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习题讲评课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22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论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案例分析成果。
4. 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引入新课。
环节二: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0分钟)1. 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2. 介绍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
环节三: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15分钟)1. 整体性的表现: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 整体性的原因:地球表层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环节四: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如“亚马逊雨林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环节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原因。
第二课时环节六: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地理环境差异性。
环节七: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10分钟)1. 差异性的表现: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存在差异。
2. 影响因素: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环节八: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实际案例分析(15分钟)1. 案例一:我国南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课教案第一部分:重难点解析与总结(第1课时)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
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3.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图5.6)。
要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景观图片简要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课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掌握其表现形式。
2. 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增强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通过举例说明其表现形式,如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
2.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地理环境整体性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地理环境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认识和体会。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地理环境案例,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之小船创作[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知 识]一、陆地自然带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易错提示】 不是。
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水热状况地形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技法点拨] 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1)沿海地区纬度增加,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2)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易错提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三、非地带性现象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地形、洋流影响)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
考点一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例1】(2017·全国卷Ⅰ,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学科:地理专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讲教师:田佩淮清华附中地理特级教师题1:九寨沟景区(图17)和喀斯特高原(图18)都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发育区地下水循环通畅。
九寨沟以水景最为奇丽,素有“世界水景之王”的美誉,不仅河湖水清澈,而且景色宜人。
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17,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九寨沟“河湖水清澈”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
题2:新疆全区总面积166.0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建国以后,新疆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意图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和土壤的相互关系分析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题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中对应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题4: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A.印度尼西亚B.英国C.日本D.新西兰(2)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题5: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
根据2008年10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示意图。
材料二下面为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左图)和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右图)。
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
专题0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1.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规律分布及说明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①大陆的低纬地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大陆的高纬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似性: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呈现出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但陆地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受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在个别地区呈现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例证及原因分析见下表:实际分布的自然带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东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西风带控制下的安第斯山的背风坡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