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09年10月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2
四川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A级)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格式塔学派D.认知心理学2.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A.刺激反应联结B.信号C.概念学习D.问题解决3.以下思维活动中,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究是【】A.求异思维B.求同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4.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斯金纳5.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罗杰斯C.布鲁纳D.弗洛伊德6.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着《教育心理学》开始的,该书出版的年份是【】A.1913年B.1903年C.1923年D.1879年7.皮亚杰认为,7至11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属于的阶段是【】A.思维准备B.思维C.感觉运动D.抽象思维8.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A.智力理论B.动机理论C.学习理论D.认知理论9.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是【】A.华生B.布鲁纳C.布鲁姆D.班杜拉10.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A.加涅B.华生C.布鲁纳D.斯金纳11.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A.心理健康B.记忆C.智力D.学习12.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布鲁纳13.一个人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A.认同B.移植C.投射D.回归14.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问题解决阶段是【】A.分析问题B.提出假设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15.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A.解释的理解B.字面理解C.批判性理解D.创造性理解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存需要B.归属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7.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A.活动定向B.内部言语C.无声的外部言语D.有声的外部言语18.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A.文学B.数学C.化学D.物理19.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借助的方法是【】A.测验B.观察C.访谈D.实验20.研究认知风格最着名的心理学家是【】A.西蒙B.威特金C.苛勒D.卡根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第I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是()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2.我国古代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3.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A.桂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C.凯洛夫的《教育学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作为现代生产和经济发展最深层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的教育层次是()A.中小学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5.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的划分依据是()A.要求的特点B.作用的特点C.重视的程度D.作用的方向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A.1951年B.1949年C.1950年D.1952年7.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稳定性B.可变性C.阶段性D.不均衡性8.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A.杜威B.布鲁纳C.斯金纳D.夸美纽斯9.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发现教学方法B.探究一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10.学生生活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诸NNN中,对学生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的因素A.家庭生活B.社会文化生活C.生活环境D.同辈群体生活11.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的是()A.凯洛夫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12.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A.班主任B.学生干部C.校长D.全体教师13.从评价的作用上区分,学生评价的类型可分为()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C.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14.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B.调查C.个案研究D.访谈15.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课程改革B.提高师资水平C.教学组织形式改革D.加强道德教育一、选择题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A、教育实体B、学校C、学校教育系统D、终身教育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D、信息革命的出现3、教育的终身化的特点()A、古代教育B、近代教育C、20世纪以后的教育D、后工业社会教育4、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康德的《论教育》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校园文化D、思想观念赫行为方式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不稳定性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引发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动知识9《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作是()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1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小组教学1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A、知识,智力,能力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D、知识,智力,情感13、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B、政治课教学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1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A、认知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公共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杨贤江写的《大教学论》,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四川省:200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精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C )A.《论语》B.《大学》C.《学记》 D.《中庸》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孟禄B.洛克C.卢梭D.利托尔诺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A)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A )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A.学校教育制度B.高等教育制度C.社会教育制度D.国民教育制度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D )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C )A.知识素养之一B.能力素养之一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D.基本任务之一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D )A.课外教育B.校外教育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成绩评定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B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A )A.观察力B.曲调感C.节奏感D.色调感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D )A.缺乏营养B.遗传因素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性刺激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B )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D )A.生理性障碍B.心理性障碍C.存储性障碍D.提取性障碍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C )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D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小学)教育学(小学)一、选择题1、从世界范围来讲,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确立与形成的时间是(B )A、19世纪上半叶B、19世纪下半叶C、20世纪上半叶D、18世纪末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君子之教,喻也”这些均出自( C )A、《论语》B、《史论》C、《学记》D、《理想国》3、1897年,盛宣怀创办(A ),其四院之一的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A、南洋公学B、上海蒙正书院C、福州蒙学院D、初等小学堂4、在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动因方面,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典型的( C )A、内发论B、遗传决定论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心理学家提出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个别差异性B、互补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6、小学生记忆的主要形成是( C ),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教学。
