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8.29 KB
- 文档页数:3
论述宋代的书院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而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全盛时期。
在宋代,书院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机构,具有许多特点。
下面,我们将对宋代书院的特点进行探讨。
首先,宋代书院的规模日益扩大。
在这个时期,书院逐渐从私人办学的小规模发展为官办或私人捐助的大规模教育机构。
据统计,宋代书院数量庞大,仅北宋时期就有近千所书院。
这些书院多分布在城市和乡村,成为人们学术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其次,宋代书院注重实用主义。
与唐代书院注重文学创作不同,宋代书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实用技能的培训。
书院的课程设置以经史子集为主,涉及文学、史学、经学、礼学等广泛的领域。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学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第三,书院的教育方式独特。
宋代书院强调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
学生们在书院中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进行讨论和辩论,老师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教导学生。
同时,学生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的科目和方向。
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宋代书院还注重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书院中,人们可以学习到经典著作的精华,了解古代思想和价值观念。
书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最后,宋代书院不仅仅是一所教育机构,还是一个知识交流和社会组织的平台。
书院中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他们可以通过书院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书院的帮助下共同追求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宋代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成为了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学习和交流,书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知识立场,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简述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包括:
1. 多以私人捐资修建,不受官方控制。
这种书院在其教学管理上往往更加灵活自由,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2. 以儒学为主,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研究。
书院教育以经义文,史、子、集、诗为主要教材,其中尤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教材,重视学生的读书与讲学,注重读书论道。
3. 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书院教师往往不作直接授课,而是通过讲学与讨论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研究、探索。
4. 坚持以德育为先,注重品德教育。
宋代书院传承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学生的品德、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塑造。
5. 支持性学科的发展。
书院教育并不仅限于经学,它还包含了其他的支持性学科如诗词、音乐、绘画、医学等。
总之,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是多元、开放、灵活的,并致力于德育与才育的兼顾。
其教学模式为中国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宋朝的社会风尚与道德观念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辉煌的一个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宋朝社会的风尚和道德观念,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文人雅士的兴起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兴起的时期,这也成为了当时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
宋朝文化重视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对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雅士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大。
他们不仅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有所建树,同时也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宋朝社会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视也是引人注目的。
封建社会中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庭伦理观念是社会风尚的一部分。
孝道是社会伦理观念的核心,亲情关系被认为是无价的。
父母教育子女须以身作则,子女孝顺父母、尊重兄长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
同时,婚姻也是家庭伦理观念中的重要方面。
宋代的婚姻注重家族利益的考虑,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延续和巩固。
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宋朝社会非常尊重师道,这体现在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中。
封建社会重视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人们尊敬老师,重视学习,培养子女的博学多才。
为了培养人才,当时还设立了很多学校和书院,选拔人才成为一种社会需要。
四、社会礼仪与道德标准宋朝社会对于社会礼仪和道德标准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封建礼仪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中存在着一些行为准则,比如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等。
此外,宋朝社会对于谦虚、有礼、正直等道德品质也非常重视。
这些标准成为人们评判他人和自我要求的尺度。
总结起来,宋朝社会的风尚和道德观念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人雅士的兴起、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礼仪与道德标准的要求,都是当时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为当时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框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人民论坛 / 2016.09 上254读史札记Notes of History在宋明教育史上,书院的地位十分突出。
清末,章太炎总结中国学术与思想史,崇私学、抑官学,论定“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
从那时起,视私学和书院为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家之通论。
此论可能有所偏颇,不过与其他教育组织形式相比,书院更能体现传统教育精神,则是不争的事实。
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又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宋代书院之教育精神不一而足,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
宋代学者扭转了汉唐以来日趋功名利禄的风气,追求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尊严师道,本来就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理念。
汉人尊经,因而尊师。
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随着经师地位的下降,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遭到挑战。
于是,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
