于此,因地多修篁翠竹,改‚黄‛为‚篁‛。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朱熹
族谱名者,所以谱吾族之人以尊吾之亲也。
不谱,则祖先存没之日莫之知,葬埋之地不之认,则吾身之所自出将馁乘,而不享尊尊之道乖矣。
族属亲疏之名分不明,远近降杀之纪泽不识,而吾族之一体如分者,将有同路之人,亲亲之道废矣,此族之所以不可不谱也。
见许氏诗礼传家,簪缨继世,而尤族之表表者,又可无谱牒以会聚之。
今学士以南渡之谱,绘图烈传,实谱三卷,计六十条,庶可以享祀先祖,登拜坟茔,叙昭穆,通庆吊,昭扬先德,告诫后人其子亲亲尊尊之义,非为小补也!爱书以为序。
大宋淳熙壬寅(1182年)秋九月吉日宣教郎直徽犹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新安朱熹拜撰
【朱熹】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徽学研究・陈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族长是清代徽州宗族内部的最高领导者,对宗族内外事务拥有较大的控制权。
这些权力主要包括宗族祭祀权、族内事务主持监督权、族内纠纷调处裁判权、对宗族经济生活的控制权、对族人的处罚惩治权、宗族对外交涉权等。
由于族长拥权较重,徽州宗族在族内制度设计时对族长制订了一些防范、惩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宗族自治中的不利因素,使徽州宗族社会秩序沿着相对较为健康有序的轨道惯性推进。
关键词:清代;徽州宗族;族长;权力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8)04-0095-07OnthepowerofZuzhanginHuizhoupatriarchalclansintheQingDynastyCHENRui(Centerfor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Abstract:Zuzhang(theheadofaclan)wasthesupremeleaderinHuizhoupatriarchalclansintheQingDynasty.Hehadalotofleadingpower,includingthepowerofofferingsacrificestoancestors,managingandsupervisinginteriorwork,mediatingandjudginginteriordisputes,controllinginterioreconomicaffairs,punishinginteriorclansmen,handlingexternalwork.Becausehehadconsiderablepower,Huizhoupatriarchalclansworkedoutmanyprecautionarymeasuresinthecourseofinstitution-design-ing.Tosomedegree,itcouldrestrainunfavourablefactorsinpatriarchalclans’self-managementandensureitsbeneficialdevel-opment.Keywords:QingDynasty;Huizhoupatriarchalclans;zuzhang(theheadofaclan);power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6县的徽州府境内的宗族组织是清代中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域社会组织形态之一。
许氏宗谱序古歙许氏宗谱传王安石伯益,神农之后也。
佐尧舜有大功,赐姓曰:姜。
其后见于经者四:国曰申,诗所谓申伯者是也;曰齐;曰许,春秋时所谓齐侯许男是也。
周衰,许男常从大侯征伐会盟于春秋。
及后世无复国而子孙以其封姓。
然世传有许由者,尧以天下让由,由不受,逃之箕山,箕山上盖有许由塚焉。
其事不见于经,学者疑之。
或曰:由无求于世者尔,虽与之天下,盖不受也,故好事者以云。
而由于伯益其生先后所祖同不同,莫能知也。
汉兴许氏侯者六人:伯至候----盎;宋子侯----廒;严侯----积。
此三者,其始以将封,而史不书其州里。
平恩侯----广汉;博望侯----舜;乐成侯----延寿。
此三者,同产昆弟也,以外戚起于汉宣元之世,昌邑人也。
盎子----昌,尝为丞相;延寿弟及广汉弟----子嘉,尝为大司马。
至王莽败,许氏始皆失其封矣。
