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3
90年来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摘要: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中国农村土地政策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的漫长变革过程。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有益启示,对于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状况的新土地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90年;演变;启示土地问题是“三农”核心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中国农村土地政策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90多年来,在制定农村土地政策方面,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成功经验,也获取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深刻教训。
回顾中国农村土地政策90年发展演变历程,深入分析其中所深藏的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动因、影响和得失,并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状况的新土地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90年来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展演变历程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农民所有制(1921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明确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纲。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就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
1927年11月28日,临时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提出:“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的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
”这里的土地公有就是主张土地国有。
由于土地国有政策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土地私有观念,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甚至引起了广大农民对于土地革命的怀疑,为争取广大农民对苏维埃革命的热情,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开始了从土地国有到土地农有的转变。
1931年春,以毛泽东为书记的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规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并开展了系列“限田”、“限租”、“打土豪地主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
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一)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因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同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为了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必须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必须调动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并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并且提出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因为抗战结束后,人民群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又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只有解决解放区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总体是好的。
土地改革:1950年,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彻底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
农业合作化: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开展,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国有,广大农民纷纷参加农业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至今,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由于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中共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战争,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民族土地
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为其结束的标志。
土地革命路线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
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路线意义:
这条路线,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调
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1、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2、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
金和金银器交公。
3、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
地名和,面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演变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北洋军阀,选择了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在大革命时期,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为支援北伐奠定了群众基础。
2、但大革命最终失败,国共两党合作破裂,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共产党经过一番经验教训的总结,开始决定转战农村地区,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到农村去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
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总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土地政策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站稳脚跟,同时发动起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以壮大势力对抗国民党集团。
3、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发生变化,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时移世易,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的共同敌人是日本,因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是主要任务。
因此,实行了这样的土地政策,不但团结了广大农民,同时还调动了地主阶级的抗日积极性。
4、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又发生相应改变。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要求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很明显,土地政策的变化与时局变化是一致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内战,对于共产党来说,拉拢农民阶级,一起对抗国民党,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障。
事实证明,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5、建国初期,1950-1952年,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27年至1931年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千百年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是中国农民阶级的最高追求。
土地对于封建统治下的农民而言是唯一的生存资本,离开了土地,他们也就无处容身。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起与衰落就是围绕农民的土地问题展开的。
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土地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下身背“三座大山”的农民阶级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主要方式是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以工人运动与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是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大政方针。
因而,在最初的阶段,对于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问题中共中央并没有加以应有的重视。
中共中央对于农村及土地问题的重视肇始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八七会议。
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疯狂屠杀与镇压给共产党带来了血淋淋的教训。
