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美德都有什么一、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
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二、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1、“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八大内容:1、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为根本,强调人兽之分,人无良知不如善,体现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价值。
主要有:刚正、谦耻、为善、笃学。
2、精髓是以义制利,人为人的价值应以道义为重,升华为“义以道生”的人生观。
3、崇尚律己修身,这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
主要有:情操、自省、舍己、虚心、谈泊、大度。
4、精忠报国。
5、仁爱孝梯。
6、诚信好礼。
7、天下为公。
8、自强不息。
四、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8大传统美德
1. 诚实与正直:不欺骗他人,坦诚待人,言行一致。
2. 孝敬与尊敬:尊重父母长辈,孝敬关心他们,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地位。
3. 仁爱与关怀: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乐于助人。
4. 谦虚与谨慎:不自大,不炫耀个人成就,遵守规则和礼仪。
5. 勤劳与奉献:努力工作,不懒惰,愿意为他人和社群做出贡献。
6. 忍耐与宽容:能够忍受困难和委屈,对他人的过错保持宽容和谅解。
7. 公正与公平:追求公正,不偏袒,不歧视,平等对待他人。
8. 勇气与正义:勇敢面对困难和压力,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正义而战。
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内容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代代相传,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那么,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呢?首先,孝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孝顺不仅仅是尊敬父母,更是要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他们。
这种孝顺之心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内涵。
其次,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言行果断,不欺骗他人。
诚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在中国古代,诚信一直被视为立身之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再次,礼貌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
尊重他人,讲究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礼貌的重视和传统美德的体现。
此外,勤俭节约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被视为美德的体现。
勤劳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而节俭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
中国人有“勤俭持家”、“俭以养廉”的传统观念,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勤俭节约的重视和传统美德的体现。
最后,忠诚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
忠诚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家庭、朋友的忠诚。
忠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内涵。
总之,中国的传统美德包括孝顺、诚信、礼貌、勤俭节约和忠诚等。
这些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些传统美德一直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让它们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中华传统美德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四维:礼、义、廉、耻八伦: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四维八德”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
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
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此寥寥二十四个字,道尽四维的重要性。
何谓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四维-礼义廉耻,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济世弘道、励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为教民正俗的圭臬。
另在管仲《国颂》文中,更直截了当的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是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为人的素养。
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
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
”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
礼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条理,故有礼为贤士:执礼为恭人。
礼应从“坐立、进退、辞让、对答”做起,表现在“尊亲、敬长、敦戚、睦邻”的行为上。
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
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
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
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
简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中国传统美德十二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就是仁爱的意思,是孔子提出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出来的这个“仁”有四个层次:1、仁者爱人,从爱自己的亲人、爱人,再由己及人,要爱他人,爱众人,而且地位越高,需要爱的人越多。
君主就要爱全天下的人。
2、克己复礼为仁,指的是如何修炼这个“仁”字。
孔子提出的“仁”是做人要追求的一个境界,然后他还指导了我们,要怎么去修炼,以达到“仁”的境界。
其余“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其实都是修炼“仁”的必经之路。
所以“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
3、“仁”是品德的总领。
“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同时也都是“仁”的一个方面。
4、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仁”。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以“仁”为立身之本,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可以实现。
新时代,对“仁”有了更多的诠释,比如“仁”还应该包含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爱地球。
要保护地球的环境,积极向上,乐观地生活等。
“义”:原为“宜”。
怎么做才适宜?适宜什么?就是适宜“仁”的纲要。
因此,一切的道德原则,法律条文,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修炼“仁”的一种指导规范。
只要人人都照守道德原则和法律条文,这个世界自然就会变成一个充满“仁”的美好人间,一个和谐的社会。
“礼”:是“义”的具体表现形式。
后辈见到长辈要有礼貌,别人的东西不能不告而取,不能随便乱扔垃圾等。
这些都有道德规范或法律法规指导,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守,就称为“礼”。
如果每个人都能变得有“礼”,那么大家就能慢慢达到“仁”的境界。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礼”必须是发乎内心的,如果强制执行,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
当前的环境下,法律法规自然要有强制性,但是道德规范一旦有了强制性,就有可能产生大量的繁文缛节,这些就是封建主义的糟粕。
因此“义”和“礼”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千年之后的人,回头来看我们现在法律的强制性,也有可能认为是错误的,但它适应现在这个时代。
中华民族8大传统美德文章来自:我们的幸福家园素材:网络编辑: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中华民族8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爱国“国兴我荣,国衰我耻。
”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虽饱受排挤、流放之苦,依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以“生斯世,为斯民”为己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如屈原、陆游、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主义者还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弦高、申包胥、辛弃疾、岳飞、陆秀夫、史可法、阎应元、王夫之、郑成功等。
到了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产生了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洪秀全、洪仁干、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从古至今,爱国的诗篇数不胜数,爱国的故事史不绝书。
相关名言警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二:勤俭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明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也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勤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名言警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十大传统美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中国十二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可以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有益于下一代。
综上所述,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秀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和“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结晶。
一、中国十二美德1、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6、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7、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8、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9、节:气节和节操。
10、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11、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12、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美德有哪些?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历史长河中的涤荡和科学思想的净化,逐步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缤纷。
一、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
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二、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1、“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八大内容:1、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为根本,强调人兽之分,人无良知不如善,体现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价值。
主要有:刚正、谦耻、为善、笃学。
2、精髓是以义制利,人为人的价值应以道义为重,升华为“义以道生”的人生观。
中华传统美德
一、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
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二、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1、“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
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
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2、“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
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3、“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
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八大内容:
1、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以德性作为根本,强调人兽之分,人无良知不如善,体现在新生道德和追求道德价值。
主要有:刚正、谦耻、为善、笃学。
2、精髓是以义制利,人为人的价值应以道义为重,升华为“义以道生”的人生观。
3、崇尚律己修身,这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
主要有:情操、自省、舍己、虚心、谈泊、大度。
4、精忠报国。
5、仁爱孝梯。
6、诚信好礼。
7、天下为公。
8、自强不息。
四、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孝行天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
1、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意思是说,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为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出自战国诗人孟轲的《孟子·滕文公下》。
原意为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7、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8、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9、“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11、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解释: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苏武牧羊: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
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
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
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
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
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
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徒木为信: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
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