后汉会稽有许荆者,循吏也;许慎者,以经术显;许悛者,为《易林》传于世;许杨者,治鸿隙陂,有德于汝南之民,报祭焉;许靖者避地交州,后入蜀,先主以为太傅,与从弟邵,皆善论人物。
邵兄处,亦知名,世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慎、悛、杨、靖皆汝南人也。
许楮者,家于谯,以忠力事魏,封侯牟乡;许慈者,家南阳,入蜀,父子皆为博士。
司马晋时,有许孜者,东阳人也,德行高洁,孝廉不起,老于家。
其子曰生,亦有至性焉。
初,许氏爵邑于周,而子孙播散四方,有纪者犹不乏焉。
至昌邑始大著,间兴于汝南,其后高阳再盛。
然高阳之族不见其所始。
有据者仕魏,历校尉郡守,生允,为镇西将军。
允三子,皆仕魏。
后司马晋氏,奇为司隶校尉,猛为幽州刺史。
奇子遐为侍中,猛子式为平原太守。
自允至式,皆知名。
允后五世,询,司马晋常召官,不起。
孙珪,为桂阳太守,仕于齐。
生勇慧,为太子家令。
勇慧生懋,笃学以孝闻,卒于梁,为中庶子。
懋生亯,为陈卫卿,领史官,以齐梁时事,有子善心,为之卒业。
是时有许绍者,善心之族父也,通守夷陵,治有恩,流户归数千里,卒有功于唐,爵安陵郡公。
徽州篁墩的三大姓及其文化遗存(刘伯山)内容提要:篁墩是一个在徽州宗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姓氏家族始迁于此,接着再发展到其他各地,这其中,程氏、朱氏和萧江氏三大姓的宗族发展最为引人注目,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厚。
关键词:篁墩三大姓文化遗存在徽州的氏族移民迁徙和追求氏族血统的宗族社会形成中,篁墩是一个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姓氏家族以此作为始迁地和保祖发祥地,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在众多的迁居篁墩的氏族中,程氏、朱氏和萧江氏三大姓最为引人注目。
一、徽州宗族的“圣地”篁墩是徽州的一个不大的自然村,历史上隶属歙县。
1987年黄山市成立时,划归黄山市屯溪区。
篁墩位于歙县西南约20公里处,历史上与休宁县交界,现距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仅三四公里。
地理大势基本上是属于‚介于万山丛中‛的徽州的丘陵盆地,具体形势是:‚发源于黄罗石际,旋西北蜿蜒而来。
天马列其前,石壁拥有其右,古宫辅其左。
大河前绕,重山后镇,居然一隩区也。
‛①这里的‚黄罗‛即黄罗山,‚天马‛即天马山,‚大河‛即新安江上游渐江。
‚重山后镇‛,据《歙县志》,‚黄罗之支曰篁墩‛,有富仑山、相湖领、黄茅山,为‚黄山西南支,为歙休交界之天马山脉‛。
②此外,篁墩域内,据方志载,旧有‚相公湖‛,‚一名‘篁墩湖’,一名‘蛟湖’‛,③南宋淳熙《新安志》记:‚黄墩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阔二十余丈,长三百步,众水所潴。
‛①后淤塞;有‚曰李田山水。
出李田山,经汪村至篁墩之上入渐江。
曰篁墩口水。
一由小练,一由石冈,合于罗田会环山皋岭、马岭诸支,南流出篁墩口入渐江‛。
②山水兼备,地理环境比较优越。
篁墩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得名至少有近二千年的历史。
篁墩最初名叫‚姚家墩‛,因东晋时有一个名叫黄积的,‚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
积生寻,庐于葬,遂家焉,改曰黄墩‛。
③后程氏族人世居于此,因地多修篁翠竹,改‚黄‛为‚篁‛。
许村许氏始祖世系表(转载)
许村许氏始祖世系表(统宗祠、又称总祠、一本堂)
一世儒,因不义朱梁、奉父仲元自雍州入江南,隐居歙之皇墩,终身不仕。
子四:知柔、知稠、知善、知节
→知柔,字纯济、南唐吏部尚书,自皇墩迁饶州乐平洛口。
→知稠,任南唐参德化主军事,自皇墩迁居歙北昉溪。
→知善,任河南太守,挂冠不仕,南唐初自皇墩迁休宁董源。
→知节,仕唐守池州,时将乱,挂冠不仕,南唐初自皇墩迁婺源杨村。
二世知稠子一规
三世规,以子贵赠大理寺评事。
子三:遂、逖、逈
→遂,迁居黟县
→逖,迁居祁门
→迥
四世迥子一会
五世会子二→能
→丰子一宝止
六世能子一邺
七世邺子四→德海子一
→德伦子二再升、再友
→德庞止
→德顺止
八世德伦子二→再升止
→再友
九世再友(讳宾东西二支之祖)子二→璙公(西支之祖)→理公(东支之祖)
十世璙公(西支始祖)
理公(东支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