A、表象记忆B、抽象记忆C、形象记忆D、理解记忆7、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学生人身权中最基本的权利是( A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人格尊严权D、名誉权8、教学大纲又称为( B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A、课程计划B、学科课程标准C、课程设计D、课程设置9、课程计划的中心环节是(D )A、学年编制B、课时分配C、学科顺序D、教学科目的设置1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D )A、引起学习动机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D、领会知识11、提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这一教学要求的学者是(B )A、孟子B、孔子C、老子D、荀子12、“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都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D )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13、以下关于学校德育的论述,错误的是(C )A、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B、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C、学校德育就是思想品德课D、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14、以下关于先进生心理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D )A、自尊心强B、充满自信C、较强的竞争意识D、争强好胜15、以下不属于群众性课外活动的选项是(D )A、报告和讲座B、学科竞赛C、各种集会D、学科兴趣小组二、填空题16、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一、单选 1、教育发展阶段上,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 C ) A 远古教育 B 古代教育 C 现代教育 D 二十一世纪教育 2、什么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B A 教育目的 B 教育目标 C 教育方针 D 教育内容 3、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 C )P135? A 客体 B 既是主体,也是客体 C 主体 D 从属者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属于( B ) A 学生从属于教师 B 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C 教师是服务员,学生才是教学进程的主宰 D 学生有学习的权利,也有不学习的权利 5、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 A ) A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 B 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 C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 D 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 6、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 方法是( B ) A 实验法 B 发现法 C 情景教学法 D 演示法 7、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下面正确的步骤是( D ) A 布置作业;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 B 引起动机;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呈现教材;布置作业 C 举例说明;引起动机;归纳概括;呈现教材;布置作业 D 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 8、一个社会全体居民为着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规 则是( B ) A 职业道德 )B 社会公德 C 文明规则 D 道德规范 9、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在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等体念,是( C ) A 道德意志 B 道德认识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10、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象是( D ) A 家长 B 管理者 C 教师 D 学生 11、技能学习阶段的正确顺序是( B ) A 定向;分解;熟练;定位 B 定向;分解;定位;熟练 C 分解;定位;熟练 D 定位;分解;熟练 12、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 A ) A 奥苏贝尔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杜威 13、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 C ) A 教学目标 B 教学组织形式 C 教学原则 D 教学方法 14、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是 ( A ) A 学习活动总量 B 学时 C 学习强度 D 知识学习量 15、教会学生做人属于( A )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二、多选 1、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 ) A 父母的表率作用 B 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C 父母的文化修养 D 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E 父母的职业类别 2、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ABC ) A 递进关系 B 转换关系 C 互补的关系 D 制约关系 E 适应关系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包括( ABCDE ) A 系统传授式 B 学科渗透式 C 专题讨论式 D 学习诊断式 E 经验交流式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BD ) A 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B 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C 教师的工作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D 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E 教师要提倡因材施教和课外教育 三、名词解释 1、教学大纲 P242 2、必修课 P219 3、道德认识 P356 4、素质教育 P345 5、道德行为 P360 四、简答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 2、简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P57 五、论述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部分某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真题2009年10月(总分:100.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2,分数:24.00)1.1623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分数:2.00)A.培根√B.洛克C.康德D.柏拉图解析:[解析] 教育学的创立不是瞬问完成的,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被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在教育学的创立问题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他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
2.学校产生于( )。
(分数:2.00)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解析:[解析]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教育便和生产劳动相脱离,逐渐成为专门的活动,也出现了专门的场所——学校。
教育开始由统治阶级垄断,不再是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受的权利。
在这一千六、七百年中,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建立的时期,两周是奴隶社会学校鼎盛的时期。
春秋则是奴隶社会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时期,也是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礼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分数:2.00)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解析:[解析] 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4.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分数:2.00)A.科技进步B.生产发展水平√C.政治需要D.产业革命解析:[解析] 现代教育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
5.( )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分数:2.00)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解析:[解析]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200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D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撰写的《》。
15.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育和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6.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计划、课题计划和计划。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和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活动和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20.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21.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22.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心理学部分五、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4.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25.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28.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A.记忆能力B.创造能力C.运动能力D.社交能力2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30.“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3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像力D.分化概念3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A.从众B.依从C.服从D.遵从33.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A.卡特尔B.奥尔波特C.霍兰德D.斯坦伯格3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A.智力二因素论B.智力结构论C.智力多元论D.智力三元论3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A.系统脱敏法B.支持疗法C.宣泄疗法D.认知作业法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2009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D.《教育论》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赞科夫B.皮亚杰C.布鲁纳D.根舍因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A.国家B.地方C.学校D.家长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D.主体性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二、境空题: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____现象和_________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______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_____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_____学制。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2009年四川省10月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一、单选题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的是(A )A培根B康德C梅伊曼D狄尔泰2、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B )A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B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C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D谋生功能和隐形功能3、《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 )A夸美纽斯B康德C赫尔巴特D杜威4、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权益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