柳宗元曾这样评价《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辱,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开篇即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即以“仁义”为实质的儒学核心价值;“业”,即承载儒学价值精神的经典要籍;而“惑”则同时关联着经籍知识与人生道理。
韩愈的尊师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
时人目之为“狂人”,表明其思想与行动尚未蔚然成风。
韩愈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在宋代,“道”“道学”“学道”“道统”“道体”等时代话语日渐流行。
宋儒崇道宗经,回归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此即所谓“道”和“体”。
他们立此“道”、扬此“体”,具有双重实践关怀。
一方面,他们要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发展重新定向,使之从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功名利禄之学中超拔出来,回归到追求仁道精神、实现人性【摘要】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简述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
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与当时的科举制度相辅相成,为科举考试提供了优秀人才。
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经典阅读和讲解
宋代书院的教学以读书为主,讲学为辅。
学生们要先自学课本经典,再由老师讲解和答疑解惑。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阅读和理解经典,使学生们能够深入思考和领悟经典中的道理。
二、重视实践和实用
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讲授内容包括文学、史学、经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书院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如田野调查、军事演习等,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
三、注重师生关系
宋代书院强调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教师不仅要讲学,还要传授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
学生们也要尊敬敬爱老师,以便更好地接受教导。
总之,宋代书院的教学特点是以经典为基础,注重实用,强调师生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在当时的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宋代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当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宋代书院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科举制度以及文化教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对于当代高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书院文化对当代高校教育的启示,并分析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借鉴价值。
一、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注重儒家思想的教育。
书院里的学生大多学习经史子集,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这对于当代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更为全面的素养和修养。
当代高校教育可以借鉴书院文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宋代书院中,除了学习经典著作,学生还需要进行文学创作、诗词填制、文章述作等实践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文学才华和实际能力。
这对当代高校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即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代高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参与科研、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三、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宋代书院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学生也可以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学术上的互动和交流。
这对当代高校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倡导师生互动,促进学术交流,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当代高校教育可以借鉴宋代书院文化,注重营造师生互动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四、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宋代书院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古代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来源和载体。
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内容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对德育的重视,并通过经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教育理念古代书院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强调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书院教育强调以立德、修身、修学为目标,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文化来塑造学子们的品德,使其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二、教育内容1.经典文化的学习古代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文化为核心,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学生在书院里通过阅读、背诵、讲解、讨论这些经典,来学习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2.文学艺术的培养古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学院里设置诗歌、文学、音乐等课程,鼓励学生写作诗文,欣赏古代文学名著,并通过赏析和模仿来提高学生的文学才能。
同时,书院也进行吟诵、音乐和舞蹈等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3.礼仪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古代书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在书院中学习礼仪仪式、尊师重道等那种传统仪式和礼节,了解祖先智慧和文化的传统与价值。
这种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敬畏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品质,并在各种场合中举止得体。
4.实践教育古代书院也注重实践教育。
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是对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古代书院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书院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传承古代文化的平台。
书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和人才,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人格修养,塑造了一批具有道德医德的人。
这些人不仅在学术和文化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社会上也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宋代书院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启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明的重要时期,也是书院文化的黄金时代。
宋代书院是创新教育模式,以崇尚实用为核心,推崇以师生之间“问答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一种民间教育组织形式,为当时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代书院文化的发展不仅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制度,更是为我们当代高校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注重教育实效。
