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无答案)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44.01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单元第21课《北冥有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张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都是“有所持”。
的人们的目的愿望受到一定条件制约和束缚。
【重、难点】1、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都是“有所持”。
的人们的目的愿望受到一定条件制约和束缚【知识链接】作者简介(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二)、题解《北冥有鱼》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节选自《逍遥游》)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把拼音标在课本上。
2、熟读能背,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词类活用水.击三千志怪.者也4、古今异义野马..也,尘埃也:古()今()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古()今()亦若是.则已矣:古()今()5、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完成《新课标学习辅导》。
【合作探究】一、积累文言词汇,如:“怒、垂、海运、志怪、扶摇等”。
并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一课时二、预习与交流(一)文学常识:1.周,宋,战国,哲学,道家,“老庄”,“老庄哲学”。
2.《南华经》,33,7、15、11。
寓言故事,“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鲁迅先生,《逍遥游》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kūn)(xié)(tuán)(yé)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一)翻译句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旋风向上盘旋飞翔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鸟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二)知识归类1重点实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
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
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②鲲(kūn):大鱼名。
③鹏: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
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庄子》二则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庄子》二则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方面。
《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为了更好地教授《庄子》,我们可以选择两则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导学。
下面将介绍这两则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和意义。
案例一:取悦于人,得不到自己的快乐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我所能认识的却无限。
”可以理解为,人的认知能力是一种无限的追求,而这追求的终点是原则性的道德(也被称为道)。
当我们追求道时,我们需要保持明智的态度,也就是要保持足够的内在力量和对自己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与外在的人、事、物互动。
如果完全满足于外在的称赞和赞扬,我们很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内在力量。
庄子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在他人的评价上寻求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如果我们经常沉迷于迎合和取悦他人,我们就会失去掌握自己生命的意义。
案例二:立足于本我,摆脱孪生难题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他以一个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人出现了关于自己是否是一只蝴蝶的疑问,并表达了他对“本我”的态度。
他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命题:如果我们能够真实地看待自身,摆脱追求外在的寻求,我们就能摆脱孪生难题,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内在欢乐和平静。
庄子在逍遥游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他自己的立场,希望人们保持本我,不受外在干扰。
这使我们可以专注于内在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去描述世界,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重视本我,同时发展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并在处理外在干扰时采取必要的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己的内心,发现我们真正的需要和愿望,我们就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生命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是一位有着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发展的里程碑。
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鲲鹏的形象,理解庄子寄寓的道理。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瑰丽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了解鲲鹏的形象,理解庄子寄寓的道理。
2. 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瑰丽的特色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一生的言论都收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二、初读课文。
1.字音冥()鲲()抟()徙()邪( )矣(2.断句(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再读课文,解词释义1.解释词语:⑴冥: ⑵邪: (3)海运: (4)怒: (5)野马:2、翻译句子⑴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⑵《齐谐》者,志怪者也。
⑶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⑷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四、精读课文(一)探究问题1.冥鱼为什么化为鹏鸟要从北海迁徙到南海去?2.鹏鸟有什么特点?它从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3.文中的“雾气”、“尘埃”是怎样形成的?4.鹏鸟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什么的限制?5.庄子最善于借喻说理。
在本文中作者借鲲鹏等对象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品析语言1.赏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五、写作特点1.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生动有趣。
2. 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 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六、学习积累鲲鹏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下面这三个成语皆出自《北冥有鱼》。
1. 鲲鹏展翅:比喻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2.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3. 扶摇直上:比喻仕途得意。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21、《庄子》二则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回顾复习相关资料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2、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
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学习目标1、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重难点1、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2、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一、庄子名,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代表作品有,名篇、。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北冥()鲲鹏()抟()迁徙()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翻译重点词语。
①冥:②鲲:③鹏:④怒:⑤垂:⑥海运:⑦天池:2.翻译重点句子。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1.翻译重点词语。
齐谐:志:击:抟:去:尘埃:息:极:2.翻译重点句子。
①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梳理文章内容,感知大鹏形象,体会庄子与惠子的人物特点。
3.品味和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重点难点】1.感知大鹏形象,体会庄子与惠子的人物特点。
2.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
【学习过程】知识积累1.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字。
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为漆园吏。
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对待生活,他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净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道遥”之境。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齐物论》等。
2.《庄子》其书《庄子》,又称《》,道家经典之一,是由庄子及其后学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其文想象奇幻丰富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学、哲学价值。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3.《逍遥游》其文《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就是悠闲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现实处境使他无力一展抱负,改变现状,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间翱翔,在绝对的自由环境里寻求解脱。
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21.《北冥有鱼》第一课时序号:编号:学习时间:月日使用人:审阅人:【学习目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难点)【课前导学】1.自读课文两遍,将注释中的字音以及重点词语标在课文中。
将阅读过程中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