以毛泽东为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其时的前途并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并不在工人运动而在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枪杆子里出政权”。
中国革命必备的两大因素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一、大革命及八七会议时中共的土地政策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大革命时期,以减租减息为中心内容的农民运动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但在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问题上存在分歧。
“将土地从不劳而食的人们手中收归”[1]的土地国有化政策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实践经验,盲目信从共产国际而采取的方针。
为加快中国的革命进程,共产国际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以便通过国民政府执行共产国际有关土地革命的政策。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土地国有的主张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所提出的“虽然目前不能立即实行土地国有化,但也应该把土地直接分给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劳动者,消灭不从事耕作的大土地占有者和许多中小土地占有者制”[2]存在原则性的差异。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发表时间:2009-07-02T14:02:13.110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8期供稿作者:樊会玲[导读] 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樊会玲(平顶山市第24中学,河南平顶山 467000)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35-01“土地是一切产生和存在的源泉”,自古以来政权的斗争与土地的斗争连在一起。
因此,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把土地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好土地问题,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在国内各派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境地。
加上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中国的农业日益陷入严重的危机。
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土地日益集中到极少数地主手中,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更加强烈。
“共产党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取消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党的最主要任务,并先后发动和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打倒土豪劣绅,分配田地浮财。
虽然大多数起义因为敌人的镇压或准备不足而失败,却宣传了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为以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积累了经验。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应把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三者结合在一起。
1929年12月湘赣边苏区政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后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
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土地;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外,其余的人一律强制劳动。
《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1929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农民问题决议案》关于“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精神,结合赣南土地革命的经验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时期。
弄清楚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对于研究这段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八一南昌起义到党的六大;二、从六大到六届四中全会;三、从六届四中全会到瓦窑堡会议前夕;四、从瓦窑堡会议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
下面就按照这四个阶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28年7月党的六大召开以前,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初步摸索时期。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开展,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有些地区并在实际上进行了土地分配,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思想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中国共产党没能够及时提出土地革命的问题。
在1927年4月召开的党的五大上虽然提出了没收大地主田地的任务,但并没有相应提出分配土地的具体政策和办法,实际上没有贯彻执行。
因此,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土地革命,应该执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是缺乏经验的。
八一南昌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行土地革命。
对于这一点,过去一直注意得不够。
起义领导机关以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的《中央委员宣言》,就明确宣布这次起义是“继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 。
不久后发布的《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也说:我们此次革命的行动,就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
恽代英也曾说:“我们这次八一革命,就是要实现土地革命,所以我们决定了土地政纲,在沿途就要开始实行。
”为着制定土地政纲,起义领导机关曾几次进行过讨论。
在九江,李立三、恽代英提出应没收大地主的土地,谭平山则认为不宜实行。
到南昌后,农工委员会制定的《农民解放条例》,提出了“没收二百亩以上大地主土地”的主张。
起义部队到达瑞金后,前委会议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取消亩数限制,改为“没收土地”。
以后到上杭,又根据广东省委送来一份政纲,改为“没收五十亩以上的大地主的土地”。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三次土改的区别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总结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政策:积极发展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制。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朝三化发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时期。
弄清楚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对于研究这段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八一南昌起义到党的六大;二、从六大到六届四中全会;三、从六届四中全会到瓦窑堡会议前夕;四、从瓦窑堡会议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
下面就按照这四个阶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28年7月党的六大召开以前,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初步摸索时期。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开展,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有些地区并在实际上进行了土地分配,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思想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中国共产党没能够及时提出土地革命的问题。
在1927年4月召开的党的五大上虽然提出了没收大地主田地的任务,但并没有相应提出分配土地的具体政策和办法,实际上没有贯彻执行。
因此,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土地革命,应该执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是缺乏经验的。
八一南昌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行土地革命。
对于这一点,过去一直注意得不够。
起义领导机关以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的《中央委员宣言》,就明确宣布这次起义是“继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 。
不久后发布的《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也说:我们此次革命的行动,就是“为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而奋斗”。
恽代英也曾说:“我们这次八一革命,就是要实现土地革命,所以我们决定了土地政纲,在沿途就要开始实行。
”为着制定土地政纲,起义领导机关曾几次进行过讨论。
在九江,李立三、恽代英提出应没收大地主的土地,谭平山则认为不宜实行。
到南昌后,农工委员会制定的《农民解放条例》,提出了“没收二百亩以上大地主土地”的主张。
起义部队到达瑞金后,前委会议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取消亩数限制,改为“没收土地”。
以后到上杭,又根据广东省委送来一份政纲,改为“没收五十亩以上的大地主的土地”。