宋代书院以这一特点为核心,进步地发展了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和关注,以实现切实的教育效果为目标。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和知识转化能力,制定更加科学、实用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并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工作中去。
第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宋代书院鼓励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问答讲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问答,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和实质,从而使教育变得生动和有趣。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协同合作能力的发展。
第三,推崇品德教育。
宋代书院注重品德教育,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达观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
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各高校也应该更加注重品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道德修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第四,贯彻轻重取舍原则。
书院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轻重取舍”原则,即根据教育目的和社会需要来决定应该授行的课程和内容,教育资源的优先分配等。
当代高校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在面对繁重的教育任务和有限的教育资源时,注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优先安排必要的教育资源和核心教学内容,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和最大的教育效益。
综上所述,宋代书院文化对我们当代高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应该在珍惜传统的基础上,奋力推进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高校教育,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需求。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教育特点及意义深远。
以下是对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的详细分析。
一、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1.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宋代书院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要学习经史子集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技能。
此外,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以至道”的教育理念。
2.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宋代书院的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互讨论、请教老师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宋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答疑、自习等。
讲授主要由山长或教授主讲,讨论则是学生分组或集体讨论问题,答疑是在固定时间由讲师解答学生问题,自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
这些教学方式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4.强调师生关系和谐:宋代书院强调师生关系和谐,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宋代书院的教育意义1.传承文化:宋代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
书院中所教授的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人才:宋代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书院教育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推动教育普及: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文化进步。
中国古代师德师风什么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什么是师风?师风就是老师的风度。
《北齐书;元文遥传》:“ 行恭少颇骄恣,文遥令与范阳卢思道交游。
文遥尝谓思道曰:‘ 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然白掷剧饮,甚得师风。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代常识之古代师德师风。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
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 。
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
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最早的师德标准古之学者必有师。
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
但那时的教师是什么样,其风范若何,由于无文献记载,后人已很难稽考。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 。
“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
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社会风气不正、天下大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找个人出来管一管,怎么管?当时的说法是; “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 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
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
“五教” 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
“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略谈中国古代书院教学特点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机构,曾经是中国学子求学的重要地方。
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其中以宋代至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最为繁荣与发达。
尽管书院教育不同于现代教育体系,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
一、以儒学为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主要以儒学为核心内容,书院教育也不例外。
书院旨在培养成为“君子”,因此儒家经典有成为“君子”的标准。
书院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经典,以及《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
在书院教学中,儒学经典被视为根本,纲常、伦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教学都围绕儒学展开。
二、注重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书院不仅局限在教学方面,还承担了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
古代书院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官员和士人,而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各个方面的素质培养。
书院不单单是一所学校,更是文化中心,培养学生的学问,同时准备学生真正的成为负责任的成年人。