我的疑问:2.文学常识:庄子名周,战国宋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其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3.朗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北冥. ( ) 鲲.鹏( ) 抟.( ) 徙.(. )齐谐. ( ) 正色邪. ( )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解释加点字词、翻译划线句子)(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3)《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课堂探究】1.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
2.小组探究:展示上面自主学习内容,然后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评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学习重点〗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庄子不但想象力极为丰富,而且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作品介绍《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21.1课《北冥有鱼》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了解庄子的思想追求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主旨,欣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这是李白的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是李清照的诗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是毛泽东的诗句……在这些诗人的笔下,鲲鹏成了人格和品质的象征,而这而是一生受了庄子“鲲鹏”形象的影响。
二、诵读感知学生自读,注意朗读的停顿和情感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也”字句、顶针、夸张修辞和想象等句子的朗读)学生齐读译述故事(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重点字词)三、文本探究1.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2.庄子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他为什么要写鲲鹏?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文字:“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
”小结: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3、庄子笔下的鲲鹏是否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呢?(1)鲲鹏为什么要等“海运”和“六月息”?(2)文中为什么要写“野马”“尘埃”?(3)“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句话如何理解?(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恃”,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小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阅读感悟提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由的,快乐的?学生回答后出示小故事:史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天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乐?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有人说位居显赫者,有人说金榜题名者,还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朱元璋听后皆不满意。
21、《庄子》二则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一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文学常识(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庄子》二则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文本链接《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弟子和后世学者所著。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它“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评价它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自学教材(10分钟)带着学习目标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北冥()鲲鹏()抟()迁徙()齐谐()正色邪()濠梁()鲦鱼()4、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16分钟)通假字北冥有鱼()一词多义(1)之鲲之大()鹏之背()鹏之徙于南冥也()天之苍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鱼之乐也()安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2)其其正色邪()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试下也()(3)而怒而飞()其远而无所至极邪()(4)以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固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古今异义(1)怒而飞()(2)安知鱼之乐()(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词类活用志怪者也()其他重点实词(1)北冥:(2)怒:(3)垂:(4)海运:(5)志怪:(6)水击:(7)抟:(8)扶摇:(9)息:(10)野马:(11)苍苍:(12)亦若是则已矣是:(13)全:(14)循:(15)本:(16)既已:特殊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南冥者,天池也。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21、《庄子》二则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回顾复习相关资料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2、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
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学习目标1、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重难点1、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2、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一、庄子名,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
代表作品有,名篇、。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北冥()鲲鹏()抟()迁徙()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翻译重点词语。
①冥:②鲲:③鹏:④怒:⑤垂:⑥海运:⑦天池:2.翻译重点句子。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1.翻译重点词语。
齐谐:志:击:抟:去:尘埃:息:极:2.翻译重点句子。
①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四、精讲点拨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五、学生小结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
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
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六、达标测试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命名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D. 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D.鲲鹏这一形象在庄子笔下成了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作者赋予鲲鹏全新而又非常深刻的意义,因为鲲鹏已经实现了庄子的自由理想。
4、《庄子·逍遥游》中出现的成语有和。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21、《庄子》二则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备人:孟金凤 复备人:张玉彬 一、回顾复习1、文学常识:庄子,《庄子》;2、检查背诵《北冥有鱼》。
二、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2、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
三、合作探究(一)、一读课文,字音节奏 1、读一读,给加点的字注音。
濠.梁( ) 鲦.鱼( ) 请循.其本( ) (二)、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请循.其本( ) 是.鱼之乐也( ) 鯈鱼出游从容..( ) 3、一词多义。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 ② 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 4、翻译句子。
①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 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四、精讲点拨(三)、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1、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2、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4、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5、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四)、四读课文,判断性格,辨别胜负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五、学生小结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让人读完不禁会心一笑,且沉思良久。
六、达标测试1、庄子是 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 。
(3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是.鱼之乐也( )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请循.其本(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2分)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译: 4.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C.我知之/濠上也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辩,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的辩论”。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2)正反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
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
“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
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
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