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标准文件标题: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控标准的制订、修订规程分发部门:总经理室,质量技术部,生产技术部,物资管理部,行政部(存档)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控标准的制订、修订规程1 目的制定质量标准的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均有章可循。
2 范围公司所有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体和成品的质量标准。
3 责任者质量技术部、生产制造部、物资管理部等部门相关人员。
4 程序4.1 质量标准由质量技术部进行制订,总经理室批准后生效,制订的有关要求如下。
4.1.1 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控质量标准,应依据法定标准和实际生产水平进行制订,内控标准不得低于法定标准。
4.1.2 有标示内容的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应根据企业对包装的技术要求进行制订。
包装材料的技术要求应包括规格尺寸(包括偏差范围);文字内容;材质(如纸质等);包装形式;颜色要求;标准样稿等。
4.1.3 无标示内容的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应参照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制订。
4.2 质量标准的修订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质量标准的修订:4.2.1 法定标准变更或生产实际情况发生改变时。
4.2.2 包装设计发生变更时。
4.3 修订步骤4.3.1 首先有生产制造部或质量技术部提出质量标准修订要求,经部门经理上报给总经理室,由总经理室统一调度生产制造部、质量技术部、物资管理部相关领导人开技术变更会议,拟定质量标准修订方案。
4.3.2 上述三个部门联合进行产品小试和质量标准验证,再由质量技术部出具质量标准草案交由总经理室审核。
2/2 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控标准的制订、修订规程QA-M-0154.3.3 总经理室审核通过后由质量技术部正式发文交给总经理室、生产制造部、物资管理部,并在行政部存档4.4 质量技术部在新的质量标准下发时,应从各相应部门及时收回过时的质量标准,以保证工作现场只有现行的质量标准。
4.5 对未按质量标准执行,或因保管不善等原因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材料成品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材料成品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责任1. 生产部门负责材料成品的采购、存储和使用管理。
2. 质量部门负责对材料成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3. 仓储部门负责对材料成品的入库、出库和库存管理。
4. 生产经理负责监督整个材料成品管理的实施情况。
三、采购管理1. 采购人员应根据生产计划和需求确定所需材料成品的种类和数量,并与供应商进行协商。
2. 采购人员应核实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责任。
3. 采购人员应及时跟踪供应商的交货进度,确保材料成品按时到达。
4. 采购人员应对收到的材料成品进行验收,确保质量符合要求。
四、存储管理1. 仓库应对不同种类的材料成品进行分类存放,避免混乱和交叉污染。
2. 仓库应保持干燥、通风和清洁,定期清理和消毒,确保材料成品不受污染。
3. 仓库应定期盘点库存,及时更新库存信息,确保数据准确。
4. 仓库应制定合理的货架布局和标识,方便查找和取用材料成品。
五、使用管理1. 生产员工应按照工艺要求和作业程序正确使用材料成品,避免浪费和损坏。
2. 生产员工应注意材料成品的有效期限和储存条件,确保使用前检查材料成品的质量。
3. 生产员工应及时反馈有关材料成品的问题和意见,以便改进和提高质量。
六、质量管理1. 质量部门应进行定期的材料成品抽检和抽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2. 质量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材料成品的检测标准和程序,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3. 质量部门应及时处理发现的材料成品质量问题,做好记录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七、绩效评估1. 生产部门应每月对材料成品的采购量、库存量和使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2. 质量部门应每季度对材料成品的质量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减少质量事件的发生。
3. 仓储部门应每周对库存量和存储环境进行检查和评估,消除存储隐患。
八、改进措施1. 各部门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经验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目的:规范公司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检验过程,以保证产品安全,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客户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原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待包装品、成品的检验工作。
3职责权限:3.1研发部:负责原料和产品检验标准、检验方法的制定;负责原料标准样品的提供。
3.2仓储部:负责原料、包材的接收和报检工作。
3.3生产部:负责半成品、待包装品、成品的报检工作。
3.4质量管理部:负责包材检验标准的制定;负责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
4制度内容:4.1原料检验:4.1.1研发部在新原料评估完成时依据供应商COA、MSDS、原料特性等制定《原料内控标准》,规定检验项目和方法,并提供原料标准样品。
4.1.2原料采购到货后,原料仓按照《物料收发管理制度》接收原料,打印并粘贴我司“原料标签”,并填写《原材料到货及报检通知单》给到检验员检验。
4.1.3检验员接收《原材料到货及报检通知单》并核对原料COA、原料标签,按每种原料每个批次随机抽取1个独立包装进行取样和留样,具体按照《取样管理制度》及《留样管理制度》进行。
4.1.4检验员按《原料内控检验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参照相关“检验作业指导书”进行逐项检验。
4.1.5检验员检验完毕,填写《原料检验报告》;检验合格则在“原料标识卡”上盖合格章;检验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1.6检验员第一时间通知原料仓检验结果,仓库按照按检验结果对原料进行归位。
4.2包材检验:4.2.1质量管理部按照包材类型和特性结合产品质量要求制定《包材内控标准》。
4.2.2包材到货后,仓储部按照《物料收发管理制度》接收包材并填写《原材料到货及报检通知单》给到检验员检验。
4.2.3检验员接收《原材料到货及报检通知单》后,按以下抽样方案进行抽样:a)开箱数:按照总箱数开平方根取整数+1确定,2箱至4箱开2箱;b)外观检验:按照GB/T2828.1-2012正常一次抽样方案,一般检验水平Ⅱ,AQLCri:0、Maj:2.5、Min:4.0;c)功能检测:按照GB/T2828.1-2012正常一次抽样方案,特殊检验水平S-2,AQL Cri:0、Maj:2.5、Min:4.0。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版与2010年修订版对比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药品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我国自1988年第一次颁布药品GMP至今已有20多年,其间经历1992年和1998年两次修订,截至2004年6月30日,实现了所有原料药和制剂均在符合药品GMP的条件下生产的目标。