三、重视师生关系书院对师生关系非常重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遵守相应的规矩。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根据古代儒家的关于“师道”的理念,书院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学生品德、心灵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要尊师重道,而老师则要悉心扶助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四、强调思辨与独立思考书院教育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古代书院中,大家都要为了一道题目苦苦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也培养了中国学子强烈的独立思考能力。
古代学生不单单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更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思考,提出问题。
在围绕儒学的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五、注重习惯养成与自律书院教育很注重学生的习惯和自律,这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特点。
而在现代的教育中,习惯和自律的培养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点。
从古代教育的视角来看,学生的习惯和自律不仅是学习的必能之功,同时还可能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
六、结语以上就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一些特点介绍。
简述宋朝书院的特点
宋朝的书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2、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书院:
1、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2、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3、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形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书院教育传统所包蕴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教育的宝贵历史财产。
书院文化介绍文本
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书院文化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书院通常由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或官员创办,他们在书院中传授儒家经典、诗词、礼仪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
书院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修养。
书院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师道传承和师生关系。
在书院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书院文化还强调学术自由和开放的学术氛围。
在书院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交流思想,不同的学派和观点可以相互碰撞和交流,这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古代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之久。
迄至近代,才逐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
在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书院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养为旨归的尚德精神、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务实精神、以薪火相传为特征的创新精神。
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起与一般官学教育不同的教学体制。
我国古代师授学承的教育模式几乎都是封闭式、教条式的。
官学教育自不必说,即使私学教育,也大都由各家学派的创始人通过招收门徒,以私授的形式传递知识,师生间形成较为牢固的师徒传承关系。
这种传承关系往往导致师说的神圣化和权威化,抑制学术的创新与发展,导致学术知识的僵化。
株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阻碍着新思想、新学说的产生,限制学术文化的正常发展。
书院摆脱了官学教条化的束缚,其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
升堂讲说又称升堂讲释,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
分斋授课则是指生徒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
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
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
古人尊师重道的典故故事“尊师重道”,意为“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这一出自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敬重老师。
教师节来临之际,讲一讲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小故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程门立雪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子贡结庐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为师穿鞋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
宋代书院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连续经营了四
百余年之久。
作为一座多功能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宋代书院既可以让
学生学习哲学、文学、史学、宗教等传统学科,也有助于推动当时的
官方及经济行业的发展,如政府考试、农业、水利工程、修缮等。
书院的课程可以大体上分为文学类(古文、文献、典故、诗词等)、哲学类(道家、儒家、法家、兵家、易学等)、学理类(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以及诗文类(文言文、文字论、表达论等)。
宋代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规范性的体系,学生需要系统的学习
各类文化知识,由低的入门课程逐步深入,学完全部课程即可获得文
文学士学位。
此外,书院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凡被视为
作弊者或者学习不力者,都会受到在场师傅以及教授的严厉惩罚。
宋代书院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历史上极其重要,不仅催生了宋代文
艺和政治上繁荣发展,也使宋代文化影响了中国以后数百年的人文智慧。
宋代书院的学问仍然被后世所推崇,其价值观以及对知识的传承
仍然对今天的学习者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摘要】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也是唐、宋文化嬗变的历史产物。
宋代书院不仅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基本教学宗旨,同时也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光辉。
【关键词】宋代书院师道精神【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在宋明教育史上,书院的地位十分突出。
清末,章太炎总结中国学术与思想史,崇私学、抑官学,论定“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
从那时起,视私学和书院为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家之通论。
此论可能有所偏颇,不过与其他教育组织形式相比,书院更能体现传统教育精神,则是不争的事实。
在书院教育史上,宋代书院又以其开创性和纯粹性,成为“书院精神”的象征。
宋代书院之教育精神不一而足,尊严师道、敦品砺行的师道精神,是其重要表征。
宋代学者扭转了汉唐以来日趋功名利禄的风气,追求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尊严师道,本来就是原始儒学的重要理念。
汉人尊经,因而尊师。
魏晋之后,师道衰落,随着经师地位的下降,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遭到挑战。
于是,韩愈的《师说》应运而生。
柳宗元曾这样评价《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辱,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开篇即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即以“仁义”为实质的儒学核心价值;“业”,即承载儒学价值精神的经典要籍;而“惑”则同时关联着经籍知识与人生道理。
韩愈的尊师重道已蕴含着捍卫儒学“道统”的文化意识。
时人目之为“狂人”,表明其思想与行动尚未蔚然成风。
