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三一轮复习《师说》
- 格式:ppt
- 大小:572.00 KB
- 文档页数:24
课文02 师说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第1段,完成题目。
古之学者..( 用来……的 )传道受.( 同“授”,传授 )..( 求学的人 )必有师。
师者,所以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疑惑 )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 知道,懂得 )道也固.( 本来 )先乎吾,吾从.( 跟随,跟从 )而师.( 以……为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 学习 )道也,夫庸.( 哪,表反问语气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师者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
(2)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_人非生而知之者__,_孰能无惑__?”(3)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道之所存__,_师之所存也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道之所存__,_师之所存也__”。
(二)阅读第2段,完成题目。
嗟乎!师道.( 风尚 )之不传.( 流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超出 )人也远矣,犹且..( 尚且,还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以……为耻 )学于师。
是故圣.( 圣明的人 )益圣.( 圣明 ),愚.( 愚昧的人 )益愚.( 愚昧 )。
圣人之所以..( ……的原因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大概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糊涂 )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8)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7)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四、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5)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7)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五、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递进)(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7)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8)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9)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0)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11)择师而教之(代词,他)(12)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13)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14)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5) 填然鼓之,或五十步而后走,或百步而后走(音节助词,不译)4. 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矣(代词,自己)(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那些)(4)、(代词,表近指,这,这些)(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代词,其中的)(6)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7)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8)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9)吾其还也(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10)路曼曼其修远兮(助词,不译)()()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六、固定用法: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表凭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七、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八、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语文一轮复习资料
为了更好地备战语文一轮复习,很多学生和家长开始寻找各种
适合的资料。
而在良多选择中,《师说语文》系列就成为了众多
学子青睐的资料之一。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师说语文》系列的优劣势以及适用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师说语文》的优点。
首先,《师说语文》系列的作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制
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重点。
其次,《师说语文》的资料编排严谨,内容全面,不仅涉及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言文、古诗词、现代
文等各方面的练习题目,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此外,《师说语文》的练习题目考察角度新颖、灵活多样,能够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并培养其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师说语文》的缺点。
由于《师说语文》系列的编写者主要面向的是目标学生为中等水平考生,因此对于
高阶的学生成绩提升作用就有限了,其次,由于《师说语文》系
列既适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所以对于一些有较好语文基础的学
生来说,可能会觉得书本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师说语文》适用性。
除了在高中阶段考试复习中,对于初中和小学生来说,也可以使用《师说语文》系列资料学习。
而且,《师说语文》对于高考中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和练习,这对于高考备考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师说语文》系列作为备考资料,在一轮复习阶段,它可以帮助学生扎实基础、深化理解;在文言文以及小学和初中阶段,它同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复习阶段不断地巩固背诵、练习,而非在考前才“临阵磨枪”。
(通用版)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特色训练31 120个文言实词归纳串记练(去、劝、却、如、若、善)61.去成语助记:何去何从陈言务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62.劝成语助记:劝善惩恶诱掖奖劝
63.却成语助记:却之不恭望而却步盛情难却
64.如成语助记:如椽大笔如法炮制如火如荼如坐春风
65.若成语助记:大智若愚洞若观火噤若寒蝉趋之若鹜
66.善成语助记:善解人意善始善终独善其身择善而从
答案:61.(1)离开(2)过去的(3)距,距离(4)表示动作的趋势(5)前往(6)除去,去掉
62.(1)勉励,鼓励(2)劝说
63.(1)退,退回,这里指后退几步(2)使……退,击退
(3)还,再(4)拒绝,推辞(5)反,反而(6)回,回头
64.(1)像,如同(2)及,比得上(3)到……去,往(4)遵从,依照(5)连词,假如,如果(6)连词,或者
65.(1)如,似,像(2)第二人称代词,你,也表示复数,你们(3)如果,假如(4)及,比得上(5)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状态
66.(1)擅长(2)通“缮”,修治,擦拭(3)友善,交好(4)好的(行为、人、事) (5)好好地,友善地(6)喜欢,羡慕。
高三文言文一轮《劝学》、《师说》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默写《劝学》、《师说》。
2.掌握“师”、“耻”等实词的用法,“而”、“之”、“于”、“其”、“则”等虚词的用法。
4.能正确翻译含有特殊句式的文言语句。
5.梳理文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一)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3)善假于.物也(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而耻学于.师(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7)师不必贤于.弟子(2007福建卷)(8)不拘于.时,学于.余3.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007年天津卷)(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007年湖南卷)(5)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007年安徽卷)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余嘉其.能行古道(3)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4)其.孰能讥之乎(2006年福建卷、2009年安徽卷)(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6)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二)文言实词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矣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惑而不从.师( ) 其出.人也远矣 (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耻.学于师 ( ) 惑.矣 ( ) 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 )..君子不齿.. ( )..郯子之徒.(. ).(三)一词多义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5)乃以吴叔为假王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6)愿枉车驾过之或 (1)或师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至江陵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策之不以其道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臣之所好者,道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何可胜道也哉(7)道芷阳间行(四)词类活用(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01讲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目录01 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1)03 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5)考点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点二信息的辨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04 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18)05 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18)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1.复习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的说理论证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评估说理过程请根据以下提示,评估两篇文章的说理是否合理。
同桌讨论评估,全班交流评估结果。
1真之内容主题《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师说》则是一篇“不平则鸣”的典范之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可见该文的目的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荀子与韩愈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们更多强调学习和教师的作用。
荀子以“劝学”为题,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