新版药品GMP共14章、313条,相对于1998年修订的药品GMP,篇幅大量增加。
新版药品GMP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按照“软件硬件并重”的原则,贯彻质量风险管理和药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更加注重科学性,强调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了与世界卫生组织药品GMP的一致性。
新版药品GMP修订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强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大幅提高对企业质量管理软件方面的要求。
细化了对构建实用、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强化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管理,以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全面强化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增加了对从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条款和内容,进一步明确职责。
如,新版药品GMP明确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包括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质量受权人等必须具有的资质和应履行的职责。
三是细化了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规定,增加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进一步完善了药品安全保障措施。
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在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增加了供应商审计、变更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制新制度和措施,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提高了无菌制剂生产环境标准,增加了生产环境在线监测要求,提高无菌药品的质量保证水平。
1 / 342 / 343 / 344 / 345 / 346 / 347 / 348 / 34压,排至室外的废气应经净化处理并符合要求,排风口应远离其它空气净化系统的进风口;生产β内酰胺结构类药品必须使用专用设备和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与其它药品生产区域严格分开。
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生产质量管理通则2006年02月14日第一条为加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以下简称“药包材”)的管理,保证药品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本《通则》是药品包装用材料、容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包材生产的全过程。
机构和人员第三条药包材生产企业应建立与产品生产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
各级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明确,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与药包材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第四条主管药包材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应具有与所生产的产品相关专业学历,有该类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对《通则》的实施和产品质量负责。
第五条药包材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有该类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
有能力对药包材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药包材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第六条从事药包材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的人员应经专业技术培训,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七条对从事药包材生产的各类人员应按《通则》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
厂房与设施第八条药包材生产企业必须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的地面、路面及运输等不应对产品造成污染;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的总体布局应合理,不得互相妨碍,厂区内主要道路应宽敞、路面平整、并选择不易起尘的材料。
厂区设计建造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九条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
同一厂房内以及相邻厂房之间的生产操作不得互相妨碍。
第十条厂房应有防尘、防污染、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及异物进入的设施。
第十一条在设计和建设厂房时,应考虑(使用时)便于进行清洁工作。
洁净室(区)的内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并能耐受清洗和消毒,墙壁与地面的交界处宜成弧形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
1 目的:建立中间产品管理规程,确保中间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保证中间产品管理符合GMP要求。
2 范围:公司生产的所有中间产品。
3 责任者:QA、QC、制造部、各生产车间。
4 程序:4.1 中间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之外的一系列产出物料。
4.2 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相关SOP。
所有的中间产品必须严格执行公司内控标准,不符合内控标准的中间产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
中间产品内控标准由QA 起草下发,制造部提供相应参考数据,质量副总批准后执行。
4.3 车间在存放中间产品过程中容器均应加盖,并有明显标签,标签应注明品名、批号、数量等。
操作人员将中间产品按品种、批号放置,挂上“待验”牌(黄色)或“合格”(绿色)标识。
各生产工序填写《中间产品请验单》(R/QA-002),交QC按《中间产品取样规程》(S/SOP/QC/S-002)取样。
4.4 QC按中间产品相应的检验SOP进行检验,做好检验记录。
检验结束,出具2份检验报告,1份留底备查,1份交生产车间。
4.5车间接到检验合格报告后,应将“待验”牌(黄色)换成“合格”牌(绿色);车间接到检验不合格报告后,应将“待验”牌(黄色)换成“不合格”牌(红色)。
4.6经授权的车间放行负责人放行后的中间产品方可下传。
车间任何人不得干扰中间体放行人员独立履行职责。
在中间体放行钱,中间体放行人要确保审阅了所有相关的中间体生产记录、检验报告和偏差等,并进行放行评价和签名。
QA对中间体放行履行日常的放行监督工作。
4.7 不合格中间产品的处理按《不合格品管理规程》(S/SMP/QA-006)进行。
4.8原料药中间产品的储存期不超过6个月,如生产过程中有超过现象,必须经过重新检验和QA评估,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处理。