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A )A《儿童权利公约》B《未成年人保护法》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5、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 A )A有目的的培养人B有专职教师C有专门的教学场所D有特定的教学对象6、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应坚持( C )A对现实社会需要的适应B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越C适应性和超越性的统一D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对立7、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属于( C )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B行为主义教学理论C认知教学理论D情感教学理论8、强调课程的内在逻辑,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的课程类型属于(B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校本课程9、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内容的课程一般被称为( D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校本课程D核心课程10、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 A )A道尔顿制B小队教学制C协同教学制D分组教学制11、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教育家是(B )A柏拉图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康德12、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 C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13、对“行动研究”认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 B )A库尔特•勒温B史蒂芬•考瑞C吉鲁D巴班斯基14、在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开展的评价是(A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15、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D )活动之中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二、多项选择题16、农业社会的教育所具有的特征包括(ABD )A古代学习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和强化C教育的终身化D教育与生存劳动相分离E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17、体育的任务包括(ABCD )A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B指导学生锻炼身体C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D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E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18、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包括(ABCDE )A独立性B选择性C调控性D创造性E自我意识性19、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包括(BCD )A内容模式B系统分析模式C目标模式D过程模式E手段模式20、核心课程的主要优点包括(ABDE )A强调内容的一致性B强调内容的实用性C课程主要内容来自儿童的经验D课程主要内容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E课程主要内容来自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三、名词解释21、教育评价P26522、义务教育23、个案研究P310四、简答24、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P13325、简述学生评价的功能.P27026、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P5927、简述班级组织的个性特点.P24528、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P8029、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P5五、论述30、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P13331、试论班级组织的功能.P2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四川省2009年10月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教育发展阶段上,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C)A.远古教育B.古代教育C.现代教育D.二十一世纪教育2、什么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B)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教育方针D.教育内容3、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C)A.客体B.既是主体,也是客体C.主体D.从属者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属于(B)A.学生从属于教师B.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C.教师是服务员,学生才是教学进程的主宰D.学生有学习的权利,也有不学习的权利5、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A)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D.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6、“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是(B)A.实验法B.发现法C.情景教学法D.演示法7、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下面正确的步骤是(D)A.布置作业;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B.引起动机;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呈现教材;布置作业C.举例说明;引起动机;归纳概括;呈现教材;布置作业D.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8、一个社会全体居民为着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规则是(B)A.职业道德B.社会公德C.文明规则D.道德规范9、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在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等体念,是(C)A.道德意志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要对象是(D)A.家长B.管理者C.教师D.学生11、技能学习阶段的正确顺序是(B)A.定向;分解;熟练;定位B.定向;分解;定位;熟练C.分解;定位;熟练D.定位;分解;熟练12、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源于(A)A.奥苏贝尔B.布鲁纳C.皮亚杰D.杜威13、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C)A.教学目标B.教学组织形式C.教学原则D.教学方法14、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是(A)A.学习活动总量B.学时C.学习强度D.知识学习量15、教会学生做人属于(A)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二、多选1、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A.父母的表率作用B.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C.父母的文化修养D.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E父母的职业类别2、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ABC)A.递进关系B.转换关系C.互补的关系D.制约关系E适应关系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包括(ABCDE )A.系统传授式B.学科渗透式C.专题讨论式D.学习诊断式E经验交流式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A.B.D)A.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B.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C.教师的工作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D.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E教师要提倡因材施教和课外教育三、名词解释1、教学大纲2、必修课3、道德认识4、素质教育5、道德行为四、简答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2、简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五、论述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2、阅读案例,回答问题.那是一个夏天,一家人正在院里乘凉,点着蚊香。
调皮的航航端起蚊香盘,使劲一吹,嘿,这下可好,一家人被吹起的“烟雾”包围,着实呛了个够。
……处理(1):我大发雷霆,怒喝道:“你干什么呀?!”孩子立刻怔住了,呆呆地不知所措,听到我的“吼叫”,哇哇大哭起来。
处理(2):孩子也被烟雾笼罩,妈妈站起声,把孩子拉到一边去:“你是想把灰尘吹走,对吧?”孩子点点头。
妈妈继续说:“这是你想做好事,只是你用力太大了,你看,大家都被你吹起的灰尘笼罩啦!以后要轻一点,好吗?”孩子认真地点点头。
结合你多学的教育学知识评价案例中的两种教育方式。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考试大纲》P1)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1)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P5)答:(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P7)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P9)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P13)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P14)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P15)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P15)答:(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于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P16)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P18)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P19)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P20)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时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4、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P22)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15、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P23)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