在由瞿秋白主持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对土地政策作出了一些规定:第一,“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这些土地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租金率由农民协会规定之”。
会议指出:在最近开始的暴动中,“本党不提出没收小田主土地的口号,是为着要使城乡间广大的小私有财产者之分子中立”。
在大地革命失败的形势下,作出这个规定,是有利于集中打击大中地主阶级的。
第二,“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族祠庙宇等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
关于没收公产土地进行分配,自此便成为党的一贯政策,以后不过规定得更加具体而已。
第三,“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是贫农”。
第四,“现时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这就是充分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分配土地。
第五,“由农民协会取消重利盘剥者的债务、苛刻的租约与苛约” 。
这种只取消高利贷而不是废除一切债务的规定,也是正确的。
在讨论《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时,毛泽东曾提出四条意见,主要精神是:一、“大中地主标准一定要定”;二、“对小地主应有一定的办法”;三、“自耕农富农、中农的地权不同,农民要向富农进攻了,所以要确定方向”;四、对于会党土匪问题应有正确的策略。
这几点意见很重要,但由于会议只开了一天,共产国际代表也不同意讨论,因而,会议便没有就这些问题做出决定。
这次会议的主要缺点,一是没有提出团结中农和如何对待富农的问题,二是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
这个主张是来源于共产国际的指示。
它作为土地革命的最终目标,固然是正确的,但作为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一点列宁早已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有过明确的说明。
尽管如此,八七会议把土地革命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提了出来,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按照八七会议的决定,毛泽东、董必武、方志敏、张太雷等同志分赴湘、鄂、赣、粤领导秋收暴动。
毛泽东回到湖南以后,在8月18日召开了改组后的第一次省委会议。
会上对于土地革命的政策进行了讨论。
当时易礼容主张只没收大地主土地,夏明翰主张全部没收,实行土地国有,毛泽东认为单是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必须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同时对于他们应有一个妥善方法安插。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毛泽东的意见,会议提出:一、“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
在革命势力发展的地方,农民有自动没收小地主的土地,我们可以不干涉” 。
这实际上已同意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
二、“此时党对农民的政策,应当是贫农领导中农,拿住富农,整个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 。
土地革命的阶级政策在这里已经具有雏型。
三、对于被没收土地的地主,“只要他们能耕种,仍须拿与农民同等之土地给他们耕种,以消灭地主阶级”。
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政策在这里也提出来了。
这些规定明显比八七会议前进了一步。
这次会议是在大革命刚刚失败、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下召开的,出于革命义愤和简单的报复情绪,会议也提出一些错误的口号,如“烧毁土豪劣绅大地主的村庄”,“暴动杀尽土豪劣绅”等等。
在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开始形成。
这次扩大会议的意义,是它通过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土地问题的党纲草案,对于土地革命的开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这次会议在土地政策上也作了一些错误的决定:第一,决定没收一切土地。
它一方面说:“完全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由农民代表会议自己支配给贫农耕种,耕者有其田”;一方面又在“党纲草案”中说:“一切私有土地完全归组织成苏维埃国家的劳动平民所公有”;“一切没收的土地之实际使用权归之于农民” 。
瞿秋白1928年4月在《中国革命与共产党》(对党的“六大”的报告稿)中曾追述说:这次扩大会议作了三项新的决定,其中一项便是“没收一切土地,由农民代表会议自己支配给农民耕种”。
这说明,11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实际上作出了没收一切土地的决定。
这项政策和土地国有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从我国国情和革命阶段的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了苏联的经验。
第二,会议也肯定了错误的烧杀政策。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由于国民党实行反革命屠杀,一些群众提出一些报复口号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为党中央的会议正式作出这些决定,则是附和农民、小生产者的报复思想,对革命是不利的。
在当时中央“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各地相继实行了一些过左的政策。
例如广东的海陆丰在八月举行的第二次起义中,虽曾正确宣布“没收豪绅地主的一切财产,没收豪绅地主的一切土地,土地给耕种的农民等等”,但在11月第三次起义后,“不仅仅是大中地主加以没收,即小地主甚至自耕农的土地也加以没收” 。
这些过左的政策,树敌过多,孤立了自己,使起义只支持几个月便失败了。
湖南醴陵地区在1927年11月暴动后,还实行过“共同耕种、共同消费”的过左政策。
他们“打破私有制度,凡属田地一概没收”,“牛只肥料犁具猪一概公用”,“真是‘你的是我的,我的就是你’” 。
这种农民社会主义的平均政策自然行不通,因此到1928年3月即告失败。
1927年12月爆发的广州起义,也宣布了一些过左的纲领,如没收一切土地收归国有;杀尽一切地主豪绅;销毁一切田契租约债券;消灭一切田界等等。
1928年初的湘南暴动,也实行了过左的烧杀政策,致使“湘南各县焚杀之余,经济破产,土豪打尽”,部队“自二月抵耒阳时起即未能筹到一文” ,在敌人的围攻下不久也失败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经过打土豪、发动群众的准备阶段,到1928年2月,宁冈开始分田,六月龙源口大捷后,土地革命在根据地全面展开。
土地的分配,对于发动广大群众支援红军作战,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没有经验,在土地政策问题上也受了中央过左政策的影响。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曾对这一点作过分析:第一,“对于土地是采取全部没收、彻底分配的政策”。
这样做的结果,致使中间阶级与豪绅阶级“同被打击”,“白色恐怖一来,马上反水”。
第二,对中小商人等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些过左。
这项政策在二月前本来是做得比较好的,三月湘南特委代表到边界批评“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逼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政策一变,“烧杀虽仍不多,但对城市中等商人之没收和乡村小地主富农的派款,是做得十分厉害的” 。
“这种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成为根据地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后来毛泽东“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特别在遂川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农民及小商人全体的拥护。
第三,土地分配的标准开始是“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以后“则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
后来的实践证明,以劳动力为标准虽然对于发展生产有利,但无劳动力的家庭只能分到很少的土地,对于争取广大群众是不利的。
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对的,但是将全部土地按男女老幼一律平分,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做法。
平分土地为贫农雇农所欢迎,但因为是一律平分,中农的土地往往受到侵犯。
当时比较好的地方,一是在平分土地中,地主富农也分到了一份同等的土地,给了地主富农以生活出路;二是“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山多田少的地方,如永新之小江区,以三、四乡为一个单位去分配的也有,但极少” 。
因为根据地多是山区,居住分散,村子很小,所以主要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这以后成了土地革命中一贯的政策。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一年来土地革命的经验,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
这个土地法主要作了如下规定: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为主,遇特别情况或政府有力时兼用“分配农民共同耕种”和“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两种方法;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等情况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四、主要“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有特殊情形的地方可“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劳动者多分土地一倍”;五、区域标准主要“以乡为单位分配”,遇特殊情形时可以几乡或区为单位;六、乡村手工业工人“得分每个农民所得田的数量之一半”;七、红军和赤卫队战士、政府和其他机关工作人员均得分田,“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
这是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它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对于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有重要意义。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