4.9 关联文件《中间产品请验单》(R/QA-002)《中间产品取样规程》(S/SOP/QC/S-002)《不合格品管理规程》(S/SMP/QA-006)5 更改信息5.1更改原因:细化退货流程5.2 更改历史。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规范A型题●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文件编制的程序是起草、审核、批准及修订。
●生产文件的编制应注意的内容是用词准确,通俗易懂,层次清楚,各类技术参数要求准确。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标准或检验操作规程是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制定,经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批准签章后颁发执行。
●药品生产企业的原辅料、包材的采购应按规定质量标准向经质量管理部门质量审计合格的供货单位按计划采购。
●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标签、说明书应是设专柜或专库储存,设专人管理。
●纯净水、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应符合中国药典。
●药品生产企业的成品发放原则是先进先出。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洁净室(区)内输送药液及注射用水的管道,储罐等的材质应选用优质不锈钢或其他优质耐腐蚀材料。
●生产用的注射用水储存可采用80℃以上保温,65℃以上保温循环或4℃以下存放。
●对无菌作业区洁净工作服的要求是应选防静电、无纤维脱落、耐消毒的上纤维材质制成,其试样能覆盖全部头发、胡须与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接触药品的生产人员应定期体检,时间为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药品生产中,清场结束后发“清场合格证”的复查人是车间质量管理人员。
●在药品生产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清场工作由专门的清场人员进行,岗位负责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复查。
●进入洁净区的维护保养设备人员应穿适宜的工作服。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内控标准制定的原则是必须符合质量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不包括制定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职责,批准生产工艺规程。
●药品生产企业的某批产品共包装169件,应随机取样量为14件。
●药品生产企业的某批产品共包装676件,应随机取样量为14件。
●药品生产企业分别购进324批原料和制剂成品,则抽样量分别为10,324件。
●验证工作的一般程序是确定验证项目→制订验证方案→批准验证方案→组织实施→提出验证报告→批准验证报告→建立验证档案。
质量标准编制规范1、目的:为统一并规范本公司质量标准的编制,特制订本编制程序。
2、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质量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
3、适用范围: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内控质量标准的编制。
4、职责——质量管理部起草人负责按已批准的质量标准编制规程(SOP)起草质量标准。
——QC主管负责按已批准的质量标准编制规程(SOP)审核质量标准。
——质量管理部长负责按已批准的质量标准编制规程(SOP)审批质量标准。
5、正文5.1 成品质量标准编制程序5.1.1 编制成品质量标准必须以法定标准为依据,依次为:现行版药典(增补本)、部颁标准、省市自治区地方标准,未收载的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部门的有关规定,化工原料用时,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5.1.2 各项编写要求详见《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
5.1.3 若法定标准中有量化指标,内控质量标准应根据工艺技术可达到的要求,适当提高标准,确保产品在储存期内能达到法定标准的要求。
5.1.4 要有标准编制依据,【性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
5.2 原料质量标准编制程序(SOP)5.2.1 编制原料质量标准必须以法定质量标准为依据,依次为:现行版药典(增补本)、部颁标准、省市自治区地方标准,未收载的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部门的有关规定,化工原料用时,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5.2.2 各项编写要求详见《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
5.2.3要有标准依据,【性状】,【贮藏】。
5.2.4 在原料质量标准中,药材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过150mg/Kg。
5.3 辅料质量标准编制规程5.3.1 辅料若有法定药用标准应依次为依据,依次为:现行版药典(增补本)、部颁标准、省市自治区地方标准。
如无药用标准,可依据法定食用标准或行业标准制订企业标准,但必须经过验证,确认不影响产品质量。
如既无法定药用标准,又无法定食用标准,而又必须使用的辅料,可以参照相关的标准资料制定企业标准,但要在标准中规定每批辅料都要依据《中国药典》二部附录中“异常毒性检查法”进行检测,确保使用安全。
1.目的:
建立质量标准的制订、修订、审查与批准的管理程序。
2.范围:
适用于本厂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内控标准的管理。
3.责任:
质监科负责制订和修订内控标准及管理制度,各相关部门负责执行。
4.内容:
质量标准的制订、修订、审查和批准:
企业除执行药品的各级法定标准外,还应制订和执行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控标准。
制订和修订物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内控标准,由质监科会同技术科起草,经质监科长审核,厂长批准,签章后下达,自生效日期起执行。
一般每三至五年由质监科组织复审、修订,若在执行过程中确实需要修订时,审核、批准和执行办法与制订时相同。
质量标准的内容:
原辅料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品名、代号、规格、性状、鉴别、检验项目与限度、用途、标准依据等。
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材质、外观、尺寸、规格和理化项目。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的质量标准中还应制订符合药品要求的卫生
标准。
第2页/共2页
成品内控质量标准可参照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工艺规程及产品特性制订,工艺用水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及参照中国药典有关规定制订。
内控标准的印制、发放、保管:
批准签章后内控标准,统一交由厂文件控制中心印制、发放。
标准颁发后,各接收部门应按有关规定进行编号,妥善保管,谨防丢失,并不得外传。
内控标准的执行:
生产科须以内控标准组织生产,符合内控标准的产品才能发放销售。
质监科必须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制订与各质量标准相关的检验操作规程。
各检验、质监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须以质量标准为操作依据严格遵守执行。
内控标准的收回:
内控质量标准修订后,应及时将原标准予以收回,以免误用,并及时更换产品质量档案中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