韩愈的未竟之业是由宋儒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在宋代,“道”“道学”“学道”“道统”“道体”等时代话语日渐流行。
宋儒崇道宗经,回归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儒学经典,在贯通天人中,创造性地发现和提炼儒学的根本价值,此即所谓“道”和“体”。
他们立此“道”、扬此“体”,具有双重实践关怀。
一方面,他们要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发展重新定向,使之从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功名利禄之学中超拔出来,回归到追求仁道精神、实现人性尊严的内在价值上来。
周敦颐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程颐的“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
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
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等名言,皆昭示了这一精神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他们要以此“道”引导政治改良、转化社会风气,营造一个合乎仁道精神、体现人性尊严的社会秩序。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都是这样一种宋学精神。
这是崛起于宋代、以寒门庶士出身者为主体的士大夫阶层所具有的新的角色意识和文化自觉。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唐代宰相念念不忘自己出生的政治世家,而范仲淹的理念中没有这些。
他认为士人在世,自己与天下整体连在一起而存在,所以不是从门第出发,而是从作为个人的人格出发,与天下整体相处。
这是宋代士人和唐代人在理念上的不同。
后来,宋代士人还提出了‘为万世天太平’的口号。
他们是以一人所为联系天下国家,及子孙万世的大气概立世的。
”内以圣贤自期、敦品砺行,外而得君行道以化万民、开太平,遂成为宋代有志士人的学术与人生理想。
宋代书院教育活动以明道修身、心无旁骛为共同宗旨倡道学、明道体、重塑道统的过程,也是重整师道的过程。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就具有十分自觉的师道意识。
他说,“天地之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道与德则“非师友不可得”,“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
宋儒倡行的师道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就道统与治统的关系而言,强调道尊于势,要求以师道“求治、正君、规过、养德”。
志气高迈的宋儒在朝为官,通常不是把自己视为君主的奴仆,而是视君臣为同事,不少人还以帝王之师自持。
其二,就道统自身的建设而言,它强调师友讲论是倡明圣道、劝善谏过的根本途径。
在这两个方面,能“尊严师道”的程颐,在言行上就颇具有典范性。
他既有倡导经筵、自尊自重以教导王者之举,又有“程门立雪”的故事传世。
宋学开创者、“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也以其明体达用之学、尊严师道之举,被立于《宋元学案》之首。
宋代书院的师道精神,是唐、宋文化嬗变的历史产物,所以我们不能在与宋代学术、思想、文化嬗变的割裂中,孤立而封闭地处理书院精神。
宋代书院的发展,大致可被分作宋初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初书院是从唐末五代的私人藏书馆所演变而成,主要为寒门庶士自修进学之地,孕育着崇道宗经、讲求义理的宋学精神。
“宋初三先生”胡瑗(993-1059)、孙复(992-1057)、石介(1005-1045)就是因此而成学立德。
至北宋中期,官学遍设,新的学术精神被引入官学,不少书院也被改为官学,加之两宋之际的兵火摧残,书院遂呈衰落之势。
南宋时期,官学再度沦为利禄之途。
乾道、淳熙年间,以“东南三贤”朱熹(1130-1200)、张?颍?1133-1180)、吕祖谦(1137-1181)的崛起为代表,宋代理学进入了多家多派的繁盛时期。
南宋书院众多,而在“东南三贤”影响下的书院,如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和武夷精舍、张?蛑鹘痰脑缆词樵骸⒙雷媲?主持的丽泽书堂(后来增扩为丽泽书院)等,都是南宋书院精神的典型代表。
与现代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不同,书院首先是具有共同信仰的士人们围绕着理学宗师而结成的思想和生活共同体,其学术、教育活动皆以明道、行道、修己安人为共同宗旨。
相反,不修伦常、驰骛于功名利禄者,则常常为人所不齿。
朱子曾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要,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在这一点上,张?蛴胫祆涫潜冉弦恢碌模骸昂钪?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承斯道而济斯民也。
”吕祖谦所至兴学,皆以此相倡:“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书院皆有其宗师,宗师们是以其高洁品格、精湛学术屹立于士林之中,并吸附四方学子的。
宗师择取生徒,也以德行为先。
吕祖谦在学规中严格规定:“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
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遂非者,不在此位。
即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不悛者,除其籍。
”师友之间劝善谏过,乃书院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师本身,则更以其言行举止为诸生表率。
理学宗师们拳拳服膺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并以之为立身行事的基本准则,师友相交,自然也不例外。
朱熹将其书于《白鹿洞书院教条》中,吕祖谦则进行了更加具体地发挥:禁止师友之间结党营私、相互吹捧,不得拉关系、走后门,“毋得干谒、投献、请托。
毋得互相品题,高自标置,妄分清浊”。
宋代书院是集讲学、游历山水名胜、师生唱和为一体的诗情乐感教育胜地作为聚学之所,读书、讲论自然是书院教学的中心活动。
师徒平日以自修、相互讨论为主,同时也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师生会讲。
需要指出的是,以经典为话题的书院会讲,并不同于现代大学知识本位的学术讲座,它们总是关怀着“人生―文化”意义的生成,关联着讲习者的人生觉解和自我修行。
对于很多书院人来说,讲学已成为澄明思想、彼此印证、相互砥砺的生活方式,深刻触动着人的灵魂。
日常讲论及会讲,大都以经典话题为重要内容。
煌煌140卷、数百万言的《朱子语类》,不少内容就是这种师生讲论的具体见证。
其会讲,有时还是以不同学派的宗师们相互交流、辩难的形式进行的,书院诸生也参与其中,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如此。
当时,陆九渊应朱熹之邀,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讲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因切中时弊,朱子与诸生皆沉迷其中,深受震撼;虽值春寒未尽之时,朱子仍挥扇驱汗。
正因如此,像朱子那样的大师,才会痴迷于讲学。
他为官时经营书院,白天到官府办公,夜间还乘船过江赴书院讲学,竟至于“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
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
岳麓、白鹿、丽泽等书院人才辈出,并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显然与大师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密不可分。
这也是章太炎极力表彰古代大师讲学的重要理由。
当然,书院师生之交往与活动并非完全局限于读书、讲论。
游历山水名胜,师友唱和、以诗为教,也是书院教育生活的另一道风景。
东南三贤文集中,诗词歌赋都占有很大篇幅,其中不少内容即是这一生活的生动见证,而朱子尤为突出。
对于其奥妙与功用,朱子心知肚明,其诗曰:“析句分章功自少,吟风弄月兴何长!从容咏叹无今古,此乐从兹乐未央。
”徜徉于山水名胜之中,那自然的和谐与节律扣动着生命的琴弦,消弥了物我、古今的分别,让人们进入到与天地万物共鸣、共舞之境域,兴发着理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美善相融的人生境界。
其实,书院本身就是集山水名胜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处处闪烁着诗情乐感的教育胜地。
别的姑且不论,细品朱子的《武夷精舍杂咏并序》,其人文化成的意蕴即可一目了然。
1183年,朱子于闽北名胜武夷山建立武夷精舍。
朱子因山水之势,起馆堂亭榭,更对其给予精心命名:仁智堂(会讲之所)、隐求斋(栖息之所)、止宿寮(延宾之所)、石门坞(因坞累石为院门)、观善斋(学子群居之所)、寒栖馆(以居同道)、晚对亭、铁笛亭、钓矶(垂钓之所)、茶灶(煮水品茶之所)、渔艇。
然后,朱子又为上述场所各题五言诗一首,以明其心志。
所题仁智堂诗曰:“我惭仁智堂,偶自爱山水。
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
”其诗在山水与人文的相交相辉映中,表达了既仁且智、乐山乐水的儒者情怀。
诚如朱子在序末所说:“若夫晦明昏旦之异候,风烟草木之殊态,以至于人物之相羊,猿鸟之吟啸,则有一日之间恍惚万变而不可穷者。
”学子们置身其中,怎能不心旷神怡、欣然奋起?(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参考文献】①[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卷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